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 “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 “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發(fā)源于浙江嵊州,發(fā)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經(jīng)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p> <p class="ql-block">《盤夫索夫》選段~嵊州市越劇團~黃美菊</p> <p class="ql-block">慨嘆越劇的無窮魅力,心懷越劇起源的神秘感和一探究竟的潛在動力,2020年4月23日,與內(nèi)人一起駕車前往中國越劇發(fā)源地 ~~ 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zhèn)馬塘村、東王村、施家岙村。</p><p class="ql-block">以美篇紀錄越劇的起源、發(fā)展歷程及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 : 越劇 《白蛇傳》選段《西湖山水還依舊》,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五朵金花”之一,浙江嵊州人何英演唱。</p> <p class="ql-block">越劇發(fā)展的脈絡(luò):田頭歌唱——沿門賣唱——落地唱書——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馬塘村的田頭歌唱,早在清道光年之前,即1820年之前已蔚然成風(fēng)了。“落地唱書”是由“沿門賣唱”發(fā)展而成的。而“沿門賣唱”的基礎(chǔ)則是田頭歌唱。大約在1851年前后,嵊州有一部分農(nóng)民開始用田頭歌唱、山歌小調(diào)等民間說唱藝術(shù)去“沿門唱書”。嵊縣西鄉(xiāng)(嵊州市甘霖鎮(zhèn))馬塘村農(nóng)民金其柄創(chuàng)始“落地唱書”。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嵊州旱澇并作,人們生活艱困,使得有歌唱才能的農(nóng)民紛紛加入沿門賣唱的行列。之后,演唱形式又從沿門立唱進入廳堂和茶樓內(nèi)演唱,稱為“走臺書”。這種統(tǒng)稱為“落地唱書”的說唱形式,便是越劇的前身。因而越劇應(yīng)有近170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據(jù)“落地唱書”時期老藝人說,[四工合調(diào)]的創(chuàng)始人是金其炳,他是最早沿門唱書的著名藝人。 “沿門賣唱”,即通過唱彩頭話乞討,嵊州人多稱為“唱麻糍”(即年糕)。以后也有乞求賜給銀錢的。如果說“沿門賣唱”還是一種求乞手段,那么“落地唱書”(包括“沿門唱書”)則是一種新型的曲藝樣式。</p> <p class="ql-block">真正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落地唱書”的,應(yīng)該是起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馬塘村金芝堂為代表的一代藝人。金芝堂唱書的造詣較高,在同輩藝人中斐然居首?!〗鹬ヌ镁幯萘艘淮笈钍苋藗兿矏鄣男聲?。創(chuàng)造了新腔[呤嗄調(diào)],從根本上解決了唱書需要敘述腔體的大難題。豐富了“落地唱書”的表演技巧,使“落地唱書”成為表演性很強的一種唱書,他不僅團結(jié)了同輩藝人,還帶出了大批學(xué)徒,建立了一支職業(yè)化的“落地唱書”藝人隊伍。</p><p class="ql-block">金芝堂作為“落地唱書”藝人的代表,是當之無愧的。</p> <p class="ql-block">金榮水(又稱“矮尼姑”),男,1879年出生于浙江嵊縣馬塘村,為男班越劇演員、派場師傅、戲教師。</p><p class="ql-block">10多歲時,拜金水清為師學(xué)唱“落地唱書”,隨師演唱于杭嘉湖和蘇州地區(qū)。1906年小歌班誕生初,與衛(wèi)梅朵組班,工大面,演于嵊縣、新昌等地。1923年農(nóng)歷五月,應(yīng)在上海經(jīng)商的施家岙人王金水要求,回故鄉(xiāng)開辦越劇史上第一副女班,負責(zé)招收學(xué)徒,擔(dān)任主教師傅。面對22名十歲剛出頭的而又絕大多數(shù)不識字的小姑娘,一無辦班經(jīng)驗,二無教材,且只有一人執(zhí)教,又不知如何施教。在重重困難下,開創(chuàng)了親自口錄筆記,抄成單片(每個角色的唱白),分給藝徒口對口教唱白,再手把手教身段動作,一旦成熟就串紅臺(彩排)的一整套教學(xué)方法。同時,又抄錄許多“賦子”、“引子”傳授給藝徒,使她們盡快掌握演“路頭戲”的技能。使10多歲的姑娘在三個月內(nèi)能演幾出大戲,六個月可走上舞臺在大上海亮相。他的自己創(chuàng)造、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教學(xué)方法,成為以后辦科班的典范,被照搬照用,促使了女子越劇大發(fā)展,金榮水成為女子越劇創(chuàng)始人。