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鐵兵故事】我記憶的興安嶺

鐵流詩詞雨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作者簡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b>丁憲邦,漢族,1929年農歷7月5日生于北京大興區(qū)丁村的一戶貧苦家庭。1944年4月參加八路軍平南游擊隊。1945年入黨。1947年任大興獨立營三連指導員,1952年奉調軍委直屬軍法處(三級、正營)助理員。1961年任鐵道兵5師22團一營教導員,1964年任鐵道兵大興安嶺會戰(zhàn)指揮部團職協(xié)理員、東北指揮部(代號505部隊)青年處長,鐵道兵3師15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鐵道兵14師副政委。離休前任沈陽軍區(qū)赤峰守備區(qū)后勤部政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丁憲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鐵兵故事】?我記憶的興安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丁憲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記憶深處的富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有什么可以遮住陽光的嗎?森林。行走在茂密的森林里,是感覺得到森林的勇敢,特立獨行,一手遮天,隨心所欲的。中國北部的大興安嶺就是這樣一片任性的林子。它東西之寬三百余公里,南北之長六百余公里,大小面積十三萬四千多平方公里,一個浙江省的大?。荒静姆e儲量八億三千萬立方米。按(當時)中國人口算,每人都分得一立方米多木材。木材中,落葉松是最好的坑導木,樟子松是國防用材,使用價值高。加上蘊藏的煤,鐵,鋁,鋅,金,銅,磷,鎢,瑪瑙等礦產,天上飛的飛龍鳥,沙曼雞,烏雞,野雞等珍禽,地上跑的熊,鹿,猂,狍,野豬,山瀬等走獸,鹿茸,黃芩,掌參,桔梗,白芍等藥材,猴頭,木耳,蘑菇,黃花等山珍……興安嶺原住民歌這樣表達著自信:走進大森林,滿目都是寶,取不盡,用不完,天下也難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縱橫交錯的河流更讓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呼瑪河,額穆爾河,旁烏河,塔河,盤古河五條河流,像伸開的手掌終日由東向北汩汩流去;甘河,多布庫爾河,那都里河又從北向東流;無論向東向北,它們交匯,交錯,又分出支流,豐富地滋潤著古老的森林,冬春秋它們封凍,夏天它們開化;林子里古木參天,潮濕陰涼,花香鳥語,萱草遍野,五百五十多萬畝可耕地和隨處可見的山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來者皆英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古往生活在這里的是鄂倫春人。他們用純樸和自然的情感呵護著森林的生命,愛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初,興安嶺一片金黃,成熟地風掠過山林,有一位黨員干部扛著紅旗,帶著上千人,走進興安嶺,他們肩負著某種使命,從黑龍江逆水向上游行走,行經塔河,他們停下來,在這里安了點,又一路走到塔源,蓋了一些房屋。八月中旬,天迅速冷了,下雪了,森林一片雪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千多人在雪原里,在沒有后援,沒有道路可以保證后援運輸?shù)那闆r下,留下幾幢小屋和那面紅旗,像前兩次一樣,撤退了。留下旗子在風雪里,抖落了一地紅色情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次試探,一次目的不單純的遠征。對于這次遠征的總結卻“行走”了幾年——幾年后,隨著黨中央制定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困難,社會主義建設出現(xiàn)了新局面。1958年那面插在原始深林的旗幟浮上了國家建設設計圖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次,林業(yè)副部長、黨組書記羅玉川胸有成竹地邀請了鐵道兵副司令員郭維城少將一同視察大興安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興安嶺山巒起伏,腹地曠古洪荒,渺無人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們從嫩江啟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嫩江有一望無際的黑土地,它們后來成了鐵道兵團農場。種大豆,玉米,高粱,土豆,葵花……;他們走過十一站,呼瑪縣,十八站,塔河……他們一路聊大興安嶺的歷史,數(shù)次開發(fā)的困頓,意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羅玉川書記給這一路地方起了很多優(yōu)秀的名字,至今它們都這樣被命名著:碧水,翠崗,秀峰……這些充滿綠色的名字們似乎表達了對這片森林的偏愛。