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金秋回鄉(xiāng)訪友記

大漠龍翥

<p class="ql-block">題記:</p><p class="ql-block"> 新疆兵團125團是我第二故鄉(xiāng)。故鄉(xiāng)軍墾人的精神和事跡感人至深。我因感動而寫下了這篇紀實散文。</p> <p class="ql-block">△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25團1962年——1992年的司令部</p> △1992年建的團機關辦公樓 △團機關辦公樓現在的面貌 金秋回鄉(xiāng)訪友記(紀實散文)<br> 作者 龍宗翥 <p class="ql-block"> 內容簡介</p><p class="ql-block">  《金秋回鄉(xiāng)訪友記》是作者以行程為線索,用所見、所聞、所憶、所思編織成的一篇紀實性散文。敘事的時間跨度長達60余年,含蓋了兵團125團農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方式、經濟狀況、 職工的生活狀況、精神風貌等內容。</p><p class="ql-block">  作品通過觸景生情的回憶,真實生動地再現了老一輩兵團人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展現了兵團人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先公后私、樂于奉獻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  在行文中,作者讓現實的描述和往事的回憶相互交織,通過強烈的對比,充分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同時,也反映了兵團農場職工分享到改革開放成果的喜悅、希望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加美好的心愿。</p> 金秋回鄉(xiāng)訪友記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定居奎屯的我,掐指算算,離開125團農場已整整27年了。作為農場走出來的人,每到這個黃金般的季節(jié)里,就會想到農場秋收的情景,惦念農場職工的收成。今年秋天,聽農場朋友說,125團的棉花又獲豐收,一定要我回去看看。多年沒見老友了,也很想看看農場的豐收景象,于是趁星期天兒子休息,就讓他開上私家車送我回農場訪友。</p><p class="ql-block">  以前從奎屯回125團必須從獨克公路北行,在46公里處再向西分道??蓛鹤娱_著車從獨克高速公路立交橋下穿過后,并沒有向北拐彎,而是直接沖上了一條以前從沒見過的新公路。我立刻提醒道:“兒子,走錯路了吧!”兒子笑著說:“老爹,你成天待在家里,不了解外面的情況。我們現在上的這條路,是七師為在130團籌建胡楊河市修筑的,剛通車不久。如今七師與各團場的柏油公路四通八達。我們從這條路穿過130團,也可以到125團的柳溝鎮(zhèn)。新公路車少,路況好,比走老路強多了。”“啊,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這變化可真快啊!”在兒子面前,我只能用驚嘆來掩蓋自己的孤陋寡聞。</p><p class="ql-block">  乘私家車,從奎屯出發(fā),穿越130團回125團,這是以前連做夢也沒想到的事。</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凡1990年代以前在柳溝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上個世紀50年代,125團老一輩墾人化劍為犂,披荊斬棘,在柳溝的萬古荒原上,開墾出了數萬畝農田,且連年獲得豐收。遺憾的是,自農場南邊的柳溝水庫、東邊的奎屯庫相繼成建成后,處于兩大水庫包圍中的125團地下水位上升,土地出現嚴重的次生鹽漬化。原本苗齊苗壯、豐產豐收的農田,變成了“春天水汪汪,夏天白茫?!钡柠}堿地,農作物產量銳減,嚴重威脅到團場的生存。當時,兵團請來了蘇聯專家,研究治理鹽堿的辦法。經實地調查后,蘇聯專家攤開雙手,聳聳肩,搖著頭說:“除了農場搬遷,沒有別的辦法”。不愿向災害低頭的軍墾人,舍不得放棄親手開墾的農田,他們決心留下來制服鹽堿,讓柳溝大地重新煥發(fā)生機。