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都說上海是繁華,乃至奢靡的。但其實它也是古樸,市井的。在上海可以去迪士尼玩鬧,去商場購物,也可以安靜地一個人走街串巷。思南路,淮海路、武康路,衡山路等,都很適合逛閑逛的馬路。</b> <b>市中心的街心花園已經(jīng)成了老人和孩子們休閑的好去處。</b> <b>淮海中路常熟路地鐵1號線和7號線的站點。</b> <b>淮海中路上的民居~老洋房。</b> <b>復興中路的民居</b> <b>復興中路1363弄,克萊門公寓(又稱玉門公寓 ), 1929年由比利時人克萊門與教會合作建造,建筑面積18500平方米,是當時上海西區(qū)舊西洋酒店式公寓房的代表建筑。</b><div><b>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此弄群樓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br></b></div> <b>黑石公寓又名花旗公寓,現(xiàn)名復興公寓,是位于上海市徐匯區(qū)復興中路1331號一幢歷史公寓住宅,東臨伊麗莎白公寓,西接克萊門公寓。因其填充墻體和部分構(gòu)件采用黑色石材,而得名黑石公寓。</b> <b>黑石公寓的對面就是上海交響音樂廳</b> <b>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由世界級大師磯崎新和豐田泰久領(lǐng)銜設(shè)計,是國內(nèi)第一個建在彈簧上的“全浮建筑。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運用最先進的多媒體技術(shù),大廳內(nèi)10個反聲板可以同時投影畫面,與世界各地任何場地進行雙向傳輸同步演出。室內(nèi)樂演奏廳同時兼具3D錄音棚功能,彌補上海沒有大型專業(yè)交響樂隊錄音棚的空白。為了克服附近地鐵10號線的噪音、震動干擾,音樂廳更是采用了隔振器技術(shù),這也 使得它也成了上海首個全懸浮的建筑。</b> <b>音樂廳外的休閑廣場</b> <b>廣場上的雕塑由法國藝術(shù)家丹尼爾·達維歐創(chuàng)作。</b> <b>黑石公寓旁的小廣場</b> <b>黑石公寓后門視覺效果好多了。</b> <b>該公寓高暢,它的主立面左右對稱。它的正面底層有一個較大挑出的門廊,門廊用科林斯雙石柱支撐。門廊上方為露臺,由正彎和反彎三段弧線組成幾何形。露臺上方各層是依此收小的弧形陽臺。陽臺上方的屋頂用弧形山墻和裝飾收勢,加之整個建筑多處弧線裝飾,使其呈現(xiàn)出巴洛克風格的余韻。</b> <b>底層現(xiàn)為“幸福集薈”是一個集合書店、本土文創(chuàng)、咖啡廳、活動空間于一身的文化空間。從幸福集薈門口一踏入便能看見1924年馬賽克地磚原貌的復刻版,現(xiàn)如今也是一個網(wǎng)紅的打卡地。</b> <b>咖啡廳</b> <b>幸福集薈店一分為二,根據(jù)原來公寓的房間格局,被分為兒童集室、靈感集室、生活集室、視野集室、音樂與藝術(shù)集室、文化集室、唱片試聽室七個主題集室。</b> <b>唱片試聽室。這里有黑膠機、黑膠唱片,可以在此試聽感興趣的唱片。戴上耳機,恍若置身音樂廳的震撼音效。</b> <b>有些有年代的珍藏版黑膠唱片并不售賣,可以關(guān)注“膠集”成為會員,享有租借黑膠唱片的權(quán)益。</b> <b>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選曲</b> <b>金嗓子周璇專輯</b> <b>小小閱覽室</b> <b>什么是上海?“只有頭頂有梧桐樹的地方才是上?!边@是前幾年的一部劇集《上海女子圖鑒》里的臺詞,劇中黑石公寓與梧桐樹同時出鏡,上海梧桐樹下的人文底蘊,在戲中徐徐展開經(jīng)典演繹。</b> <b>黑石公寓此前不僅有熱播劇集《上海女子圖鑒》在此取景。再往前追溯,這里還舉辦過美國畫家的畫展,就連聯(lián)合國善后救濟總署也曾在此辦公。</b> <b>再去武康路上看看</b> <b>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匯區(qū),原名福開森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武康路南北連接了繁忙的淮海中路和幽靜的華山路,是一條有37處歷史建筑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其中有14處優(yōu)秀歷史建筑,是名副其實的“名人路”。</b><br><br> <b>武康路393號甲</b><div><b>武康路旅游咨詢中心(上海老房子藝術(shù)中心)</b></div> <b>大門口墻面上掛有一塊銘牌,上面寫明“黃興故居”。這就是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武裝起義的主要組織者黃興于1916年在上海居住過的寓所,人稱“黃公館”。</b> <b>中心內(nèi)有多幢等比例縮小制作的老房子模型以及定期會舉辦一些專題展覽與活動,每月的第一個周六下午的“漫游慢品武康路老房子故事會”活動更是為喜愛老洋房的朋友提供了更多了解老洋房背后故事的機會</b>。 <b>一幢接一幢的名人故居是武康路一大特點。113號是一代文學巨匠巴金的故居,寧靜溫馨的舊居是巴金在上海最后也是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393號英國鄉(xiāng)村式花園洋房是民國革命先驅(qū)黃興的故居,孫中山曾多次借宿這里商議要事;武康路與湖南路口的湖南別墅先為周佛海私宅,解放后陳毅、鄧小平等在這里暫住過;40弄1號是唐紹儀舊居,西班牙風格的獨立式花園住宅,復古大氣......</b><br><br> <b>武康路391弄民居,僅5個門牌號的小弄堂卻被打造成一個很溫馨的住宅區(qū)。</b> <b>弄堂小景</b> <b>弄堂到底是5號,此路不通。</b> <b>還配了個充電樁</b> <b>營業(yè)中</b><div><b>小小商鋪可參觀。</b></div> <b>3號民居</b> <b>弄堂小景</b> <b>位于376號的武康庭外圍是三座老洋房,花團錦簇中有一家叫CoffeeTree的餐廳人氣很旺。378號的Farine咖啡館彌漫著淳樸的法國鄉(xiāng)村味道,這里的羊角被譽為“上海最好吃的頌”</b>。<br> <b>溫馨的小庭院</b> <b>繼續(xù)逛</b> <b>坐落于于武康路372號, 積慶堂藝苑為一棟帶花園庭院的三層洋樓,原為香港商人葉黎成先生的私宅, 現(xiàn)在葉先生提供自己的物業(yè)給藝術(shù)家作為交流和展示的場所。</b> <b>武康路109號顧祝同故居。</b> 武康路103號甲 武康路老洋房 <b>武康大樓</b> <b>武康大樓是武康路的標志性建筑,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設(shè)計。大樓通體的紅色磚墻、轉(zhuǎn)角挑陽臺、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等,頗有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韻味。武康大樓造型猶如一艘等待起航的巨輪,所以也不難理解它的舊稱“諾曼底公寓”的由來了。吳茵、鄭君里、趙丹等電影藝術(shù)家曾居住在此,孔祥熙的女兒孔二小姐曾是這里最大的業(yè)主。</b><br><br> <b>此篇到此結(jié)束,下次逛再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