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訪恩師王勵新老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日子,老同學王秋月、韋新囡和我相約去楊浦區(qū)拜訪我們的恩師王勵新老先生,一位傳奇的上海布藝手工藝品創(chuàng)始人。能和已經94歲高齡的中學時代老師面對面在家里交流,親耳聆聽她退休后的從藝經歷,親眼目睹欣賞她在晚年傾心繪制的布藝手工藝品,實在是三生有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順便回顧一下,從1963年入學至今我們和王勵新老先生已經有將近六十年的師生緣分了。當年她是我們的化學老師兼班主任。1968年8月我們那屆學生畢業(yè)后各奔東西,我和老師并沒有什么聯(lián)系,直到二十幾年前王勵新老師七十歲生日,那時我們同學也年近五十歲,我們曾經在辛莊的顧月珍同學家為老師祝福。在以后的年月里,我和幾個同學曾拜訪過老先生家,以后班級同學的多次聚會,也常常能與恩師見面。每次相會都會給我們留下溫馨而又難忘的記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秋月安排和老師電話聯(lián)系,老先生說:“來吧,下午一點可以,我從來不睡午覺” 。呀!這又讓我們大大的稱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的12月29日,這是一個寒冷而又讓人倍感溫暖的冬日。天高氣爽的天空上飄浮著朵朵白云。 老師家住上海楊浦區(qū)本溪路一個普通居民小區(qū),下午一點我們準時敲開了王先生的家門,為我們開門的是她的女兒,一個長的酷似當年王先生的婦女。正在客廳陽臺前藤椅上休息等我們到來的王老先生立刻起身,滿臉笑容,讓我們在客廳沙發(fā)就坐。在老師家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可以隨意,當然時間寶貴,機會難得,沒有什么客套寒暄,我們直奔主題,要品味王先生藝術珍品,要了解一下,她是怎么制作這些精美絕倫的布藝手工畫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六年前,我們的恩師王勵新先生在布藝手工畫的誕生地上海楊浦區(qū)四平路街道文化中心展出時,記者采訪她時的照片。那年老人家已經88歲,她是那樣的神采奕奕,精神抖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后一點暖暖的陽光灑滿了客廳,慈祥可愛的王先生笑容可鞠,那一口糯糯的無錫上海話,是那么的親切而又熟悉。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又回到了從前:記得她給我們上化學課,讓我們背元素周期表,讓我們寫化學方程式,雖然枯燥,但老師親切的語音,不急不緩的語速,可以沁人心扉,令我們受益終生。還記得1966年文革開始,廢除了高考,我們只好在學校瞎混游蕩,那時也常常會在學校巧遇王勵新老師,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曾語重心長用她那糯糯的無錫上海話對我們說:“現(xiàn)在學校是沒有課上了,你們還是不能放松書本知識的學習呀。”當時我們不以為然,現(xiàn)在想想王勵新老師真的是有遠見。今天我們又聽到那糯糯的話語,她正在用她那特有的緩緩語速敘述著她的從藝經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已經94歲的王勵新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后任上海59中學化學老師。教書育人幾十載,可謂桃李滿天下。退休后不甘寂寞的她曾經在一家企業(yè)擔任技術總監(jiān)。步入七十歲后,一次偶然的機遇,她在北京的雍和宮發(fā)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布藝畫,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回來后潛心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開始了追逐幼年和少年時夢想的旅程,她從“女紅”起步,創(chuàng)意創(chuàng)始她的布藝手工畫,終于獨樹一幟。她的海派布藝手工畫,成為了上海手工藝品的一大特色,成為非遺產品,這里給大家呈現(xiàn)她和她的幾代傳人的部分作品。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藝術人生,欣賞她那美輪美奐的布藝手工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依然精神抖擻,侃侃而談的老先生向我們介紹她是如何選料布局,來完成她的布藝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轉發(fā)王先生的布藝作品得到朋友的羨慕和喜愛,老師送給了我的北大荒學生高靜,一本她主編的“布藝畫制作”,但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夢想成真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先生為我們介紹她的手工藝品工藝畫的制作過程。