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是個特別的年份,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也是江西寧都師范學校八一屆學生畢業(yè)40周年。廣昌同學為40周年紀念活動已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只好忍痛推延聚會時間,至今仍難以確定,遺憾!</p><p class="ql-block"> 而40年前的寧師學習、生活情景,點點滴滴,斷斷續(xù)續(xù),涌現(xiàn)眼前,潛入夢里,重現(xiàn)昨日……</p><p class="ql-block"> 由于時過境遷,記憶模糊,雖然翻箱倒柜,七拼八湊,還是零亂不齊,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收集了部分資料,堆集一起做個美篇,聊以紀之。</p> <p class="ql-block">1、文鄉(xiāng)詩國揚</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來,寧都縣文人學者眾多。清初有著名的“寧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禮兄弟,還有“易堂九子”和“孫氏五賢”等文人墨客。據(jù)統(tǒng)計,科舉以來,寧都鄭獬、謝元龍2人中狀元(整個贛南4人),探花1人,進士123人,舉人431人,居贛南之首,寧都因此被譽為“文鄉(xiāng)詩國”。我們能在此求學兩年,也是一種榮幸!</p> <p class="ql-block"> 中山大街,南北走向,貫穿整個寧都縣城,是寧都縣城最寬最長的街道,地鋪水泥,兩邊種有梧桐樹。在大街的最南端就是學校運動場,橫穿一條公路,距公路約20米就是師范學校校舍。</p> <p class="ql-block">2、翠微紅旗飄</p><p class="ql-block"> 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寧都風景區(qū),距寧都縣城約5公里。</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上海電影制片廠在翠微峰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解放軍剿匪影片《翠崗紅旗》,影片中匪首原型為寧都人黃鎮(zhèn)中。</p><p class="ql-block"> 黃鎮(zhèn)中,長勝鄉(xiāng)人,讀過私塾,參加北閥,曾為紅軍指導員,后投國民黨,任寧都保安團長、旅長、中將司令、第八區(qū)專員兼司令。</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在寧都成立了綏靖司令部,糾集了附近14個縣的反動勢力共三千多人,籌集糧草,固守翠微,妄想堅守三年,企盼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迎接蔣介石反攻大陸。</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3日,解放軍48軍144師,攻占翠微峰,讓紅旗在翠微峰上飄揚。</p> <p class="ql-block">3、寧師的創(chuàng)立</p><p class="ql-block"> 寧都師范前身為江西省立第九中學,創(chuàng)建于1914年。由前清進士、省審計處長邱璧爭取政府支持所創(chuàng)立,并出任第一任校長。</p> <p class="ql-block">4、錄取通知書 </p><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下旬,一個<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平常常的日子,日出又日落,這一天收到</span>寧都師范錄取通知書,沒有驚喜,沒有激動。當年考上中專、高校的學生也不少,但整個縣城好像沒有鞭炮慶賀聲,好像也沒有誰家宴請客人。</p><p class="ql-block"> 老媽為我新做了一條褲子,大哥為我準備了一些日用品,木匠姐夫為我打了個木箱,隔壁的房東婆婆送來兩斤豬肉,這些都讓我難以忘記。</p><p class="ql-block"> 記得填報志愿時,中學還召開了動員會鼓勵大家填報師范,老師介紹說,師范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當時老師說了很多我也沒記住,也沒真正理解,最吸引我的是師范學校可免學費,包吃包住,寒暑假還發(fā)糧票、伙食費,學制兩年可快速就業(yè),至于教書苦不苦?教書好不好?會不會教書?什么都沒想,只想趕快參加工作,趕緊拿到工資,以解家庭之困……</p> <p class="ql-block">5、有趣的“入學須知”</p><p class="ql-block"> (1)通知9月29日至30日報到,9月28日正式上課,是先上課還是先報到?</p><p class="ql-block"> (2)“帶鋤頭一把,馬列毛著若干”。據(jù)說帶鋤頭上學是寧師解放初期留下的光榮傳統(tǒng),帶馬列毛著是文革遺風。帶鋤頭?可苦了我們,家里沒鋤頭,只能臨時買,背個鋤頭怎么擠汽車?我只好把鋤頭把去掉,藏到箱子里托運,到學校后也沒人提這事,也沒有去配把了,畢業(yè)時又舍不得扔,值好幾塊錢嘞!又悄悄地放到箱底帶了回來。馬列毛著無處找,又沒錢買,自然也沒帶,到校后也無人過問,讓我們瞎操心。</p><p class="ql-block"> (3)七九年入學的八一級學生。級與屆未弄清,第一學年我們是八一級5班,第二學年才改為七九級5班,才成為八一屆畢業(yè)生。</p><p class="ql-block"> 后來據(jù)說,“入學須知”是沿用了文革期間的老模板,由于時間緊迫,也就未進行修正。