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臭棍 】</p><p class="ql-block"> 青海民間有一句俗語,說:“驢乏了怪臭棍哩”。</p><p class="ql-block"> 而陜西、甘肅的一些地方說:“驢兒不行怨臭棍”。說明,這句話流行在西北地區(qū),只是方言不同而有小的區(qū)別。</p><p class="ql-block"> 有人認為“臭棍”,應該是“紂棍”的誤讀。</p><p class="ql-block"> 紂(音“舟zhòu”),因為大家熟知“商紂王”而非常熟悉這個字。但這個字的本義,指駕車馬時連接在牲口后部的一條革帶。</p><p class="ql-block"> 古代字典里有解釋:“紂”指“馬緧”,也叫“馬繒”。“緧”,讀作“秋qiu”,即“鞧”,又作“?”。就是青海方言里至今還說的,車馬的“后鞧”。</p><p class="ql-block"> 但實際上,“臭棍”,與“紂”,也就是“后鞧”是有區(qū)別的。</p> <p class="ql-block"> 后鞧(紂)是車馬上的一條什么樣的革帶呢?</p><p class="ql-block"> 套車的牲畜,一般用馬、騾子、毛驢和牛。小的車子一般一匹牲畜,大的車輛,前面或旁邊再加一匹或數(shù)匹牲口,屬于“助力”。</p><p class="ql-block"> 關鍵是套在車輛兩條車檐里的牲口,大馬車里的這匹馬叫“掌檐馬”。為了便于車輛運行自如,把牲畜用繩索,條帶固定在車檐把上。這就叫“套車”,青海方言叫“架車”。</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青海民間使用的車都是木輪,蒙語叫“勒勒車”,漢語叫“拉拉車”。五六十年代,偶爾還能看到。后來車輪全部換成了橡膠,車身也有所改進,直到現(xiàn)在還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民間的木車大概有大、中、小三種。大型畜力車,套數(shù)匹馬拉,叫“大車”,“大馬車”或叫“皮車”(皮車,因橡膠輪胎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中號畜力車,套一頭牲畜,又時候兩頭。</p> <p class="ql-block"> 最常見常用的小型車,就是人們常說的“架子車”,或“人力車”。人可以拉,也可以套上體型小的騾、牛、驢牲畜。通常套上毛驢,因此叫“尕驢車”。</p><p class="ql-block"> 不論那種車,其結構基本一樣。前面是兩條車檐,又叫“車把”,“檐條”等。后面就是車廂,車廂底下是車輪。</p><p class="ql-block"> 扶住兩條車檐移動,就叫拉車。</p><p class="ql-block"> 兩個車檐的最前端楔兩個小木樁,叫“拉樁”。</p><p class="ql-block"> 牲畜套在車里,就是用繩索把牲畜固定在拉樁和車檐條上。牲畜隨人的口令拉著車走,叫“吆車”。大馬車有專門的車夫,青海人叫“車呼”。</p> <p class="ql-block"> 套車,就是前后,上下把牲畜固定在車檐條上。</p><p class="ql-block"> 上下固定,用一條繩子從牲畜的背部接在車檐兩邊。又從牲畜腹部綁一條叫“肚帶”的帶子,從下面固定車檐條。</p><p class="ql-block"> 牲畜背部安放一只小的鞍子,目的是受力面積大,還可以保護牲畜脊背免受傷害。</p><p class="ql-block"> 前后固定。牲畜拉動車子,從脖頸處發(fā)力。用兩只略彎曲的木棍連接,套在牲畜脖頸上,用繩子固定在拉樁上。牲畜走,車子也就往前移動了。</p><p class="ql-block"> 為了保護牲畜的身體,脖頸上先套上“圍脖”,夾板套上圍脖前面。</p><p class="ql-block"> 這個,相當于汽車的前進檔。</p><p class="ql-block"> 車子需要停止和后退,特別是下坡路要控制住車速,就需要“后鞧”了。</p><p class="ql-block"> 從車檐拉樁到牲畜屁股后面,圍一條繩子,屁股后的一段宜扁、寬。略留有間隙,便于牲畜行走。用牲畜的力氣使車子減速或停車,這就是“后鞧”,或者“紂”。</p> <p class="ql-block"> 后鞧相當于汽車的剎車,兼倒檔功能。