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2月初,影友老郭在我們的小攝影群里轉(zhuǎn)發(fā)了一條招募去五臺山拍雪景的信息。大家對此反響熱烈、蓄勢待發(fā)。天氣預(yù)報12月8日五臺山下雪的概率為60%。我們最終決定賭一把五臺山會下雪,一行五人不跟團,于12月7日中午出發(fā),自駕前往五臺山。</p><p class="ql-block"> 我們5人都攜帶了無人機和至少一臺相機、多只鏡頭,還有三腳架、防寒衣物,把趙老師的大豐田越野車后備箱裝得沒有一絲多余空間。到五臺山也就200公里,高速路上車很少,只是很多路段限速。一路上大家圍繞攝影聊得甚歡。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透咚降挠坝言谝黄?,言談話語中總能得到一些啟發(fā)并拓展前期拍攝和后期制作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到達(dá)五臺山景區(qū)后,幸虧我們按照胡老師的建議在出發(fā)前一天都做了核酸檢測。如沒有48小時內(nèi)的核酸證明,需回到高速出口那里檢測,等第二天結(jié)果出來,沒問題才能進(jìn)入景區(qū)。我們四個超過60歲的人雖被免了門票,但都真心希望能回歸到精力充沛、生龍活虎的買門票年齡????。</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據(jù)《名山志》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lt;/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 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多朝皇帝都曾前來參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進(jìn)入景區(qū)后光影正好,拍攝至上的我們都沒考慮吃住,把車放在塔院寺對面的停車場,背上各種攝影器材馬上投入到緊張的拍攝中。</p> <p class="ql-block"> 位于臺懷鎮(zhèn)的塔院寺原是大華嚴(yán)寺的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改用今名,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青廟十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階、過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塔殿藏經(jīng)閣,以及文殊寺塔等建筑,氣勢宏偉、莊嚴(yán)肅穆。各殿塑像保存完好、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里的大白塔本名“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1301年由尼泊爾匠師阿爾哥設(shè)計建造?,F(xiàn)為明代重建后的風(fēng)貌。塔高56.37米,塔頂是4.52米高的風(fēng)磨銅寶瓶,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fēng)鐸,風(fēng)來叮當(dāng)作響,極富古剎韻味。大白塔巍峨壯觀,是五臺山的標(biāo)志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氣候寒冷,又被稱為“清涼山”。氣候特征和大興安嶺差不多,臺頂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p> 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五大禪寺之一,清朝時由青廟改成黃廟,寺內(nèi)兩幢木構(gòu)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山門前的一對唐代石獅為五臺山僅存。 <p class="ql-block"> 十方堂歸屬于羅睺寺,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到了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臺山,就在十方堂居住修持。</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旅游淡季。我們結(jié)束羅睺寺的拍攝后,很快就找到既便宜設(shè)施也不錯的賓館,放下行李出去吃飯時天上飄起了潔白的雪花兒。我心中竊喜天氣預(yù)報真準(zhǔn),可酒足飯飽走出餐館后,雪就完全停了,再也沒有下。敢情這是天氣預(yù)報在逗我們玩兒????。</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我們六點鐘起床從住宿的臺懷鎮(zhèn)出發(fā),行駛18公里前往東臺觀看日出。可到達(dá)東臺望海寺的牌樓前,那里新設(shè)置了欄桿,車不能再往上開。沿公路到最高點望海寺還有好幾公里的路程,天氣陰沉,日出方向只有淡淡的一道粉色,日出沒戲。而且,山體平緩、無光無影、還刮著大風(fēng),極其寒冷,實在沒啥拍點。我沒飛無人機,甚至連相機都沒拿出來拍一張。</p> <p class="ql-block"> 好在5年前我剛開始學(xué)習(xí)攝影時,曾隨戶外團來東臺看過日出。那次拍到不錯的云海、日出光影,在此彌補一下未能拍到五臺山雪景日出的遺憾吧。</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臺山東臺望海寺</h3>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揮灑在東臺望海寺,也喚醒了沉睡中的石獅。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自古就有“東臺日出西臺月,南臺飛花北臺雪”的說法。在不同的臺頂、不同的時間,可以觀看到不同意境、不同韻味的壯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當(dāng)時在望海寺,請一個攝影人用我的相機拍攝的。無論是光影、構(gòu)圖、神態(tài)都很好。是我在戶外運動中最滿意的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早飯后回住地休息,我和張兄來到賓館旁邊的靈峰寺。這個寺廟依山而建頗有唐朝遺風(fēng)。五座閣樓意寓五臺山的五座臺頂,其建筑高度分別依據(jù)五座臺頂?shù)暮0胃叨劝幢壤s小。北臺最高,南臺最低,從北向南,依次為東臺望海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每座閣樓相對獨立,但二層有走廊相通,如同五座臺頂,看似獨立卻密不可分。</p> <div> 在二樓漢白玉砌筑的平臺上,可以看見弓步山上天然的一尊仰天大佛,故名“觀佛臺”。</div> 站在“觀佛臺”上舉目眺望,對面山體的輪廓猶如一座巨大的仰天大佛,令人嘆為觀止、肅然起敬。 在靈峰寺左側(cè)樹林里有一座靈峰寺唯一留傳至今的古建筑——密檐式磚結(jié)構(gòu)舍利塔。該塔八面五層,高約20米。塔的第一層有磨磚細(xì)刻而成的兩扇門,形象逼真。此塔造型樸實精巧,在五臺山別具一格。 黛螺頂始建于唐朝,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用至今。可坐索道上山或徒步爬升400米高度,登頂眺望臺懷鎮(zhèn)各寺廟全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殊像寺門樓</h3> 殊像寺也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寺內(nèi)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 創(chuàng)建于東晉(公元317-420)初年,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閣(大殿),現(xiàn)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qū)最大的殿宇。殿內(nèi)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身上背著口糧,一路數(shù)百公里磕長頭前來五臺山朝圣,身邊還有一只小狗癡心陪伴。如此虔誠的壯舉、執(zhí)著的信念令人深感敬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菩薩頂</h3> <p class="ql-block"> 廣化寺歷史悠久,是五臺山著名的華嚴(yán)道場,在其后殿后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北宋元豐三年(1080)的八角石塔。</p> <p class="ql-block"> 藏經(jīng)樓氣勢宏偉,做工精良。</p> <p class="ql-block"> 廣化寺現(xiàn)有殿堂6間,房間60余間。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內(nèi)供面善口笑的彌勒佛,背后為韋馱菩薩。</p> 到了夜晚,整個廣化寺內(nèi)金碧輝煌、香客如織。 <p class="ql-block"> 廣化寺附近的集福寺曾為喇嘛廟,現(xiàn)在是一座比丘尼寺院(俗稱:尼姑庵),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的善財洞寺建于清朝,是傳說中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背靠黛螺頂,面臨清水河,景色優(yōu)美。</p> <p class="ql-block"> 善財洞分上下兩院,相距約百米,下院的主寺坐東向西,殿堂兩側(cè)是禪堂僧舍。上院位于懸崖絕壁上,那里有石洞稱「善財洞」,當(dāng)?shù)厣娬J(rèn)為這是善財童子修煉養(yǎng)性之地。</p> <p class="ql-block"> 這次雖未拍到五臺雪景,但用無人機的獨特視角,俯瞰到五臺山壯美景色。在游覽過程中,對各寺廟的相關(guān)歷史和來龍去脈有所了解,也算是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與大家分享一下用無人機多視角拍攝的五臺山壯美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