<h1><b>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同志為首的黨中央一舉粉碎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為首的“四人幫”,標志著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就此結束,中華大地科學的春天來了。<br></b><b> 1977年8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同志與三十幾位科學家、教育工作者舉行座談會。會上,武漢大學副教授查全性建言,現(xiàn)行采取推薦方式的招生制度難以保證大學教育質(zhì)量,應該恢復高考,越快越好。聽聞教育部部長劉西堯說推遲半年招生還來得及,鄧小平當即拍板決定立即開始招生制度的改革。</b></h1> <h3><font color="#167efb" style=""><b>1977年8月8日,鄧小平(中)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b></font></h3> <h1><b> 1977年9月,教育部決定恢復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并透露當年的高考將于一個月后在全國進行。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發(fā)消息《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和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標志著中斷了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復。</b></h1> <h3><b><font color="#167efb">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一版刊發(fā)消息《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font></b></h3> <h1><b> 就在這一年,全國有570萬考生走進了考場,成為當時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考試。那年的高考,直接推動了中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發(fā)展,也改變了整整一代人的命運,整個國家開始有了新的活力。</b></h1> <h3><b><font color="#167efb">考生們步入考場</font></b></h3> <h1><b> 1977年江蘇有30多萬人報名高考,考試分二輪進行。初試時間是1977年11月28日-29日,考試科目為政語和數(shù)學,初試淘汰了20多萬人;正式考試時間是1977年12月23日-25日,其中23-24日考政語、數(shù)學和理化,25日考加試科目。我在正式分配工作前有幸參加了這場“文革”后的首次高考。</b></h1> <h3><b><font color="#167efb">江蘇省高校統(tǒng)一招生準考證</font></b></h3> <h1><b> 復考結束沒幾天,我便接到了市勞動局與二輕局聯(lián)合簽署的分配通知,去揚州五金機械廠工作。在廠工作僅3個月,我又收到被江蘇農(nóng)學院錄取的通知單,從此棄工從農(nóng)與農(nóng)結下不解之緣。臨行前,廠里為我舉行了歡送會,并贈送毛澤東選集5卷作為留念。</b></h1> <h3><b><font color="#167efb">揚州五金機械廠革命委員會贈送的毛澤東選集</font></b></h3> <h1><b> 江蘇農(nóng)學院的前身可追溯溯到1902年由中國近代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在南通創(chuàng)辦的通海農(nóng)學堂;1906年張謇將通海農(nóng)學堂附設到通州師范學校,成為該校農(nóng)科;1952年8月全國院系調(diào)整,南通學院農(nóng)科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農(nóng)業(yè)教育系、江南大學農(nóng)藝系合并建立蘇北農(nóng)學院。</b></h1> <h3><b><font color="#167efb">中國近代著名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塑像(立于揚州大學文匯路校區(qū))</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原蘇北農(nóng)學院校園全景(20世紀50年代)</font></b></h3> <h1><b> 1971年11月28日,為響應毛主席“農(nóng)業(yè)大學要辦到農(nóng)村去,農(nóng)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指示,中共江蘇省委作出決定:“南京農(nóng)學院遷至揚州儀征青山,與蘇北農(nóng)學院合并成立江蘇農(nóng)學院?!?。<br></b><b> 1978年3月,102位農(nóng)學新生來到江蘇農(nóng)學院報到,在農(nóng)學系從事了四年的專業(yè)學習,并留下美好的記憶。</b></h1> <h3><b><font color="#167efb">江蘇農(nóng)學院學生證與?;?lt;/font></b></h3> <h1><b> 我們?nèi)雽W的第一個學期是在儀征青山校區(qū)度過。</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167efb">農(nóng)學73班同學青山軍訓合影(1978春)</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江蘇農(nóng)學院青山校區(qū)現(xiàn)狀(左上:原水塔;右上:原教室;左下:原宿舍樓;右下:原浴室)</font></b><br></h3> <h1><b> 1978年暑假77級同學全部搬回揚州校區(qū)學習,青山校區(qū)留給了1978級新生。1979年南京農(nóng)學院恢復建制,江蘇農(nóng)學院仍在揚州辦學。</b></h1> <h3><b><font color="#167efb">江蘇農(nóng)學院校園景色(左上:土化樓;左中:園藝植保樓;左下:圖書館的閱覽室;右:大會堂。圖片取自當年院團委、學生會制作的書簽)</font></b></h3> <h1></h1><h1><b> 1977年高考入學的大學生,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個群體。一是年齡跨度極大,我們?nèi)胄r,最大年齡幾乎是最小年齡的一倍。一些同學入學前已結婚成家、拖兒帶女,家庭負擔較重,學校發(fā)的伙食補貼和助學金還要省出部分寄回去貼補家用。二是學歷層次差異較大,有高中學歷,也有初中學歷;有文革前培養(yǎng)、基礎扎實的老三屆畢業(yè)生,也有從“教育鬧革命”中走出來中學生。但都是通過激烈的高考競爭脫穎而出,文化基礎整體上要比之前的工農(nóng)兵大學生好得多??少F的是,77級大學生多數(shù)人在社會上歷練多年,比較成熟,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br></b><b> 我們農(nóng)學院的學生主要來自農(nóng)村或經(jīng)歷過上山下鄉(xiāng)磨練,其中不乏農(nóng)村干部,如大隊支書、婦女主任、生產(chǎn)隊長、會計及民辦教師等。