郭維誠副司令在他填寫的【沁園春】詞里,更一覽無遺地抒懷了他的某種期待:“大小興安,嶺選川盤,無限風光??春庸缺蓖?,娟紅柳綠;山巒上下,樺白松蒼。清風軟吹,一塵不染,陣陣花香夾樹香?!?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位首長向中央提出了開發(fā)大興安嶺的主張,這個主張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的批準,并令組建大興安嶺林區(qū)會戰(zhàn)指揮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眾人十萬 往來無白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大興安嶺會戰(zhàn)指揮部1964年8月成立。指揮部所在地加格達奇。會戰(zhàn)指揮部工作人員由鐵道兵和林業(yè)部派出,聯(lián)合辦公。鐵道兵出兵八萬,先遣部隊八月底前報到,九月一日正式辦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14日我到加格達奇會戰(zhàn)指揮部報到,親身經歷了這個時期的工作情況:指揮部副指揮沈鴻林少將七月初最先到達加格達奇,帶領會戰(zhàn)先遣隊,主持了指揮部初建時期的工作――會戰(zhàn)指揮部工組人員,無論是從鐵道兵部隊抽調的干部,還是林業(yè)系統(tǒng)抽調的干部,絕大部分在八月報到,極少數(shù)人九月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揮部下設五大部,早期到任的部隊干部有工程部副部長、總工程師馬繼慧,副總工程師杜志襄,作戰(zhàn)處長華豐,副處長田洪,通訊處長紀序清,技術處黃處長,機要處長冉令純,軍務處長吳杰,辦公室主任周逸龍;政治部秘書處長呂心川,白寶玉,保衛(wèi)處長孫維堂,馮進祥,組織處長宋海清,直工處長張棟,文化處長劉善廷,宣傳處長梁青;后勤部副部長陳繼云,物資處長徐丕揚,財務處李處長,生產處長劉先;特區(qū)區(qū)長聶濤。還有計劃處長楊林,管理處長錢承燾,婁慶云,副處長劉景坤、于副處長,辦公室主任王瑞,協(xié)理員(青年處長)丁憲邦,干事劉震,陳勵模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凡會戰(zhàn)指揮部召集軍地兩方干部會議,具體會務事宜大都由秘書處長呂心川承辦;九、十兩月,鐵道兵三、六、九師先后開進大興安嶺。沈副司令一面指揮部隊就位,一面指揮部隊、機關盡快進入工作狀態(tài),帶領各部領導下部隊檢查部隊安營扎寨情況。十一月,指揮部總指揮何輝燕將軍,政委羅玉川,副政委蘇超相繼到職上任。為使指揮部有效開展工作,除指揮部黨委,機關各部側重專業(yè),鐵道兵和林業(yè)部分開辦公, 鐵道兵特成立東北指揮部,總參批予代號:505(部隊)。原工程部改為東北指揮部司令部,參謀長宋瑞璋,副參謀長章燕,總工程師馬繼慧;政治部主任徐誠之,副主任楊成威;后勤部長張沛之,政委馮瑗。各部正副處長配齊,工作人員到位。林業(yè)方面,統(tǒng)由特區(qū)管理,籌建林業(yè)局點,撤銷會戰(zhàn)指揮部的生產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是伴著開發(fā)大興安嶺的緊鑼密鼓來的:調整后的軍地領導班子更精干,方便指揮。十萬軍民井然有序地開始了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大兵團”作戰(zhàn)式的開發(fā)建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鐵道兵是毛主席“越是艱苦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地方越是要去”思想的符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b></p> <p class="ql-block">話還是要從1964年九月說起。九月的興安嶺,冰雪封山,一支支鐵道兵部隊肩上扛著帳篷,腳踩著雪原,冒著嚴寒,頂著從西伯利亞來的寒流和冷風,向設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腹地的營地挺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發(fā)生,都會有兩種意見,開發(fā)大興安嶺如此。此時踢踏行進的隊伍不僅戰(zhàn)士,就是干部心里也嘀咕:原始森林,人跡罕見,高寒酷冷,施工難,生活難,國家窮,有必要在這里大動干戈, 費錢費力嗎?情緒的來源說也很簡單:對“苦”的畏懼。山巒疊嶂,很多機械上不了山,又要手提肩扛地開發(fā),建設了。八萬官兵隊伍,無論職務高低,都要過吃苦這一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憶興安嶺,沒有哪段記憶不是和艱苦有關。而部隊對干部戰(zhàn)士的教育,實戰(zhàn)的教育也是從“苦”開始的。