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和平自主人心向,鄰里豈容強盜狂。智勇運籌兵似虎,英雄橫槊氣如鋼。

母煥勝,

朝鮮戰(zhàn)爭 隨筆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當年上黨校讀了一本中國人寫的“抗美援朝”,同時讀了一個美國戰(zhàn)地記者寫的“朝鮮戰(zhàn)爭”,后來才知道朝鮮戰(zhàn)爭是金日成發(fā)起的。每當看到有關朝鮮戰(zhàn)爭的報道都認真記下來,我曾經(jīng)兩次去美國的華盛頓朝鮮戰(zhàn)爭紀念碑,盡量的去分析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都解密了,能夠看到了戰(zhàn)爭的全部。今天寫出來,以感謝大家的支持!謝謝??。</b></p> 朝鮮戰(zhàn)爭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朝鮮戰(zhàn)爭指1950年6月爆發(fā)于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zhàn)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nèi)戰(zhàn),后因美國、中國、蘇聯(lián)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zhàn)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初期爆發(fā)的一場大規(guī)模局部戰(zhàn)爭,導致300多萬名平民死亡,另有約300萬人成為難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1950年7月7日,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lián)合國軍”支援韓國抵御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lián)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聯(lián)邦、埃塞俄比亞)在韓國仁川登陸,開始大規(guī)模反攻。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經(jīng)過歷次戰(zhàn)役最終將戰(zhàn)線穩(wěn)定在38線一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lián)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zhàn)談判,經(jīng)過多次談判后,終于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一方與聯(lián)合國軍總司令另一方關于朝鮮軍事停戰(zhàn)的協(xié)定》。</b></p><p class="ql-block"><br></p> 戰(zhàn)爭的發(fā)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1950年6月25日拂曉,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朝鮮聲稱,“南朝鮮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fā)動突然襲擊,這次戰(zhàn)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fā)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wèi)國戰(zhàn)爭”。蘇聯(lián)解體后,隨著前蘇聯(lián)檔案的公開,史學界廣泛承認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鮮內(nèi)閣首相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fā)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攻。至于戰(zhàn)爭第二天出現(xiàn)的“韓國國軍反擊占領海州”的打氣性質虛假報道則在當時就被韓國政府澄清收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由于當時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尚未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在撤退時,韓高層驚慌失措,炸毀了漢江大橋,把大批軍隊送給了朝鮮,更快瓦解了韓軍抵御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并未事先告知中國詳細的作戰(zhàn)計劃和具體的開戰(zhàn)日期,因此中國大陸與美國一樣,直到戰(zhàn)爭開始才得悉的。這也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朝鮮單方面“不宣而戰(zhàn)”。</b></p> 仁川登陸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在戰(zhàn)爭初期,朝鮮軍隊節(jié)節(jié)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占領大田;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則占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后退。朝鮮人民軍已占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并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zhàn),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后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1950年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huán)形防御圈的“聯(lián)合國軍”乘勢反擊,1950年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后重奪漢城。</b></p> 戰(zhàn)爭初期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中國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的朝鮮族部隊以師為單位按金日成的要求轉交給朝鮮。1950年5月底,金日成派密使至北京,但毛澤東主席表示了對美國參戰(zhàn)的擔心,并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仁川登陸前,多次提醒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指出仁川將會是美國登陸地點。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在1950年7月13日即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從河南省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開赴東北,增強邊境防御。8月5日,毛澤東電告東北邊防軍領導,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戰(zhàn)準備,在9月上旬能夠出動至朝鮮參戰(zhàn)。此時朝鮮人民軍還在韓國洛東江一帶作戰(zhàn),“聯(lián)合國軍”僅守住釜山防衛(wèi)圈(僅占朝鮮半島國土3%)一小塊地區(qū)。</b></p> 仁川登陸后 <p class="ql-block">  仁川登陸后,朝鮮半島局勢逆轉,中國政府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9月30日,周恩來總理在政協(xié)國慶大會上發(fā)表強硬講話:“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950年10月3日凌晨美國部隊大規(guī)模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前,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他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這番警告被杜魯門視為中國對聯(lián)合國的“外交訛詐”而沒有被重視。