</p><p class="ql-block">后又執(zhí)教了“新新鳳舞臺”、“越新舞臺”、“陽春舞臺”,培育了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屠杏花、沈興妹;時髦牌(李艷芳)、魏素云、葉彩金、袁金仙、喻漢香、金香鳳、邢竹琴、沈妙鳳、尹樹春、吳梅珍、王笑笑、丁兆豐等大批名伶。他還擔(dān)任群英舞臺、高升舞臺、東安舞臺和“丹桂劇團”等戲班的后期教學(xué)和排練老戲任務(wù)。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張湘卿、商芳臣、徐玉蘭等都受其教誨。他的男班高足有金錫芳、張惠千、金瑞苗、裘星海、張春生等名伶。被稱為“教戲篤牌”(教戲師傅中第一塊牌子)。金榮水實是越劇一代宗師。金榮水為人樸實正派,一生闖蕩江湖,生活在燈紅酒綠的“梨園世界”一塵不染。不吸煙,不喝酒,不收人禮品,更不阿諛他人。</p> <p class="ql-block">在早期越劇史上,馬塘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金其炳開創(chuàng)田頭歌唱的“四工合調(diào)”,到沿門賣唱的著名藝人金芝堂,再到女子越劇創(chuàng)始人金榮水等一大批草木才子,走南闖北,終使小歌班登上了大雅之堂,為越劇誕生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1906年春浙江嵊縣以馬塘村為主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開始演變?yōu)樵谵r(nóng)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nóng)半藝的男性農(nóng)民,故稱男班。</p> <p class="ql-block">《紅樓夢.勸黛》 李旭丹 / 單仰萍</p> <p class="ql-block">1906年3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清明節(jié)前夕,嵊縣甘霖鎮(zhèn)東王村的落地唱書藝人李世泉、李茂正在鄉(xiāng)親們熱情鼓勵下,邀請了高炳火、錢景松、袁福生、金世根、俞柏松、高金燦,還有把場師傅倪生標、化妝指導(dǎo)李鳳珠等十余人,經(jīng)過一番精心準備,在本村香火堂前用四只稻桶墊底、鋪上門板搭起草臺,藝人們在臺上一人一角,穿上簡易的服裝,臉上用鵝蛋粉當水粉,大紅紙蘸水代替胭脂,鍋底灰畫眉毛,配以簡單的動作,角色臨時分配,高炳火、錢景松飾旦,李世泉扮丑,袁福生飾生,李茂正、俞柏松為“百搭”(雜)。唱著呤嗄調(diào),敲響“的篤”聲,演出“召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后半本)。這是中國越劇第一次登臺試演,越?。ㄗ畛醴Q“小歌班”)從此誕生,該日被稱為越劇誕生日。這一天,越劇正式誕生,東王村也名正言順地成了越劇誕生之地。之后,越劇經(jīng)歷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yōu)美抒情的風(fēng)格,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從嵊州唱到紹興、寧波、杭州,走紅于上海,流行于全國。嵊州成為中國越劇發(fā)源之地,東王村也因為擁有中國第一座越劇舞臺而成為越劇發(fā)源地。</p> <p class="ql-block">高炳火( 上圖左 : 坐像 ) (1879—1956) 男,浙江嵊縣甘霖鎮(zhèn)塘下村人,演員。越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早年拜倪生標為師學(xué)唱“落地唱書”,是嵊縣和杭嘉湖地區(qū)小有名氣的唱書藝人。代表作有《賴婚記》、《雙金花》等。他唱書語匯豐富,生活氣息極濃,質(zhì)樸健康,詼諧有趣。</p><p class="ql-block">越劇誕生前的第一次試演</p><p class="ql-block">1906年初春,到臨安、於潛等地唱書,被聽眾贊為“活靈活現(xiàn),像演戲一樣”。為此,在聽眾要求下,于1906年清明節(jié)前,與錢景松、李茂正、李世泉等人在於潛縣(現(xiàn)為臨安於潛鎮(zhèn))樂平鄉(xiāng)外伍村武狀元程秀鋒家的程家廳堂前廳,用稻桶搭成的草臺上試驗演出了《十件頭》、《倪鳳煽茶》和《賴婚記》。在《賴婚記》劇中高炳火扮演主角花旦孫姑妹。這是南派藝人將曲藝改戲曲的首次試演。雖然這次演出很不像樣,卻是越劇誕生前的第一次試演。</p><p class="ql-block">1906年3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藝人們又在嵊縣東王村再次演出《雙金花》,高炳火扮主角花旦蔡金蓮,第二天再演《賴婚記》。在演出過程中,遭到團練頭子阻撓,高炳火和藝人兄弟在鄉(xiāng)親們支持下,經(jīng)與反動團練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而獲得勝利。此后,正式組戲班演出于江夏、里塢等鄉(xiāng)村,越劇就此誕生,高炳火也成為了越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1907年,他們又進嵊縣城內(nèi)藥王廟開戲館,從此越劇走向商業(yè)化。高炳火為越劇的誕生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李世泉( 下圖右 : 立像 ),浙江嵊縣甘霖東王村人。