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紀的最后10年,中國改開不久,有一大批正在上升時期的中年畫家在紐約,他們在那兒生活、學習、討論、切磋,情景一如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因緣際會,我認識其中幾位畫家,如陳逸飛、李斌。因為住在另一個畫家章學林家里的緣故,曾參加過一次紐約畫家們公園的聚會,人很多,不知陳丹青、木心是否參加,沒有人介紹,又不不認識他們,所以印象不深。</p><p class="ql-block">我很早就知道李斌,李斌也很早就知道我,我們同居上海楊浦區(qū),住處相隔不遠,他知道有一對雙胞胎在上海舞蹈學?!栋酌穭〗M,我知道我們這兒有一個十分厲害的畫家,他出了不少連環(huán)畫,同時也是連環(huán)油畫《楓》的畫家之一,但我們真正相識卻是在紐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共和國的同齡人,李斌經(jīng)歷了「文革」、上山下鄉(xiāng)、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運動,他是以歷史的親歷者和懺悔者的身份從事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李斌是一位全才畫家,除了畫畫以外,話劇、朗誦均達專業(yè)水平,聽他的講座,字正腔圓,你絕不會認為他是上海人。他少年時在楊浦區(qū)少年宮先學話劇,后學美術(shù),去黑龍江插隊時,也是每天畫畫,畫畫功底深厚,同時對社會、歷史、人文又有著獨到的眼光。他不但是一個畫家,更是一個嚴謹?shù)臍v史學者。2002年左右我出差回上海,參觀了他的畫室,其時他已接近完成被稱為紅與黑的《國父》畫中的100多位參加辛亥革命的先輩。</p><p class="ql-block">《上海的早晨》入選建軍八十周年美展,為中國美術(shù)館收藏。(中立者為陳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榮劍老師為李斌最近在北京的畫展所寫的導語是對李斌的《畫布上的歷史記憶》最好的銓譯:</p><p class="ql-block">【李斌是藝術(shù)家,亦是“歷史之人”,他的繪畫充滿著歷史意識和歷史想象,他是繪畫的歷史學家。置身于李斌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宏大的歷史場景:來到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現(xiàn)場,來到1945年密蘇里艦現(xiàn)場,來到東京大審判現(xiàn)場,來到天安門現(xiàn)場,來到審判四人幫現(xiàn)場,史詩性的繪畫敘事指向的是一部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巨變。</p><p class="ql-block">歷史并非都是宏大敘事,與個體相關(guān)聯(lián)的歷史,是國家歷史記憶中的一盞油燈,是民族輝煌下影影綽綽的星火,它點燃的是個人的記憶,重溫著兒時的夢想。國家的普照之光,曾經(jīng)吞噬著了所有的光源,讓天地萬物溶于一色,個人的詩意與想象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唯有在天穹暗淡直至子夜時刻,閃爍的油燈,以微小的光芒穿越了心的屏障,溫暖著漂泊天涯的行人,給他們希望。</p><p class="ql-block">青春的記憶,在暮色蒼茫之際,是生命中最初的那盞油燈,永不熄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燈的記憶》畫展廣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油畫《油燈的記憶》是李斌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組描繪知青生活的系列作品。畫面中心是正在油燈下洗澡的女知青,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女人體,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對象。朦朧的光線,溫暖的色調(diào),松動的筆觸,與背景上的艱苦環(huán)境相映襯,使畫面彌漫著淡淡的傷感氣息。這是一組凝結(jié)作者的回憶與情思的懷舊之作,也是作者運用古典油畫手法與簡潔構(gòu)成傳遞出對于奉獻生命與青春于下鄉(xiāng)運動的一代知青的人道懷念。</p><p class="ql-block">《油燈??的記憶》部分作品(如果在這里看不見,請自行上網(wǎng)鍵入李斌的名字就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夢境 - 正義路一號》</span>之所以命名叫“正義路一號”,是因為1981年在北京正義路一號的最高法院進行這場大審判。審判“四人幫”的象征意義是鄧小平等第二代領(lǐng)導人提出的“徹底否定文革”,也是中國通向?qū)崿F(xiàn)民主法治的正義之路的起點。</p><p class="ql-block">這幅4X10米的油畫2011年12月在上海市政府舉辦的歷史畫創(chuàng)作展中第一次公開展出,立即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傷痕文學泛指中國大陸於1970年代末期“撥亂反正”時期開始的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潮流,是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最先出現(xiàn)的一種文學現(xiàn)象,為1980年代中國大陸的文學思潮的主流,主要是表現(xiàn)文化大革命為人們帶來的精神物質(zhì)上的巨大傷害以及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個具有歷史轉(zhuǎn)折意義的文學現(xiàn)象,在當時中國大陸社會有廣泛影響。