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當今俄國已攻入了烏克蘭。戰(zhàn)火紛飛,鐵甲碰撞,百姓遭殃。</p><p class="ql-block"> 還記得前蘇聯(lián)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寫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嗎?它講述的就是發(fā)生在這同一片土地上的故事。而奧斯特洛夫斯基則是土生土長的烏克蘭人。只不過時過境遷,當年烏克蘭面對的是來自西方的干涉,而如今面對的卻是來自東鄰的入侵。如果他還在世的話,恐怕也不知道該把槍口和刀尖對著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1.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 - 1936)</p> <p class="ql-block"> 百年恩怨情仇。烏克蘭與俄國幾百年間的歷史關(guān)系可以說是從夾縫生存,投奔靠山,到最后翻臉成仇。長話短說。從沙俄時代到十月革命,烏克蘭人民一直是渴望并且追求獨立自由的。舉個例子,烏克蘭人西蒙·彼得留拉,當年由于鼓吹獨立,曾經(jīng)是一個分別被蘇俄紅軍(保爾·柯察金們)和白軍 (亞歷山大·高爾察克和鄧尼金們) 追殺的烏克蘭 “大匪首”。他在1926年在巴黎被蘇俄的 “格別烏” (克格勃的前身) 間諜刺殺。</p><p class="ql-block"> 看過蘇聯(lián)電影《保爾·柯察金》的朋友們,也許還記得影片中有首插曲《在烏克蘭遼闊的原野上》。曲中有句歌詞就提到,“彼得留拉兇惡的匪幫,來到了我們的家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因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彼得留拉</span>曾經(jīng)拼死追求過烏克蘭的獨立,如今他又被烏克蘭人民尊為民族英雄,還在首都基輔為他新立了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2. 西蒙·彼得留拉 (1879 - 1926)</p> <p class="ql-block"> 旅居國外的烏克蘭人對于自己的祖國有著深厚的民族感情。這里我講一個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大約二十年前我們系里曾有一位從烏克蘭來美國做 Postdoc 的青年女士,她是基輔一所醫(yī)學院的畢業(yè)生,名字叫 Carmen。因為工作關(guān)系,她有時會來我辦公室聊聊天。</p><p class="ql-block"> 蘇聯(lián)解體后,原蘇聯(lián)紅軍亞歷山大歌舞團的部分演員曾經(jīng)來過芝加哥做商業(yè)演出。蘇聯(lián)解體前我在密西根州讀書,曾經(jīng)看過一次該團的訪美演出。這次又去看了他/她們的表演??蓢@的是今不如昔。演出僅僅只是一個小分隊的規(guī)模。而且無論從演員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服裝道具來看,都可謂是相當?shù)膶擂无讚?jù)。與該團在蘇聯(lián)時期訪美演出時擁有的巨大陣仗絕對不可同日而語。</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碰見 Carmen,向她提起前一晚蘇軍文藝兵的表演。還專門提到了幾首他/她們演唱的幾首烏克蘭民歌。</p><p class="ql-block"> Carmen 睜著她一雙大大的藍眼睛望著我,靜靜地聽我說完。然后她輕輕而委婉地說了一句話,“你知道,我是烏克蘭人”。此話如一聲炸雷!讓我極為尷尬。對于因為自己的無知和不敏感,從而誤傷他人的民族感情之錯誤深感愧疚。</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我曾經(jīng)認識的一位生長在蘇維埃鐮刀斧頭紅旗下而且受過良好教育的普通烏克蘭人。</p><p class="ql-block"> 還是回到原話題吧。烏克蘭這塊無論是當時的蘇俄紅軍或白軍一時間都不大擺得平的麻煩地皮,一百多年前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同志割讓了出去。那時候的新生蘇維埃政權(quán)勢單力薄。即或是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連戰(zhàn)連敗而馬上要投降的德軍,它仍然顯得底氣不足,抵擋不住。因此列寧不得不與德國簽署了一個屈辱的城下之盟《布列斯特和約》,被迫承認了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以及波羅地海三國, 即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的獨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3.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同志 (1870-1924) </p> <p class="ql-block"> 這些歷史往事,以及后來世上又發(fā)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很多人認為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發(fā)生在烏克蘭地區(qū)的慘絕人寰的 “<b>大饑荒</b>”之主要根源。</p><p class="ql-block"> 少時看過一部蘇聯(lián)電影《列寧在1918》。還清楚地記得影片中的列寧同志早在那時候就嚴厲警告過一位試圖尋求真理的烏克蘭饑餓農(nóng)人: “<b>蘇維埃政權(quán)需要糧食,你們必須給!你們要是不給,我們會強迫你們給。你們要是反抗,我們就消滅你們!這就是我給你的真理!