</p><p class="ql-block">  在軍墾人與鹽堿抗爭最艱難的歲月里,柳溝大地,不但農作物產量低,經濟落后,職工生活貧困,交通也極不方便。那時候,團內大大小小的道路全是土路,即便從團部到奎屯的重要通道,也要走23公里土路,才能從獨(山子)克(拉瑪依)公路46公里處,走上瀝青公路。</p><p class="ql-block">  一般說來,冬季土路被凍得硬邦邦的時候,來往車輛暢通無阻。一到春天,解凍后的路面滿是泥濘,車輛常會打滑陷車。那年月沒有手機,一旦陷車,駕駛員只得步行到團場,求領導派鏈軌拖拉機拽出來。隨著天氣變暖,路面漸漸干硬后,那些水位較高的路段,路基下的凍土層又開始解凍了。這時候,公路表面一層薄薄的硬殼,下面全是泥漿,一但受到重壓,黏糊糊的泥漿就會從路面的裂縫冒出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翻漿”。汽車到了這樣的路段非陷進去不可。翻漿期結束后,路面雖然干硬了,但到處是坑坑洼洼,汽車在上面行駛,會不停地顛簸搖晃。幽默的柳溝人將這樣的路叫作“搓板路”,將坐車的感受描述為:“車在路上顛,人在車里顛,五臟六腑在肚里顛”。夏天,烈日炙烤下的路面開始干裂,經來往的車輛反復碾壓,干硬破碎的路面很快變?yōu)榉勰?,有的路段塵土厚度可達10厘米以上,人踏進去會埋住腳踝。汽車過處,揚起的塵土如滾滾濃煙,遮天蔽日。公路兩邊的草木和農作物的葉子上,落滿一層厚厚的塵土。一場突如其來的陣雨,路面的塵土又變成了泥漿,汽車無法通行。柳溝人風趣地稱它是“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p><p class="ql-block">  因此,每逢道路解凍、翻漿或下雨的時候,柳溝與外界的交通就會斷絕。公家有急事,只能騎馬或坐鏈軌拖拉機到獨克公路46公里處,再搭乘過路的汽車。普通職工再急的事也得等到路干后才能出去。最可憐的是那些到外地出差和探親的人,在返回團場時,一旦碰上下雨或道路翻漿,就會被阻于46公里處。置身荒野,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記得1980年夏季的一天,外地的一個駕駛員開一輛解放牌卡車到125團拉貨。進入土路后,碰上了一場陣雨。汽車在泥濘的路上,不斷打滑,陷車。本想調頭回去,看看狹窄的路面兩邊是深深的排水溝,倒車時弄不好就會滑進溝里。他只好硬著頭皮,小心翼翼的往前開。幸虧那年月跑長途的卡車都備有一把鐵鍬;駕駛員出門時都帶有飲水和干糧。每當車輪被陷進泥坑,他就用鐵鍬掏除坑里的泥漿,再往里邊填土。餓了啃點干糧,渴了喝點涼開水;困了在駕駛室里躺一會。就這樣挖挖填填,走走停停,直到第二天路漸漸地干了,才將汽車開到125團團部。窩著一肚子火的駕駛員把車停在團機關大院門口,一下車就大聲嚷嚷:“你們125團的團長是吃草的嗎?為什么公路爛成這個樣子也不修一修?”經機關工作人員的耐心勸解,怒不可遏的駕駛員才漸漸平靜下來。但臨走時還余氣未消的留下一句話:“這輩子那個龜孫再來125!”</p><p class="ql-block">其實這位駕駛員哪能知道,多少年來,125團歷屆的領導都為這條路傷透了腦筋。誰不想把這條路修好。可是,一個長期受鹽堿危害,靠吃返銷糧度日、窮得連工資都發(fā)不下來的團場,哪來錢修路??! 為了解決職工途中遇阻的困難,125團只能在獨克公路46公里處的路口,修了3棟土坯房,建了一個簡易的接待站。從那以后,外出職工回柳溝時,一旦碰上車輛無法進入的情況,就能夠在接待站住下,等到能通車了再回去。那個年代凡在柳溝待過人都知46公里接待站。那些因道路受阻,曾經在接待站住過的人,印象尤為深刻。 </p><p class="ql-block">不屈不撓的125團人,經10年的艱苦奮斗,到1970年代末,挖渠排堿初見成效。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政策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益,125團很快就擺脫貧困,為修路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1987年,125團投資190萬元,農七師投資120萬元,對這條公路進行改造升級。在不誤農事的情況下,125團調動所有的運輸工具,歷經兩年,將原來的路基拓寬加高,并鋪上了瀝青路面。1989年8月1日,這條新修的瀝青路正式通車。從此,柳溝到奎屯的公路一年四季暢通無阻。</p><p class="ql-block">近10多年來,七師加快了公路建設。如今團場與團場,團場與地方之間的優(yōu)質公路四通八達。