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三章 石頭城下(下篇)</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div>書接上文,劉瑞恒開始落實蔣介石整理軍醫(yī)教育的想法。</div><div><br></div>記得我們曾說過,中國當時的軍醫(yī)界,是“德日派”西醫(yī)的一個重要堡壘——從袁世凱創(chuàng)建的北洋軍醫(yī)學堂、到各省開辦的一些軍醫(yī)學校(代表性的有四川陸軍軍醫(yī)學堂、湖北陸軍軍醫(yī)學堂,多為曇花一現,且規(guī)模小、不成系統(tǒng))、速成班等,教員基本上是日派西醫(yī)。這些學校的畢業(yè)生到部隊工作后,也相互援引,結成派系。<div><br></div><div>歷史上雖然有伍連德這樣的專家試圖對教育方式進行一定的“英美化”,但勢單力孤,并沒有帶來什么明顯的改變。<br><br>劉瑞恒到了軍醫(yī)學校以后,學校里濃郁的德日氣味自然是大大不合他的胃口。在他看來,軍醫(yī)學校的人素質很低,教育和培訓既不正規(guī)又不嚴謹。<br><br>學校師生這頭,也早就對劉瑞恒的“英美協(xié)和系”用人傾向有所耳聞,然而,新任劉校長的手段之果決,還是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料。</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德國的指導幫助下實行整軍。但在軍醫(yī)領域,任用英美系出身的劉瑞恒來進行大規(guī)模建設。</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劉瑞恒到軍醫(yī)學校上任的當天,就宣布:所有的教職員工一律解聘!等待重新選拔聘用;所有的學生必須參加甄別考試,重新進行入學登記。<div><br></div><div>他甚至還宣布了一條令人極度難堪的規(guī)定:今后軍醫(yī)學校的男生一律剃光頭。<br><br>接下來,劉瑞恒開始給軍醫(yī)學校改教材、換教授、變革教學方法,也撥款增添了不少的儀器設備,一系列措施出臺后,學校面貌大變。</div><div><br></div><div>他把中央醫(yī)院院長沈克非請來,兼任軍醫(yī)學校的教務長;宣布中央醫(yī)院作為軍醫(yī)學校的實習醫(yī)院;又從協(xié)和醫(yī)學院和湘雅醫(yī)學院(皆為美系醫(yī)學院)請來許多專家,擔任各系的教官。</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沈克非(1898~1972)是我國現代杰出的醫(yī)學家,學成于美國,工作于協(xié)和。1936年曾任南京中央醫(yī)院院長,抗戰(zhàn)期間從事軍醫(yī)管理工作,后任教于國立上海醫(yī)學院。</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30年代,沈克非曾在陸軍軍醫(yī)學校擔任教務長,大力推行英美式教學理念,遭遇巨大反彈。</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然而,自晚清時代以來,就深深浸泡在德日醫(yī)學傳統(tǒng)中的軍醫(yī)學校,長期沿用的都是德日系的教學模式,與英美流派在教學體制、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不同。<div><br></div><div>劉瑞恒的這種”休克式“教改,讓在校學生遭受了重大的心理沖擊,引發(fā)了強烈的不滿、甚至是憤怒。至于劉瑞恒的那個莫名其妙的“男生一律剃光頭”的命令,更是讓學生感到了人格侮辱。<br><br>1935年的元旦剛過,陸軍軍醫(yī)學校就爆發(fā)了史無前例的學潮。學員們走出校門,廣泛散發(fā)題為《陸軍軍醫(yī)學校護校運動宣言》的傳單,要求撤換劉瑞恒。</div><div><br></div><div>學員們抨擊劉瑞恒并非專業(yè)軍醫(yī)出身,對軍隊實際情況和問題癥結缺乏了解,且一人身兼數職,不能專心抓好軍醫(yī)學校的教育。劉瑞恒所聘請的那些講師(主要指的是沈克非等人),也是滿口英語,卻根本不懂軍醫(yī)業(yè)務。<br><br>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些控訴的背后,依然還是醫(yī)學理念和派系的碰撞沖突。</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軍醫(yī)學校學潮期間,參謀總長朱培德數次派兵,彈壓軍醫(yī)師生,兩年后,他自己卻死在了醫(yī)療事故中,真是造化弄人。</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p class="ql-block">軍醫(yī)學校的學潮,震動了首都朝野,更是直接驚動了蔣介石。蔣是劉瑞恒的最大靠山,立刻致電朱培德與何應欽,要他們協(xié)助劉瑞恒整頓軍醫(yī)學校的紀律,給鬧事學生們一些顏色瞧瞧。