</p><p class="ql-block"> 中國雖然做出強硬聲明,高層領導人內(nèi)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傾向于不參戰(zhàn),因為中國歷經(jīng)多年戰(zhàn)亂,百廢待興,卷入這場戰(zhàn)爭對國家發(fā)展不利。前蘇聯(lián)解密檔案表明,斯大林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腦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中國政府仍然未能對參戰(zhàn)與否做成最后決定。周恩來趕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zhàn)問題。1950年10月4日,中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950年10月8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最終決定介入朝鮮戰(zhàn)爭。中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直接原因是美國飛機轟炸中國安東(今遼寧丹東),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如被占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利益。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里邊界線的國家落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也是很大的威脅。同時,由于美軍進入臺灣海峽,迫使中國中止攻打臺灣的渡海戰(zhàn)役,讓中國直接感受到美國的威脅?;谶@些理由,中國政府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抗擊“聯(lián)合國軍”。</p> 決策的形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決策形成后,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 ,以什么名義出兵的問題,并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zhàn)。因此改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國跟美國宣戰(zhàn),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鮮。戰(zhàn)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lián)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只小規(guī)模的志愿者隊伍。后來“聯(lián)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愿軍是成建制的正規(guī)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后,也愿意承認“志愿軍”這一名稱,以將戰(zhàn)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zhàn)爭升級。</b></p> 朝鮮人民軍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朝鮮人民軍1948年2月起精心準備建立起了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軍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武器裝備:蘇聯(lián)向朝鮮人民軍提供了以T-34坦克為代表的大量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人員培訓和配備:從1946年起蘇聯(lián)就培訓了幾千名朝鮮軍官,每個師還配備了約15名蘇軍顧問。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2月金日成命樸一禹(長期參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活動)赴剛剛和平解放的北京找毛澤東“借”原被稱為“朝鮮義勇軍”的兩個解放軍朝鮮族師(164、166師)。獲得毛澤東首肯后,大批曾在中國東北與關內(nèi)參加過中國抗日戰(zhàn)爭與內(nèi)戰(zhàn)、有豐富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朝鮮族官兵被充實到朝鮮軍隊中,這其中就包括令美軍聞風喪膽的方虎山將軍。故至1949年朝鮮人民軍的實力確實是韓國軍隊所無法匹敵的。同時,為保證軍隊的政治向心力,朝鮮人民軍軍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未與日本合作的人擔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朝鮮10個師,前六個師,每師1.1萬人,第7師1.2萬人,第10師和第13師不滿員,每師只有6000人。第15師也是1.1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2個獨立團:約8000人;5個警備旅共1860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一個105裝甲旅:120輛蘇制T-34坦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一個獨立裝甲團:30輛蘇制T-34坦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火炮:600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飛機:180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戰(zhàn)斗機:40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轟炸機:70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偵察機:10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總兵力:約13.7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164師”改稱“朝鮮人民軍第5師”,“166師”改稱為“第6師”,“156師”改稱為“第7師”。朝鮮人民軍的第2師師長崔賢,參謀長許波,第4師師長李權武,第6師師長方虎山,第7師師長崔仁,第3師參謀長張平山,第3師16團團長崔仁德等人,多是在華擔任解放軍干部的朝鮮人。</b></p> 冰雕英雄 志愿軍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中國先后入朝作戰(zhàn)的有出自一野的有1軍,出自二野的有12軍、13軍一萬余人組成補訓師參戰(zhàn),1954年隨15軍回國、15軍、16軍出自三野的有20軍、21軍、23軍、24軍、26軍、27軍。出自四野的有38軍、39軍、40軍、42軍、46軍、47軍、50軍、54軍。出自十八兵團的60軍。出自華北野戰(zhàn)軍的63軍、64軍、65軍、66軍、67軍、68軍。這些部隊先后入朝作戰(zhàn),包括空軍和炮兵在內(nèi),總共先后投入的總兵力達近290萬。</b></p> 美國軍隊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武器裝備:韓國軍隊武器匱乏,沒有成建制的炮兵部隊,空軍部隊和坦克部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人員培訓和配備:軍官多為二戰(zhàn)時期日本或偽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如后任總統(tǒng)的樸正熙,歷任師長、軍長、參謀總長的白善燁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韓國9個師,每個師的兵力都不一樣,其中以第1師和7師為最多,每個師約9600余人,其次是第6師9112人,第2師約8000人,其余的3、5首都師均為7000人左右。