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金山嘴漁村</b>全名是<b>上海金山區(qū)山陽鎮(zhèn)漁業(yè)村</b>,是杭州灣邊上一個充滿著濃濃海邊魚腥氣味的小村。與其他古鎮(zhèn)老街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xiāng)不同,漁村里青石板鋪就的窄長小街,雖然也布滿了沿街的老宅商鋪,商業(yè)氣息濃重,卻獨具漁村特有的海洋自然資源、漁村歷史文化資源,因此這里的開發(fā)建設項目,被列為上海市旅游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中十五個重點旅游項目之一,并列為<b>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漁村位于滬杭公路北側,隔著滬杭公路就是杭州灣。在游客中心對面的海邊,有個船型的觀景臺,可以觀望遠處隱隱約約露出的“金山三島”: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島。海邊退潮時是一片廣闊的灘涂,沿岸邊長滿水生植物,實際上在這里觀景是無景可觀的。</p><p class="ql-block">我中學“備戰(zhàn)備荒”時拉練到此,曾下海拾蛤蜊、撿黃泥螺。據(jù)當?shù)卮迕裾f,退潮時灘涂可達十多里地。</p> <p class="ql-block">在游客中心旁,有個高6米,直徑2.23米的三層<b>海岸瞭望臺</b>。這個建筑原為日本占領軍為了搜集情報而建立的“檢問所”。</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中國海軍力量非常薄弱,許多沿海的島嶼依然控制在國民黨軍手里。為了防范國民黨軍從海上偷襲,1951年將這座日本人的檢問所改為海岸瞭望臺。2016年12月,該瞭望臺被被列入金山區(qū)文物保護點,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瞭望臺邊上有個亭子,叫<b>逐浪亭</b>。在江南古鎮(zhèn)、古村口,通常都有一個亭子,用來給村民們勞作之余小聚,和讓過路行人遮陽避雨休憩,還有個功能是人們迎客、送客一般都在村口的亭子。<i>(《釋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i></p> <p class="ql-block">從逐浪亭往下走就是老街。亭子和漁村老街均低于公路,由此判斷原先的杭州灣海平面比現(xiàn)在要低。隨著錢塘江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海平面逐步抬高,為了攔住時刻威脅漁村的潮水,海邊筑起了堤壩?,F(xiàn)在的滬杭公路,也許就是原先的堤壩。</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金山嘴漁村是上海最后一個漁村,很多人都是沖著這一點去的,因為在上海確實找不到其他的漁村了。但是金山嘴也是上海最早的漁村,怎么去驗證呢?在<b>“?!O文化館”</b>中找到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這是現(xiàn)在的上海海岸線。</p> <p class="ql-block">這是六百年前的上海海岸線,大團、南匯、川沙都在海邊。</p> <p class="ql-block">這是七百年前的上海海岸線,岸線向西移到了周浦。</p> <p class="ql-block">這是兩千年前的上海海岸線,周浦還在海里。</p> <p class="ql-block">這是三千年前的上海海岸線,奉賢、莘莊、南翔、嘉定都還是海邊的小漁村。</p> <p class="ql-block">時間再次倒退回六千四百年前,海邊的漁村只剩下了金山嘴,連整個上海市區(qū)都泡在海里。</p><p class="ql-block">從這張圖上,還解開了我另一個疑惑。在上海,稱為“嘴”的地名,都是在水中凸出的一塊陸地。如陸家嘴,就是在黃浦江拐彎的凸出處,像個魚的嘴巴。但是金山嘴只是杭州灣漫長的海岸線中的一個小漁村,與“嘴”根本搭不上。看了六千四百年前的岸線圖恍然大悟,原來在還沒有上海時,金山嘴就是個“嘴”,東面和南面都是海。</p><p class="ql-block">而原來杭州灣一側的陸地,卻在錢塘潮的沖刷下慢慢向北面退去,杭州灣越來越開闊。</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50年夏朝時,大禹派大將軍顓雪東征,在黃花山以南建立一座名為“寧海”的土城,在此建立寧海國,并在這里統(tǒng)治150多年,農耕、漁牧、曬鹽,漸顯繁榮。