大興安嶺有個小站,鐵路通過時,得名“三榮崗”,就是為了紀念鐵道兵吃苦在先,勞動光榮,艱苦光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思想。此地原來有名:死地。森林,塔頭,沼澤,瘴氣,陰霾,蠻荒,不適合人類生存。部隊開進興安嶺,沒有放過這片死地。 耐人尋味的是“地火龍”正是由死地誕生的一條涅槃之龍。否極泰來,地火龍成就了開發(fā)大軍在興安嶺安營扎寨之意志,成就了硬骨頭戰(zhàn)士張春玉代表八萬開發(fā)大軍走向祖國,接受祖國表彰之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始深林,千年無道路。幾只部隊都成立了先遣分隊,先遣分隊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用斧頭,鐵鍬,鎬在積雪盈尺的山坳里,刨出進山便道,使后續(xù)部隊按時準確到達圖紙標出的指定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支部隊到了營地,遇到的都是吃住的問題:搭帳篷,床是砍下凍的細白樺木搭的,帳篷搭起來,生起火了,帳篷里有點熱氣兒,開始又潮又煙,“床”化(凍)了,向下滴水,被窩里又潮又涼;炊事班更辛苦,到了營地,別的班安營扎寨,炊事班要點火做飯。有的灶坑搭起來了,水成了問題,有的營地設在風口,地凍如鐵,一頓飯功夫刨不出個灶坑,加上風吹殘雪,不息不止,火都點不著。炊事班扯上雨布擋雪,架起鋼扦支鍋,把自己“吊”在懸崖上打炮眼,修出通向冰河的棧道,然后拎上麻袋,在冰河上刨冰,刨下的冰丟進麻袋,扛回營地化水,生活和施工用水解決了,艱苦的生活,因為自然的刺激,變得沒有定數(shù),戰(zhàn)士們在與自然的交手中,凌厲,尖銳,剛強了,也因其團體的青春年少,使得克服艱苦的過程,充滿活力,件件都是置死地而后生,拍案叫絕的故事。勘察隊每天都背著干糧袋,扛著測量器走在部隊前面的。這天走在前的戰(zhàn)士突然停下,張著嘴,指著前面不遠一團毛茸茸的東西,說不出話來:隊長跑到前面,一把把戰(zhàn)士拉向自己身后;那家伙已經站起來,伸出了前爪,有人叫起來:黑熊!黑熊又名黑瞎子,又肥,又大,又有力氣,關于黑瞎子的傳說在當?shù)睾芏啵且环N不近人情地兇猛動物,據(jù)說拍人一下,半張臉就沒了。說時遲那時快,隊伍中有人砰砰開了幾槍,黑熊掙扎著向前走了幾步,“噗通”倒在了地上。驚魂之后,小分隊十分興奮:有熊肉吃了。支帳篷,燉熊肉,夜里睡到一半,由遠而近傳來嬰孩哭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大家爬起來,聽得頭皮發(fā)麻,也覺得奇怪,深山老林,荒無人煙,何來孩子?有經驗的老同志阻止了欲出帳篷的同志:別動。搞不好我們被餓狼盯上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在帳篷里生起火,抱著槍,直到天大亮,四周聽不到任何聲音,才端槍走出了帳篷。真夠懸的,帳篷四周的雪地上密密麻麻都是狼的腳??!這天,這支勘察隊完成勘察任務,快快離開了這里。據(jù)獵人說:狼的記性好,不快離開,晚上它們還會來??辈毂耐壬隙冀壷嫴狡鳎@樣可以準確地算出里程。大興安嶺的每一條鐵路,橋梁的定標劃線都是他們風餐露宿,排除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靠著兩條腿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定有人問:為什么不乘車?&nbsp;那個時候,車很金貴,嚴格地說,用來運輸和后勤保障都不夠,沒有多余車輛調配給勘察隊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汽車兵也很辛苦。嚴寒里,為了防滑,車輪上都綁著鐵鏈條,車廂里帶著烤車盆,擋風玻璃上結了冰霜,司機看不清路,只有打開車窗,伸出頭看路,很多汽車兵就是這樣凍壞了臉,凍壞了手。還有通訊分隊的戰(zhàn)士,每天都冒著零下四、五十度嚴寒野外作業(yè),一個冬天架設了二百七十余公里通信線路。在鐵路通車之前,是這些20來歲的通信戰(zhàn)士們保證了通信線路的暢通無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師有個十三連,駐扎在風口,豬肉凍得斧頭都砍不開,需要鋸子鋸,白菜凍的要用斧頭砍。這個連有個班長叫王世忠,這天夜里他把鉆進涼被窩的戰(zhàn)士都叫起來,“開個會吧”他說:“不能就這么凍著,大家想想辦法制住這個冷?!比嗍畞韨€人,開始是七嘴八舌,漸漸就說出門道:他們把鋪板掀開,在鋪板下刨冰鏟雪,挖出了一條燒火坑道,又把挖出的凍土砸碎化開,做成土坯,壘在通火道上。火燒起來了,散熱慢,帳篷里還是涼涼的。王世忠不放棄。天亮了,他帶著班里的戰(zhàn)士到山上找石片,抬冰化水,幾天后,通風道改成了有通道,有出煙口,散熱好,保暖,經濟的“地火龍”。王世忠沒用國家一塊磚,一分錢,就為部隊的開發(fā)大軍在高寒禁區(qū)站住腳立了頭功,這無疑鼓舞了士氣。部隊在大興安嶺安家啦,王世忠立二等功一次!這個青年班長,這個那個時代的青年才俊,是第一位在大興安嶺獲得表彰的戰(zhàn)士。后來,他為了能加快和提高工期,又立戰(zhàn)功,發(fā)明了“凍土爆破法”,又立戰(zhàn)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毋庸置疑地,他就是古老、生存條件惡劣的大興安嶺的克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部隊,班長是“戰(zhàn)士之母”。