劉瑞恒則直接要求何應欽派憲兵進學校,維持校園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處理,無異于火上澆油,年輕氣盛的軍醫(yī)學員們更加怒不可遏。從1月4日開始,學生們、以及軍醫(yī)學校同學會(成員們都是軍中各級衛(wèi)生骨干)一連四次發(fā)電報給蔣介石,堅持要求撤換劉瑞恒;而蔣也四次致電首都的那些軍頭們,下令堅決彈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學潮期間,有八名學員代表被關禁閉,多名參與學潮的教職員工被辭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鬧到后來,高層的將領們都看不下去了,蔣介石也開始對劉瑞恒產生了嫌隙,認為劉缺乏管理能力,以致惹出這么大的亂子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陸軍軍醫(yī)學校的學潮最后雖然平息了,但是劉瑞恒在學校的威信一落千丈。</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應劉瑞恒之要求,派憲兵進校園彈壓軍醫(yī)師生的軍政部長何應欽,自己就是留日的,對德日派軍醫(yī)其實較為親近。次年,軍醫(yī)學校在北平的老鄰居——陸軍獸醫(yī)學?!策w到了南京,何應欽以軍政部長之尊,親自兼任獸醫(yī)學校的校長,也是當時一奇。</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1935至1936年,劉瑞恒繼續(xù)堅持用“英美系”人員清洗“德日系”的方針,以“整頓軍醫(yī),提升軍醫(yī)素質和醫(yī)療水平”為由,大批撤換軍中的“德日系”軍醫(yī),代之以協(xié)和畢業(yè)生。<div><br></div><div>各主要部隊的軍醫(yī)部門,如航空委員會軍醫(yī)處、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醫(yī)處、廬山訓練團軍醫(yī)處等,都由劉瑞恒派自己的協(xié)和學生擔任處長。</div><div><br></div><div>在這兩年中,劉瑞恒在軍醫(yī)界完成了對“德日系”的最后掃蕩——全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體系中,“英美系”已幾乎無孔不入。<br><br>1936年5月開始,劉瑞恒終于開始走背運了。他曾經得罪的“德日系”醫(yī)生、軍醫(yī)界人士、中醫(yī)界人士走到了一起,對劉瑞恒發(fā)起了最后一擊。一時間,舉報他舞弊、貪污的印刷品貼滿了整個南京城,各種大小報刊也都以奪人眼球的標題進行跟蹤報道,將反劉情緒渲染到了高潮。</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倒劉運動的高潮——1936年南京報紙上要求“徹查劉瑞恒中央醫(yī)院貪腐”的文章。</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劉瑞恒一介書生,身涉政壇,最后鬧出這么多、這么大的動靜,是他10年前離開北平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的。</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事情鬧了整整半年,才因為“西安事變”的爆發(fā),人們的關注開始轉移到別處,才告風平浪靜。劉瑞恒已是身心疲憊,對政治徹底失去信心。終于在次年的4月,他陸續(xù)辭去了軍醫(yī)學校和衛(wèi)生部的各項職務,此后的人生漸漸趨于平淡。<br><br>而此時的軍醫(yī)學校,已經在1936年經歷了又一次的更名——現在叫“中央軍醫(yī)學?!绷恕蚴敲磕甑漠厴I(yè)生已經不光是分配到陸軍部隊了,還廣泛地走向了海軍和空軍。<br><br>另一個變化,則是軍醫(yī)學校由蔣委員長親自兼任校長(蔣當時有個癖好,喜歡兼任各種軍校的校長),劉瑞恒則改為教務長。不過蔣介石從來不來學校,實際上還是由教務長決定各種日常事務。<div><br></div><div>劉瑞恒辭官后,蔣介石召來了當時的廣東軍醫(yī)學校校長張建,擔任軍醫(yī)學校的新掌門人。<br><br>張建留學德國多年,由他執(zhí)掌軍醫(yī)學校,是“德日系”在中國軍醫(yī)史上的最后榮光。<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左:軍醫(yī)學校教育長張建(校長由蔣介石兼任,教育長是實際負責人)。</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右:軍醫(yī)署委員嚴智鐘。</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這是軍醫(yī)學校前后兩任掌門人的同框照。1936年至整個八年抗戰(zhàn)期間,軍醫(yī)學校始終由張建統(tǒng)領。