而黃花山即現(xiàn)在遠浮金山嘴外海面的大金山島,那時還是與陸地連成一片。</p><p class="ql-block">西周時,周康王姬釗東巡,在黃花山下建堡筑城,名曰康城。公元前506年,吳國大夫伍子胥重修康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因這里“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設置海鹽縣,康城歸海鹽管轄。</p> <p class="ql-block">在海邊觀景臺,建有一座大型的浮雕石壁,叫<b>“吳郡康城地域圖”</b>,這是按照東晉時水兵參將黃庭煕所繪制的地圖建造。</p><p class="ql-block">在這張地圖上可以看到,當時的康城亭臺樓閣阡陌縱橫,不僅有官府、民宅、油坊、船坊、鹽坊,還有道教廟宇、霍光神廟以及多處軍事關口。當時這里人口達到六萬余,經濟發(fā)達,商貿興旺。</p> <p class="ql-block">東晉以后,海岸受強潮頂沖不斷塌陷,南宋淳煕十一年(公元1184年),伴隨著一次地震海嘯,康城沉入海底。<i>(也有史料否認地震海嘯,認為是潮水沖刷自然塌陷,現(xiàn)在的錢塘大潮勝景也許就是破壞力極大的禍首。)</i>據(jù)說春秋時西施年老后生活在這里,死后葬在康城。如果這是真的,那么西施墓也已沉入杭州灣中。</p> <p class="ql-block">從逐浪廳順坡而下,就是漁村老街。老街很窄,兩邊布滿售賣海產品和特色小吃的店鋪。各種店招掛在街上,給祥和、寧靜的小村注入了一絲商業(yè)化氣息。由于未到旅游旺季,游客不多,更顯得古村的自然和古樸。</p> <p class="ql-block">沿老街走到<b>定波橋</b>,在橋上向兩面看,<b>運石河</b>像一條靈動的彩帶,靜靜地流過漁村。江南的村鎮(zhèn)都會有一條河,民居、商鋪、飯店分布在河的兩邊。這條河不僅給世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提供出行、運輸、生活的條件,還演繹著這里的世事變遷,講述著小村古鎮(zhèn)的歷史和故事(是不是也應該成為當?shù)氐摹澳赣H河”)。</p> <p class="ql-block">但是金山嘴漁村的這條小河卻是先有村,后有河。而且這條河是因海而生。</p><p class="ql-block">清朝雍正年間,江南海塘屢遭海潮侵襲,塘破堤毀,天地荒蕪,餓殍遍地。雍正皇帝先后派出三任欽差,總督江南海塘重建。第一任在筑塘完工后,塘壩因遭遇臺風沖毀被革職殺頭;第二任因海塘尚未合攏又遇臺風沖毀,他也跳海自殺。</p><p class="ql-block">時任松江府海防同知的<b>俞兆岳</b>為第三任欽差,他改進設計,條石之間加用鐵榫鐵銷上下左右連接,建成了上海地區(qū)第一座樁石護塘壩,構筑了一條東至柘林,西至金山衛(wèi),共四十余里長的石塘。俞兆岳也被百姓稱為“俞海防”。堤壩建成后,不僅抵御了潮洪臺風,他也以功升任太仆寺卿。</p> <p class="ql-block">俞兆岳總督筑壩期間,派人上蘇州采青石,杭州買石灰,云貴購桐油,松江收糯米。為了運送石料等物資,雍正八年(1730年),由華亭、奉賢、婁縣、金山共同承擔,開挖了這條運石河。雍正十三年,海塘護壩工程全部完工。</p> <p class="ql-block">光緒八年(1882年)至上海解放的67年間,運石河沒有疏浚導致河道淤塞。1949年,松江縣人民政府開展了運石河的疏浚工程,歷時50多天,動員民工1.75萬名12.93萬工,完成總土方27.97萬立方,疏浚河道1.26公里。</p> <p class="ql-block">老街與運石河的相交處,是<b>定波橋</b>。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總長25米,主跨約14米。漁民出海時,經常遇到風浪,因此希望大海風平浪靜,即“海定則波寧”,故將此橋取名為“定波橋”。</p> <p class="ql-block">在橋上向兩邊眺望,狹長的運石河穿過古村,沿河而建的村舍還保留著當時的模樣。雖然不像其他村鎮(zhèn)那樣,店鋪和民宅沿河布局,河邊建有行走步道,但是這里臨河一邊的房屋都用漁村特有的氣息,裝飾得很有韻味。</p> <p class="ql-block">漁村的中間,有一個很大的人工湖,叫<b>祥魚湖</b>,又叫<b>村心湖</b>。這個湖也是和修筑海塘堤壩有關。</p><p class="ql-block">雍正七年,俞兆岳命人將開挖運石河的廢土料用于加固海塘。但在堤壩還差一公里即將竣工時,已無土可用。俞兆岳命人將村中18畝土地挖空,將挖出的土料作為加固最后一公里海塘的材料,并將運石河的水引入挖空的土坑中,形成了祥魚湖。