不但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給職工出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方便。40年前坐班車從柳溝到奎屯要顛簸近兩個小時,農閑季節(jié)外出的人多了,還一票難求。如今從125團到奎屯的班車每天幾乎是半個小時發(fā)一趟車;不少職工還買了私車,要到奎屯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br></p> △1950年代軍墾戰(zhàn)士用坎土曼墾荒。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軍墾戰(zhàn)士拉犁耕地。</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125團人工挖渠治堿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125團1990年代以前的老土路</p> △125團1991年以前設在獨克公路46公里處的接待站。(1992年拍攝時已廢棄) <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后,通往125團公路路口,與路邊的交通管理站。</p> <p class="ql-block">△125團柳溝鎮(zhèn)至奎屯市,半個小時一趟的客運班車。</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汽車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駛,我悠閑地欣賞著窗外的秋色。此時的農場,正是棉花吐絮的旺季,看著公路兩邊白花花的棉田,昔日拾花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初期,以植棉為主的團場雖然經濟效益不錯,但全靠人工采摘。那時候,由于受品種和栽培技術的制約,每株棉花上的棉桃吐絮時間不一,較早吐絮的棉花若不及時采摘,就會掉在地里造成損失,這樣一來,同一塊棉田須3遍才能拾凈。因此每年秋收不但需要大量的勞力,耗時還長達一個多月。每到棉花吐絮的旺季,農場人忙得跟打仗一樣。即便連隊關門閉戶都下地,也忙不過來。為援助連隊拾花,全團除了不能停工的崗位,別的工作一律得停下來。機關、學校、工廠、商店,甚至退休的老人都到連隊拾棉花。記得我當老師的時候,學校的師生要多次到連隊拾花,前前后后要停課半個月以上。隨著生產的發(fā)展,植棉面積的不斷擴大,即便將全團男女老少都算上,所需勞動力的缺口任然很大。后來,經兵團與內地的地方政府協(xié)商,秋收期間通過大量引進外地民工,才得以解決拾花勞力不足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那年月,農場人都拾過棉花,深知這種勞動的艱苦。新疆的秋天“早穿棉襖午穿紗”一日之內溫差很大。早晨氣溫較低,有時棉棵上還會結滿露水甚至霜花。拾花人得穿著棉襖下地。在棉壟里穿行,不一會兒褲子就會被沾濕。手指頭不斷地捏著沾滿露水或霜花的棉花,會被凍得發(fā)紅,發(fā)僵。到了中午,熱辣辣的太陽曬得人口干舌燥,即便穿襯衫也會感到發(fā)熱。干裂的棉桃殼像刀子一樣將指頭、手背劃出一道道口子。太陽偏西天氣漸涼,是拾花的好時候,可好景不長。日落前,成群的蚊蟲瘋狂地向人們襲來,趕不走,打不完。咬得人又癢又疼,本來想多拾一會兒的人,也只好收工。還值得一說的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拾花季節(jié)都是在地里吃午飯,每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由于長時間低頭彎腰,一天下來會兩眼腫脹,腰痠腿疼。就這樣不停的干,一個人一天也只能拾兩行棉花。每天能拾一百公斤以上籽棉的快手不多,一般都在六、七十公斤左右。由此可見,人工拾花既辛苦工效又低。而且為大量的拾花人提供食宿,也加大了采棉的成本。</p><p class="ql-block">  望著白花花空蕩蕩的棉田,我有些納悶。按說此時的棉田里應該有成群結隊的拾花人,卻為何不見一個人影。兒子告訴我,現在是用機器采棉,再也見不到滿地里都是拾花人了。汽車拐彎后,果然見到一臺采棉機正在一塊棉田里作業(yè)。我趕緊讓兒子將車停在路邊,饒有興致地觀賞起來。之前,我還擔心棉花吐絮時間不同,會給機器采棉帶來困擾,到了跟前才發(fā)現地里的棉花從下到上全吐絮了。