</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長江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隨著劉瑞恒的多年經營,“英美系”在此時已經完全走到了中國西醫(yī)界、軍醫(yī)界的舞臺中央,并搶到了主角的殊榮。<div><br></div><div>英美理念的全面登臺,對后半個世紀中國海峽兩岸的醫(yī)學發(fā)展,是起到了巨大的正面意義的——這一點,我們確實應當承認。<br><br>至于“德日系”軍醫(yī)與“英美系”的最后一搏,那將是在抗戰(zhàn)結束后的上海江灣,而且是八年以后的事了。<br><br>劉瑞恒在1936年之后的行跡,低調卻不平凡??偟膩碚f,他回到了自己的原本角色——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專家——這也是他最游刃有余、最能活出真我的一個空間。</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晚年劉瑞恒</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前往香港組建了“協(xié)和藥品有限公司”,制造了大量藥品運往抗日后方。1942年,劉瑞恒擔任國民政府駐美物資采購團代表,利用自己的人脈,為抗戰(zhàn)爭取到美國援助的數千萬美元醫(yī)藥物資。<br><br>1943年2月,宋美齡以治療蕁麻疹名義赴美,希望開展一下“夫人外交”。劉瑞恒為此不遺余力,通過自己與小洛克菲勒等人的關系,成功地幫宋美齡實現了美國國會演講,并把她送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div><br></div><div>這一切,表面上像是中美兩國的官方外交事件,其實背后的關鍵推手,卻是這位醫(yī)生劉瑞恒。<br><br>1949年劉瑞恒去了臺灣,致力于臺灣醫(yī)學教育,推動公共衛(wèi)生、疫苗接種、流行病防治等基礎性工作。1961年8月,他在美國紐約去世。</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3年宋美齡訪美,在國會發(fā)表演講,宣傳中國抗日,并訪問洛杉磯等城市,刮起了“夫人外交”的旋風,在這個背后,是劉瑞恒的默默推動。</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蔣介石在臺北為劉瑞恒舉辦了隆重葬禮;而在大陸這頭,已經很少有人記得他、或是敢于提到他。倒是有一個人,始終沒有忘記劉瑞恒——他就是周恩來總理。<br><br>劉瑞恒和周總理都是天津同鄉(xiāng),劉的大妹劉淑蓉、二妹劉淑英和鄧穎超是非常要好的中學同學,相互之間以姐妹相稱。鄧穎超和周恩來戀愛以后,兩人經常到劉家做客,因此周恩來和劉瑞恒也很熟悉。<br><br>周恩來總理與劉瑞恒家人的友情終生不渝,直到1976年總理過世,劉家子弟與周總理、鄧穎超的往來都很頻繁。建國后不久,周總理就托人給劉瑞恒帶話,勸他回大陸。<div><br></div><div>1959年,中央一度計劃將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改建為新的“中國醫(yī)科大學”,希望找一位有國際影響的醫(yī)學專家來擔任校長。周總理又一次想起了劉瑞恒,并給他寫了封信,托外交部輾轉送到了在美國的劉瑞恒手中。最終,劉瑞恒還是以個人健康理由,加以婉拒了。</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59年,劉瑞恒于哈佛大學中國同學碑前。</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這一年,他最后婉拒了周恩來總理邀請其回國的美意。兩年后,這位中國近現代醫(yī)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病逝于紐約。</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張建來到軍醫(yī)學校后不久,“七七事變”和全面抗戰(zhàn)就爆發(fā)了,學校短暫的安寧被再一次打破。<br><br>出身“德日系”的張健校長,即將帶領軍醫(yī)學校跋涉千山萬水,遠赴西南。<div><br></div><div>而“英美系”的劉瑞恒則密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的愛國師生離開北平,由林可勝教授接受衣缽,為中國的戰(zhàn)地救護殫精竭力、培育人才。<br><br>曾經爭斗不止的這兩派醫(yī)學精英,將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在貴州扎下營盤,用自己的汗水、淚水和鮮血,為中國的軍醫(yī)教育保留住星星火種,并孕育出國共雙方的眾多醫(yī)學名家來。</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b>敬請期待下一章:關山萬重</b></font></h1><div><font color="#9b9b9b"><b><br></b></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