</b>”</p><p class="ql-block"> 派遣武裝工作隊下鄉(xiāng)從農(nóng)戶家中強制征糧的政策和行為,實際上就是從那一時期開始的。到了 1932~1933年,這樣的情景在烏克蘭地區(qū)又再次大規(guī)模重現(xiàn),因為天災人禍而造成的饑民餓死達數(shù)百萬!</p><p class="ql-block"> Déjà vu?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4. 饑餓小女孩手握小麥穗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德國戰(zhàn)敗投降。1918年三月剛簽訂的蘇德《布列斯特和約》在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實際廢棄。一度曾經(jīng)獨立的烏克蘭在 1920年代初被迫作為一個加盟共和國,被攬入蘇維埃聯(lián)盟的懷中。</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在當時似乎還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quán)利。聯(lián)合國成立時,基于戰(zhàn)勝國蘇聯(lián)的強烈要求,烏克蘭是以一個 “獨立” 的加盟共和國之名義進入聯(lián)合國的。這使得當時的蘇維埃聯(lián)盟擁有世上獨一無二的三個聯(lián)合國席位 (另一個席位給了白俄羅斯)。一國三票,很厲害!</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前蘇聯(lián)解體后,烏克蘭于1991年再次重新獨立,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主權(quán)國家。白俄羅斯雖然也重新另起爐灶,但仍然與俄國藕斷絲連。</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俄國認為自己再次面臨敵國威脅,而重新獨立出去的烏克蘭則又可以被其魚肉了。在當今俄聯(lián)邦元首普京的眼里看來,今非昔比啦!上兩回是 “我為魚肉“,讓烏克蘭被迫從蘇維埃的碗中被刨了出去。而這次則是 “我為刀俎”,要切下烏克蘭的一大塊肉,再把它撈進俄聯(lián)邦的大煮鍋里來。</p><p class="ql-block"> 有點兒意思的是,當年割讓烏克蘭的列寧同志也好,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揮師西進殺進烏克蘭的俄國總統(tǒng)普京也罷,甚至于</span>烏克蘭的總統(tǒng)澤連斯基,他們都有一個同樣的名字 - <b>弗拉基米爾</b> (Vladími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5. 弗拉基米爾· 澤連斯基 (1978年1月25日-)</p> <p class="ql-block">圖6. 弗拉基米爾· 普京 (1952年10月7日-)</p> <p class="ql-block"> 我這人腦子軸,想了解一下為什么東斯拉夫的男人們都愿意扎堆兒取同樣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了解后才知道,這 Vladimir 是中世紀蒙古金帳汗 (又稱欽察汗) 國統(tǒng)治時期賜封給羅斯王公們的最高稱號:弗拉基米爾大公。但這個大公位置卻不能世襲,只有最受蒙古大汗青睞的某位羅斯貴族才能獲取。</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蒙古人近三百年的血腥統(tǒng)治期間,為了獲得這個 “大公” 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領(lǐng)袖</span>稱號及與之相連的 “兒皇帝” 特權(quán),羅斯諸公們一邊向蒙古大汗爭寵獻媚,一邊彼此你搶我奪,大打出手。此位最終被莫斯科大公奪取,于是才慢慢地產(chǎn)出了俄國。</p><p class="ql-block"> 為了紀念與此相關(guān)的歷史,以及其他的諸多原因,東斯拉夫人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烏克蘭西北部和俄國莫斯科城東部的兩座城市都分別命名為</span>弗拉基米爾。而 “<b>弗拉基米爾</b>” 也就從此成了一個許多東斯拉夫男人們特別喜愛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不過,這字兒還有點別的重要涵義:"of great power", "ruler of the world", 等等。</p><p class="ql-block"> Wow! <b>Great power! The ruler of the world!</b>這是讓人何等向往的權(quán)勢和霸業(yè)??!</p><p class="ql-block"> 難怪如此。這場俄烏之間的鐵血對決也許是無可避免,或遲或早都會發(fā)生的。</p><p class="ql-block"> 看來這回是俄國的普金又在做夢想成為一個新的 Great power,或者甚至是 A ruler of the World? </p><p class="ql-block"> 美夢成不了真時,或許就會變成噩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7. 一位在戰(zhàn)火中哭泣的基輔婦人</p> <p class="ql-block"> 無論如何,但愿這場俄烏戰(zhàn)爭早日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5/2022 草于芝加哥北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照片均來自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