</p> <p class="ql-block">6、我們這一屆 </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屆,招生范圍為廣昌縣、石城縣、寧都縣、于都縣、贛縣,學制兩年,共招8個班,我分配在第5班,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寧都師范培養(yǎng)的第一屆小學老師,不分科,什么都學,什么都不專,成了“萬金油”。上一屆還是培養(yǎng)中學老師,別小看,小學老師與中學老師差距還挺大的,糾結??!命運啊!</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屆,招收歷屆高中畢業(yè)生,年齡參差不齊, 最大年齡差距達9歲,有的當過村干部,有的當過民辦老師或其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 我們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教學區(qū)在校園中心,教學樓分別是北十教室、南十教室,西面是八教室,三幢教學樓圍成一個凹字型,凹字中間設有兩個籃球場,兩個籃球場合為一體成為操場,地面已鋪水泥,當時是很時髦的,每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后做第五套廣播體操,最后一節(jié)做跳躍運動時,常常有金屬調(diào)羹從同學的口袋里跳出來,掉在水泥地上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拇囗?,引起同學們的一陣歡笑!</p><p class="ql-block"> 教學樓為二層磚木結構,青磚黛瓦,但青磚被石灰涂成了白色,二樓為木地板,質(zhì)量還不錯。我班教室,在南十教一層,靠東第二間。 每天晚上必須在教室自習,一到晚上校園燈火通明,卻又鴉雀無聲,每天點名,考勤情況作為評價學生的指標之一。</p><p class="ql-block"> 每個教室配一臺腳踏風琴,供學生課余練習,但琴太少,造成人休琴不休,琴真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我們的食堂</p><p class="ql-block"> 學生伙食費由國家保障,標準好像是每人每月17.5元(含電影費互助金等),由學校統(tǒng)一掌管,每月大米29斤發(fā)飯票給學生,每餐吃多吃少自己掌控,每餐兩菜,固定餐桌,由工作人員用兩個大土缽分配到桌,再由學生自行分配到每個飯盒中,無凳,站著吃飯,每桌固定8人,我們桌記得有張二福、陳習承、張華荷、肖有才、謝石發(fā)、張建國、黃小云等。</p><p class="ql-block"> “飯票打米,多少由己”這是寧師伙食管理的一大特色。在飯?zhí)每炕锓窟?,不知誰發(fā)明設計了一個半自動“打米機”,像個特大漏斗,木質(zhì)結構,上部是一個方形存米處,下部突然縮小成一個幾公分大小的出米口,口部有上下兩個抽拉機關,下口關合時上口進米,上口關合時下口出米,這時學生拿飯盒接住,打米完成。打米口分為三兩口和四兩口供學生自由選擇,每個出米口配一名師傅收票放米,記得有一次打米師傅坐在邊上偷懶,用腳去拔弄打米機關,被學生編成順口溜投訴:“XX凱XX凱,上班打米用腳踩……”。</p><p class="ql-block"> 每次飯后,學生自行為下餐打好米加好水,放入一方形蒸籠,每班固定放一層,每層剛好放下一個班級的飯盆,把各班蒸籠堆集起來,一起用蒸汽蒸飯。</p><p class="ql-block"> 飯?zhí)靡彩嵌Y堂,一堂兩用,每當開會、演出時,由輪值班級把餐桌堆放在一旁,飯?zhí)眉闯啥Y堂,開會時自帶坐凳(各自有編號),以班為單位,列隊入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校統(tǒng)一配發(fā)的“鋁飯碗”,雖然不是鐵的,畢業(yè)后就成了“鐵飯碗”。每個飯盒上都刻有各自的編號,開飯時各自據(jù)編號尋找自己的那一個,拿錯飯盒吃錯飯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p> <p class="ql-block">9、我們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學校免費提供住宿,男生分配兩個教室住宿,6名女生由學校集中安排,學校購置了木制雙層單人床,靠墻處并排擺放木箱,木箱上擺放口盅,床頭兩柱間拉一繩子掛毛巾,水桶委曲在床下,20多人把宿舍擠得滿滿當當,兩床之間兩人相遇需側身通過,這是真正的集體宿舍,同學之間沒有隱私,和諧共處,其樂融融,從未抱怨擁擠,有時也會因某個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但一到熄燈時間,大家立馬就安靜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學年住校園內(nèi)前樓,無自來水,宿舍對面有一露天水井,深約3米,直徑約1.5米,周邊紅麻石圍圈,每天自行打水洗涮,打水是個技術活,因沒有配備專用打水桶,需自帶水桶用根繩子吊住水桶放到井下,但水桶不聽話老浮在水面,裝不進水,不掌握技巧,半天打不上一桶水,還有人水沒打上,手一松反把水桶掉入井里了,還好沒有把人掉下去。免費供應開水,每月發(fā)開水票,每人每天一張,每張可打一瓶開水。</p><p class="ql-block"> 第二學年住八教,(教室改為宿舍),遠離水井,用水很不方便,宿舍后有一小花圃,花圃邊上是機井、水塔,每當抽水時,一人從窗戶跳入花圃,遞出水桶裝好水,再從窗戶傳入宿舍。