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里江山應(yīng)如是,只此青綠</p><p class="ql-block">文/逐浪鑫海</p><p class="ql-block"> 我與春晚貌合神離已有幾年了,不是我若即若離,實在是想說愛你卻并不容易。所謂眾口難調(diào)吧,或許是我的挑剔、執(zhí)拗,現(xiàn)在的節(jié)目很難吸引住我的眼球,直到它的出現(xiàn)讓我眼前一亮,瞬間定睛凝神。</p><p class="ql-block"> 所見即美的驚艷,撩動了我一潭秋水,被激活的DNA一下子把我擊穿了,觸碰了我心底對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摯愛,讓我不知不覺的成為了“展卷人”,情思也在舞者活起來的青山綠水中蕩漾開來……</p><p class="ql-block"> 雖然是不經(jīng)意間的一個回眸,便唯有青綠,只此一曲了,這就是2022年春晚上史詩級舞蹈《只此青綠》。</p> <p class="ql-block"> 舞蹈《只此青綠》通過“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視角窺見畫家王希孟創(chuàng)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見《千里江山圖》多親切,料其見我應(yīng)如是。</p><p class="ql-block"> 說起我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里江山圖》的邂逅,還要感謝等待戈多老師,是他向我推薦了《全歷史》,讓我走進了美學,增加了欣賞名畫名樂的興趣。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我自當頂禮膜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1年9月中旬,我?guī)е赣H的核磁共振片子去北京某醫(yī)院請專家復查,期間專程去了故宮博物院,在那里我格外觀賞了這幅王希孟用巨資、用生命創(chuàng)作的絕唱。</span></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圖》除繼承了青綠山水的固有傳統(tǒng),又有它自己的藝術(shù)特色?!扒嗑G山水”就是用礦物質(zhì)的石青、石綠上色,使山石顯得厚重、蒼翠,畫面富麗,色澤燦爛。</p> <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畫中最具有突出藝術(shù)成就的代表作,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十八歲繪制的。</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是北宋畫院的學生,后被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后創(chuàng)作了這幅《千里江山圖》。</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宋徽宗趙佶在藝術(shù)領(lǐng)域的造詣,已是登峰造極的地步。王希孟能夠得到他的賞識并且親自細心地教導,可見王希孟的確是一位畫壇百年不遇的奇才。</p><p class="ql-block"> 畫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僅此留下一幅畫作便名垂千古,由此我想到了唐朝的詩人張若虛以及他的詩作《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也是萬古流芳。成名趁早,杰作一個就夠了,說的大概就是王希孟吧。</p> <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十八歲<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生牛犢不怕虎,恨不得向全世界展示自己舉世無雙的才華,</span>是人生的革故鼎新時刻。王希孟十八歲懷揣著美好的夢想,精益求精,生猛、無畏、追求卓越、氣魄超人,力求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極致。</p><p class="ql-block"> 王希孟的十八歲曹衣出水,才華蓋世。他在繪畫創(chuàng)作技術(shù)上不計成本、不計得失,在每個細節(jié)上極深研幾,力求盡善盡美,終于留下了曠世杰作。</p><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圖》有十二米長,比兩幅清明上河圖加起來還要長。它是用桑蠶絲來做畫布,一般沒有個十年八年的繪畫功底很難在這么珍貴的材質(zhì)上動筆作畫。而王希孟膽量驚人、氣魄無畏,他不僅在珍貴的蠶絲布上作畫,而且在上面疊加了五層。</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用線稿打底,然后用赭石上色,再然后是大面積的孔雀石上了兩遍,最后是珍貴的石青,就連漁船上漁夫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上等的硨磲,反復的研磨上色。</p> <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圖》概括地表現(xiàn)了山勢綿亙、水天一色的浩渺。又有高峰、平灘,溪流飛濺、煙波霧靄變幻無窮的狀態(tài),展現(xiàn)了祖國山河壯麗多彩的風姿。同時也有鄉(xiāng)村,也有漁船、橋梁、水車、茅蓬、樓閣、捕魚等生活場面,以日常生活、勞動景象來輝映自然,更顯得真實富有生活氣息。</p><p class="ql-block"> 在央視國家寶藏節(jié)目里,介紹了中央美術(shù)學院講師馮海濤,潛心研究四年,閉關(guān)兩個月,才復制了《千里江山圖》的十分之一。工程量浩大,用掉的礦物質(zhì)也非??捎^,也只有這些堪比黃金的礦物質(zhì)顏料才能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 中國的山水畫講究高遠、深遠、平遠,能掌握其中一種技巧,已經(jīng)非常的了不起,而王希孟則全部都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十八歲的王希孟畫完這幅驚世巨作《千里江山圖》便離開了人世,仿佛他的生命就是為了這鴻篇巨制。