經詢問方知,如今棉花的品種和管理技術完全能適應一次性機采的要求。再看看那臺采棉機,其外形與收割機大致相似,只是機頭的收割機具變成了吸管;駕駛室后面的糧倉變成了籽棉打包箱。聽棉田承包人說,一臺大型采棉機一個小時可采30畝地。一個職工承包的50畝地,不到兩個小時就干凈利索地收完了。到了地頭,采棉機將圓柱形棉包吐出來,每包重達2000多公斤,棉包外面還裹著一層黃色的塑料膜,無須擔心刮風下雨。機器采棉時,承包人只關心采棉質量,發(fā)現問題,讓駕駛員調整機器即可。原本繁重緊張的秋收竟變得十分輕松。如此一來,團場各行各業(yè)的職工、學校師生在秋收期間可按部就班,各忙各的事,再也無須下地拾棉了。 </p><p class="ql-block">  后來還聽說,為了慶祝棉花豐收,七師將每年開機采棉的季節(jié)定為采棉節(jié)。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的農場職工,高高興興地到地頭參加開采儀式。望不到邊的棉田邊上,彩旗飄揚,鑼鼓喧天。一字排開的多臺采棉機,在一聲號令下同時啟動,猶如一支艦隊在銀浪翻滾的海洋里航行。其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前所未有。</p> <p class="ql-block">△以前125團人工采棉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以前125團人工采棉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現在機器采棉的情景</p> △現在機器采棉的情景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汽車駛進柳溝鎮(zhèn)后,繞著街道轉了一圈。幼兒園、學校教學樓、文化活動中心、商業(yè)樓、新建的醫(yī)院、一棟棟職工住宅樓不斷呈現在眼前。退休老人在林蔭下、廣場上,或娛樂,或聊天;沿街的大小商店照常營業(yè);集貿市場紅紅火火。與當年秋收季節(jié)關門閉戶下連隊拾花形成強烈的對比。</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老朋友就住在柳溝鎮(zhèn)西南的一個社區(qū)里。記得他剛退休時,在柳溝鎮(zhèn)郊買了一套平房。5年前,老兩口賣掉平房,又在新建的社區(qū)買了一套50多平米的樓房。兩個在連隊包地的兒子,也在同一個小區(qū)內買了樓房。兄弟倆農忙季節(jié)住在連隊,農閑回到團部的家里。或到農業(yè)技術培訓班聽技術講座,或到社區(qū)參加文化活動。我去的那天,老朋友早已在樓下等著我。他的住房兩室一廳,廚房、衛(wèi)生間一應俱全,面積雖然不大,卻明亮而整潔。朋友在茶幾上擺滿為我準備好的瓜果。落座后,我和朋友邊吃邊閑聊。他滿臉笑容地對我說:“年輕的時候,領導說將來農場職工的住房也會跟大城市一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當時我們還不相信呢!沒想到這輩子還真過上這種日子了……”</p><p class="ql-block">  說到住房條件的改變,老一輩柳溝人感受最為深刻。于是我倆的話題即轉入對當年農場住房的回憶。1970年代,飽受鹽堿之苦的柳溝人雖然基本告別了地窩子,住房卻幾乎都是用土塊壘墻,蘆葦草泥封頂的土房子。當年,我與老朋友在連隊住的那棟住宅由10 個小間組成,每間實用面積只有8平米。每戶人家不管口人多少只有一間。我們一家6口在這個低矮狹窄的空間里住了7年。好在當時孩子年幼,擠在一起也過了。直到1976年,我們才分到一間22平米的土房子,一住就是10年。值得慶幸的是1970年代以前,新疆北部很少下雨。即使偶爾下點小雨,對土房子的影響也不大。冬天落在屋頂的積雪,只要在解凍前掃除即可。誰知到了1970年代后期,北疆沿天山一帶的雨水漸漸多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大。這種氣候變化,害苦了住在土屋里的柳溝人。因為屋頂的草泥禁不起雨水的沖刷。只要下雨時間稍長,渾濁的泥水就會順著葦把子漏下來。一時間,室內雨腳如麻,滴漏不止。弄得家家戶戶到處泥水。人們只好用舊床單,或塑料布掛在床頂遮雨。地上擺滿了接漏的盆盆罐罐,在雨水的敲擊下,叮鈴咚嚨,響個不停。即便外面的雨停了,浸入房泥和葦把子里的雨水還會往下滲漏。當時的柳溝人將這種情況描繪為“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天上不下了,屋里還在下。”