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利用業(yè)余時間,拍了一些鳥,但是新拍到的鳥卻不是很多,像2020年作成多個美篇好像是不可能了,但是不管怎么樣,我都會把每一個新拍到的鳥介紹個大家,以此來分享我們拍鳥時的快樂時光,加深兄弟之間結(jié)下的深厚情誼!</p> <p class="ql-block">編號:c046</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松鴨</p> <p class="ql-block">別名:山和尚</p><p class="ql-block">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p><p class="ql-block">識別可信度:93.7%</p><p class="ql-block"> 松鴨屬于山林鳥類,一年大部時間生活在山區(qū)林野間,很少到平原地帶活動,多棲于針葉林、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中,較少見于農(nóng)村及田園。平時多雌雄成對生活,秋冬季節(jié)有結(jié)小群的習慣,常隨食物而游蕩于山林,偶至農(nóng)村短暫活動覓食。</p><p class="ql-block"> 春夏季松鴨以昆蟲為主食,包括金龜、天牛、松毛蟲、地老虎及其他多種農(nóng)林害蟲。也食雛鳥及鳥卵。秋末及冬季,主食植物性食物,如豌豆、野果及多種植物種子等,間食少量昆蟲及蟲卵。</p><p class="ql-block">每年4~5月,松鴨多選在稠密的灌叢林間大樹枝椏間筑杯形巢,以苔蘚及嫩根等物構(gòu)成,內(nèi)墊細軟的根類及鳥羽等。</p><p class="ql-block"> 巢體多接近樹的主干,每巢產(chǎn)卵3~5枚,卵殼呈淡灰黃色,并且有紫褐色及黃褐色斑。孵化期約17天,多于5月份出雛,6月中旬雛鳥離巢并開始獨立生活。</p><p class="ql-block">其產(chǎn)地遍布我國各省,東北、內(nèi)蒙古東部林區(qū)發(fā)布較多。</p> <p class="ql-block">編號:c047</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灰喜鵲</p><p class="ql-block">識別可信度:71.7%</p><p class="ql-block">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鴉科-灰喜鵲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灰喜鵲的前額到頸項和頰部黑色閃淡藍或淡紫藍色光輝;喉白,向頸側(cè)和向下到胸和腹部的羽色逐漸由淡黃白轉(zhuǎn)為淡灰色;翕部和背部淡銀灰到淡黃灰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逐漸轉(zhuǎn)淺淡。翅淡天藍色,最外側(cè)兩枚初級飛羽淡黑色,其他的初級飛羽(6枚)在外翈變?yōu)榘咨?,因而在翅膀折合起來時形成一個長形的近末端的白斑,飛羽的羽軸淡黑色;尾羽淡天藍色,兩枚中央尾羽具寬形白色端斑,其余尾羽的末端僅具白色邊緣,尾羽下面淡藍灰色。虹膜暗褐到淡褐黑;嘴、跗蹠和趾黑色。</p><p class="ql-block">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qū)的次生林和人工林內(nèi),也見于田邊、地頭、路邊和村屯附近的小塊林內(nèi),甚 至出現(xiàn)在城市公園中的樹上。平原和低山鳥類,常見于道旁、山麓、住宅旁、公園和風景區(qū)的稀疏樹林中,在長白山,夏季有時也沿公路或河流上到海拔1700米的原始針葉林帶。</p><p class="ql-block">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jié)多成小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多達數(shù)十只的大群。秋冬季節(jié)多活動在半山區(qū)和山麓地區(qū)的林緣疏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中,有時甚至到農(nóng)田和居民點附近活動。經(jīng)常穿梭似地在叢林間跳上跳下或飛來飛去,飛行迅速,兩翅扇動較快,但飛不多遠就落下,不做長距離飛行,也不在一個地方久留,而是四處游蕩。一遇驚擾,則迅速散開,然后又聚集在一起。活動和飛行時都不停地鳴叫,鳴聲單調(diào)嘈雜,彼此通過叫聲進行聯(lián)系和維持群體的一致性。北方亞種多棲息于針葉林內(nèi),冬季結(jié)成大群向平原地帶移動;長江流域一帶則到處都分布,這一帶的灰喜鵲常在人類活動的地方出沒,無明顯移動現(xiàn)象?;蚁铲o平時喜歡對成小群活動,常與八哥、烏鶇和其它小型鴉類混群。鳴聲宏亮且粗厲,無韻律。北方亞種多食林中害蟲,南方亞種雜食性極強。</p><p class="ql-block">灰喜鵲是中國最著名的益鳥之一。常十余只或數(shù)十只一群,穿梭于樹林間,不喜久留,似游擊式活動,驟然成群飛向這里,又突然飛向別處。不甚畏人,遇驚嚇時一哄而散。灰喜鵲食性雜的鳥類,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步行甲、金針蟲、金花蟲、金龜甲,鱗翅目的螟蛾、枯葉蛾、夜蛾、膜翅目的螞蟻、胡蜂,雙翅目的家蠅、花蠅等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喬灌木的果實及種子。</p><p class="ql-block">灰喜鵲和喜鵲一樣,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但和喜鵲一樣,它們也是非常兇猛和極具攻擊性的鳥類,經(jīng)常盜吃其它鳥的小鳥及卵?;蚁铲o與喜鵲的差別在于體型小,喜鵲在地上運動方式與烏鴉相似為走步,偶爾跳躍前行;而灰喜鵲一般像麻雀一樣跳躍運動,很少走步。