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祭祀大典的地方。故而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和飲食文化,“泰山第一籠”就是其中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第一籠的品牌故事起源于清咸豐末年,在泰安縣衙附近,李玉福家族開了個李家包子鋪,鋪面不大,李掌柜為人誠信善良,買賣公平,遠近聞名,縣衙的官佐、差役也常光顧。后來山東巡撫丁寶楨(1820~1886年)蒞臨泰安,何知縣以李家包子和白菜豆腐湯招待,巡撫吃過包子后甚是喜悅,稱贊為“泰山第一籠”,泰山第一籠的名稱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 百年傳承,百年匠心,泰山第一籠現(xiàn)已傳承至第五代———李善兵師傅,李師傅1993年繼承父業(yè),隨后不間斷的去濟南、河南、上海、天津等地學(xué)習(xí),并重選營業(yè)地址,將門面遷至東岳大街科山路南首,泰山第一籠的包子以“精巧、皮薄、陷多、肉鮮、味美”享譽泰城。 2006年,“泰山第一籠”被泰安市美食烹飪協(xié)會授予“泰山名吃”稱號;2015年,“泰山第一籠”被山東省烹飪協(xié)會授予“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大眾化餐飲先進企業(yè)”稱號;同時李善兵被山東省烹飪協(xié)會授予“山東省餐飲行業(yè)優(yōu)秀企業(yè)家”稱號;2016年,被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設(shè)委員會授予“群眾滿意餐飲店”稱號。</p><p class="ql-block"> 秉著傳承百年技藝,堅持匠心精神的理念,2018年,李先生對泰山第一籠蒸包制作技藝進行系統(tǒng)整理、完善,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的理論體系,并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p> <p class="ql-block">泰山第一籠起源于清咸豐末年的李家包子鋪,坐落于岱廟街縣衙附近。隨著歲月的變遷,舊址己不存在,但李家包子的精髓已發(fā)揚光大傳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這是泰山第一籠科山路總店。原來的總店在科山路南首三聯(lián)一樓,2018年因拆遷改造搬到此地。</p> <p class="ql-block">泰山第一籠第五代傳承人———李善兵師傅。這是李師傅在介紹泰山第一籠的由來變遷發(fā)展。據(jù)李師傅介紹,泰山第一籠包子世代傳承,主要有調(diào)餡、發(fā)面、蒸制三個步驟,尤以調(diào)餡的秘方配料最為關(guān)鍵。</p> <p class="ql-block">泰山第一籠以選用膘號一號和豬肉下半截去油的五花肉作為肉餡的主要材料,再加入專用醬油、蔥姜、秘制的高湯,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攪拌,使其口感柔軟飽滿可口。</p> <p class="ql-block">泰山第一籠選用五得利七星強筋面粉。面引子用傳統(tǒng)老面引子,發(fā)面在30度加入泰山泉水,發(fā)面三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服務(wù)人員緊張忙碌在掐面、搟皮和包制,泰山第一籠包子捏制手法準(zhǔn)確到位,獨創(chuàng)了“輕、巧、穩(wěn)、準(zhǔn)”四字新法的捏制手法,按大小分為小籠包、中包和大包。</p> <p class="ql-block">泰山第一籠包子有肉素兩大系列。肉包有精肉包、韭菜肉包、芹菜肉包、蘿卜肉渣包,素包為大包,餡料是白菜豆腐、韭菜粉條,蒸出的大包因韭菜碧綠、粉條晶瑩透明,在泰安當(dāng)?shù)厮追Q“韭菜簍子”,這種包子唯泰山第一籠最為正宗。這是包好的包子準(zhǔn)備上籠蒸熟。</p> <p class="ql-block">出籠的泰山第一籠包子,令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買第一籠包子的顧客絡(luò)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生意興隆、一片繁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感謝泰山第一籠傳人李善兵師傅為拍攝提供的支持!也借此之際,衷心祝福李師傅在新的一年吉祥安康如意,繼續(xù)書寫傳承泰山文化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