</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祥魚湖,成了漁村向旅游服務業(yè)轉型后的重要景觀。沿著湖邊建起了具有古樸風格,又有現(xiàn)代裝飾感的民宿、餐館、茶室、酒吧、咖啡館、漁民畫工作室等。</p> <p class="ql-block">初春時節(jié),湖邊的柳樹初爆嫩芽,盡管還沒到踏青時候,一切都還顯得那么慵懶,但春天的氣息已經漸漸顯現(xiàn)。</p> <p class="ql-block">隨著上海經濟結構的調整,上海沿海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一帶原來眾多的漁村時過境遷,現(xiàn)在都已經成了工業(yè)基地,或是填海造陸后漁村不復存在了。金山嘴漁村也不得不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大潮中,面對傳統(tǒng)村落的衰落和消失。</p> <p class="ql-block">據(jù)景區(qū)資料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金山嘴漁村的發(fā)展達到頂峰,有出海漁民1000多人,擁有大小漁船45艘,1650噸位,年產漁貨116萬擔,捕魚范圍也從杭州灣走向遠洋,是上海市漁業(yè)戰(zhàn)線上的一面紅旗。</p> <p class="ql-block">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起,金山一帶的杭州灣邊興建了許多化工企業(yè),水質受到污染;再加上過度捕撈,漁業(yè)資源近于枯竭,世代靠打魚為生的漁民紛紛放棄這一行當。如今年老的已經干不動了,年輕的又不愿干這苦活,據(jù)說現(xiàn)有出海捕魚船只有20多艘,船上從事捕魚人數(shù)僅150多人,大多為中老年。</p> <p class="ql-block">那些留守在漁村的漁民,在堅持近海捕魚的同時,在陸上辦起了養(yǎng)殖、漁貨加工等業(yè)務;也有些漁民改行辦起了漁業(yè)批發(fā),開起了以海鮮為主的餐飲店,形成了沿滬杭公路兩側的海鮮一條街,和沿老街兩邊的海鮮小吃。</p><p class="ql-block">根據(jù)資料,目前漁村形成了捕魚儲藏加工、包裝銷售、海鮮美食等與海漁文化相關的傳統(tǒng)系列產業(yè),是上海獨特的本土漁村文化產業(yè)。所以能保留金山嘴這么一個漁村,對上海來說也是有著特別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本著<b>“建設海洋文化、增強文化競爭力”戰(zhàn)略</b>,漁村從傳統(tǒng)漁業(yè)向旅游服務業(yè)轉型,是保存上海最后漁村的唯一出路。2011年4月,金山區(qū)山陽鎮(zhèn)政府發(fā)起設立了上海金山嘴漁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對漁村的開發(fā)和改造拉開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金山嘴漁村景區(qū)向市旅游局提交旅游標準化試點創(chuàng)建申請,2019年7月由上海對外貿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市旅游行業(yè)協(xié)會等專家組成專家團對金山嘴漁村景區(qū)旅游標準進行驗收。</p> <p class="ql-block">漁村的轉型,關鍵是在保留漁村風貌的同時,挖掘以“?!?、“漁”為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旅游觀光、購物消費、休閑娛樂項目,與眾多的江南特色村鎮(zhèn)形成差異化發(fā)展。在這方面,漁村做了很好的嘗試。</p> <p class="ql-block">走在幽靜的巷子里,到處可以看到以“?!焙汀皾O”為特征的裝飾元素,這也是漁村不同于其他特色村鎮(zhèn)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金山嘴漁村轉型的成功之處,不但保留了最有特色的古村風貌,最淳樸的民風,也滲入了最時尚的現(xiàn)代元素和小資情調,這才是吸引各個年齡層面,各個階層人士前來打卡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特色小吃和美食是各特色村鎮(zhèn)主打的旅游項目。如朱家角古鎮(zhèn)的扎肉、粽子,楓涇古鎮(zhèn)的丁蹄,南翔古鎮(zhèn)的小籠饅頭,新場古鎮(zhèn)的草頭塌餅等。