而第8師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裝甲車:約27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火炮:約129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火箭筒:約1900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飛機30架:10架戰(zhàn)斗機,10架聯(lián)絡機,10架教練機,無轟炸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總兵力:約9.8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朝鮮和韓國方面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兩方對比,朝鮮人民軍方面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聯(lián)合國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新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zhàn)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意大利5個國家的醫(yī)療隊組成。值得指出的是,韓國軍隊也受“聯(lián)合國軍”指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朝鮮戰(zhàn)爭期間,“聯(lián)合國軍”侵朝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受“聯(lián)合國軍”指揮的韓國部隊達59萬多人,除韓國部隊外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0萬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8123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余出兵數(shù)量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埃塞俄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朝鮮戰(zhàn)爭美國動用了其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zhàn)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zhàn)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后出動各種飛機數(shù)萬架,戰(zhàn)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美軍動用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zhàn)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四聯(lián)隊等大量“王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xiàn)代化武器,許多戰(zhàn)役、戰(zhàn)斗的炮火密度、戰(zhàn)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水平。</b></p> 蘇聯(lián)軍隊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1950年11月初,即志愿軍入朝一周后,蘇聯(lián)空軍參戰(zhàn)。1951年中期以后,中國與蘇聯(lián)空軍MiG-15多次與聯(lián)軍戰(zhàn)機交戰(zhàn),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個朝鮮戰(zhàn)爭期間絕大多數(shù)空戰(zhàn)的區(qū)域。為避免因蘇聯(lián)參戰(zhàn)而擴大戰(zhàn)事,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范登堡在發(fā)布會上解釋道:“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銳的力量是蘇聯(lián)與東歐地區(qū)的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zhàn)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服,并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zhàn)區(qū)域。其指揮官為空戰(zhàn)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jīng)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洗禮,作戰(zhàn)經(jīng)驗極為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tǒng)獨立于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nèi)位于安東附近。那里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zhàn)機占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nèi),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jīng)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jié)編隊完畢之后以高度優(yōu)勢進行空戰(zhàn)。盡管斯大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lián)軍其實自蘇聯(lián)加入空戰(zhàn)的行列之后,很快自監(jiān)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lián)的介入,不過整個朝鮮戰(zhàn)爭期間,聯(lián)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tài)度,以免戰(zhàn)事擴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qū)域以及大多數(shù)空戰(zhàn)都集中在這個范圍之外,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lián)軍并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lián)與中國對于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愿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qū)域進行空戰(zhàn)。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zhàn)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愿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jīng)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zhàn)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200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其自傳《我的戰(zhàn)斗生涯》中寫道:“朝鮮戰(zhàn)爭初期,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zhàn)主要是蘇聯(lián)空軍打的?!痹谡麄€戰(zhàn)爭期間,先后有12個蘇聯(lián)空軍師投入了空戰(zhàn),輪番參戰(zhàn)的空軍人數(shù)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lián)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總共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jù)俄羅斯聯(lián)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統(tǒng)計數(shù)字,蘇聯(lián)航空兵在朝鮮戰(zhàn)場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zhàn)爭中蘇聯(lián)軍人的總的損失為299人。