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我的爺爺郇運龍和奶奶霍一華

郇江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的爺爺和奶奶》是我的《家庭老照片及背后的故事》之三,收集了與我的爺爺郇運龍和奶奶霍一華有關(guān)的照片,并對照片的時間、地點、人物、背景等進行說明,以表達(dá)我對他們的懷念、追思和感恩。</h3> <b> 爺爺 郇運龍</b> <b> 奶奶 霍一華</b> 我的爺爺和奶奶是江蘇省東??h人,長期居住在牛山鄉(xiāng)郇圩村,以務(wù)農(nóng)為生。郇圩村現(xiàn)在屬于江蘇省連云港市東??h牛山街道。圩讀音wéi,字義是江淮低洼地區(qū)周圍防水的堤。牛山鄉(xiāng)也叫牛山鎮(zhèn),是東??h縣政府的所在地。東??h被稱為“水晶之都”,儲有豐富的水晶和石英,儲量和質(zhì)量均居全國之首?,F(xiàn)存中國地質(zhì)博物館重達(dá)4.35噸的“水晶大王”即出自東海,毛澤東主席的水晶棺也是由東海水晶精制而成。<br> 爺爺郇運龍生于1898年,享年62歲;奶奶霍一華生于1900年,享年69歲。他們生育了五子一女,長子郇振中、次之郇勝言、三子郇勝語、四子(夭折)、五子郇振明、女兒郇淑清。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郇振中正在中學(xué)讀書,由于受到抗日救國思想的影響,18歲的他于1937年冬與4名愛國青年同赴陜北。他1938年2月到延安參加革命,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先后參加了八路軍和解放軍。1951年春,郇振中和郇振華回到闊別十多年的老家郇圩看望父母和親人。 全家合影,攝于1951年春,郇圩郇運龍家。 第一排左起:郇淑清、郇月軍、郇恒高、郇恒寬<br> 第二排左起:袁鳳蘭、郇月華、霍一華、郇運龍、郇振明<br> 第三排左起:郇振中、郇勝言、王蘭珍、郇月紅<br> 解放初期的郇圩,攝于1951年春。這張照片是我父親郇振中回老家郇圩時拍攝的。 右側(cè)觀看的是郇振華,趕車的是郇勝言,在車前面坐的女孩是郇淑清。<br> 1951年冬郇運龍來到郇振中工作和生活的城市——遼寧省沈陽市看望郇振中的一家人。當(dāng)時我的父親郇振中和母親賈志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工部工作。 1951年冬攝于沈陽市和平大街五段一里10號,郇振中家在沈陽的居住地。左起:郇振中、郇森、郇運龍、賈志新、郇江<br> 郇運龍,在郇振中家的院墻外 郇運龍,在郇振中家旁的和平廣場 郇運龍,在沈陽故宮 1957年秋攝于沈陽市和平大街五段一里10號院門口<br> 前排左起:郇極、郇江、郇森;后排左起:賈志新、霍一華、郇振中 1957年秋攝于沈陽市和平大街和平廣場,左起:霍一華、賈志新、郇極<br> 1958年暑假郇振中帶著郇森和郇江回老家東??h郇圩。當(dāng)年秋天爺爺和奶奶霍一華來到沈陽市郇振中家居住。 1959年夏攝于沈陽市和平大街和平廣場。左霍一華,右郇運龍<br> 爺爺和奶奶是閑不住的人,在我家的小院里種上了玉米、豆角、大豆等農(nóng)作物,還養(yǎng)了雞和兔子。爺爺幫助與我家相鄰的民辦小學(xué)燒水和打掃院子,受到了學(xué)校師生的好評。<br> 1960年初爺爺和奶奶回到老家郇圩。1960年8月末,爺爺在老家病逝。1960年10月前后奶奶又來到我家。從1959年至1961年期間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左”傾錯誤,加上1958年至1960年的“三年自然災(zāi)害”導(dǎo)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1957至1960年底,我爸爸在北京航空學(xué)院干部特別班學(xué)習(xí),我媽媽在沈陽航空學(xué)校干部特別班學(xué)習(xí)。1960年秋冬之際是沈陽生活最困難的時期,常在我家居住的只有奶奶、保姆和我們?nèi)值?,沈陽的主食是玉米面,奶奶給我們做玉米面菜粥、玉米面菜包子、玉米面發(fā)糕、還有玉米面煎餅,調(diào)劑我們的食物,與我們共度困難時期。她見我們不愛吃玉米面,還告訴我們因為連年受災(zāi)老家的人的糧食不夠,玉米面就是好吃的糧食,因為吃不飽,經(jīng)??砍缘毓先~子充饑,讓我終生難忘。<br> 奶奶經(jīng)常給我們講述郇家的一些往事。<br> 爺爺出生和居住在郇圩村,他是一個聰明、勤勞、本分的農(nóng)民。冬季經(jīng)常趕住毛驢與鄉(xiāng)親們把海鹽從連云港販賣到內(nèi)地缺鹽的地方;春夏秋三季在家里種田。雖然家里有些地,但都是沙土地,只能長花生和地瓜,春旱夏澇,靠天吃飯。