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中華五千年,這是從距今5000年進入古國文明時代算起,如果說起我們每日三餐的米飯,卻可以追逆到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時代,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開始種植水稻,時至今日,全世界約30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6000多年的長河中,曾經(jīng)有過多少品種在水稻種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恐怕世界上任何一個水稻研究專家或史學家、考古學家都無法說清楚,單說我們老家,就有許多地方老品種既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更沒有什么“學名”之稱,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寶貴的食物條件,最后又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消逝絕跡。<br>今天我要介紹給大家的,是一種曾經(jīng)在老家浙江省慶元縣百山祖齋郎一帶種植過,至今已絕跡的水稻品種:白谷。<br>白谷,屬于粳米類,也是地方傳統(tǒng)老品種之一,沒有任何學名,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因其成熟后谷殼比其他稻谷顏色較淺而呈黃白色,且有長長的白色谷芒而得名。這種稻谷有幾個特點:稻桿粗且特別長,高達一米五左右;產(chǎn)量極低米質(zhì)卻又極好,粒大,晶瑩秀亮,是做家鄉(xiāng)美食黃粿的上好原料,做出來的黃粿不僅色澤黃亮清爽,更兼軟糯可口、清香四溢。<br>因為稻桿高,就非常怕風。百山祖屬東部高山地區(qū),雖不是沿海,但于臺風來說,也不算很遠,因而,每逢夏末秋初有臺風在浙南閩北沿海地區(qū)登陸時,常常影響到百山祖地區(qū),白谷就會受到影響,特別容易倒伏。老百姓為了防止白谷倒伏,等白谷谷花一過,就到田里把它幾叢一扎地扎在起來,以抵抗大風的破壞,減少白谷倒伏的幾率。<br>白谷雖說米質(zhì)好,但產(chǎn)量極低、抗倒伏能力又差,為何百姓還要種這種稻谷?如果不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就是地道的齋郎人,也不會知道其中的奧秘。<br>原來,老家齋郎人過去種植這種水稻,其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糧食之需和可做黃粿,而是為了另外的生活需要。<br>過去的大山深處,深僻幽阻,交通閉塞,人民群眾生活非常貧困,各種物資自然也就極度匱乏。人們身上穿的,大多是十分低劣的麻布之類,能夠有一套像樣的出客衣服,就十分奢侈。承載著全身重量的雙腳,自然也是難得有一雙好鞋可穿。人們?yōu)榱耸闺p腳免遭地上的碎石尖刺所傷而發(fā)明了草鞋,草鞋就成為山里百姓日常無法離開的必須之品。<br>山里可用于打草鞋的,除卻極少的一兩種樹皮之外,別無它物,唯有稻草是最易得到的東西,而白谷高高、粗壯的稻桿,正是人們用來打草鞋的上好材料。<br>每年谷熟收割后,白谷的稻桿就被整理得齊齊整整,在尾部扎成把,選擇大晴之日放在太陽底下曬干,或掛于牛欄背上既避雨又通風的欄桿上晾干備用。<br>做草鞋的時候,拿石塊或重的木頭壓住涼干的白谷桿的尾巴,或叫個人站在尾巴上壓住,用鐵鈀篦去外層桿衣,剪去尾穗,扎成小捆,拿個木錘或木杵均勻地敲打,邊錘邊轉動,錘到稻桿非常柔軟就可以用來打草鞋了。用白谷桿打的草鞋,除了其稻桿長接頭少之外,還特別柔韌,相比其他稻草打的草鞋要更加舒適耐穿。<br>白谷桿的另一個用處是鋪床。<br>以前,老百姓家里鋪床,能有一床足以卸寒的棉被就非常不錯,根本沒有什么墊棉,更別提電熱毯之類,拿來墊床的,北有麥秸南有稻草,上加一拎草席,這是“標配”。為了使冬天能夠保暖,人們會趁著太陽好的天氣將鋪床的稻草拿到太陽底下曬,白谷的稻桿因其長度足夠長,且桿粗,所以曬的時候不容易亂,同時因質(zhì)地比其他稻桿要好,也就成了鋪床的上選稻草。鋪床時,也如同做草鞋時那樣除去外層桿衣,然后放太陽底下曬得干干燥燥的,均勻地鋪在席底下,暖和極了。<br>因此,盡管白谷的產(chǎn)量很低,且抗倒伏性能很差,人們?yōu)榱私鉀Q打草鞋和鋪床之用,也就不得已而求其次,種上一些白谷專門收取其稻桿。我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隊里每年都要選出幾塊田來,專門用來種白谷,等稻谷熟后,將白谷的稻桿全部收集起來,分配給各家各戶做草鞋和鋪床用。<br>谷熟之時,隊里的社員們小心地將白谷割下來,將谷穗上的谷粒脫掉后,把白谷桿扎成均勻的小捆,然后按勞力或人口分配稻桿,每家每戶分到稻桿,都會找個地方將稻桿曬好、收藏,絕不浪費一根。<br>白谷的米質(zhì)特別的好,是做黃粿的上好大米,所以,平常家家戶戶都舍不得吃。要等過年的時候,專門挑山鈴木或細葉冬青燒成的灰所泡之咸拿來浸泡,泡好后放入飯甑蒸熟,在石臼里打成黃燦燦的黃粿來。<br>后來,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解放鞋替代了草鞋,鋪床也沒人用稻草了,白谷也因其稻桿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加上稻谷產(chǎn)量低,高山上的農(nóng)民們不愿再去種它,以至于這種當年山區(qū)人民視其稻桿為寶的谷種漸漸消失,直至絕跡,白谷和白谷桿,也成為鄉(xiāng)愁中的一種記憶而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