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何處是故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讀李陽海老師散文集《故土情深》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韓建中 </p><p class="ql-block">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中16個普普通通的漢字,將一位在外的旅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xiāng),既是記憶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又是“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余光中先生的筆下,“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古往今來,故鄉(xiāng)一直是寫作者們永恒的主題,鄉(xiāng)情是文字愛好者們永遠都唱不完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的小河啊,你像一位純潔、無私、慈祥、善良的母親!世世代代,吟著濃濃鄉(xiāng)音,映著青山明月,吻著日出日落……”(《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p><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在我的授業(yè)恩師李陽海老師筆下,成了一副近乎唯美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中旬,陰歷已近小雪。一個星期五的夜晚,收到了陽海老師的書稿。能在老師的書付梓前閱讀,讓我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李陽海老師的家鄉(xiāng)在河北平山縣一個叫米家莊的小山村,距我的家鄉(xiāng),一個叫作羅漢坪的山村不足二十里。農村有句俗話叫“飯十里”,從我們家開始做早飯開始往他們村里走,到之后也就飯剛熟的樣子。距離如此之近,地容地貌、風土人情可謂如出一轍。</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土炕除了取暖睡覺之外,用途太多啦。記得小時候過年時,母親在土炕上發(fā)面,蒸饅頭,炸油食。母親的手非常靈巧,她把三根麥秸用線捆在一起,在白胖白胖的白面做的小兔子、小狗狗的腦門上,點上有三個圈圈的粉紅色的圓點,好看極了……”(《懷念老屋的土炕》)</p><p class="ql-block"> 北方農村的冬天寒風瑟瑟,土炕便是孩子們的樂園。同樣在農村土生土長的我,對于土炕也有著極深的情感,我曾在一篇題為《軌跡》的散文中寫道:冬天的熱炕頭,是孩子們最留戀的溫柔鄉(xiāng),特別是每年寒假,數九寒天,窗外大雪紛飛,大門上的釕铞都冰的粘手時,就更不愿意將在熱乎乎的炕頭上溫暖了一個晚上的手腳伸出來了。這個時候,往往會再一次重溫那句莊稼人的俗語: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直感嘆說這話是的人真是會享受……</p><p class="ql-block"> “臘八日的早晨,公雞一打鳴,母親就起床了……當一縷縷火苗舔著鍋底的時候,鍋里的粥們便開心了起來……臘八粥做好了……我貪婪地吃著,嘴里又香又甜,覺得胃里很舒服,軟軟的、暖暖的,那幸福感簡直無法形容……”(《難忘母親的臘八粥》)</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篇寫臘八粥的散文,更是一篇回憶母親的散文。上世紀六十年代,我還沒有出生,但從父輩那里了解到,那是一段生活條件比較貧乏的歲月。能在臘八時吃上一頓臘八粥,對于一般家庭來講,都是一種近乎奢侈的事。但作為主內的“母親”們,不論大節(jié)小節(jié),總會給孩子們帶來驚喜。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節(jié)的月餅,過年(春節(jié))的餃子等等。軍旅歌唱家閻維文老師唱過這樣一首歌: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陷兒,有人她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每每唱及這首歌,我自己的淚水總是抑制不住,這個人,就是生養(yǎng)我的母親。陽海老師筆下的母親,正是這千百萬“主內”的母親中的一個,他用自己細膩如絲的筆觸,讓我們這些在外奔波的游子再一次想到遠在老家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的炊煙,就像一塊塊無字的豐碑,也是一部豐富多彩的史書,記載著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靜生活;故鄉(xiāng)的炊煙,又像一首抒情的老歌,傳唱著小村悠悠的歲月,它更像一根淡青色的絲帶,一頭飄渺在故鄉(xiāng)的上空,一頭系著漂泊在外兒女的心頭……”(《漸漸消失的炊煙》)</p><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的炊煙是飄動的鄉(xiāng)愁。陽海老師離家數十年,雖然經常在工作之余回老家看看,但父母相繼離世后,特別是自己也步入“古稀”之后,回家的次數明顯減少。于是便有了“老屋房頂的煙囪里再也沒有炊煙了”的畫面,是啊,家鄉(xiāng)老屋冒出的炊煙,是在宣示父母的健在,也是在提醒我們的鄉(xiāng)愁還有存放之處。</p><p class="ql-block"> 幾年前的一個下午,與妻一起走在老家縣域的街道上,往日熟悉的街道正漸漸遠去,眼前是千篇一律的鋼筋水泥樓房,耳邊除了熟悉的鄉(xiāng)音,辨不出這是在什么地方。“城外高山城內平,奇哉光祿對林峰……”這些記錄在史冊中的平山美景,早已淹沒在時光之中。幸有李陽海老師這樣的有心之人,將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化作一行行美妙的文字,讓我們在思念難捱時心有所屬。</p><p class="ql-block">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闭嫘南M罾蠋熌軇?chuàng)作出更多醇厚、親切的作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作者簡介】韓建中,河北平山縣人,曾在部隊工作多年,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出版作品集《夢魂》,曾獲第七屆、第八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軍事文學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