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亂世出英雄。</p><p class="ql-block">亂世也出名醫(yī)。</p><p class="ql-block">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名醫(yī)輩出。</p><p class="ql-block">有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劉完素、張從正,朱丹溪。</p><p class="ql-block">為什么這么亂的年代,到處打打殺殺,人們沒有一天太平日子過,反倒名醫(yī)輩出呢?</p><p class="ql-block">大家一想就知道,打起仗來,消耗多,硝煙多,死人也多,疾病更多。</p><p class="ql-block">在如此內(nèi)耗外亂的年代,人們心力交瘁,精神俱損,百病叢生。</p><p class="ql-block">所以他們亟待醫(yī)治,也急切地呼吁良醫(yī),大醫(yī)。</p><p class="ql-block">有這樣的條件,就必將誕生這樣的蒼生大醫(yī)。</p><p class="ql-block">所以大醫(yī)崛起的時代到來了!</p><p class="ql-block">而被歷史認為自岐黃張仲景下來,醫(yī)道中興的年代——金元,就是良醫(yī)橫空出世的時候。</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金元四大家,但他的影響卻高于金元四大家。</p><p class="ql-block">他是補土派宗師李東垣的師父,他醫(yī)治過清熱派祖師劉完素的傷寒病,他的學術影響著攻下派祖師張從正,還有滋陰派祖師朱丹溪。</p><p class="ql-block">他就是金元易水學派的開山之祖——張元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張元素 </b>(1131~1234年),字潔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縣)人,他自幼聰敏,8歲應“童子舉”,27歲試“經(jīng)義”進士,因犯“廟諱”而落榜,遂棄仕從醫(yī)。潔古重視臟腑辨證及扶養(yǎng)胃氣的思想,對李杲創(chuàng)立以“補土”為特色的系統(tǒng)的脾胃理論有重要影響,并最終成為“易水學派”最突出的理論特色。張元素的學術思想形成以后,經(jīng)過諸弟子及后代醫(yī)家的繼承、發(fā)展、在元代成為與“河間學派”具有不同學術風格的一大流派,兩派相互爭鳴,又相互促進,最終帶來整個金元醫(yī)學的繁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末金初,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一改前人依賴“考據(jù)”、“訓釋”陳腐之風,造就一批具有醫(yī)學變革精神的大家,張元素、劉守真即為其突出代表,他們對經(jīng)典理論多持實用、致用態(tài)度,而不是迂腐于書本。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亦開創(chuàng)了當時的醫(yī)學流派之爭,為臟腑、六氣辨證奠定了根基,亦開創(chuàng)了后世溫補、寒涼之爭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 當然張元素能走上醫(yī)學道路也絕不是偶然,因為他雖然沒有從小學醫(yī),但也算是中醫(yī)世家。但張元素不僅聰明,還有天分。在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醫(yī)術,并加以思考,他對醫(yī)學的理解已經(jīng)很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于張元素行醫(yī)救人的故事非常多,但要是說張元素是如何成名的,那絕對是給劉完素治病。這個劉完素其實也是個醫(yī)生,并且還是一個很厲害的名醫(yī)。所謂“醫(yī)者不自醫(yī)”,面對自己的病情,劉完素沒有辦法,依然頭痛干嘔,身體絲毫沒有好轉。這個時候張元素來了,看到比自己年輕的張元素,其實劉完素是看不起他的。在張元素稍微詢問和查看了一下病情后,就直接開了幾個藥方。本來劉完素沒抱多大希望,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吃了幾副藥之后居然好轉了。原來劉完素是脾胃有問題,這在這方面張元素則是拿手的領域,也算是歪打正著了,從此以后,張元素聲名大噪。</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學術內(nèi)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b> 張元素在《內(nèi)經(jīng)》臟腑理論的啟示下,結合自己數(shù)十年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了以臟腑寒熱虛實以言病機的學說,將臟腑的生理、病理、辨證和治療各成系統(tǒng),較前又有提高,使臟腑辨證說由此而漸被眾多醫(yī)家所重視,臟腑病機理論也被不少醫(yī)家所研究。至清代,則臟腑辨證理論趨于完善,現(xiàn)已成為中醫(yī)辨證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nèi)容??梢?,張元素的臟腑辨證說對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除心包絡之外,對于每一臟腑,張元素均從生理、病理、演變、預后以及治療方藥等方面進行闡述,各成體系,較為系統(tǒng)。