每個班都建立了黨支部,自我管理能力很強,不用輔導員多操心。不像現(xiàn)在,除專職輔導員外,每個班級都有教師兼任班主任。由于高校剛剛恢復正常教學秩序,教師資源、教學資源暫時跟不上,我們農(nóng)學3個班經(jīng)常一起在階梯教室上大課,使用最多的是第一教室。上課前同學們總是早早來到教室搶占前排位置,生怕坐在后面聽不清楚。晚飯后,教室內(nèi)燈火通明,同學們自覺復習、預習和做作業(yè),直至熄燈鈴響??炭嗟耐瑢W甚至在宿舍熄燈后,還去廁所間繼續(xù)看書。與現(xiàn)在高校存在的學生遲到、逃課、作弊等現(xiàn)象成了鮮明對比。<br></b><b> 江蘇農(nóng)學院的教學十分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視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技術環(huán)節(jié)的培養(yǎng),除了收、種農(nóng)忙時節(jié)外,每周還有半天參加田間實踐勞動。所以江蘇農(nóng)學院培養(yǎng)的大學生肯吃苦、工作能力強是農(nóng)技推廣部門形成的共識。我來自城市,對農(nóng)學一無所知,為了盡快地跟上同學們的步伐,我參加了許多興趣小組跟隨老師學習實踐經(jīng)驗。我曾跟隨龔玉麟老師從事小麥栽培研究,冬天下田調(diào)查小麥苗情;與鄧德祥同學跟隨蔣德銓老師從事棉花栽培研究,凌晨3點去棉田測量田間小氣候溫度;與駱修春、鄧德祥同學一道跟隨植保系朱子龍老師學習蚜蟲及天敵蚜繭蜂的調(diào)查方法。<br></b><b> 4年的蘇農(nóng)學習生涯一晃過去,我們的校園生活雖然沒有如今豐富多彩,但我們活得充實,學得踏實。畢業(yè)前,農(nóng)學師生100多人齊聚蘇農(nóng)大飯廳,把酒言歡,氣氛熱烈,同時感慨萬千,依依不舍。值得自豪的是,我們77級大學生在共和國人才斷代之際,成為承前啟后的時代橋梁,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更是參與者。我們更要感謝母校老師對我們的悉心培養(yǎng)。<br></b><b> 今年是我們農(nóng)學77級畢業(yè)40周年,由于新冠疫情,我們暫時不能相聚蘇農(nóng)校園,僅以保存的影像資料共同回憶那段美好時光。</b></h1><p></p> <h3><b><font color="#167efb">宿舍室友在閱覽室前合影(1978-09)</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在稻田向同學求教(1978-09)</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院行政樓前合影(1979冬)</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跟隨朱子龍老師(中)在蠶豆上調(diào)查蚜蟲發(fā)生情況(1980春)</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樂游個園(1980夏,揚州)</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樂游玄武湖(左)和南京長江大橋(右)(1980夏,南京)</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樂游鎮(zhèn)江金山寺(左)、揚州瘦西湖劃船(右)(1980夏)</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江蘇農(nóng)學院大門前合影(1980-12)</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樂游中山陵(左)和莫愁湖(右)(1981元旦,南京)</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揚州籍同學游瘦西湖合影(1981春)</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畢業(yè)前夕樂游何園(1981-12)</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揚州籍同學校園合影(左上:學院大門;左下:新圖書館及閱覽室;中上:第一教室;中下:新圖書館;右上:院行政樓前林蔭道;右下:大操場。1981-12)</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同學照片</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同學照片</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同學照片</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部分同學大明寺合影</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農(nóng)學73班同學畢業(yè)合影(1981-12)</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同學畢業(yè)照</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同學畢業(yè)照</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江蘇省大學生畢業(yè)分配動員會入場券(1981-12-15,南京五臺山體育館)</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江蘇農(nóng)學院畢業(yè)文憑</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學士學位證書</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畢業(yè)生通訊錄與在校獲得的體育鍛煉標準證章</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畢業(yè)10周年返校同學合影(1992春)</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入學30周年返校同學合影(2008-4-26</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畢業(yè)30周年返校同學合影(2012-4-7)</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入學40周年返校同學合影(2018-11-11)</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說 明</b></font></h3> <h5><b> 1992年,江蘇農(nóng)學院與揚州師范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y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yè)??茖W校等6所高校合并組建成揚州大學。所以,今年不僅是我們畢業(yè)40周年,也是揚州大學建校120周年,來揚辦學70周年,合并辦學30周年。歡迎同學們來母校探親。</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