她起身走進她的臥室,拿出一些裁縫店剩下的邊角料,還有包裝盒里的綢緞面幾張硬板紙,被丟棄的泡沫墊,棉絮等,看到了經過她構思后精心的拼貼,縫補,描繪……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飛鳥魚蟲,鮮花綠葉,它比一般的繪畫多了立體感,比傳統(tǒng)的刺繡又多了美術構圖,真的是別具匠心風格別致。我們似乎明白了,這就是它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個視頻有王老先生制作工藝圖畫的一些細節(ji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看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看這個年年有余的視頻實在是太精彩,太精彩了!我們幾個同學,異口同聲,稱奇贊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讓我們稱奇的不僅是王先生這些精美絕倫布藝畫制作的一絲不茍的復雜過程。還有她對生活安排的有序和得體,她告訴我們,現(xiàn)在她的主要任務是帶徒弟,她的手下已有八代傳人,她的第一代徒弟有三人,是她的得意門生。說起來也奇怪,在王先生步入她的布藝手工時,我們幾個同學也欣賞了她的杰作,她是有心讓有興趣的同學跟她學習,遺憾的是,我們居然沒有能成為她這方面“徒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人家不僅思維敏捷,談吐自如,而且還手腳靈便,說著說著,起身走進了她的臥室,雙手捧出了已經收藏在各種相框里的作品,給我們一一作起了詳細介紹,讓我們欣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次欣賞老師的布藝作品,讓我們連連稱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她的布藝作品,這幾年先生還精心畫作了她的一些中國山水和花鳥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然王先生最關注的是她潛藏一生手藝而創(chuàng)立的海派布藝畫 的傳承和發(fā)展。正如她一再強調的:我已經九十多了,傳承這門手藝還是要靠年輕的一代呀。我想,這也是王先生接受我們去她家打擾的理由之一,她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為她宣傳這門獨特的手工藝品藝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在令大家感到欣慰的是楊浦區(qū)四平街道的三所小學校都開辦了布藝培訓班,上海有七所高校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在這里找到了傳統(tǒng)民間手藝和創(chuàng)新產業(yè)的對接點。老人家興奮的告訴我們,前不久還有復旦大學的學生到她家來請教有關布藝畫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她的名下有孫金鳳等三位嫡傳弟子,各自形成自己的流派和風格。她滿懷期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們也期待著她名下的八代傳人,一代更比一代強。繁花似錦,栩栩如生,巧手繪制出一片新天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也該起身告辭。我們依依不舍,王老先生意猶未盡。她親自拿出了她早為我們準備好的她這幾年的作品送給我們三位同學,我們每人得到了她的一幅大框的布藝手工畫,還有兩個造型各異的布藝掛件,這是王先生送我的藝術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先生贈送給我的作品——兩個中國結,新春掛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臨行前,她還是滿臉微笑關切地和我們聊到班級的同學們,班級的微信群,還有同學們的一些近況?,F(xiàn)在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活躍在班級群里的王先生,為我們轉發(fā)各種有情趣 有格調 有品味的帖子。還在為我們傳道授業(yè)解惑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下午的三點半,收獲滿滿的三位老同學手捧老師贈予的珍品,走在那條陌生而又親切的楊浦區(qū)本溪路上,向地鐵八號線走去。路上也吸引了一些路人的好奇,我們驕傲的向他們展示這是九十多歲老師送我們的最新杰作。當然得到的是嘖嘖稱奇。真誠祝愿我們的恩師王勵新,健康長壽!老師,我們的敬畏您敬仰您!您讓我們懂得了,人生要有目標和追求,到了老年更應該有興趣和愛好。實現(xiàn)夢想什么年齡都不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也步入老年了,雖然我們不能加入布藝畫制作的行列,但是我們也可以為社會為家庭為自己做一些有益的事,追求美好生活,永遠不遲,永遠在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是臨別時,她的女兒為我們留下的合影。時光不老,我們不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