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城濉溪的石板街火了,似乎有些爆棚。競相到此“打卡”的人們,有縣城新舊城區(qū)的主賓,也有十里八鄉(xiāng)的近鄰,甚至有數(shù)百公里外遠客。</span></p> <p class="ql-block"> 石板街,顧名思義是由石板鋪就的街道,它東西向、寬不足十米、長千米之余。舊時,它是縣城主要的商業(yè)中心,隨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縣城西移搬遷,日漸頹廢四十年。值得欣喜的是,在它問世百年之際得以修復開發(fā),涅磐重生、華麗登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為石板街建設巷內曾經的居民,余聞此也乘興一睹它的新容。時隔數(shù)十年,重新漫步這個熟悉的街道,看著新中存舊的街景和店鋪,興奮中情由心出、情不自禁,不時地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面貌、往事帶入眼前,雖已遙遠但歷歷在目、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那時,大小不一、鱗次櫛比的百余家店鋪分列石板街兩側,其中最大的要算百貨公司了。盡管它只有一條深寬的“U”型購物通道,貨品也談不上齊全,但進入這個外型像會堂的商店就如同踏進上海南京路上的第一百貨商店、北京王府井的百貨大樓一樣的享受。規(guī)模中小的商業(yè)店館有煙酒、土產、圖書、文具、鐘表、餐飲、醬菜、醫(yī)藥、照相等門類,門類相同的有兩、三家的,也有五、六家的。</p><p class="ql-block"> 街道上,還有現(xiàn)在看似冷門的食鹽煤油門市部、布店、裁縫店、開水店、修車(自行車、板車)鋪、白鐵匠鋪和染坊店等,當年它們可是百姓日用的必需,不可小覷。食鹽煤油門市部售出的是大如花生粒般的粗鹽,煤油則是供居民因照明斷電和沒有通電的居民點燈之用。分列東中西的三家爐燒開水店則滿足店鋪和周邊居民喝開水所需,有時,居住深巷里的人家也會差小孩拎著水瓶到此打上一瓶。清澈甘甜的水實在好喝,它來自城北的二眼水井。由于沒有成衣出售,人們穿衣要憑限量的布票到布店或百貨公司里先買布料,再到裁縫店量體加工成衣,當然也有自己裁剪縫制的。位于水巷口的染坊店是一個以當?shù)赝链植歼M行染色、售賣的作坊。這里,人們??吹降昵皫讉€跨街橫桿上晾曬染制的各種深色長條布匹,每逢微風吹來,飄動的新布猶如彩帶曼舞,與穿梭其間的各色行人交織,形成了石板街上一幅美妙的畫卷,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下圖為頹廢時期陰雨天的石板街</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街串巷的流動商販也是一道別致風景。吹糖人的貨郎挑子前,總會引來孩子圍觀,那些孫悟空、大胖娃以及小狗、老鼠等形象的棒棒糖令孩子們喜歡和嘴饞;飄香的油茶貨攤會在下午上市,有就地喝上一碗的,也有從更遠的角落走來慕名打一瓷缸回家的;人稱“假女人”的肩挑漢夏季吆喝賣菜的細高長調在街巷中回響:番茄黃瓜,茄子韭菜,辣—椒—哦。</p><p class="ql-block"> 濉溪釀酒歷史悠久,是名副其實的酒鄉(xiāng),素有“隔壁千家醉,開壇十里香”美譽的口子酒就誕生在這里,并久負盛名。在各個煙酒商店,柜臺上都擺放著幾個深色圓肚酒壇,它們分別盛放著口子酒等品名和度數(shù)不一的白酒,店員用酒端子從顧客指定的壇子里打酒以漏斗灌入空瓶;有些嗜酒的大漢,就用店里提供的粗瓷碗打上二兩、三兩,站在柜臺前一邊嗑著瓜子花生一邊品著美酒。</p><p class="ql-block"> 街上緊湊的店鋪間也夾雜了一些機關部門,但它們均呈前門后院式結構,后院內的辦公房大小不一,大的部門內部還帶有院子或廣場。生活中也與其有交集,如位于東面的縣幼兒園陪伴了我三年孩童時光;它隔壁的東風醫(yī)院,留下我小時候深夜高燒由家父背到這里進行住院救治的經歷;位于中部的郵電局,是我上初一時暑假期間與冉坤同學第一次做投遞員義工的地方;布店對面的文化館是我與小伙伴星期天的打卡地,這里的《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及少兒雜志讀物深深地吸引著我;街東盡頭的縣城派出所,我曾在這里辦理知青下放戶口……</p><p class="ql-block"> “文化革命”年代時局動蕩,商業(yè)氣息濃重的街道也充斥著政治運動。曾幾何時,石板街上輪番上演著歡呼游行、破除四舊、揪斗游街、兩派辯論、流血武斗等不可思議的“大戲”,那些帶有“誓死捍衛(wèi)”、“斗爭勝利”、“堅決打倒”、“萬壽無疆”等字眼的口號也曾震動過腳下的石板、響徹頭頂?shù)脑葡?、沖擊著內心的靈魂。慶幸污濁終被滌蕩、大亂達到大治。</p> <p class="ql-block"> 石板街東頭原址上復建的凝曦門城樓,飛檐立柱、青磚黛瓦和拱券門洞典雅端正、蔚為壯觀,給修葺一新的石板街乃至整個古城建筑群平添了厚重的文化內涵。這個建筑對我來說是陌生的,因它的歷史很久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下圖為重建的凝曦門城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下圖為120年前的凝曦門城樓及樓前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明朝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濉溪城已現(xiàn)規(guī)模。光緒十二年(1886年)得到進一步提升,開始壘建城墻、城樓、閣樓,其中東西南北四座正門分別稱為凝曦門、挹翠門、熏河門、振極門,整個工程歷時十七年至1903年完工。城內街道中最繁華的地方要數(shù)前大街了,民國十年(1921年)由酒坊大鱷周俊哲倡導,動用千余民工、數(shù)百輛牛車、上萬方石料將該街道鋪上石板,以改雨雪天氣的泥濘給商業(yè)流通帶來的不便。從此,人們開始習慣的改稱它為石板街或石頭街。</p><p class="ql-block"> 而與之平行的后大街、南大街則沒此幸運。只可惜,這樣一個正在興旺發(fā)展的城池卻遭受數(shù)度戰(zhàn)亂摧殘,最后只因石板路面、店鋪和民居易于修繕得以留存,各城門城墻等均灰飛煙滅。</p><p class="ql-block"> 因此,凝曦門的再現(xiàn)讓人們找回了對昔日舊城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佇立在濉河旁,面對喧鬧不已的商業(yè)街,仰望煙雨下氣勢如虹的城樓,心頭忽然詩興萌發(fā),吟出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河雨霏霏河草齊,</p><p class="ql-block"> 酒鄉(xiāng)如夢鳥空啼;</p><p class="ql-block"> 歲月最是無形劍,</p><p class="ql-block"> 猶幸煙火重鄉(xiāng)池。</p><p class="ql-block"> 我想,這恐怕是我此時最深的感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二年初春 于淮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