與李茂正(1891—1944) 兩人是胞兄弟,皆為越劇男班演員,曾組建越劇第一副戲班,為越劇創(chuàng)始人。</p><p class="ql-block">兄弟倆早年拜倪生標為師,唱“落地唱書”,演唱于嵊縣、余杭、桐廬、富陽、臨安等地。兄世泉唱上檔,李茂正擊鼓打板接腔。</p><p class="ql-block">1906年初春,兄弟倆與高炳火等到於潛縣(今臨安市於潛鎮(zhèn))唱書時,開始上臺做戲。</p><p class="ql-block">1906年清明節(jié)前兄弟倆回到家鄉(xiāng),1906年3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又在東王村香火堂前演出兩出小戲后,再演大戲《雙金花》,由李世泉扮演大面蔡必達、李茂正扮丫頭。第二天又演《賴婚記》,但遭到甘霖團練兵的阻撓,藝人們與鄉(xiāng)親團結(jié)一心進行斗爭,終獲勝利并正式組班,成為越劇史上第一副戲班。</p><p class="ql-block">擅唱之書目有《雙金花》、《賴婚記》、《賣青炭》、《十件頭》、《雙珠鳳》等。他倆配合默契,“一來一往,跳進跳出”,表演活潑幽默,富有情趣,使觀眾捧腹大笑。情節(jié)悲哀時,又說得催人淚下,觀眾贊稱“活靈活現(xiàn)”,譽揚“下三府”。</p><p class="ql-block">由于書唱得好,1906年在於潛縣(今臨安市於潛鎮(zhèn))唱書時,聽眾要他們上臺試試做戲。于是,他們召集在鄰村唱書的錢景松、袁福生等于清明節(jié)前在外伍村程家廳堂首次試演,在《十件頭》中,李世泉飾男主角小丑小輕浮;在《倪鳳煽茶》中李世泉飾小生文必正、李茂正飾彩旦倪賣婆。第二夜再演《賴婚記》,李世泉飾彩旦陳氏、李茂正飾丑角“百搭”。盡管當時試演很不像樣,但為越劇的誕生邁出了第一步。</p><p class="ql-block">1906年,組建了越劇歷史上第一副戲班,越劇正式誕生,李氏兄弟成為越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進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shù)粗糙簡陋,觀眾寥寥無幾。后續(xù)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在學(xué)習(xí)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后,藝術(shù)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p><p class="ql-block">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較知名的演員編演新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孟麗君》等。這些劇目適應(yīng)了“五四運動”后爭取女權(quán)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受觀眾歡迎。1920年,升平歌舞臺老板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yè)伴奏樂隊,演奏時以15兩音定弦,沿用紹興大班習(xí)慣,稱為“正宮調(diào)”,簡稱“正調(diào)”,從此“絲弦正調(diào)”成了主腔;并借鑒紹興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體的音樂框架。</p><p class="ql-block">1921年9月16日,由費翠棠、顏煥亭等組成的戲班演出于第一戲院,當天,《新聞報》廣告首次刊出“紹興文戲”之名謂。</p><p class="ql-block">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發(fā)展。劇目則受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臺本戲,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樂場以及茶樓、旅社、小型劇場演出。主要演員有小生王永春、支維永,小旦衛(wèi)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馬潮水,小丑馬阿順、大面金榮水等。</p> <p class="ql-block">《紅樓夢.黛玉葬花》~上海越劇團~李旭丹</p> <p class="ql-block">1923年初,女子越劇創(chuàng)始人、在上海經(jīng)商的施家岙人王金水張貼告示,報名招生。藝徒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九歲,最大的十三歲。聘請馬塘村金榮水回鄉(xiāng)擔(dān)承女班主教師傅,施家岙村王春榮為女班琴師。訓(xùn)練日程安排有序,練聲腔、舞臺動作、武功等,十分艱苦,每天十多個小時,一直訓(xùn)練了三個月,便開始“串紅臺”。 “串紅臺”就是科班第一次上臺彩排,公開給群眾觀看。繩武堂舊時族規(guī)森嚴,不準女子上臺演戲。無奈之下,施銀花、趙瑞花、屠杏花等24位女子越劇科班演員只好在曬場空地搭起一座草臺“串紅臺”。</p><p class="ql-block">1923年7月9日(農(nóng)歷五月廿六)演出《雙珠鳳》。