而金山嘴漁村的主打產品則是黃魚面、海鮮油墩子。</p><p class="ql-block">我們挑了一家人氣不錯的面館,想不到還是上海電視臺《人氣美食》節(jié)目和星尚頻道推薦、央視網絡直播推薦過的店。一條去頭尾、去骨頭的黃魚,加上一大碗面只要30元。我不吃魚,要了25元的扎蹄面,一塊扎蹄、一塊素雞再加雪菜筍絲,鮮得眉毛都掉下來。</p> <p class="ql-block">這是賣海鮮油墩子的店鋪。老板的圍裙上印著“感恩海洋,善待顧客”字樣。</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做古村海棠糕。</p> <p class="ql-block">滬杭公路南側的海鮮市場和老街上,隨處都有賣魚獲的店鋪,有黃魚干、鰻魚干、蝦皮等,空氣中充斥著濃濃的魚腥味。</p> <p class="ql-block">沿著老街走過一條長長的小街,來到北面村口,有兩艘“退役”的漁船擱在草坪上,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曾經是漁民們賴以生存的工具,如今成了游客拍照打卡的背景道具。</p> <p class="ql-block">在<b>漁民老宅陳列館</b>中,原汁原味保留了漁民世代居住的老房子,這是漁民告別傳統(tǒng)漁業(yè)生活前最后的原生態(tài)縮影。這幢漁民老宅從規(guī)模和裝飾上看,似乎這家人家的條件還不錯。經向工作人員打聽,這戶漁民當年也算是大戶人家。</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的漁民的生活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了,但是保留這老宅,還是能讓熟悉的人找回過去的記憶,讓不熟悉的人穿越時空了解當年。</p> <p class="ql-block"><b>漁具館</b>是古村另一處體現(xiàn)“?!?、“漁”文化特色的小型博物館。這里陳列著收集到的記載海塘歷史的青石碑、海船模型、船上零部件及捕魚工具、漁民加工魚獲的用具等,真實還原了當時漁民在沒有機械化和現(xiàn)代化設備情況下的工作條件。</p> <p class="ql-block"><b>舢板船博物館</b>則通過對我國各地舢板船的式樣、類型、功能的展示,是關于舢板船方面的比較全面的科普知識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民間收藏館</b>是村民沈月華女士的私人珍藏,展出五千多枚文革時期的毛主席像章,和歷史上各年代的錢幣,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2021年開館的<b>上海灣區(qū)·中國黃花梨家具博物館</b>,由上海金山嘴漁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藏家查崢先生合辦,陳列展品100多件,以明清黃花梨家具為主。沒想到這個小小的漁村竟然會有這么多價值頗高的珍貴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漁村里昔日的民居,隨著主人的離去,很多已引進外來資本和管理改造為民宿,這是打造旅游景區(qū)“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重要一環(huán)。住在這里的人大多數(shù)是為了拍攝海邊落日或日出的攝影愛好者,也有想遠離城市繁雜而來此世外漁村悠閑幾天的。</p> <p class="ql-block">河邊棧道旁的休息平臺,是村民和游客在此歇腳聊天的好地方。古樸的漁村,在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建設的大潮中沒有被淹沒,而是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創(chuàng)意,以一種融入了新的現(xiàn)代元素的手筆,將海洋資源和漁村風貌轉化為<b>上海唯一的以海、漁為特色的文化休閑旅游地</b>。</p><p class="ql-block">這就是金山嘴漁村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本筆記照片除了注明出處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據(jù)景區(qū)內相關展館文字介紹、工作人員介紹,參考網上相關文章,結合自己的心得編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