</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紂”,是“穩(wěn)住”,“控制住”之意。青海方言里說“紂住”,除了這個意思,還有“趾高氣揚”,“高高在上”的樣子也叫“紂”或“紂吧”。</p><p class="ql-block"> 古代典籍里還說:?,車紂,自關而西謂之紂。車紂,自關而東,周、洛、韓、汝、潁而東謂之鞧,或謂之曲绹,或謂之曲綸;自關而西謂之紂。</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說,車馬后面的那條繩子,“關”東面的人叫“鞧”,“曲绹”或“曲綸”?!瓣P”西邊的人,叫“紂”。</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現(xiàn)在的陜西、甘肅、青海人都叫“鞧”。</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在農(nóng)村,套毛驢車(牛車)的活兒,基本都是我做的。所以,對畜力車的事兒,我最熟悉。</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后鞧”,是用在乘騎時馬鞍橋上的。鞍子的后面,一條綢帶繞在馬尾巴根部。古代典籍里所說的“鞧”,或“曲绹”、“曲綸”,應該指的是這個。因為,“绹”、“綸”、“繒”都是指綢帶。馬鞍橋上的“后鞧”,都是比較華美材料制作的。這個“后鞧”,只起穩(wěn)固鞍子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臭棍,是人們乘騎毛驢,騾子時,鞍子上的一個與“后鞧”功能一樣的裝置。</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人家的畜力,最實惠的就是飼養(yǎng)毛驢。可以套車、拉磨、拉犁、馱運,還可用來乘騎。</p><p class="ql-block"> 騎高頭大馬,固然氣派,但馬本身,還有一套安橋太昂貴。</p><p class="ql-block"> 一匹馬的價格,往往可以買好幾頭毛驢。再說“配置”,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僅僅一副馬鞍子,就目前而言,最便宜的也得花幾萬元。青海方言里,管這個叫:“馬買起哩,鞍子鞴不起”。所以,一般人家置辦不起的。</p> <p class="ql-block"> 從安全來說,騎馬風險很大,古今中外馬上摔下來傷亡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從驢背上掉下來,就不會造成身體傷害的。</p><p class="ql-block"> 騎騾子,僅次于騎馬的派頭。古代成吉思汗為什么所向無敵呢,就是擁有一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騎兵部隊。但是,歷史上在某個朝代的一位將軍訓練了一支極富戰(zhàn)斗力的“騾子部隊”。但,騾子畢竟比馬弱點多,訓練難度大,成本高。后來,騾子只充當運輸糧草的任務。</p><p class="ql-block"> 騾子耐力超常,最適合長途馱運東西或坐騎。因此,青海方言里有“騎馬趕騾子”的說法。但,騾子天生膽小,且不容易培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牛,也可以騎,但是,青海人的概念里,騎??墒且环N戲弄。比如,娶兒媳婦時,酒席宴上把公公婆婆的臉抹上“鍋煤”(鍋底灰),用蔬菜樹枝做成簡單器具裝扮取笑。公公還要騎在牛上,背一樹枝為“槍”,大伙兒拉著院子內(nèi)外游走。十分滑稽可笑,大有不敬的意味。因此,騎牛并不是什么好事。</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騎驢看唱本,走著瞧”,這就足以說明,騎毛驢安全方便,舒適穩(wěn)當,是乘騎出行的最佳選擇。</p><p class="ql-block"> 年輕的時候,假期回家我依舊是農(nóng)民。和生產(chǎn)隊的社員們一起去田間地頭干活,我還帶一本書?;丶业臅r候,坐在尕驢車上翻幾頁。毛驢是認識回家的路的,不用任何的吆喝,它會把你安全拉回家的。