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們小時候常被家長呼作“野孩子”,現(xiàn)在的娃被父母稱為“神獸”,差別還是挺大的。</p><p class="ql-block">“野孩子”不是個貶義詞,顧名思義經(jīng)常在外面野的調(diào)皮搗蛋分子,所謂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是也。</p><p class="ql-block">“神獸”在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是指兩儀二圣(太陽燭照,太陽幽熒)與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代表的生物。現(xiàn)在的孩子被稱作“神獸”,想來與家長的寵溺、養(yǎng)育成本高、網(wǎng)絡(luò)原住民時代的聰明卻難管有很大的聯(lián)系吧。不談學(xué)習(xí),如“神”般被對待,疼著、愛著、侍奉著,全家的中心;一說作業(yè),如打怪獸,難纏、難搞、難說服,雞飛狗跳。</p> 在家 <p class="ql-block">“野孩子”基本不在家。在家的時候幫父母燒火做飯、喂雞喂豬,男孩子劈柴,女孩子纏線……忙的空檔,自己找樂子玩:自制手槍,彈弓,沙包,要不踢毽子、抓子兒、跳房子、推鐵圈、打“耳”(兩邊削尖的小木頭棒子)、甩“炮”……常浮現(xiàn)在我眼前的一個場景:我推著家里的小椅子,當自行車騎,雙手握椅子搭腦,一只腳蹬地,一只腳踩椅腿間橫木,嘴里念念有詞:“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你也去,他也去,就是不讓妞妞去,不讓去,我也去,吱紐、吱紐、吱紐……到了,下車!”媽媽說椅子腿都讓我拖壞了。作業(yè),肯定是要寫的,老師說誰寫不完作業(yè)就等著挨打吧,大部分小伙伴在這種威嚴下總是會寫完的。爸媽忙著和黃土地打交道,沒有閑的時候,哪顧上管我們。被打被罵,常是因為褲子扯破了,鞋子跑丟了,書包找不見了,或者摘了誰家的西瓜了……</p> <p class="ql-block">“神獸”喜歡宅家。一個手機,一天都可以不出去,甚至不知道喝水、吃飯、睡覺。打游戲,刷視頻,又是QQ,又是微信,再借上“線上學(xué)習(xí)”之名,這就是最大的娛樂。寫作業(yè)呢?別提!首先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就是個大問題;其次寫作業(yè)時怎樣能不讓孩子拿手機查資料又是個問題;教半天教不會,講半天講不明白,血壓氣得噌噌上升也是個問題;好不容易寫完后發(fā)送、打卡,又得拿手機,拿起來又很難放下,新一輪家庭大戰(zhàn)又將上演,好多時候,終是無奈。</p> 上學(xué) <p class="ql-block">上課時,“野孩子”聽講、背書、練習(xí)、實驗;下課了,同學(xué)們成群結(jié)隊玩。沒有完成作業(yè)或者調(diào)皮搗蛋了,手心上、屁股上挨上幾教鞭。回家還不敢吭聲,生怕父母說,“我看你就是皮癢了,敢不聽老師話……”,然后再棍棒伺候。沒見一個“打壞”的,“打好的”倒是不少,臭毛病改掉,浪子回頭,長大后常回去看老師,一個個重情重義。</p> <p class="ql-block">“神獸”在學(xué)校學(xué)的科目多,參加的社團多,才藝不少,見識廣博,更有參加各類競賽,搞小發(fā)明、小制作獲獎的,令人羨慕,讓人佩服。確實是聰明、機智,“神乎其神”。只是愛聽表揚的太多,受挫能力太弱,“快樂教育”,“夸獎教育”,家長的過分寵溺、包庇,使得教師重話不敢說一句,更別提懲罰。也許是我多慮了:這樣下去,“神獸”會不會“神性”少了?“獸性”多了呢?</p> 放學(xué) <p class="ql-block">“野孩子”的放學(xué)路上,那簡直是“天堂”——無人保駕,無人看守,如一群無紀律的鳥兒,嘰嘰喳喳、隨心所欲,天黑了、肚餓了,仍不著急回家。</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東家下了幾只小狗,西家養(yǎng)了幾只小貓,誰家的杏兒好吃,誰家的葡萄甜;哪個小賣鋪新進了新鮮玩意了,哪個挑貨郎賣的“玉米桿兒”長;小山頭、小破屋、小溪流;這兒香、那兒臭……都會在某一時刻與我們上演著某種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正如有一篇文章中所形容的:那是一個孩子獨闖世界的第一步,乃其精神發(fā)育的露天課堂、認識歷練的風(fēng)雨操場……</p> <p class="ql-block">“神獸”放學(xué),大抵是這樣一幅場景,小人兒們還沒走出校門,大人們便蜂擁而上,一個個孩子像“失物”一樣被招領(lǐng),像“寶貝”一樣被呵護,隨即電動車、小轎車一哄而散。孩子們玩耍、打鬧、互相親近的時間就這樣被剝奪了。</p><p class="ql-block">當然,疫情期間,安全第一,閉環(huán)式管理,是最該有的規(guī)矩。</p> <p class="ql-block">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質(zh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日月其邁,歲律更新,然“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依舊振聾發(fā)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