</p><p class="ql-block">每逢大雨天,柳溝的學校和醫(yī)院成了“重災區(qū)”。當時最忙的是醫(yī)院里的醫(yī)生、護士;因為學??梢苑偶?,醫(yī)院里無論下多大的雨,病人的治療是不能停的。醫(yī)生、護士除了堅持為病員治病,還得想盡辦法為病員遮擋漏雨。往往是照顧好了病員,自己的家卻被淋得一塌糊涂。醫(yī)院和學校關系到千家萬戶,團場本應該優(yōu)先解決,但由于長期受次生鹽漬的危害,十分窮困。面對醫(yī)院和學校的困境,全團上下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頭,除了在房頂上多抹些草泥,別無辦法。</p><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給125團帶來了希望。1989年,在土地次生鹽堿綜合治理初見成效,經濟狀況稍有好轉后,團場的決策者們就將修建醫(yī)院樓的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據當時的情況預算,新建醫(yī)院樓的面積至少得在3000平米以上,需投資120余萬元。而當年團場財政收入經嚴格壓縮開支后,也只能擠出30萬元。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團黨委研究決定在全團開展一場為建醫(yī)院樓捐集資金的活動。1990年春,很快就籌集資金906249.59元;其中37個單位集資總額為376620元;7852個人捐資總額為529629.59元。一座總面積為3330平方米的醫(yī)院門診樓、病房樓,于1990年4月動工,當年1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剪彩那天,醫(yī)院樓前人潮涌動,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如盛大的喜慶節(jié)日。</p><p class="ql-block">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醫(yī)院樓建好后,團黨委又將修建一中教學樓提上了議事日程。按當時團中學在校學生人數計算,修建一中教學樓,需投入300萬元以上。而1990年雖然全團農業(yè)獲得豐收,職工收入有所提高,團場資金積累也好于1989年,但能從團財政收入里能拿出來建教學樓的資金只有106萬元。在困難面前,團黨委一班人深知職工群改善子女上學條件的迫切愿望,深信兵團人樂于奉獻的精神,對建成教學樓充滿了信心。他們一方面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撥款;一方面再次發(fā)動群眾,為建一中教學樓籌措資金。1991年3月,從動員到捐款僅一個月,捐款總額就達141萬元。其中全團56個單位集體捐資達78萬元;職工個人捐資達63萬元。當時,總人口僅1.8萬的125團,捐資者多達15678人。除了職工,還有眾多的家屬、學生都捐了款。個人捐款在400元以上者達54人,其中最多的個人捐款達1200元。資金解決后,一中教學樓于5月破土動工,當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從此125團一中的學生,結束了夏季怕下雨;冬季怕挨凍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柳溝人為建醫(yī)院和學校兩次捐款的數額,在今天看來,那點錢是很不起眼的??蓪Ξ敃r的柳溝人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要知道,在1973年,農牧團場新一級農工的月工資僅22元,加上生活補貼也不過38.92元;1984年,全團平均月工資才升至77.9元。到改革開放后的1985年,125團農業(yè)連隊通過實行聯產承包后,雖有個別土地承包戶和養(yǎng)殖專業(yè)戶年收入達萬元以上,但全團固定工的年均純收入僅為978.8元。1990年為一中教學樓捐款時,職均年收入也僅在2000元以上。當時的絕大多職工都是5口以上的家庭。他們除了養(yǎng)兒育女,不少人還要奉養(yǎng)遠在內地父母。只要算算生活細賬就不難知道,當年125團職工的生活是多么的拮據;然而,在為公益事業(yè)捐款時,他們出手又是何等的慷慨。當醫(yī)院和教學樓建好后,全團職工卻仍然住在低矮簡陋的土坯房里,直到1990年代后期才開始陸陸續(xù)續(xù)住上樓房。柳溝人這種團結一心、共同致富、先公后私的奉獻精神實在令人感動。