雖然爺爺家在村里算是比較富裕的,但經(jīng)濟上還不足以支持每個孩子讀書,只能供我的父親和三叔讀書,二叔和五叔務(wù)農(nóng)。奶奶16歲嫁到郇家,在家里養(yǎng)育了5個孩子,帶領(lǐng)兩個兒媳,洗衣、做飯、喂家禽,操持大家庭的生活,非常辛苦、非常忙碌。<br> 隴海鐵路穿過東海縣,路北連接魯南地區(qū)、路南是蘇北地區(qū),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戰(zhàn)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和東海縣本地的抗日游擊隊與日寇和偽軍展開了拉鋸戰(zhàn),反“蠶食”和反“掃蕩”的斗爭非常激烈和殘酷。<br> 為了支持抗戰(zhàn),1937年末爺爺和奶奶把大兒子送去參加八路軍;為了支持解放戰(zhàn)爭,1946年初他們又送三兒子參加八路軍。還鄉(xiāng)團和地主知道了他們的兒子參加革命,經(jīng)常來騷擾他們,甚至還把爺爺用繩子吊起來打,把木棒放在爺爺?shù)纳砩嫌媚_踩,逼他把兒子從部隊叫回來。為了迷惑敵人,爺爺奶奶就說大兒子早已經(jīng)死了,逢年過節(jié)都給我父親燒紙……每當(dāng)?shù)弥湛軄頀呤?,奶奶非常害怕,她和家里、村里的女人們都跑到田地里躲藏,心砰砰地跳,像要從胸口跳出來似的……因為八路軍知道他們是抗日家屬,所以?jīng)常到他們家住宿。她說八路軍的曹團長曾在家里住過幾次,他們都全力接待。<br> 1963年夏攝于哈爾濱市平房區(qū)友協(xié)街252樓,郇振中家在哈爾濱市的第一個居住地。前排左起:霍一華、賈志新;后排左起:郇淑清、郇振中<br> 前排左起:郇極、霍一華、賈志新;后排左起:郇淑清、郇振中、郇森、郇江<br> 因為父親1961年初調(diào)到哈爾濱飛機廠工作,我們家在1961年春節(jié)后從沈陽搬到哈爾濱,奶奶在哈爾濱居住了8年,期間在1964年初曾回郇圩暫住。<br> 1961年是“三年自然災(zāi)害”的最后一年,工廠給職工們分了一點“自留地”。我家的“自留地”在工廠的地下抽水井旁,離家有1公里左右,我們種了土豆、玉米、大豆和甜菜。種地是奶奶的本行,是她非常高興做的事情,她教我們播種、除草和收割,我們跟她學(xué)會了使用鐵鍬、镢頭、鋤頭和鐮刀。奶奶雖然是小腳,但從家走到“自留地”時她總是扛著農(nóng)具走在最前面,我們排成一列跟在后邊,給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br> 奶奶在哈爾濱期間我們是使用煤爐做飯,我也跟她學(xué)會了生火。她是閑不住的人,買菜、做飯、養(yǎng)雞、養(yǎng)鴨她是主力。春節(jié)時她最拿手美食是家鄉(xiāng)的油炸“散子”。她說在老家時她也會炸些“散子”賣,可見她油炸“散子”的水平是很高的。<br> 1966年7月攝于郇振中在保國街,郇振中家在哈爾濱市的第二個居住地。左起:郇淑清、霍一華、顧正芳、郇極<br> 1968年10月攝于哈爾濱市平房區(qū)保國街。左一郇極、左三霍一華、左四郇森、右一賈志新<br> 1966年5月“一場由領(lǐng)導(dǎo)者錯誤發(fā)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yán)重內(nèi)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1968年下半年我的父母受到了錯誤的批判,不久我的父親還被隔離而不能回家。1968年10月,在我和哥哥郇森下鄉(xiāng)的第二天,造反派還來到我們家“抄家”,奶奶因此受到驚嚇生病臥床,并于1969年初被迫返回老家。她1969年3月初病逝,令人十分悲痛和惋惜。<br> 我在寫回憶《我的爺爺奶奶》一文時我也看了《中共東??h地方史》(第一卷),史志中記述了,1928年秋中共郇圩黨支部在郇圩建立,“郇圩支部是東??h農(nóng)村最好的黨支部”。此后郇圩還建立了農(nóng)會(窮人會)。1937年夏周曉江、郇華民、李鐵民等中共黨員,以郇圩小學(xué)為中心,組織劉錫九、郇明愛、郇振中等二十名進步青年不定期舉行“時事座談會”,學(xué)習(xí)進步書籍,收聽電臺、討論國家大事,決心以實際行動抗日救亡。1937年底郇華民、郇振中等五人赴陜北找黨,參加抗戰(zhàn)。<br> 作為生活在郇圩的爺爺和奶奶,對中共組織的活動也是了解和支持的,抗戰(zhàn)初期送大兒子到延安參加八路軍,在抗戰(zhàn)期間熱心為八路軍服務(wù),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送三兒子參加八路軍,在淮海戰(zhàn)役期間積極支前……可以說我的爺爺和奶奶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都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是令人敬佩的,是不應(yīng)該忘卻,并需要大力宣傳的。