有個連隊進入原始森林不足兩年,搬家十來次,搬起家來,誰最辛苦?當然是炊事班。每每搬家,到了新營地,冰天雪地,沒伙房,沒鍋灶,別的班掄鎬撐扦支帳篷安家,炊事班掄鎬撐扦,為了在雪地里挖出灶坑,支鍋做飯。那個冬天,地凍得比石頭硬,一鎬下去一個白點,半天也刨不出碗大的坑。炊事班長趙英松果斷地說:“快去河邊撿石頭,河卵石壘灶臺,別誤點開飯?!鼻胁说?,撿石頭的,一會兒灶壘好了,火生上了,鍋有了熱氣了,灶臺塌了。原來,灶膛里的石頭受熱,有冰的化了,沒冰的漲了,石頭散了,連鍋都倒了。有的戰(zhàn)士一屁股坐在雪地上,抹眼淚。趙班長把戰(zhàn)士拉起來說:來來,都起來,開個“諸葛亮”會。咱要是不把自己變成小諸葛,咱這個炊事班就要讓全連餓肚子,這咋行?!沒幾分鐘,辦法有了:架鍋——利用四邊形的穩(wěn)定性,把四根鋼扦打進凍土層,纏上鐵絲,鍋就可以穩(wěn)“坐”支架上。那時沒風,趙班長說:快生火做飯。這個大興安嶺呀,變臉比翻書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風雪是不經念叨的。沒一會兒,小西北風飛舞著來了,一如往日地越刮越烈,架子下的火東西南北地晃悠,就是不往中間去,這一來,饅頭是蒸不熟了。趙班長有辦法,他說:小王把床板給我扛來,立起來,咱請風雪“睡”在床板上。小王這才回過神兒:原來班長為風“安”了一塊擋風“墻”。饅頭熟了,還沒到開飯時間,班長把自己的大衣蓋在了鐵鍋上。有樣學樣,炊事班戰(zhàn)士的大衣,工作服都捂在了鐵鍋上。開飯時間到了,遙遠的太陽灰暗地透出小半張臉,雪地倒是明晃晃的,天確是更加冷;司號員掐著時間,吹響了開飯?zhí)?。號聲吹著森林,遠看像被凍在半空的炊煙,全連看著被“保溫”起的鐵鍋,心暖暖的,連隊的家就這樣安下了。炊事班從此被叫做:“開得動,過的硬”的炊事班。趙英松班長,是這個小集體的“媽”。</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要問鐵道兵的戰(zhàn)士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是拿起槍能打仗,放下槍能建設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連是個有歷史的連隊,光榮一直可以追溯1948年冬。東北幾大戰(zhàn)役剛結束,戰(zhàn)場還沒有清理完,八連接到搶修松花江大橋的任務:南下的部隊將通過松花江橋向南挺進,去解放全中國。這是一個光榮的任務。沒有足夠御寒的衣服,指戰(zhàn)員們披著麻袋片,踏著冰塊打橋梁;在朝鮮戰(zhàn)場上,沒有哪一天不是冒著敵人飛機的轟炸搶修大同江大橋,保證運輸線暢通無阻的……這樣的連隊,向來啃的是硬骨頭。一跨進大興安嶺,上級就給了一項任務:在最短時間內,把一座一百五十多米高的山峰劈開;劈開的山峰會有近三萬二千多立方巖石,這些巖石要填入山腳下的冰河,筑起傍山倚河的鐵路路基。說起來,其任務就是這么幾句話,做起來可事無巨細,艱苦卓絕。山峰上雪深石滑,稍不留意,就會滑下懸崖,加上狂風卷著飛雪,拉著風箱般嗚嗚作響,戰(zhàn)士腰上系著安全繩,腳蹬峭壁,一手扶扦,一手掄錘,一錘一扦在巖石上打炮眼,挖豎井,爆破炸山。在裝炸藥時最糟糕的是出瞎炮。戰(zhàn)士為了防止瞎炮,摘了皮手套,用手扒炮眼,裝炸藥,接雷管。很多戰(zhàn)士的手凍得生了凍瘡。一個寒冬,八個月,戰(zhàn)士們開鑿了十三個近二十米深的爆破豎井,炸開了半個山,半山巖石一如圖紙上設計的,把四十多米寬冰河的一半,填成了路基,帶子一樣的鐵軌從圖紙駛出,途經半山河上,繼續(xù)北馳——</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森林的冰河原本沒有橋。鐵道兵在幾十條冰河上架了幾十座橋,呼瑪河橋曾是控制工期的關鍵工程。寬400多米的河面,下面是幾尺厚的冰層,上面是過膝的積雪,冰河兩側是塔頭沼澤,是百丈峭壁。在這里破冰架橋,開挖橋基,機器用不上,爆破也不行,只能一錘一扦,逐層破冰。冰堅如鐵,八磅大錘掄起來,砸下去,震得虎口開裂,兩臂酸疼,幾十錘下去,只能破開一個坑;八磅大錘不吃力,換12磅,冰面上,乒乒乓乓之聲,加上狂飛亂舞的北風一陣陣抽在臉上,針扎刀割般疼,呼吸都困難;十二磅大錘從上工打到下工,汗水浸透棉衣,凍成“冰甲”;&nbsp;鋼扦鐵鎬凍得發(fā)脆,用力一撬,就折成了兩段;手不小心碰上鐵器,立刻扯去一層皮……寒冷沒有退讓的意思,戰(zhàn)士們也沒有。七八米深的橋基,全是大冰窟窿,冰層時有滲水,一旦滲水就可會淹沒橋基,戰(zhàn)士們跳進刺骨的冰水堵塞漏洞,爭取填洞時間。往橋基里灌注混凝土的時候,為了防渣凍結,戰(zhàn)士們用鐵板炒砂石,用開水燙砂石,六十萬方砂石就這樣從零下40多度升到零上30度,裝上斗車,蓋上棉被,用最快的速度推進基坑,一座座鋼筋混凝土橋墩臺就是這樣鑄成的。</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在鑄成橋墩臺之前,還有一個大攔路虎:河兩岸的塔頭沼澤地。塔頭沼澤地也被叫做“畏道”。如果說人跡罕至的大興安嶺有什么“藏龍臥虎”之詭詐,畏道就是其中之一,有人叫它爛泥坑,有人叫它“冰碴窖”。有人叫它“狗交腿”。林區(qū)曾經幾次開發(fā),卻經歷失敗,跟它千絲萬縷之干系——冬天塔頭沼澤地凍,可以進,卻因為奇冷,無法安頓;夏天每一處塔頭沼澤都是活的,進去,出不來,由其是運輸,很多主意在畏道的面前黯然失色。