</p><p class="ql-block"> “坐著驢車看唱本”,這個我有體會。</p> <p class="ql-block"> 正規(guī)騎驢,也會鞴上鞍子,這樣騎在驢背上舒服點。驢鞍子,相對馬鞍子來說,小許多,也很廉價,可以自制。</p><p class="ql-block"> 鞍子放在驢背上,從驢胸部綁一條繩子固定,就是馬鞍子上的“肚帶”。再從毛驢屁股后大腿處拉一條繩子牽住鞍子兩邊,防止前后移動。這條繩子原來叫“后緧”。</p><p class="ql-block"> 毛驢走路時,兩條后腿交替擺動,繩子也會來回摩擦,往往把驢大腿磨破受傷。于是,人們想出一折,毛驢屁股后面橫一木棍,再用繩子牽住鞍子,不但穩(wěn)固,而且不會傷害毛驢。</p><p class="ql-block"> 這根棍子和搟面杖幾乎一樣,因放置在毛驢屁股后面,往往粘上驢糞便,看起來臟,聞起來臭。故得名“臭棍”,也叫“臭桿”。</p> <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桿”和“棍”細分,還是有區(qū)別的。“桿”比“棍”細一點,短一點。舉例說:搟面杖叫“桿”,鐵掀把叫“棍”。農(nóng)作物秸稈細且長,都叫“桿”。</p><p class="ql-block"> 小的時候,爺爺每次騎驢出門,一回來,就先檢修鞍子。洗臭棍的事兒,都是我做的。因此,我對臭棍還是比較熟悉的 。</p><p class="ql-block"> 青海民間俗語“驢乏了怪臭棍”的“臭棍”就指這個裝置。這與馬鞍橋上的“緧”,畜力車上的“鞧”(紂)雖功能一樣,但外形、材質(zhì)、受力原理完全不一樣。</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某人騎驢出門,走到半道上,驢疲乏得走不動了。他便查找“驢乏”了的原因,發(fā)現(xiàn)屁股后面的“臭棍”是個多余的東西,就拆卸下來扔了。結果,鞍子松動,他從驢背上一跟頭栽了下去,摔了個鼻青臉腫。</p> <p class="ql-block"> “驢乏了怪臭棍”,比喻,不能客觀地查找自身存在問題的根源,且出了問題自己不擔當,推脫責任。</p><p class="ql-block"> “驢兒不行怪臭棍”的說法在青海也有,這種語言習慣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湟源。因為,只有湟源一個地方把毛驢叫“尕驢兒”(驢,發(fā)“魚”音)。</p><p class="ql-block"> 湟源人還喜歡說“書面語”,人們諷刺“酸溜溜”,就戲謔為“湟源的尕魚兒”。意思是說,你那書面語太“土”了。</p><p class="ql-block"> 我娘舅家在湟源,這個我也略知一二。</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其他地方都叫“驢”,或“尕驢”。</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人乘騎騾馬,特別是比賽時的鞍子有了大的改進。</p><p class="ql-block"> 自古至今,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裸騎”。就是沒有鞍子,隨便找一片墊子搭在牲畜背上騎著走。</p><p class="ql-block"> 如果沒有鞍子,騎著非常顛簸。慢慢地人們就找到了裸騎的技巧,叫“馬騎前胛,騾騎腰,騎上尕驢的溝蛋搖一搖”。</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說,騎馬要騎在馬背靠墻的位置,騎騾子要騎在腰部,騎驢要騎在臀部。</p><p class="ql-block"> 不僅僅是乘騎,馱東西也遵守這個法則。據(jù)說這樣不但穩(wěn),而且不累牲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勝,青海省共和縣人,上世紀六十幾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海南州作家協(xié)會會員,原海南州書畫家協(xié)會主席,海南州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