他是帶著使命來的,如此高頭大卷之作可見其用功之勤,年輕畫家的心中滿懷的欲求盡在不言中。</p><p class="ql-block"> 或許是勞累過度,二十歲的王希孟過早的就離開了人世,但他的曠世之作被后人譽為:“獨步千載,眾星之孤月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脈相承,一路一景皆成詩?!版羟镌隆薄跋勺擞裆钡膰睂徝溃拖裰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含蓄、內(nèi)斂、低調(diào),卻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p class="ql-block"> 舞蹈《只此青綠》就是一首激動人心的交響樂。</p><p class="ql-block"> 伴隨音樂的參差,舞美變幻,舞蹈跌宕起伏,我們在舞動的翻山越嶺中且行且賞。演員曼妙的步伐與古琴的合奏及舞美的轉(zhuǎn)換遙相呼應(yīng),仿佛在說:“人生的精彩就要在高光時刻完美的綻放”,哪怕“曲高和寡”也要“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人民網(wǎng)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p><p class="ql-block"> 為了展現(xiàn)東方氣質(zhì),呈現(xiàn)中式美學,主創(chuàng)團隊在故宮博物院專家指導下,探查《千里江山圖》名畫的世界,從繪畫的審美意境到篆刻、織絹、顏料,制作、制筆、制墨等相關(guān)傳統(tǒng)工藝,都通過舞姿<span style="font-size:18px;">藝術(shù)化再現(xiàn)</span>在舞臺上。</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他們幾乎看遍了宋代的詩詞和繪畫,同時用了近一年八個月的時間才將《只此青綠》搬上舞臺。</p> <p class="ql-block"> 《只此青綠》的總編導是兩位年輕的藝術(shù)家,他們是來自四川的周莉亞和來自山東的韓真。他們是當今舞臺上的雙子星,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沙灣往事》《永不消逝的電波》《花木蘭》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舞劇,深受年輕人的喜愛。</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只此青綠》曾在2021年的大涼山國際戲劇節(jié)上進行西部首演,這次把故宮重量級文物《千里江山圖》的故事搬上春晚的舞臺,讓國寶煥然一新,讓藝術(shù)走向大眾。</p> <p class="ql-block"> 來自四川的總編導周莉亞說:“當面對傳統(tǒng)文化時,需要創(chuàng)造性,但是也要守正創(chuàng)新,要抱有一顆嚴謹、敬畏的心”。</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來自山東的編導韓真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舉步維艱、如履薄冰,一抬腳就碰到知識點,每一絲、每一處都不能造次,要學到并表達真東西”。</p><p class="ql-block"> 正如國家文物局博物館一位館員說:“《千里江山圖》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遠隔千里、千年,卻又近在咫尺、眼前,始終在千萬觀眾的心中從未消散”。</p><p class="ql-block"> 這種深層的共鳴在舞劇《只此青綠》的每個不同造型和體態(tài)的變化中達到了高度的契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女主《只此青綠》的扮演者孟慶旸開篇第一個造型雙袖下垂,像是山的紋理,也可以想象成山間瀑布。當舞者們集體慢慢的轉(zhuǎn)身時,仿佛是一座座山峰迎面而立。當舞者緩慢出腳,重心下移,仿佛溪流潺潺、山巒在動。</p><p class="ql-block">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匯山河。</p><p class="ql-block"> 《只此青綠》的舞者們通過舞蹈藝術(shù),將《千里江山圖》完美的表達,就像一幅流動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你我皆是“展卷人”,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藝術(shù)瑰寶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信馬由韁,說點題外但也相關(guān)的話。</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呼喚文化回歸,又一次點燃了我們追逐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p><p class="ql-block"> 2021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沉浸式、體驗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把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典籍中的經(jīng)典名篇精彩展現(xiàn)。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的感人至深。每一個傳統(tǒng)故事,都生動演繹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 欣賞高雅藝術(shù),致敬經(jīng)典文化。</p><p class="ql-block"> 我雖然蹣跚學步,愿攜一縷古典芬芳,追尋中華文明根脈,駕文化之舟,直掛云帆濟滄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