即使是這次大兵團“作戰(zhàn)”,同樣繞不開畏道:七百多公里鐵路線必穿過星羅棋布般散落在興安嶺連接起約二百公里長的塔頭沼澤地。而這些塔頭沼澤地帶,也是能否戰(zhàn)勝大興安嶺高寒禁區(qū)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至夏天,地表化凍,塔頭沼澤成片片爛泥坑,機器進不去,肩扛人挑的土辦法也行不通,一不小心掉進沼澤,是更大的危險。紅軍過草地時,多少紅軍戰(zhàn)士就這樣陷在沼澤地里再沒有出來。所以不管我們的工期多緊,面對夏天的塔頭沼澤地,只能望“洋”興嘆。等到冬天,風像往年從西伯利亞一路寒流著奔來,封天凍地,鐵道兵施工的季節(jié),修理塔頭沼澤地的季節(jié)就來了:凍得鐵塔一樣的塔頭,一鎬下去,塔頭沒動,鐵鎬抓不牢,就會被反彈出去,戰(zhàn)士們放下鐵鎬,用板斧劈,用大鋸鋸,塔頭草砍平了,能踩著沼澤上的冰碴抬土運石,填筑路基了。有三個尖刀連,為加快工期,在塔頭地上架起了一條十幾米高的空中“便道”從幾里外裝土運石,小車來往如飛。戰(zhàn)士們做了一個統(tǒng)計:每個戰(zhàn)士每天要在空中“便道跑”個百來公里。&nbsp;個個是“長跑”能手,常勝將軍。在不足一年的時間里,靠著一輛輛手推車,運送了三十多萬方炸山土石方,又廢物利用地(現(xiàn)在叫環(huán)保)用它們填筑了路基,節(jié)省了一百二十八萬多換填土方,加固了基底冰凍層,避免了路基下沉現(xiàn)象發(fā)生。</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從以上的故事,我們知道,開發(fā)大興安嶺最靚麗的風景,是戰(zhàn)士們?yōu)槎嗫旌檬〉亟ㄔO社會主義想出的一個又一個好主意,好辦法,好發(fā)明,好創(chuàng)造,這些好主意,好方法,好發(fā)明,好創(chuàng)造是每一個任務能夠準確如期地完成的保障。這些保障們一共有五百多項,從沒有聽過有任何一個人找組織把某一項發(fā)明算在自己頭上,成為向上級、向國家要待遇,要發(fā)明權的理由?!翱嗖豢?,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痹谀莻€時代,這兩句話不僅是口號,還是真情實感的寫照。我任三師政治部主任,考核干部的時候,和張春玉做過長談,他很動感情地說:作為黨員,任何時候集體,國家,黨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我因為為國家,為他人做過一些事情,就把手伸向國家,伸向黨,那我就不是英雄,而是個人主義者,是狗熊。這是張春玉說的,也是很多戰(zhàn)士說的,是那個時代說的,這是那個時代集體的價值觀,世界觀。所以,每每想起這些我都會舉起右臂,敬禮。</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徐錦榮是九師總工。50多歲,是部隊培養(yǎng)出的工程技術人員。他沒有上過什么學,&nbsp;十幾歲就在資本家的工廠當了童工,入伍的時候,他只是個普通架子工。可是他克服困難讀了很多書,和其他戰(zhàn)士、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解決了很多工程技術上的難題。他自己也從架子工,成為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在大興安嶺修鐵路,最大的困難是冷。比如在冰河上架橋,要用凍結法施工。可是這種凍結施工法,部隊頭一次運用,沒有經驗。橋基才挖到幾米深,就開始打漏,一股股冰水從坑底往上涌,不一會兒挖好的基坑里就灌滿了水,然后凍得死死的。徐總下到連隊,每天和戰(zhàn)士泡在工地,一起研究,討論,有個戰(zhàn)士說:如果我們知道凍層凍結的規(guī)律,就不怕基坑打漏。這句話啟發(fā)了徐總,他綜合了大家的意見,叫上幾個戰(zhàn)士,再次勘查了冰河上下游,弄清了冰河基坑陰陽面冰層厚度,特別是每一天冰層凍結的厚度,想出了分層開挖的辦法,很好地掌握了分層開挖的時間,方式和科學地利用天氣,解決了打漏問題,這座橋是提前工期修建完成的。</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要設計一個裝幾百斤炸藥的大炮井位置。為了準確找到大炮井位置,需要爬上凌空面測量高度。山高巖險,徐總年紀大,連隊的干部戰(zhàn)士都不同意徐總上山,大家說:我們可以測量,拿回數(shù)據(jù)。徐總不同意。別人的實踐,不能代替自己的實踐,設定的炮位準不準,關系到能不能多快好省地修下這條路,這個山我得進,而且一步不能少啊。攀崖越嶺,一處一處測量。發(fā)現(xiàn)了圖紙上的偏差,糾正了偏差,測好了炮位,成功地進行了大爆破,加快了開山速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總還有很多別的發(fā)明,像“引冷促凍加速橋基開挖法”,“爬坡車運土”,“扒桿船架橋”,“穿心錘打樁”等等。他帶著年輕的戰(zhàn)士,在高寒禁區(qū)引人入勝地表現(xiàn)了革命者主人翁的工作態(tài)度和精致優(yōu)雅的科學創(chuàng)新精神。</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英雄不怕苦,不怕苦的英雄才不怕死。