</p><p class="ql-block"><br></p> △1950年代開墾初期軍墾戰(zhàn)士住的蘆葦窩棚 △1960年代職工住的地窩子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125團職工的土坯住房。</p> △原125團醫(yī)院門診部 △原125團醫(yī)院住院部 △1990年125團集資修建的柳溝人民醫(yī)院門診樓 △為興建柳溝醫(yī)院捐款的光榮榜 <p class="ql-block">△現在的125團醫(yī)院主樓。</p> <p class="ql-block">△原125團一中與一小的校門</p> <p class="ql-block">△原一中初中部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原一中高中部的教室</p> △1991年全團捐集資金建起的團一中教學樓。圖為人們在樓前開展慶?;顒拥膱雒妗? <p class="ql-block">△現在的學校教學樓主樓。</p> △現在學校的體育運動場 △現在的學生公寓 △現在的學生食堂 <p class="ql-block">△原農場職工的會議與文化活動場所</p> △現在的團文化活動中心外觀 △現在的團文化活動中心內部 <p class="ql-block">△現在的職工住宅</p> △現在的職工住宅 <p class="ql-block">  回憶當年的艱苦,看看如今的變化,我和老朋友都感嘆不已,不知不覺已到中午。老朋友忙用手機給連隊的小兒子打電話:“奎屯的龍叔叔來了,趕快和你哥哥一起回來……”我連忙制止道:“眼下正是秋收大忙季節(jié),千萬不能誤了他們的事?!崩吓笥研πΓ骸艾F在種地不像我們當年,成天扛著坎土曼修渠,放水,累得人直不起腰來。如今耕種全是機械化,灌溉用的是塑料滴水管,連采棉也都用機器了。收棉花只需提前做好田邊地頭的準備工作,我們家早就準備好了。兒子說采棉機要過兩天才到我們地里?!迸笥芽次胰該穆吠静槐?,就說:“你別擔心,這些年兩個兒子每年的收入都不錯。去年小兒子還買了一輛獵豹小轎車,他們從連隊趕回來方便得很?!辈欢鄷r,樓下傳來汽車喇叭聲。朋友的兒子在樓下用手機告訴他父親,已經在飯店里訂好一桌酒席,要我們下樓去吃飯。 </p><p class="ql-block"> 柳溝鎮(zhèn)集貿市場一家飯店的包間里,紅燒大肉、紅燒魚、大盤雞、清燉羊肉、家常豆腐、紅燒茄子、醋溜土豆絲、涼拌皮辣紅……還有一瓶天池老窖、幾瓶烏蘇啤酒,滿滿地擺了一桌。</p><p class="ql-block">  “老兄,你弄這么多菜是想撐死我??!你知道我不喝酒,兒子開車也不能喝酒,還買酒干啥?</p><p class="ql-block">  “現如今,用這些東西來招待客人不是很平常嗎?你好久沒來了,也得讓我表示一下吧。要是以前,你想吃我還沒有呢!”</p><p class="ql-block">  朋友說的是實話。記得六、七十年代,在連隊每人每月只有250克棉籽油,主糧是90%的包谷面、10%的白面還定量供應;逢年過節(jié)才能分上點肉。哪能像現在這樣大魚大肉隨便吃??!</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給自己倒了滿滿一大杯天池特,又硬塞給我一大杯啤酒?!拔抑滥悴缓染?,今天你就用這杯啤酒陪老哥喝幾杯白酒總可以吧?”盛情難卻,我只好端著啤酒陪他一起喝了起來。酒足飯飽后,我辭別了面帶紅暈有些微醺的老友,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柳溝。</p><p class="ql-block">回奎屯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感嘆:改革開放40年,農場的變化可真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9秋于奎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現在的125團農貿市場門面</p> △作品獲獎證書 作者獲獎感言<br>  紀實散文《金秋回鄉(xiāng)訪友記》獲獎,不是我寫得有多好,而是我所寫的兵團125團軍墾人的精神和事跡太感人了。我因受感動而寫。評委們因受感動而給予獎勵。因此,這個獎應該屬于125團的軍墾人。 △《金秋回鄉(xiāng)訪友記》被收入新疆兵團出版社出版的《兵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