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絮蒸”是一道菜,更是天寶人獨創(chuàng)的一個專用名詞。 </p><p class="ql-block">在天寶人口中,“蒸”字有zhāi和zhǎng兩種發(fā)音,讀作zhāi時只作動詞用,表述為大火短時間猛蒸之意,一般組詞“蒸糕”。而 zhǎng則是天寶獨有發(fā)音,視語言環(huán)境不同詞性亦有區(qū)別,作形容詞時與悶熱詞義類同,如:今天的天氣真蒸??;作動詞則表示為隔水長時間燜蒸,如:蒸豬腳、蒸雞;“絮蒸”是專有名詞,“絮”取填塞之意,絮蒸就是豬肉下面填塞蘿卜絲,大火蒸成天寶堂招牌菜——米粉豬肉蒸蘿卜糊。 </p><p class="ql-block">絮蒸能作為天寶堂招牌菜,與“天寶人好壓飯”的典故大有淵源?,F(xiàn)代人生活在一個物資極度豐裕的社會,對糧食的感知頂多停留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層面,怎能想象煌煌中華五千年,真正能讓普通百姓敞開肚皮吃飽喝足的歲月才不過最近三四十年。糧食金貴,只有親歷過“糠菜半年糧”、實實在在餓過肚皮的人才有切身感受。 </p><p class="ql-block">缺糧少吃的年代,即使是素有“金天寶”之稱的天寶堂,白花花的米飯也不是一日三餐都能吃上。不過山里人客情好,客人進了門,燒水泡好茶,主婦趕緊去廚下,陪客人談閑評是男人的事,總要留客人吃頓飯才好。廚下,洗米下甑,大灶生火,咸菜、粗菜家里倒是有現(xiàn)成的,雞窩里摸出三顆剛下的蛋正好炒辣椒,搜家兜底再也尋不出半點葷腥,趕緊打發(fā)孩子去屠店割半刀五花肉,趁著灶上蒸飯旺火,弄一碗絮蒸才是天寶人待客之道。 </p><p class="ql-block">不消片刻,廚下備齊配料,蘿卜切絲、生姜切粒、大蒜切丁一并放入海碗,撒入干米粉,加咸鹽、醬油抓勻作底。另取一碗,拌出加鹽米粉備用。肉一到,上好的五花洗凈、切片蘸勻米粉,鋪入海碗蘿卜絲上,一層、兩層、三層,直至堆出尖尖。起甑,鍋底沸水投入粿架,海碗隔水而坐,再以飯甑籠住。柴干火旺,無需多管。 </p><p class="ql-block">飯熟,端菜上桌,辣椒炒蛋黃綠相間煞是好看,絮蒸火候正好,五花肉片裹著米粉透而不明,肉感十足、肉香撲鼻,撇起肉片,蘿卜絲絮在碗底浸飽油湯,瑩潤綿軟早成糊狀。再擺三碗應季水菜,兩葷三素正好下飯,照例由男人作陪,婦人在桌下只消看事做事。瞅得客人第二碗米飯又快見底,早從廚下盛來滿滿一碗,趁不注意,斜插上桌一下扣入客人碗內,“夾菜吃,夾菜吃,沒菜飯要吃飽哈”,一邊說一邊又給客人碗中夾去一大塊粉蒸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