張春玉是這樣的代表,孟祥玉也是這樣的代表。炮井塌方,他不往外跑,而是到危險的地方排險石,支排架。一塊石頭塌下來,他用身體頂住,救了戰(zhàn)友。腳被砸傷,戰(zhàn)友把他送進醫(yī)院,腳剛能下地,就拄著棍子回到工地。</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工地繁忙,時有危險。開山是這樣,隧道里施工也是這樣。隧道里施工不僅“遇見”塌方,還會“遇見”地下水。一遇地下水,坑道里就結滿冰凌,整個坑道成了“水晶宮”,讓人哭笑不得,及其突出地把嚴寒,酷凍擺在了干部戰(zhàn)士面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技術資料,資料里查不到“解決地下水不凍”的方法。那時候有個名字叫“三結合小組”,就是技術人員,戰(zhàn)士,干部技術攻關組。這樣的技術攻堅小組很多,每個部隊都有。這個部隊的技術攻堅組,經過很多實地考查,很多個辦法,主意逐一實驗,得出了一批“制服冷和凍”的經驗,一個一個寫成資料,總結出了地下水結凍的特點,規(guī)律,一個排水制凍的方法“冒”了出來:在砌筑好的隧道中心線下幾米深處,挖一個泄水洞。這個方法要求有較高的技術和精確度,等于在隧道里又開了一個隧道。在挖泄水洞時,戰(zhàn)士們打著火把,踩著冰水,一鍬一鎬在隧道里挖了一條地下長廊,地下水由此引入了泄水洞,隧道積水結凍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泄水洞向外排水時又遇到了困難。水一泄到洞外,就凍,就堵在洞口,排不出去?!叭Y合”小組提出了一個土法子:利用塔頭草和河卵石在出水口造一個保溫錐體,控制水溫,防止結凍,再用擴大落差的辦法,加快水流速度,最大可能地提高和保留水溫。于是,錐體保溫和提高水流熱量的方法,使地下水流出隧道口時不再結凍,隧道里再沒有冰凌冰丘,可以正常施工,為在高寒區(qū)開挖隧道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研經驗。</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圍冰堰”也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當指戰(zhàn)員們在嚴寒的實踐中體驗了冷可以使河流凍結數(shù)尺,也可以讓這個冷為橋梁施工創(chuàng)造出“天然浮橋”:在冰河上開挖橋基,然后逐層剝冰,逐層凍結,河床下流的水被人工地改變了千百年結凍習慣而成就了另一種天然“冰圍堰”,使冷在河底凍結,橋基垂直開挖。很多時候,雖然戰(zhàn)士們鼻子凍得發(fā)白,還是希望天氣能變得更冷:在基坑旁筑“兜風墻”;在冰河岸砍“引風道”等等,把寒風引入基坑,加冷促動。</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五十多條冰河,鑿去了十二多萬方冰碴子,筑起了二百多座橋墩,修起了五十多座橋梁。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出了為國為民不計較得失,不怕苦和累的和平時期軍人的“天職”。這種天職讓我們這些親歷者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回想起來,都充滿自豪感和英雄主義的情懷:“鐵道兵戰(zhàn)士志在四方,興安嶺上擺戰(zhàn)場……”是那段生活實不為過的寫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百公里鐵路線,填筑了幾千萬方土石方,這幾千萬土石方除了少量機械作業(yè),都是用推土車完成的。高寒林區(qū)開山劈嶺,石方多,凍土多,樹根多,施工需要大量炸藥,是伸手向國家要,還是自己動手解決?戰(zhàn)士們說:炸藥是國家戰(zhàn)備物資,我們能不伸這個手,就不伸這個手。部隊組織干部、戰(zhàn)士、工程技術人員跋山涉水地到兄弟單位學習造土炸藥的經驗?;氐阶约旱牟筷?,沒有廠房,工棚代替,沒有原料,鋸木廠背鋸末,汽車分隊挑廢機油……不到兩個月,整個線路上,辦起了數(shù)個小炸藥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火車將從龍頭山大拉溝通過。龍頭山大拉溝要開挖幾十萬方凍土和巖石。三師十五團技術員周治安帶領戰(zhàn)士,用一頂舊帳篷,幾塊舊鐵板,辦起了炸藥廠。沒有碾壓肥田粉的碾子,用石臼舂,石磨磨;沒有烘干設備,砌灶炒,用火炕烘;沒有過濾設備,用篩子篩……終于制成了適應高寒地區(qū)使用的土炸藥。這種炸藥性能好,能放土炮,石炮,水炮,降低了工程造價,為國家節(jié)省上百萬元。&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實際上,開發(fā)大興安嶺的第一期工程,八萬大軍已經為國家節(jié)省了2100多萬元。預制凝土涵管沒有保溫房,戰(zhàn)士們在住的帳篷里一節(jié)一節(jié)灌注涵管,每一頂帳篷都成了保溫房、加工廠;施工點沒有照明設備,戰(zhàn)士們糊紙燈,冰燈,燒篝火解決照明有的戰(zhàn)士甚至摸黑上現(xiàn)場施工。那個年代,很多戰(zhàn)士都是自覺地用土辦法,窮辦法克服困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支部隊在修了一支很長的隧道時,需要從山坡鋪設二三百米長的水管,把冰河下的水抽上山,但是水還沒有從管子里抽上山,就凍成了冰棍。