一桶水需用一天,不能太浪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校園平面示意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誘人的夜宵</p><p class="ql-block"> 在校園內(nèi)靠梅江邊,宿舍對面就是校園內(nèi)唯一的小賣部,只賣肉包,只有晚上經(jīng)營,每當晚自習后回宿舍,常常可聞到一股肉香飄過來,極其誘人,兩年內(nèi)我沒有去過,只聞其香,不知其味,只有極少數(shù)條件稍好的學生,可去打個點,吃完后用手把嘴巴一抹,哼著《甜蜜的事業(yè)》主題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走向?qū)嬍摇?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1、周末的電影</p><p class="ql-block"> 寧都電影院位于縣城中心解放路, 每周末也是寧師學生的電影日,學校統(tǒng)一購票免費發(fā)放,這是我們最愉快最輕松的日子,寧師兩年是今生看電影最多的時期,許多電影都是在寧都電影院看的,從此,再也沒用假票看過電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寧師的農(nóng)場</p><p class="ql-block"> 1964年,為了緩解了當時的經(jīng)濟困難,<span style="font-size:18px;">寧師改制為半耕半讀學校,</span>在離縣城5華里的王家舍創(chuàng)辦了寧師農(nóng)場,有土地百余畝,山林二千多畝,并建有宿舍食堂。后來演變?yōu)閷W生每學年去農(nóng)場勞動兩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帶好行李吃住農(nóng)場</span>,要求每個學生自帶鋤頭上學恐怕就是從那年開始的,后來成為寧都師范的光榮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13、寧都二小實習組</p><p class="ql-block"> 我班第二實習小組在寧都二小二年級實習,每人寫一篇教案,上一節(jié)課,指導老師楊玉秀、陳韻華、陳莉英。我上的是語文課,題目是《野兔》,內(nèi)容是野兔巧計智斗老鷹。雖然教案改了好幾遍,還試講了幾次,但一上講臺,一腦空白,滿臉通紅,緊張得很很,一點信心都沒有,中途差點就溜出教室逃跑,最后是低頭念完教案完成任務。</p> <p class="ql-block"> 學校寄回家里的成績報告書,腦袋一般般,成績也一般般,家長沒簽字也了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寧師使用過的作業(yè)本、校徽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也喜歡過涂鴉,沒有顏料,用雙色圓珠筆湊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美術作業(yè),嚴老師竟然打了個98分,過獎,但很受鼓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寧師入團的新團員,團費證上記錄了入團時間,介紹人,團費每月5分。</p> <p class="ql-block"> 畢業(yè)前夕,詩朗誦《畢業(yè)之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校文藝匯演,我班編排的相聲《普通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4、集體游翠微</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2日,班主任孫老師帶領全班同學游翠微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5、水口寶塔</p><p class="ql-block"> 寶塔位于梅江之濱,與寧都師范校園毗鄰,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由知縣莫應奎興建,塔身七層八面重檐,高39米,有保佑風調(diào)雨順、太平昌盛、蔭福萬家之寓意。為當時寧都縣城地標。</p><p class="ql-block"> 難忘的是塔頂上長有幾棵小樹,寶塔山下也是寧師學生看書休閑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6年重修后,就完全不是原來的模樣了,雖富麗堂皇高大上,卻失去了原來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6、寧師合唱團</p><p class="ql-block"> 合唱團成員、樂隊,由學校老師、學生組成,指揮游泳源老師,1980年演唱了《長征組歌》、1981年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曾經(jīng)是寧都師范的“拿手好戲”。