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晃又到了寫年終總結的時候了。</p><p class="ql-block">這兩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出不了遠門,困在家里沒事,把二十多年前自己組裝的一臺電子管功放拿出來重新調試,業(yè)內術語稱之為“摩機”。</p><p class="ql-block">開始只是“小打小鬧”的整理了一下機內的走線,更換了幾處元件,音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摩機前的功放</p> <p class="ql-block">隨后,摩機的勁頭兒越來越大。為了減少電源部分的磁場及機械震動對放大器的影響,拆下了變壓器和電源部分,裝入另外一個機箱,并且改進了電源電路,把新增加的電源機箱塞得滿滿當當。</p> <p class="ql-block"> 首先拆下了電源變壓器</p> <p class="ql-block">完工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效果果然不錯。左右</span>兩個聲道更加清晰分明,低頻的力度也有所增加。高音部分表現的細節(jié)更多了,仿佛高音頻段向上得到了延伸。電子管機聲音發(fā)“朦”的短板,得到了改善。</p> <p class="ql-block"> 從一只變壓器擴展到</p><p class="ql-block"> 滿滿當當的電源機箱</p> <p class="ql-block">再聽了一段時間,又覺得音場還不夠開闊。<span style="font-size:18px;">索性把功放電路也全拆了,重新設計了一個帶 SRPP 電路的放大器。</span>SRPP 電路的最大特點是失真率小,頻響寬闊,動態(tài)范圍大。</p><p class="ql-block">裝好之后,果然不負期望,音場向兩邊擴展了不少,仿佛延伸到了房間的兩個邊墻。</p> <p class="ql-block"> 拆了放大電路,重打鼓另開張。</p> <p class="ql-block">不僅如此,SRPP 電路還強化了音色的柔化與潤色作用,更加充分地品到了膽機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 用儀器查找問題</p> <p class="ql-block">全部調整完畢后再聽,<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質有了明顯改善,仿佛重</span>新更換了一臺放大器。</p><p class="ql-block">解決了放大器的音質問題還沒有完,下一步又想再改善一下它的音色。都知道對放大器音色影響最大的,就是電容器元件,在試過了德國、英國、法國生產的若干知名品牌的電容器后,我的耳朵最服的,還是美國“西電”公司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生產的電容器。</p> <p class="ql-block"> 拆機舊“西電”電解電容器</p> <p class="ql-block">畢竟那個年代是電子管機的鼎盛時期,不只是電容器,就連換上一只西電的電阻,哪怕品相再差,音色都有向好的變化。</p> <p class="ql-block"> 拆機舊“西電”碳膜電阻</p> <p class="ql-block">慶幸當今有了方便的網上購物,使我能夠足不出戶而四處搜購七、八十年前生產的拆機舊零件。</p><p class="ql-block">前后大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摩機完畢。一臺音質優(yōu)秀,音色甜美,放大線性良好,頻帶超寬,解析力頗高的電子管功率放大器,呈現在了我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摩機后的電子管放大器,</p><p class="ql-block"> 下部是電源。</p> <p class="ql-block">俗話說“好馬配好鞍”,有了這么好的放大器,不把聽音環(huán)境收拾一下,實在對不起它了。況且內行人都知道,想要聽到好的聲音,器材最多只占百分之五十的成分,另外百分之五十的因素在于聽音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說干就干!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驗收。</p> <p class="ql-block"> 裝修前的房間</p> <p class="ql-block">可惜家里能夠充當聽音室的房間實在太小,不足 13 平米。更要命的是,房間的比例非常不好。</p><p class="ql-block">音樂廳(聽音室)的高、寬、長的黃金比例為, 1:1.62:2.62。最忌諱的是:高、寬、長的比例成整數倍。因為那樣很容易產生駐波,影響音質,難以消除。而我這房間的高度與寬度之比,只相差幾公分,成了 1:1 的比例。完蛋!</p><p class="ql-block">“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币灰?大慶人的豪言壯語。</p><p class="ql-block"> 對,“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不出條件也還要上!”一一我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 裝修用的工具一應俱全</p> <p class="ql-block">布置小房間的第一要素是吸音,但是吸音過量又會使得聲音發(fā)干發(fā)澀,失去圓潤感和空間感。</p><p class="ql-block">我沒有經驗,也沒有專業(yè)測試儀器,只能悶著頭干。天花板上貼了 3 公分厚的隔音棉,四面墻壁粘滿了 5 公分厚的吸音棉,腳下木地板,吸音措施肯定是用過頭了。</p><p class="ql-block">沒關系,再花錢把吸去的聲音找回來。</p> <p class="ql-block"> 用膨脹螺栓吊在頂棚上的散射板</p> <p class="ql-block">我設計的最大亮點,是在天花板上吊裝了大面積的散射板。此舉不但向下反射了上部空間的聲音,而且大大提高了聲音的“包圍感”。