那天,臺前觀眾熙熙攘攘,藝徒們不免有些緊張,有個小丑竟躲在門角后哭著不敢上臺,至今仍傳為笑談。這次演出是女子越劇的首次登臺,也是女子越劇開端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是年初冬,王金水帶著戲班啟程赴上海,在升平歌舞臺掛出了“紹興文戲文武女班”的牌子。這是女子越劇第一次在上海亮相,劇目有《四香緣》、《雙珠鳳》、《龍鳳鎖》等。在滬、杭輾轉(zhuǎn)了三四個月,王金水又于次年春返回嵊州。 回到施家岙后,這些在村民的眼中畢竟是闖蕩過大上海的女班,族人遂破例為女班開放“繩武堂”,讓她們在祠堂的古戲臺上“殺雞祭臺”后為村民免費公演。期間,村民接客招待親朋前來看戲,家家戶戶似過節(jié)般殺豬宰雞,全村沸騰,演出的節(jié)目有《雙珠鳳》、《玉蓮環(huán)》、《三官堂》。繩武堂破例女子登場演出后,全縣各地紛紛仿效,從此,施家岙村聲名鵲起。</p><p class="ql-block"> 女子越劇興起后,施銀花、趙瑞花、屠杏花等施家岙女班的姐妹們成了各科班競相爭取的對象,紛紛被邀請為老師。上世紀30年代崛起的越劇紅伶,如姚水娟、筱丹桂、竺素娥、尹桂芳、王杏花、袁雪芬、傅全香、徐玉蘭等,在她們的藝術(shù)成長過程中,無不留下受到“三花”藝術(shù)熏陶的印跡。</p> <p class="ql-block">1923年7月,嵊縣籍商人王金水(施家岙村人)請男班藝人金榮水(馬塘村人)回鄉(xiāng)辦第一個女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二人。翌年1月14日,該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臺演出,稱“髦兒小歌班”。</p><p class="ql-block">施家岙是中國女子越劇誕生地,施家岙村比較完整的保留了第一副女子科班的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越劇百年”說明馬塘、東王、施家岙是越劇發(fā)展史上的三座豐碑;如果沒有女子越劇,越劇就沒有今天這般輝煌!</p> <p class="ql-block">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用“越劇”稱之。</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個。女子越劇的著名演員幾乎都薈萃于上海。報紙評論稱“上海的女子越劇風(fēng)靡一時,到近來竟有凌駕一切之勢”。男班因演員后繼無人,最終被女班取代。</p><p class="ql-block">1929年,嵊縣辦第二個女班,之后續(xù)有舉辦。</p><p class="ql-block">1931年底開始,一些女演員如王杏花、陳苗仙、呂福珠以及“東安舞臺”“四季春班”等先后來滬,但仍為男女混合演出。女子越劇在上海立足后,為適應(yīng)環(huán)境和觀眾需求,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越劇從業(yè)者進行了變革,稱為“改良文戲”。各劇團、班社競相編演新劇目。自1928年至1932年的4年間,編演新劇目逾400個,劇目題材廣泛,風(fēng)格、樣式多種多樣,編劇多半曾從事過“文明戲”,劇目一般采用幕表制,當時主要編劇有樊籬、聞鐘、胡知非、陶賢、劉濤等。劇目內(nèi)容的多樣化引起演出形式相應(yīng)的變化,出現(xiàn)向兄弟劇種學(xué)習(xí)的趨勢。當時有的學(xué)海派京劇,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劇《明末遺恨》;有的學(xué)申曲,如施銀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裝旗袍戲《雷雨》;有的則學(xué)電影、話劇,如姚水娟演《蔣老五殉情記》《大家庭》,采用寫實布景,人力車上臺。在經(jīng)營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陳規(guī),實行經(jīng)理制,統(tǒng)一掌管前后臺。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旦角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為屠杏花、竺素娥、馬樟花;青年演員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等,都已嶄露頭角。</p><p class="ql-block">1938年始,多數(shù)戲班、劇團稱“越劇”。</p><p class="ql-block">1938年,姚水娟演出《花木蘭》一劇,其唱腔在四工調(diào)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良,后有“弦登調(diào)”之稱,也有“尺調(diào)腔”雛影之說。但由于此劇過后又不再演唱這種唱腔,故而這一未能普及發(fā)展。</p><p class="ql-block">1942年10月,袁雪芬在進步話劇的影響下,對傳統(tǒng)越劇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稱“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yōu)榘袷婢彽某磺{(diào)。