有人提出向國家申請一個管道保溫設備。這個手能伸向國家嗎?連隊干部讓戰(zhàn)士自己討論。戰(zhàn)士們說:我們自己動手解決。戰(zhàn)士們想了很多辦法,先用草繩子捆,不行;用鹽水灌,不行,寒冷把鋼管都凍裂了;戰(zhàn)士們“拿”出了看家本事:“地火龍保溫法——把十幾個舊油桶串聯(lián)在抽水機的送水管上,再從山里砍來樹枝、干柴,明火加溫,保證了水管在零下四、五十度低溫下也可以正常運轉……“窮”法子戰(zhàn)勝了酷寒,冰河下的流水被抽到了80多米的隧道工地上,順帶還解決了施工用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嘎拉山,也叫滾兔子嶺山,山嶺陡峭,地勢險峻,在這里打隧道混凝土里需要摻合大量砂石料,汽車開不上山,只能人挑肩扛,很影響工程進度。徐光遠工程師到了連隊,覺得如果可以在懸崖上加一個索道就可以解決運輸。但是幾百米長的鋼繩在何處生根呢?戰(zhàn)士們在腰上栓上安全繩,冒著危險在懸崖上打炮眼,挖坑道,把兩米多長的粗鋼扦埋進巖洞,再拴上粗鋼繩,架上了索道,裝上了天車,河對岸的砂石料直接運到了隧道口。原來一個工作面,需要四五十人,有了“索道運輸法”,兩三個人就夠了;以前幾十臺汽車供應砂石料還供不應求,現(xiàn)在不用一臺車,用料還有富余,功效一下提高了十幾倍,三百九十多米的大隧道,不到一年完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部隊的施工現(xiàn)場,處處可見修理機械小組,縫補帳篷小組,修舊利廢小組……一臺機械修了又修,一頂帳篷補了又補,一件工作服班長穿了交給老戰(zhàn)士,老戰(zhàn)士穿了又交給新戰(zhàn)士,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逼囘B的戰(zhàn)士,人人會開車,也人人會修車,小修不出班,中修不出排,大修不出連。一輛汽車幾十個部件,3000多個螺絲,拆了裝,裝了拆,熟悉了汽車性能,掌握了修車技術,還自制出土機具,土設備。沒有大梁校正器,用千斤頂代替;沒有鉚釘鏟,就用鋼釬頂;沒有鉚搶,就掄起大錘干;全連就靠著一臺舊機床,幾把老虎鉗,做到了汽車大修不出連,更做到了滿足施工現(xiàn)場運輸?shù)男枰?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樣的故事數(shù)不勝數(shù),是開發(fā)建設的主旋律。由此,我想起來郭維誠副司令沁園春詞的下半闕里:待月夕,望素娟籠翠,儀態(tài)萬方。長林不復寂寥,有無數(shù)青年斗志昂揚。聽馬達聲喧,歌兒嘹亮;移山填谷,建設繁忙。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定叫僻壤變康莊?!?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何等溫暖寬闊的共產黨人的激情和胸懷!我要像他們那樣,像那些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們那樣不退縮地的走完自己的革命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不是后記(的后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開發(fā)大興安嶺林區(qū)會戰(zhàn),從1964年8月開始,到1974年7月結束,用時十年,不夸張地說,鐵路公路甚至林業(yè)的砍伐栽植建設,是成功的多、快、好、省的經驗。更讓人思考的是,開發(fā)的十年,有八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進行的。</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1967年春,505部隊委派參謀長宋瑞章,組成了一個“支左“工作辦公室,原秘書處長呂心川為辦公室主任,政治部保衛(wèi)處長馮進祥,青年處長丁憲邦,司令部辦公室主任周逸隆,帶領百來名干部,分組介入特區(qū)各單位,支持地方工作,堅持生產。臨行,政委蘇超對我們這些將去地方執(zhí)行特別任務的同志說:不論在部隊還是到地方,都不要忘記我們的會戰(zhàn)任務,因為會戰(zhàn)是軍民共同奮斗的目標。修路也好,林區(qū)建設也好,都要用革命的理想去改造人們的主觀和客觀世界,創(chuàng)造奇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參與地方的工作建設,在我的戎馬生涯中是第一次。雖則兩年,卻使我由衷地感覺到我和我的戰(zhàn)友們,特別是犧牲了的戰(zhàn)友們用生命,血汗,打下的新中國了不起,值得。我們的人民太好了,值得我們用心,用我們的革命意志去愛護。1976年6于13日《解放軍報》登了這樣一篇大興安嶺的報道:“十年來,隨著鐵路深入林海,沿鐵路線建設起一百多個林業(yè)企業(yè),林場和貯木場,修建了三千多公里運材公路和六十多公里的專用鐵路,每年為國家采伐數(shù)百萬立方米的木材,運往祖國各地?!边@是奇跡。而奇跡是這樣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林林業(yè)局,有干部工人一萬四千人,是一個年產量達80萬立方米的現(xiàn)代化林業(yè)企業(yè)。