</b></p> 五次戰(zhàn)役時間表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進行了五次大的戰(zhàn)役,依次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1、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qū)進行的突然性的進攻戰(zhàn)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2、1950年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在朝鮮北部地區(qū)進行的反擊戰(zhàn)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3、1950年12月底至1951年1月上旬在“三八線”附近進行的進攻戰(zhàn)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4、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朝鮮“三八線”南北地區(qū)進行的防御戰(zhàn)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5、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線”附近地區(qū)進行的反擊戰(zhàn)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經(jīng)過五次戰(zhàn)役,共殲敵23萬余人,裝備精良的“聯(lián)合國軍”遭到嚴重損失,節(jié)節(jié)后退,被迫在“三八線”附近地區(qū)轉入防御。戰(zhàn)爭雙方轉入戰(zhàn)略對峙,美國集團被迫于7月接受停戰(zhàn)談判。</b></p> 朝鮮戰(zhàn)爭中的傷亡人數(sh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1950-1958年間,中國志愿軍傷亡39萬余人次,其中陣亡、病故171687人,負傷22萬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合計傷亡39萬人,有報道說中朝軍隊傷亡失蹤總人數(shù)約63萬人。 朝軍被俘十萬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朝鮮戰(zhàn)爭期間志愿軍共傷亡36萬余人,陣亡171687人。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爭中人員損失為:陣亡和事故死亡11.14萬人、傷重不治2.16萬人、負傷23萬人、病亡1.3萬人、生病43.7萬人、被俘2.17萬人、失蹤0.4萬人,傷亡總計38.2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抗美援朝戰(zhàn)爭紀念館經(jīng)過十多年全國范圍的調查核實,截至2010年10月,共確認183108名中國人民志愿軍官兵在1950-1958年間為國捐軀。2014年10月29日,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韓國:陣亡137899人、負傷450742人、失蹤24495人、被俘8343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美國:陣亡36574人,(包括2830非戰(zhàn)斗傷亡)、負傷103284人、失蹤7926人、被俘4714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英國:陣亡1109人、負傷2674人、失蹤179人、被俘977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土耳其:陣亡741人、負傷2068人、失蹤168人、被俘244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澳大利亞:陣亡339人、負傷1216人、失蹤43人、被俘26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加拿大:陣亡516人、負傷1042人、失蹤1人、被俘33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法國:陣亡262人、負傷1042人、失蹤1人、被俘12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泰國:陣亡129人、負傷1139人、失蹤5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希臘:陣亡192人、負傷543人、失蹤3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荷蘭:陣亡120人,負傷645人,失蹤3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哥倫比亞:陣亡163人、負傷448人、被俘28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埃塞俄比亞:陣亡121人、負傷536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和被俘97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比利時:陣亡101人、負傷478人、失蹤5人,被俘1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盧森堡:陣亡2人,負傷13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新西蘭:陣亡34人,負傷299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南非:陣亡34人、失蹤9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幾方面數(shù)位匯總,在整個朝鮮戰(zhàn)爭期間,“聯(lián)合國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tǒng)計數(shù)字是:“聯(lián)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57萬人以上。而這個數(shù)位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朝鮮:陣亡215,000–350,000人、負傷303000人、失蹤和被俘共12000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中國的傷亡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陣亡183108人(其中34000人為非戰(zhàn)斗死)、負傷383218人、25621人失蹤、21400人被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美國統(tǒng)計的中國傷亡數(shù)字:陣亡400000人、負傷486000人、被俘21839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蘇聯(lián):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先后有12個蘇聯(lián)空軍師投入了空戰(zhàn),輪番參戰(zhàn)的空軍人數(shù)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lián)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jù)看到的俄羅斯聯(lián)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檔案文獻的統(tǒng)計數(shù)字,蘇聯(lián)航空兵在朝鮮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zhàn)爭中蘇聯(lián)軍人總共犧牲了282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死亡和受傷平民總數(shù):估計約250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韓國:990968人;[54]其中373599人死亡、229625人受傷、387744人被虜或失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朝鮮:估計約1550000人。導致300多萬名平民死亡,另有約300萬人成為難民。</b></p>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