</p><p class="ql-block">1943年11月,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袁使“尺調(diào)腔”趨于規(guī)范化,范創(chuàng)造了“弦下腔”。后被其他越劇演員吸收、不斷豐富,發(fā)展成越劇的主腔,并在此基礎(chǔ)上逐漸形成、衍化出不同的流派。</p><p class="ql-block">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戲院進行改革。此后,上海主要越劇團都投入“新越劇”的行列,越劇的面貌在短短幾年中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越劇改革首先是編演新劇目,建立劇本制,廢除幕表制。即使演出傳統(tǒng)劇目,也經(jīng)過整理改編。新劇目內(nèi)容比過去有較大變化。許多編導(dǎo)和主要演員們重視劇目的社會效益,主張給觀眾以積極有益的影響,編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的劇目。</p><p class="ql-block">1943年11月,演《香妃》時,袁雪芬與琴師周寶財合作,使之前就有的2.5定弦之唱法更為規(guī)范,并由此開始使尺調(diào)腔形成若干板類,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后又發(fā)展了各類板腔的反調(diào)腔,使越劇唱腔不僅在板式結(jié)構(gòu)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調(diào)上亦增強了抒情性和戲劇性,并且擴大了表現(xiàn)力和可塑性。</p><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戲院演《梁祝哀史》,并與編導(dǎo)一起對劇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間范瑞娟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chuàng)造“弦下腔”。尺調(diào)腔和弦下腔奠定了越劇流派產(chǎn)生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雪聲劇團將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為《祥林嫂》,這引起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對越劇和整個地方戲曲的重視。9月周恩來在上海看了雪聲劇團的演出,又對中共地下組織如何做好地方戲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黨員錢英郁、劉厚生等被派到越劇界擔(dān)任編導(dǎo)。之后,上海文藝界和新聞界的進步人士對袁雪芬被流氓拋糞事件、“越劇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聯(lián)合義演《山河戀》及為筱丹桂申冤的斗爭中,都給予了支持。</p> <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范瑞娟提議上海越劇界向中國抗美援朝志愿軍捐獻一架戰(zhàn)斗機。8月10日~9月中旬,在大眾劇場舉行聯(lián)合大義演。參演劇目有《杏花村》《梁祝哀史》及傳統(tǒng)劇折子戲等。越劇老一輩藝術(shù)家將演出所得的17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獻給志愿軍空軍部,使得名為“越劇號—魯迅戰(zhàn)斗機”由此誕生。</p><p class="ql-block">1951年國慶節(jié),范瑞娟在北京當選為全國青聯(lián)委員,同時為全國政協(xié)的特邀代表。全國政協(xié)開會時,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了范瑞娟并談話。上海越劇界此舉受到上海市文藝界抗美援朝支會致函表揚。</p><p class="ql-block">1953年4月24日,徐玉蘭、王文娟所在的總政越劇團跨過鴨綠江來到抗美援朝志愿軍中。先后在64軍、36軍、34軍慰問演出,又在板門店協(xié)助戰(zhàn)俘遣返工作。在完成使命即將回國時,金日成代表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授予徐玉蘭、王文娟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三級國旗勛章;志愿軍總部給徐玉蘭、王文娟各記二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1953年底拍竣新中國的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shù)片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風(fēng)靡一時,在香港創(chuàng)造了票房記錄;在日內(nèi)瓦會議期間,此片被周恩來總理多次用來招待各國政要和記者 ,被贊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扭轉(zhuǎn)了當時西方世界盛行的“共產(chǎn)黨不要文化”論,國際輿論對紅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懷疑由此冰釋。