此外,張氏還對藥物學研究頗有發(fā)揮,尤其在藥物學的理論認識和臨床臟腑用藥方面,更為突出。張氏根據(jù)《內(nèi)經(jīng)》的理論,強調(diào)藥物的四氣五味之厚薄,是影響藥物作用的重要方面。正由于藥物有四氣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藥物作用才會出現(xiàn)升降浮沉的區(qū)別。因此,對于每一藥物功用的解釋,他強調(diào)首先應明確其氣味厚薄,然后再進一步闡發(fā)其功效,使中藥學的理論與其臨床效用緊密結合起來,推動了中藥學理論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此外,藥物歸經(jīng)理論也非常被張氏所重視。他認為,不同的藥物對于不同臟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為其各歸于某一經(jīng)的緣故。因此,了解藥物的歸經(jīng),就可以掌握其藥效特點。如同一瀉火藥,黃連則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則瀉肝火,知母則瀉腎火,木通則瀉小腸火,黃芩又瀉大腸火,石膏則瀉胃火。柴胡瀉三焦火,必佐以黃芩,用柴胡瀉肝火,必佐之以黃連,瀉膽火亦同。其所以都是瀉火藥而藥效不同,就是由于它們的歸經(jīng)各不相同。如果歸經(jīng)不同,無的放矢,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歸經(jīng)理論的發(fā)明,是對中藥學理論的重大發(fā)展,它說明了為什么不同的藥物在臨床上取得不同療效的道理,既是臨床經(jīng)驗的很好總結,又為辨證施治、遣藥處方提供了中藥效用的理論依據(jù),推動了中藥學的發(fā)展。而且,張氏在歸經(jīng)學說理論的啟示下,進而又提出來引經(jīng)報使之說,如羌活為手足太陽引經(jīng)藥,升麻為手足陽明引經(jīng)藥,柴胡為少陽、厥陰引經(jīng)藥,獨活為足少陰引經(jīng)藥等。認為以上這些藥物配伍于方劑之中,可以引諸藥歸于某經(jīng)某臟腑,以加強方劑的效用。張氏提出的引經(jīng)報使理論,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方劑學,對臨床有著積極的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元素醫(yī)學思想的可貴之處,首先是他具有革新精神。他虛心研究學習古代的醫(yī)學理論,但不拘泥古方。他明確地聲稱:<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b>就是說,時代不同,具體氣候和患病者的體質等情況不同,病情有變化,不能完全再按過去的處方用藥。他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靈活地吸收前人經(jīng)驗,結合自己數(shù)十年的臨床實踐,不斷總結,有了新的建樹的。</p><p class="ql-block"> 張元素以研究臟腑病機為中心,成為一派醫(yī)家之開山。對于脾胃病的治療方法成為易水學派師弟相傳的家法,其弟子李東垣、王好古均為中國醫(yī)學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張氏對藥物學的貢獻很大,其所撰《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一文,探討藥物功效及臨床應用,后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之中,可見其學術影響之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元素同劉完素一樣,弟子也很多。其中以李杲、王好古(均為河北人)為最著名,他們二人在易水學派中的成就最大。</p> <p class="ql-block">道者,路也。</p><p class="ql-block">醫(yī)道,就像登山的路。</p><p class="ql-block">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有路。</p><p class="ql-block">本來有路,走的人少了,年久失修,荊棘叢生,路也會消失。</p><p class="ql-block">歷代醫(yī)門巨匠,之所以巨大,他們除了一邊潛心醫(yī)學,臨證救人,另一邊時刻都在思考醫(yī)學傳承,都在為后人,也為自己不斷地把醫(yī)學這條道路修大。</p><p class="ql-block">每個醫(yī)門龍象出世,他既是攀登高峰的行路人,更是一個維修道路者。</p><p class="ql-block">當?shù)缆窛u漸變小,即將隱沒時,行路人就會越來越艱難。</p><p class="ql-block">我們這個時代,中醫(yī)的道路,越來越少人走了。</p><p class="ql-block">前輩修下來的坦途,逐漸長滿了雜草,使很多后人,難以一口氣登上巔頂,容易被周圍雜草迷失了方向。</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要回歸古人走的老路,重修古道,沿著古人的軌跡,披荊斬棘,實踐醫(yī)學心宗,攀登醫(yī)道高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醫(yī)精誠 止于至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浮沉:壬寅年壬寅月中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