</p> <p class="ql-block">17、我們班的任課老師</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孫既仁、管世華</p><p class="ql-block">孫既仁(政治)、管世華(語文)</p><p class="ql-block">闕榮海(數(shù)學)、袁玉祥(音樂)</p><p class="ql-block">王華秀(化學)、李斯吉(生物)</p><p class="ql-block">饒培勛(教育)、嚴雪麟(美術)</p><p class="ql-block">邱儉云(歷史)、胡木林(歷史)</p><p class="ql-block">伍東生(體育)、李烈揚(地理)</p><p class="ql-block">胡正亮(心理)、林毓棻(物理)</p><p class="ql-block">吳躍生(數(shù)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寧師部分退休老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寧師校門變遷</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寧師校門</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寧師校門</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寧師校門</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寧師校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畢業(yè)前夕,管老師因公出差,提前離校,部分同學與管老師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畢業(yè)照 </p><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11日,在本班教室門前籃球場上,留下了畢業(yè)照。站在最后一排左邊竟隱藏著一個學生模樣的年輕帥氣的陳桂南美術老師,哈哈……我們辨認了好久!</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歌聲中畢業(yè)了, 兩年時間好像很快也就過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兩年中收獲不少,最明顯的收獲有二:一是從零基礎學會了漢語拼音,看著拼音能識字;二是從零開始學會了識簡譜,看著曲子能唱歌。在此,特別向老師們致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雖然老師教了許多,雖然手持畢業(yè)證書,但心里還是空蕩蕩的,本領恐慌,如何上好課?如何聽課?如何帶學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融入社會?一片茫然…… 正如魯迅在《瑣記》所說:“畢業(yè),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yè),卻又有些爽然若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家唱著“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揮手告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 二十年后</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都按照著歌曲中的要求:“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歌詞中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實現(xiàn)了,同時,我們也漸漸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0年8月5日,寧都聚會,重回寧師校園、翠微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于都聚會,游長征第一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4日贛縣聚會,游贛州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22日石城聚會,游通天寨及九寨溫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8年贛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寧都師范學校與贛南教育學院合并辦學,資源整合、優(yōu)勢互補,創(chuàng)辦贛州市第一所市屬大學一一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并于2011年整體搬遷至贛州章貢區(qū),原校舍改辦寧師中學。</p> <p class="ql-block"> 寧都師范自1914年開辦以來,歷經(jīng)風雨,幾經(jīng)改名搬遷,滄海桑田,走過了光輝的九十六個春秋,為贛南培養(yǎng)了近四萬名畢業(yè)生。為贛南的基礎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寧都師范的撒并,撤并得一干二凈,沒留下一點痕跡,對此,我們這些中師生總有那么一絲惋惜、一些惆悵,覺得我們的回憶和精神失去了依托……</p> <p class="ql-block"> 中師生,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全國數(shù)百萬中師生,大部分都在廣大農(nóng)村的中小學,共同構筑起一個時期國家教育的基石,其中的甜酸苦辣,喜怒哀樂,一言難盡……</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我國的中師學校已退出歷史舞臺,一代中師生也正在老去,但愿歷史不會忘記,曾經(jīng)有一個群體叫“中師生”,曾經(jīng)有一個中等師范學校叫一一“江西省寧都師范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資料來自同學、老師、網(wǎng)絡,致謝!謬誤之處敬請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