享譽世界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亦源出自越劇唱腔。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擴大了越劇在國內(nèi)外的影響,捧紅了一個劇種。</p><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19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同年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頓等地演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并上臺接見演職員。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7月30日,離開柏林,赴蘇聯(lián)訪問演出。中國越劇團在蘇聯(lián)明斯克、莫斯科演出。8月15日蘇聯(lián)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梁祝》的演出,觀后在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同志,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劇團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西廂記》后,蘇聯(lián)方面將“驚艷”一場攝成電影。9月10日,離開新西伯利亞回國。中國越劇團對民主德國和蘇聯(lián)的演出’進一步擴大了歐洲人認識中國戲劇豐富性的藝術(shù)視野。民主德國和蘇聯(lián)文藝界盛贊《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充滿人民性”的“美妙的抒悄的詩篇”。蘇聯(lián)戲劇評論家胡波夫在《真理報》上發(fā)表了《愛情的詩》評論文章,稱贊中國越劇“能夠拋棄許多過時的、陳腐的、使民族戲劇停滯的東西,而保存美好的、悠久的、貫穿著真正民主主義精神的人民文化的優(yōu)秀的有活力的傳統(tǒng)……在越劇中得到了新的意義和新的發(fā)展”,并說《西廂記》“以真正的音樂性、美感……內(nèi)在的旋律,令人人迷”。戲劇評論家卡巴列夫斯基在《真理報》寫了《古老文化靑春》評論文章,贊揚越劇“善于把古典歌劇最豐富的悠久的傳統(tǒng)同現(xiàn)代戲劇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結(jié)合起來,愛護和發(fā)展自己的民族形式”。塔斯社一則消息中說觀眾稱贊《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位德國作家在《晚報》上發(fā)表文章說,“人們雖不通語言,然而能懂得一切,它能在無法分割的一瞬間,使人們的心坎里感受無比的歡欣和無窮的悲憤,這是何等的藝術(shù)杰作……我見識了完美的藝術(shù),它是那樣的簡潔而真實,如同人類心靈的鏡子。” </p><p class="ql-block">1958年至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別在《情探》中的“行路”、《雙烈記》中的“夸夫”中,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六字調(diào)”。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并傳唱。</p><p class="ql-block">1959年,由“華東戲曲研究院”設(shè)演員訓(xùn)練班(后改建為上海市戲曲學(xué)校)培養(yǎng)的學(xué)員畢業(yè)后,分配到上海越劇院組成男女合演的實驗劇團,有計劃地從事男女合演探索。他們運用“同調(diào)異腔”、“同腔異調(diào)”、“同調(diào)同腔”等方法,解決了男女對唱的困難。</p><p class="ql-block">1959年2月17日至4月3日,根據(jù)中越文化合作協(xié)定,由上海越劇院組建的中國越劇團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在河內(nèi)、海防等9個省市演出28場,觀眾逾20萬人次。</p><p class="ql-block">1959年、1961年上海越劇院分別赴越南民主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從60年代初開始,上海越劇院、盧灣越劇團、靜安越劇團還多次到中國香港地區(qū)、中國澳門地區(qū)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熱情歡迎。上海越劇院還曾赴新加坡、泰國和中國香港地區(qū)、中國臺灣地區(qū)等國家和地區(qū)進行文化交流演出。</p><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上海越劇院作曲項管森于寫《越劇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對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陸錦花等6人(尹桂芳已調(diào)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點作了分析,稱之為“流派”。