</p><p class="ql-block">第二個亮點是,采用高低不同的全頻反射板,圍出了一塊聽音區(qū),解決了吸音過量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p class="ql-block">美妙動聽的聲音離不開干凈的電源,電源問題是我最頭疼的。沒有條件專門拉一條專用市電線過來,只好將就用一臺普通的穩(wěn)壓器穩(wěn)壓,后面接上一臺拆機的美國產 1:1 的隔離變壓器,用來屏蔽掉市電中的雜波,避免干擾。</p> <p class="ql-block"> 穩(wěn)壓器和隔離變壓器</p> <p class="ql-block">一個人,慢慢干,耗時三個月,終于勝利完工。</p><p class="ql-block">干到這時,我才搬出了我收藏的寶貝音箱。曾有一種說法:沒有玩過英國 BBC 的 LS3/5A 音箱的,不能算是真正的發(fā)燒友。我恰好收藏了一對早期 Rogers 15歐的黑牌 LS 3/5A音箱,而且還是極為少見的專業(yè)播音用的卡農插頭那種。該音箱以前曾經用過的腳架也棄之不要了,為它重新量身定制了一副新腳架伺候。</p><p class="ql-block">還有雪藏的 CADAS 信號線,MIT 喇叭線,也都拿出來一并用上。</p> <p class="ql-block"> 新置辦的音箱腳架,40 Kg/對。</p><p class="ql-block"> 又加灌了10Kg 鐵砂,剛好100斤</p> <p class="ql-block">音箱的擺位調整,也是一門技術活。經過反復,仔細的調整之后,終于找到了最佳擺放位置。</p><p class="ql-block">此時坐在聽音的“皇帝位”上,聽不到眼前的音箱發(fā)聲,聲音已經完全“脫了箱”,就像是從對面擺放的機器上方發(fā)出。并且各種樂器依照它們在樂隊里演奏員的座位發(fā)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音場,清晰可辨,讓你仿佛置身在音樂廳的現場。</p><p class="ql-block">整套系統(tǒng)的音色也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調校出來的。鋼琴的高音清亮圓潤,低音飽滿豐厚,“顆粒感”凸出。 弦樂柔和悅耳,所謂像“天鵝絨”般的柔順。人聲和各種樂器的獨奏,表現的活靈活現,栩栩傳神。</p> <p class="ql-block"> 聽音皇帝位,僅供一人欣賞。</p> <p class="ql-block">花費了這么大的功夫摩功放,裝修房,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欣賞音樂。</p><p class="ql-block">現在坐下來,靜靜地重聽過去聽過數遍的CD盤,馬上感到了明顯的不一樣:錄音水平高的盤,覺得音樂表現更好,愿意聽。錄音水平不太好的盤,缺陷被明顯放大,有點聽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海菲茲是公認的二十世紀偉大的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嫻熟,音樂表現準確,給人的感覺卻是“冷冰冰”的。評論家們說,他本人和他的音樂都像是大理石雕像般冰冷。還有人說他的演奏是“手到心不到”。</p><p class="ql-block">我是不愛聽他演奏的曲子,很少聽,但是沒少收藏他的盤。收藏的目的是作為“標準版本”來與其他演奏家做比較,因為他演奏的樂曲找不出一點瑕疵。</p><p class="ql-block">可是現在再聽,他的音樂已經呈現出了些許的“溫暖”,入耳好聽,所以今后我將會多聽了。</p> <p class="ql-block"> 海菲茲演奏的所謂“四大”</p><p class="ql-block"> “八大”小提琴協奏曲</p> <p class="ql-block">與之相反的例子是德國指揮家富特文格勒的作品,我個人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血統(tǒng)純正”,古典音樂的核心是“德奧樂系”。另一方面是他的指揮造詣確實超群,在他手底下調教出來的柏林愛樂樂團,至今仍是世界交響樂團中無可爭議的 No1。</p><p class="ql-block">由于他出眾的音樂才能,二戰(zhàn)時期被納粹指定擔任了第三帝國的文化部長。后來名震天下的“指揮帝王”卡拉揚,當時只是他手下的一名跟班小炊卜。二戰(zhàn)結束后老先生被關了好幾年,放出來后并沒有真正恢復自由,郁郁寡歡地捱過幾年,1954 年就辭世了。</p><p class="ql-block">他走的早了點,留下的錄音基本都是那個時期單聲道的,而且錄音質量不好。但是他指揮的作品有內涵,比一些流于好聽的作品更多地傳達出作曲家的原意。同時他又把自己的坎坷經歷融入到指揮的再創(chuàng)作中,使人覺得更加深邃,耐聽。我是把他指揮的作品當做衡量其他指揮家水平的標桿來聽的,可是現在再用我的器材播放,各種錄音的毛病毫發(fā)畢現,很不入耳,影響了對音樂本身的判斷,可能以后就不會多聽了。</p> <p class="ql-block"> 富特文格勒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p> <p class="ql-block">受 LS 3/5A 小音箱性能的限制,目前我這套系統(tǒng)在表現奏鳴曲,弦樂、女聲等方面十分優(yōu)秀。但要是播放馬勒、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大部頭交響樂,或是瓦格納的歌劇時,就顯得的力不從心了。所以,旁邊還擺了一對兒自制的 杜希2.1 大點的音箱,以備不時之需,換換口味兒。</p> <p class="ql-block"> 裝修終結版</p> <p class="ql-block">2021 年就要翻篇了,不管來年疫情怎樣,我都會有自己的事情要做。</p><p class="ql-block">先焊一臺電子管前級,看看對提升整個系統(tǒng)有沒有作用?</p><p class="ql-block">CD 機超期服役太久了,換一臺肯定會有大作用。</p><p class="ql-block">摩黑膠盤唱機的事,該提到日程安排之上了 ……</p><p class="ql-block">始于摩功放,</p><p class="ql-block">止于裝修房。</p><p class="ql-block">重聽舊時盤,</p><p class="ql-block">邊玩邊欣賞。</p><p class="ql-block">“發(fā)燒”,永遠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