1967年產量為一百,1968年產量為一百三十一,至1976年逐年上升的勢頭接近五百,上交國家的財政收入,超過國家當年投資的30%還多。林區(qū)首府加格達奇由當初幾間護林防火和狩獵人憩息的小屋,發(fā)展成有十萬人居住的現(xiàn)代化地市級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有一個小本,記錄了一些在地方工作(兩年)的小事,摘錄幾件,與大家分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河林業(yè)公司筑路隊的兩臺機械被碰壞,油箱漏油,嚴重地影響了施工進度。機器壞了要修,可是荒山野嶺,沒有修理設備,也沒有修理機器的工人??傊浵肫鹨粋€人,鐵匠爐工栗慶潤,栗師傅心靈手巧,是個能人??傊浘腿ズ退塘俊@鯉煾嫡f他修過拖拉機,推土機,盡管缺這少那,他還是接受了任務,半年里,修復機器20余次。還自己制作扁擔,鎬把,土籃,一切能省就為國家省著。甚至他有人的膠鞋壞了,他自己買來粘鞋的膠水,晚上大家睡下了,他幫助人家一一補好。施工員劉玉堂,3個月?lián)旎?0多個土籃,修復后繼續(xù)使用,快樂地為國家節(jié)約了60多元。</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塔河房建處老工人徐振昌長期患心臟病,領導為照顧他不安排他的工作。他想,自己是工人,又是黨員,長期不工作,怎么對得起國家和人民?他多次向領導要工作,都被拒絕了。他想出了一個“起早貪黑”的工作法:趁工人、領導沒上班,他偷偷上班;工人、領導上班,他就下班。如果被領導看見,他放下活就走,領導走了,他接著還干。沒辦法,領導只好分配他去打更,看場子。他一面工作,一面把掉在地上的釘子、螺絲、合葉、拉手等都撿起來,不到半年,他撿的物資值55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林工人韓玉生自己的鞋穿了修,修了穿,新買的鞋卻送給需要的同志。白天勞動一天,晚上看見同志的褲子破了,就給補好。同志們過意不去,拒絕的時候,他就等他們睡了,打著手電筒,悄悄補好放回原處。記錄員齊彥斌,自己吃粗糧,把細糧送給身體不好的同志吃。來自內蒙設計院的孔繁榮和其她女同志,經常給同志們拆洗被褥,還早起晚睡,把已經報廢的工作服拆了洗,洗了補,為大家解決了五十多件工作服。塔河醫(yī)院護士于春香說,患者想吃面條,食堂沒有,她就在家做好送到醫(yī)院,用自己的錢給患者買罐頭、紅糖;婦科大夫王淑芝知道患者紀文想喝小米粥,小米一時難買到,她就把糧食部門批給自己喂孩子的小米,熬了粥端給紀文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樣的故事在大興安嶺隨處可見。參加會戰(zhàn)的工人們,不把苦當苦,不把累當累,相反,把多為國家,為他人做事,當作快樂。塔河工人高為章聽說李玉秀家人生病,急需錢用,賣了手表,錢悄悄寄去了李玉秀家;新林工人郝季祥回伊春搬家,看到一位老人如有所失,一臉焦灼,上前詢問,老人說:錢包丟了,沒錢回家了。郝季祥把身上僅有的六元錢和七斤糧票給了老人。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再三問郝季祥的名字,郝季祥說他是大興安嶺林業(yè)會戰(zhàn)的林業(yè)工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興安嶺林業(yè)會戰(zhàn)的林業(yè)工人是好樣的。磚廠的工人也是好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設需要木材,也需要磚,磚廠就是這樣成立了,有七畝地大??墒巧礁咚?,磚廠“夠”不到水源;石多土薄,扒開草皮,沙多土少,磚廠的同志驚訝地發(fā)現(xiàn)找不到可供燒磚用的土源。磚廠領導帶著工人找來一塊塊沙泥,比較,實驗,用手捏成磚坯,放在爐內反復試燒……土的問題終于解決了。打井解決水。一眼井打了二十多米深還不見水,再打第二眼,第三眼……井沒有打出水,卻在山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積水塘。積水塘的水是地表水,因地勢低洼,水從四面八方滲流過來,水源充足。磚廠決定引水上山,讓水倒流進磚廠。為此,搭高架,用木頭做成水渠,一桶桶水被提上高空,從木渠倒淌進磚廠,磚廠提前八天投入了生產。大興安嶺有了自己的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資料提供</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丁嵐(作者女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推薦</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鐵三師 陳和平、高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美篇編輯</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何燕寧</span></p> 永遠的鐵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