1962年4月,該稿被上海戲劇學(xué)院戲文系定為“戲曲音樂講義”油印成冊,并在同行中流傳。之后浙江越劇團周大風(fēng)則將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尹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寫成《越劇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冊,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20世紀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劇的黃金時期,創(chuàng)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藝術(shù)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在國內(nèi)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李娃傳》《追魚》《春香傳》《碧玉簪》《孔雀東南飛》《何文秀》《彩樓記》《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為優(yōu)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使越劇進一步風(fēng)靡大江南北。隨著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的發(fā)展,越劇開始從上海走向全國。至60年代初,越劇已流布到二十多個省市,影響日益擴大。</p><p class="ql-block">20世紀80、90年代,從中央到各省市,都頻繁舉行戲劇節(jié)、藝術(shù)節(jié)、調(diào)演、會演等戲劇活動,如浙江確立一年一次的創(chuàng)作年會,兩年一次的戲劇節(jié)。在這些活動中設(shè)立了劇本創(chuàng)作獎以鼓勵創(chuàng)作,同時一些編劇為振興越劇辛勤耕耘,因而這時期新編劇目空前增加。如在浙江,古裝戲有《五女拜壽》、《漢宮怨》、《唐伯虎落第》、《金殿拒婚》、《紅絲錯》、《西施斷纜》、《梨花情》等;近代、現(xiàn)代戲有《小刀會》、《強者之歌》、《復(fù)婚記》、《巧鳳》、《金鳳與銀燕》等。在上海有《漢文皇后》、《光緒皇帝》、《血染深宮》等歷史劇;南京有古裝劇《莫愁女》等。1997年始溫州市“南戲新編系列工程”成效顯著,《荊釵記》、《洗馬橋》等一批名劇推向了社會。隨著電視事業(yè)的發(fā)展,還不斷創(chuàng)作攝制了《秋瑾》、《天之驕女》、《漢武之戀》、《大義夫人》、《沙漠王子》等一批優(yōu)秀越劇電視劇。</p><p class="ql-block">1983年,上海越劇院青年演員東渡日本演出《紅樓夢》。</p><p class="ql-block">1986年,上海越劇院赴法國巴黎參加巴黎秋季藝術(shù)節(jié)演出。</p><p class="ql-block">1989年5月上海越劇院一批藝術(shù)家到美國進行訪問演出,都受到各國人民和華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p><p class="ql-block">1990年,呂瑞英與范瑞娟、張桂鳳等,攜帶《打金枝》等節(jié)目,隨中國民族藝術(shù)代表團赴聯(lián)邦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演出。</p><p class="ql-block">1994年,呂瑞英獲美國紐約美華藝術(shù)協(xié)會頒發(fā)的“亞洲最杰出藝人獎”。</p><p class="ql-block">2001年8月17日至8月22日,紹興小百花越劇團赴泰國參加“亞洲民間戲劇節(jié)”的演出,在泰國文化中心演出了兩場越劇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受到了泰國觀眾及海外友人的好評,被稱為“戲美、演員美、唱腔美、音樂美”。演出場內(nèi)掌聲不絕,不少觀眾看了首場后,紛紛爭購第二場戲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秦裕森先生觀看演出后欣喜地說:“紹興小百花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越劇的魅力,對促進中泰兩國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lt;/p><p class="ql-block"> 2002年3月21日至4月3日紹興小百花越劇團赴新加坡演出,劇目有《馬龍將軍》、《貍貓換太子》、《陸文龍》 等。為期十多天的演出,受到新加坡觀眾的熱烈歡迎。 </p><p class="ql-block">此外,浙江越劇團的足跡遍及英國、法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享譽海內(nèi)外。