</p><p class="ql-block">灰喜鵲能在果園、人工林內(nèi)捕食種類害蟲,在中國一些經(jīng)濟林較集中的地方,引進灰喜鵲用來保護經(jīng)濟林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 <p class="ql-block">編號:c048</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青腳鷸</p><p class="ql-block">識別可信度:69.8%</p><p class="ql-block">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鸻形目-鷸科-鷸屬-青腳鷸-無亞種</p><p class="ql-block">命名者及年代:Gunnerus,1767</p><p class="ql-block">青腳鷸頭頂至后頸灰褐色,羽緣白色。背、肩灰褐或黑褐色,具黑色羽干紋和窄的白色羽緣,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長的尾上覆羽具少量灰褐色橫斑;尾白色,具細窄的灰褐色橫斑;外側(cè)3對尾羽幾純白色,有的具不連續(xù)的灰褐色橫斑。眼先、頰、頸側(cè)和上胸白色而綴有黑褐色羽干紋。下胸、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也是白色,具黑褐色斑點。翅上大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小覆羽灰褐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具白色鋸齒狀斑。初級飛羽黑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褐色,羽緣白色或棕白色。冬羽頭、頸白色,微具暗灰色條紋。上體淡褐灰色,具白色羽緣;三級飛羽灰褐色,羽緣較暗,下體白色,在下頸和上胸兩側(cè)具淡灰色縱紋,其余似夏羽。幼鳥似成鳥冬羽,但較褐,具皮黃白色羽緣和暗色亞端斑。下體白色,頸和胸具細的褐色縱紋;兩脅具淡褐色橫斑。</p><p class="ql-block">虹膜黑褐色,嘴較長,基部較粗,往尖端逐漸變細和向上傾斜。顏色基部為藍灰色或綠灰色,尖端黑色。腳淡灰綠色,草綠色或青綠色。有時為黃綠色或暗黃色。</p><p class="ql-block">青腳鷸夏季主要棲息于泰加林、苔原森林和亞高山楊樺矮曲林地帶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特別喜歡在有稀疏樹木的湖泊和沼澤地帶。也出入于無樹高原的水域和附近濕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河口和海岸地帶,也到內(nèi)陸淡水或鹽水湖泊和沼澤地帶。</p><p class="ql-block">青腳鷸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和冬候鳥。秋季遷來中國的時間在9-10月。在東北地區(qū)最早于8月末即見有遷來,最晚于11月初還有個體未遷走。春季遷離中國的時間在4-5月。</p><p class="ql-block">多喜歡在河口沙洲、沿海沙灘和平坦的泥濘地和潮澗地帶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多在水邊或淺水處走走停停,步履矯健、輕盈,也能在地上急速奔跑和突然停止。</p><p class="ql-block">青腳鷸主要以蝦、蟹、小魚、螺、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常單獨或成對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深水中。能通過突然急速奔跑,沖向魚群的方式巧妙的追捕魚群,也善于成群圍捕魚群。</p><p class="ql-block">青腳鷸的繁殖期為5-7月。雄鳥通常較雌鳥早到達繁殖地。并在湖邊和沼澤地帶等待其從前的配偶和與之配對。常站在枯樹頂端或枝椏上發(fā)出求偶叫聲。營巢于林中或林緣地帶的湖泊、溪流岸邊和沼澤地上。尤其是有稀疏樹木的森林沼澤和湖泊地帶。也營巢于無樹平原水域邊的開闊苔原草地上。巢多置于樹椿或靠近枯樹腳下和沼澤中的土丘上。巢系地上的一凹坑,內(nèi)放少許苔蘚和枯草。每窩產(chǎn)卵4枚,偶爾3枚和5枚。卵的顏色為灰色、淡皮黃色或赭紅色,被有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6-54×31-36毫米。雌雄輪流孵卵,但以雌鳥為主,雄鳥協(xié)助和負責警衛(wèi)。常棲于巢附近樹上,保衛(wèi)著巢。孵化期24-25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出殼后不久即能行走和奔跑,大約30天左右即能飛行。</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編號:c049</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黑翅長腳鷸</p><p class="ql-block">識別可信度:86.9%</p><p class="ql-block">別稱:紅腿娘子、高蹺鸻</p><p class="ql-block">反嘴鷸科</p><p class="ql-block">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長腳鷸屬-鳥綱-黑翅長腳鷸</p><p class="ql-block">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p><p class="ql-block">黑翅長腳鷸是海岸銀湖灣濕地眾多候鳥中的“美少女”,身材修長,黑黑的翅膀,長長的紅腳,尖尖的黑嘴。