<br> 我的爺爺和奶奶是普通的中國農(nóng)民,勤勞、勇敢、正直、淳樸、開明,熱愛家鄉(xiāng),悉心培養(yǎng)和教育子女,這種精神和美德是他們的后人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繼承、發(fā)揚和宣傳的。<br> 2015年12月20日,上海市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舉辦了“抗戰(zhàn)精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知青談父輩抗戰(zhàn)和抗戰(zhàn)精神發(fā)揚座談會”,我以《暢談父輩抗戰(zhàn) 弘揚民族精神》為題做了大會發(fā)言,其中介紹了我的爺爺郇運龍和奶奶霍一華在抗戰(zhàn)中的經(jīng)歷和奉獻。我說“我爺爺和奶奶、姥爺和姥姥、父親和母親,以及許多親戚都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抗日戰(zhàn)爭,為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首次勝利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令我非常敬佩和自豪?!睍h召開前夕上海知青歷史研究會還編制了《紀(jì)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專刊,其中收錄了我的文章《暢談父輩抗戰(zhàn) 弘揚民族精神》。<br> 這次我編輯《家庭老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三——我的爺爺郇運龍和奶奶霍一華,也是為了宣傳他們,緬懷他們。<br> 人生的道路不會是平坦和筆直的,困難、挫折、逆境、危機 也會不時出現(xiàn),想一想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自然災(zāi)害等磨難的爺爺和奶奶,我們是非常幸運和幸福的,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當(dāng)下,一定要不懈努力、積極向上,勇往直前。 郇江<br>2022年7月28日<br> <b>附錄:爺爺和奶奶的部分后代們</b> 當(dāng)我準(zhǔn)備將《我的爺爺郇運龍和奶奶霍一華》印制成美篇書時得知,該文的內(nèi)容只有16頁,而美篇書的內(nèi)容要滿20頁才能印刷,因此我增添了附錄《爺爺和奶奶的部分后代們》。 1993年8月10日和11日,我和郇極將我的父親郇振中和母親賈志新的骨灰安葬到老家郇圩,這是我第二次回到老家。期間同我的三叔郇勝語、三嬸王蘭珍、五叔郇振明、五嬸顧月愛、姑姑郇淑清、姑父顧正芳等長輩,以及他們的部分子女等見面,并拍下了一些合影照片,非常有紀(jì)念意義,從中選出一部分,分享如下。 1993年8月10日攝于郇圩。 前排:左一郇云鴻(五叔的小女兒)、左二郇月華(二叔的二女兒)、左三郇月軍(二叔的大女兒),右一吳瓊(郇云霞的女兒)、右二吳飛(郇云霞的兒子)<br> 后排:左一郇月紅(三叔的長女)、左二郇黎青(三叔的二女兒),右一郇云霞(五叔的大女兒)、右二郇云蘭(五叔的三女兒),右三郇云梅(五叔的二女兒)、右四孫蘭花(五叔的次子郇云生的妻子)、右五郇航(郇云生的兒子)。<br> 下面的照片都是1993年8月11日在郇圩拍的。 前排左起:王蘭珍(三嬸)、郇勝語(三叔);后排左起:郇極(郇振中的三子)、郇江(郇振中的次子) 前排左起:顧月愛(五嬸)、郇振明(五叔);后排左起:郇極、郇江 前排左起:顧正芳(姑父)、郇淑清(姑姑);后排左起:郇極、郇江 左起:郇進生(二叔的三子)、郇江、郇恒寬(二叔的次子)、郇恒高(二叔的長子)、郇極 前排左起:郇黎青(三叔的次女)、郇月紅(三叔的長女);后排左起:郇極、郇橋生(三叔的長子) 前排左起:郇極、郇林森(五叔的長子)、郇江 左起:郇極、郇勝語、王蘭珍、郇江 左起:郇極、郇淑清、郇江 五叔的全家合影 第一排左起:吳瓊(郇云霞的女兒)、吳飛(郇云霞的兒子)、郇航(郇云生的兒子)<br> 第二排左起:顧月愛、郇振明<br> 第三排左起:郇云鴻(五叔的小女兒)、左二孫蘭花(郇云生的妻子)、郇云生(五叔的次子)、郇林森(五叔的長子)、吳紹軍(郇云霞的丈夫)、郇云霞(五叔的長女)<br> 1993年8月10日和11日在老家郇圩與長輩們和同輩們的相聚,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天,卻是一次難以忘懷的相聚。 郇江<br>2022年11月4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