我主演的第一部電影《生活的顫音》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原稿后來遺失了,李斌把連環(huán)畫《傷痕》用油畫重新又畫了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4.24晴空萬里》</span></p><p class="ql-block">這是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占領(lǐng)南京總統(tǒng)府而升紅旗的情景。李斌在查閱許多有關(guān)占領(lǐng)南京的史料后,了解到中共地下黨南京市委先后策反了國民黨海陸空軍政高級官員,將一座無抵抗的空城南京交給了解放軍,實際上解放南京是兵不血刃。</p><p class="ql-block">李斌說:我改畫不是否定陳、魏的繪畫,只為恢復歷史真相做一番努力。因為中國內(nèi)戰(zhàn)中,秘密戰(zhàn)線的地下黨員為減少生命犧牲做出的重要貢獻理應載入歷史畫冊?!鄙钫鎸嵤?,許多為建立新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地下黨人,包括對和平解放南京功不可歿的中共南京地下黨成員,在內(nèi)部控制使用政策指導下,后來遭受了各種不公正的對待,甚至受到被劃“右派”等打擊,其命運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蔣家王朝的覆滅》陳逸飛、魏景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李斌講座中有關(guān)畫《4.24晴空萬里-南京1949》的一些想法。以下是講座鏈接,讀者可以復制網(wǎng)址在網(wǎng)上打開觀看。</p><p class="ql-block">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r4y1r7Bn?share_source=copy_we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實的南京總統(tǒng)府旗桿平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斌對上海二陳(陳逸飛和陳丹青)贊賞有加,推崇備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斌正在畫《東京大審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李斌談《東京大審判》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他對歷史的認真。</p> <p class="ql-block">參觀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東京大審判》的全景高清圖,長172米,高4米,把手機橫過來看會相當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東京大審判》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侖關(guān)戰(zhàn)役,又稱血戰(zhàn)崑崙關(guān),是1939年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期間在廣西南寧東北的昆侖關(guān)發(fā)生的一次大型山地作戰(zhàn),是桂南會戰(zhàn)的一部分。昆侖關(guān)戰(zhàn)役開始于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與侵華日軍第五師團之間展開會戰(zhàn),經(jīng)過激烈戰(zhàn)斗,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軍以傷亡14000余人之代價,擊斃侵華日軍4000余人,幾乎全殲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擊斃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那么多子弟兵的犧牲,換來一曲慘烈的凱歌。</p><p class="ql-block">《昆侖關(guān)大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造成公民的末代皇帝溥儀,身著筆挺的銀灰色中山裝,左手托著紅布扎束的《毛澤東選集》四卷,右手拎著一頂灰帽,面帶微笑地從天安門城樓下的門洞里走出來,走過金水橋。他的頭部疊映在天安門城墻上懸掛的巨幅毛主席畫像領(lǐng)口下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溥儀從天安門正門走出,歷史真實是溥儀從后面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2006年,大型丙烯壁畫《換了人間》為上海證大麗笙酒店收藏展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斌正在為《換了人間》做最后的潤色,請注意此時溥儀的左手是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父》為臺北國父紀念館收藏并永久展出</p><p class="ql-block">后面大的中國地圖上是100位參加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代表團簽署聯(lián)合國憲章1945.6.26》</p><p class="ql-block">-上海淞滬紀念館收藏并永久展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二受降圖》</p><p class="ql-block">上海淞滬紀念館收藏并永久展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