在芬蘭演出時,以一曲“蝴蝶戀人”(即《梁山伯與柷英臺》)看得歐洲人如癡如醉,引得芬蘭總統(tǒng)夫人潸然淚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赴美國進行商業(yè)性演出,從洛杉磯、舊金山到紐約,他們用自己的藝術(shù),在那里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風(fēng)”。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國際日報》的消息說:“這個在國內(nèi)享有極高聲譽的劇團在演出前的確不知道美國的觀眾會有什么反映,但是伴隨至終場的熱烈掌聲,說明了美國觀眾和華人不只是看懂了戲,而且也為劇情和演員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動?!?lt;/p> <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27日上午,杭州召開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由此正式拉開紀念越劇百年序幕。慶典活動還包括越劇百年紀念碑揭幕儀式暨浙江小百花藝術(shù)中心奠基儀式;中國越劇百年高峰論壇;精品劇目招待演出和部分優(yōu)秀劇目展演;“越劇百年?越劇故鄉(xiāng)行”系列活動;“越劇百年?經(jīng)典越劇影片回放”活動;越劇百年?群眾文化活動等。整個慶?;顒右恢背掷m(xù)到10月份在紹興舉辦的“中國越劇藝術(shù)節(jié)”。期間,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等獻演了經(jīng)典劇目。</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24日由中央電視臺和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聯(lián)合主辦的“越女爭鋒”———越劇青年演員電視挑戰(zhàn)賽”在上海逸夫舞臺開賽。此賽事分上海、杭州、紹興三大賽區(qū)。</p> <p class="ql-block">2006年,越劇誕生100周年之際,施家岙村組建中國女子越劇~娘家戲班。</p> <p class="ql-block">至2006年,越劇有大量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如:</p><p class="ql-block">《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魚》《情探》《珍珠塔》《柳毅傳書》《五女拜壽》《沙漠王子》《盤夫索夫》《盤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戀》《玉堂春》《血手印》《孟麗君》《打金枝》《玉蜻蜓》《荊釵記》《西園記》《春香傳》《白蛇傳》《李娃傳》《白兔記》《漢宮怨》《紅絲錯》《花中君子》《漢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東南飛》《王老虎搶親》《穆桂英掛帥》《陸游與唐琬》《貍貓換太子》《家》等。</p><p class="ql-block">《中國越劇大典》記載的代表性優(yōu)秀劇目共有375個。</p> <p class="ql-block">越劇老一輩著名越劇表演藝術(shù)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逝世)、徐玉蘭(徐派)、王文娟(王派,逝世)、戚雅仙(戚派)、張桂鳳(張派)、陸錦花(陸派)、畢春芳(畢派)、張云霞(張派)、呂瑞英(呂派)、金采風(fēng)(金派,逝世)、竺派(竺水招)等。</p> <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25日,三門縣越韻飄香戲曲協(xié)會陳紅敏、黎嬌琴、蔡秋芳聯(lián)袂主演《梁山伯與祝英臺》</p> <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23日,三門縣越韻飄香戲曲協(xié)會于三門大劇院匯報演出《五女拜壽》</p> <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23日,來自越劇故鄉(xiāng)的嵊州市越劇團,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金派(金采風(fēng))傳人黃美菊與裘巧芳領(lǐng)銜主演的經(jīng)典越劇《碧玉簪》于三門大劇院傾情上演。</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5日,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陳飛、吳鳳花領(lǐng)銜主演的《穆桂英掛帥》,在三門大劇院隆重上演。</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3日,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吳鳳花、吳素英、陳飛聯(lián)袂主演的經(jīng)典越劇《貍貓換太子》在三門大劇院震撼上演。劇場內(nèi)不時響起陣陣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