喜歡成群結(jié)隊,淺水而居。</p><p class="ql-block">分布廣泛。</p> <p class="ql-block">編號:c050</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林鷸</p><p class="ql-block">識別可信度:90.9%</p><p class="ql-block">別名:林札子</p><p class="ql-block">動物界-脊索動物門-鳥綱-鸻形目-鷸科</p><p class="ql-block">-鷸屬-林鷸-無亞種</p><p class="ql-block">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p><p class="ql-block"> 林鷸夏季頭和后頸黑褐色、具細的白色縱紋;背、肩黑褐色,具白色或棕黃白色斑點。下背和腰暗褐色,具白色羽緣。尾上覆羽白色,最長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橫斑。中央尾羽黑褐色,具白色和淡灰黃色橫斑,外側(cè)尾羽白色,具黑褐色橫斑。翅上覆黑褐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也黑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內(nèi)側(cè)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具白色羽緣,三級飛羽具白色或淡棕黃白色斑點。眉紋白色,眼先黑褐色;頭側(cè)、頸側(cè)灰白色,具淡褐色縱紋。頦、喉白色。前頸和上胸灰白色而雜以黑褐色縱紋。其余下體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具黑褐色橫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微具褐色橫斑。</p><p class="ql-block">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體更灰褐,具白色斑點,胸綴有灰褐色,具不清晰的褐色縱紋;兩脅橫斑多消失或不明顯。</p><p class="ql-block">幼鳥上體暗褐色而具皮黃褐色斑點和羽緣,胸沾有灰褐色,具淡色斑點。尾綴皮黃色而具淡色橫斑,兩脅無橫斑。</p><p class="ql-block">虹膜暗褐色,嘴較短而直。尖端黑色,基部橄欖綠色或黃綠色,幼鳥較褐。腳橄欖綠色、黃褐色、暗黃色和綠黑色。</p><p class="ql-block">林鷸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林中或林緣開闊沼澤、湖泊、水塘與溪流岸邊;也棲息和活動于有稀疏矮樹或灌叢的平原水域和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各種淡水和鹽水湖泊、水塘、水庫、沼澤和水田地帶。</p><p class="ql-block">林鷸在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在東北和新疆為夏候鳥,在廣東、海南島、香港和臺灣為冬候鳥。春季遷經(jīng)中國的時間在3-4月。3月末即有個體到達長白山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從東北往南遷徙。[1]</p><p class="ql-block">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遷徙期也集成大群。常出入于水邊淺灘和沙石地上。活動時常沿水邊邊走邊覓食,時而在水邊疾走,時而站立于水邊不動,或緩步邊覓食邊前進。性膽怯而機警。遇到危險立即起飛,邊飛邊叫。叫聲似“皮啼一皮啼”。常棲息于灌叢或樹上,降落時兩翅上舉。</p><p class="ql-block">主要以直翅目和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蠕蟲、蝦、蜘蛛、軟體動物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種子。覓食方式通常將嘴插入泥中探覓或在水中左右來回掃。也在地面和植物上直接啄食。</p><p class="ql-block">繁殖期為5-7月。剛到達繁殖地時常成小群活動,以后逐漸成對和進行求偶飛行,常成對在空中翻飛,一時飛得很高,一時雙翅一疊,又急劇下降,常常發(fā)出聲響,有時求偶也在地上進行。雄鳥半張著雙翅,跟著雌鳥在地上走動。營巢于森林河流兩岸、湖泊、沼澤、草地和凍原地帶。特別是森林中開闊的沼澤地和有稀疏矮小樺樹、柳樹或灌木的平原草地較為喜歡。巢多置于水邊或附近草叢與灌叢中的地面上,或沼澤中的土丘上和苔原上。也有報告營巢于樹上或利用其他鳥類在樹上廢棄的巢。巢甚簡陋,為地上的小淺坑,或在苔蘚地上扒出一個小坑,內(nèi)墊以苔蘚、枯草和樹葉。每窩產(chǎn)卵4枚、偶爾3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淡綠色或皮黃色,其上被有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7-42×26-28毫米。雌雄輪流孵卵。</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攝:一路有你</p><p class="ql-block">文字:來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