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0多年前,一位曾是海南行政區(qū)領(lǐng)導人的女兒、名校高才生,為屯墾戍邊建設(shè)海南,長眠在她父輩曾戰(zhàn)斗工作過的瓊崖遠山,與膠源林海永遠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3年7月的一天,海南屯昌縣晨星農(nóng)場(原廣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6師2團)黨委書記周昌隆接到省農(nóng)墾總局電話:“知青李小玲的媽媽要到晨星農(nóng)場看她的姑娘,她的姑娘走了……李媽媽是有身份的人,一位高層領(lǐng)導干部,身體弱,你們要注意關(guān)心、照顧、保護好老同志……”接完電話,周書記立即做好各種周密的準備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媽媽在周書記等的陪同下來到知青墓,一看到她的姑娘墓碑,眼睛就紅了,淚水直往下淌,場醫(yī)院女護士攙扶著她走到墓前,李媽媽身子一軟,差一點癱下去,旁人感覺得到她的痛苦,讓人心酸和心痛。李媽媽在小玲的墓前行了三鞠躬,說出埋藏了多年的心里話:“小玲,媽媽來看你了。媽媽很對不起你,現(xiàn)在才來看你,我是通過組織來看你的,你的老戰(zhàn)友、農(nóng)場的場友們都看你來了。小玲,我把你到海南前剪下的留在家里的那條辮子帶來給你了,你收下吧……”李媽媽請陪同的人在小玲墓前把辮子燒掉。看著吱吱直竄的火苗,聞著那濃重特別的味道,李媽媽的淚水再一次涌出來……接著,李媽媽再一次向小玲的墓碑鞠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沒有別的更多儀式,沒有逗留太久就返回場部,周書記請李媽媽留下來用晚餐,住宿過夜,明天才走。李媽媽平和地說:“我心情、身體不太好,在這里用餐怕影響坐車和你們的工作,晚餐我到海口、或在路上簡單解決就行。謝謝你們的接待和陪同,讓我看了姑娘做了告別。小玲我就讓她留在農(nóng)場,跟你們在一起,跟橡膠在一起了。”事后周書記對人說:李媽媽是我接待過的知青家長中最令人感動的一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小玲同學的青春定格在22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晨星農(nóng)場(6師2團)1970年及1998年修葺后至今安葬知青的墓地,李小玲的墓碑上注明廣東五華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是華師附中(67屆)高中生,當時做為華師附中的教育改革嘗試,她在高二下學期時直接參加了高三畢業(yè)班的高考復習,已被北京國際關(guān)系學院相中。那時她擔任校團委組織委員,平時在學習之余經(jīng)常找發(fā)展對象談心。因為她模樣俊俏,一雙聰慧明亮討人喜歡的大眼睛,是那種無需任何修飾的天生麗質(zhì),而且思維敏捷,談吐風趣,雖是高干子女卻平易近人,待人熱情,深得同學喜歡。她文學天賦特高,寫得一手靚字和好文章,初中時便有稿子見報,普通話說的特好聽,講起故事來活靈活現(xiàn),給人一種美妙的享受,有同學評價說聽過各種人講故事,包括電視、電臺什么的,還是李小玲講得最好。那時小玲一直以學習認真,成績驕人,俄語特優(yōu)而名列班級前茅,同學們一直看好她將是我國未來的外交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來即將高考時,因“文革”停止了,李小玲父母也受到?jīng)_擊,才高運蹇的她于1968年11月下鄉(xiāng)海南島。其時,她母親在干校尚未“解放”,她父親卻連她母親也不知道他被關(guān)在哪里,李小玲與父母未見一面、無道一別就帶著弟弟遠赴海南。她出發(fā)時,被關(guān)押在外地、工資早被凍結(jié)的父母已無力顧及她,一貧如洗的家并未令她傷感,她不是嬌小姐,懷著發(fā)展祖國橡膠事業(yè),建設(shè)祖國美麗寶島的遠大理想,揣著保姆給她的幾元錢,與同學們昂然無畏的渡過海峽,來到屯昌縣晨星農(nóng)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晨星農(nóng)場(2團)生產(chǎn)隊一年多的時間里,李小玲憑著頑強意志和過人才華,在艱苦勞累之余寫下大量的日記、書信和講用稿。時至今日,人們翻開她的文稿,走進她的內(nèi)心世界,仍會強烈的感受到她人品的冰清玉潔。她雖柔弱,卻滿懷理想和信念,革命意志和舉止的堅定剛強令人動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小玲(后排右1)下鄉(xiāng)前與華師附中同學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下鄉(xiāng)前患有慢性肝病和胃病,特別是肝病,如果防治不當就會轉(zhuǎn)化為肝硬化,危及生命,她很清楚這一點,但她為了大力發(fā)展祖國橡膠事業(yè),競置個人生死安危于度外,爭著做奉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剛到農(nóng)場,小玲被分配在條件稍好些的老連隊,當她得知要建新隊開荒種膠時,便積極要求去新隊吃苦鍛煉。她在1969年5月28日的日記中這樣寫:“自覺,建設(shè)社會主義就是靠自覺!隊里決定讓五班去新隊了,我們班是附屬的,可是沒有我的份。不行!我一定要去!想辦法!和同伴們嘗嘗創(chuàng)業(yè)的滋味——盡管領(lǐng)導、地點都不是很稱心,我還是很高興的!爭??!爭取!到艱苦的地方磨練自己?!痹谛玛爠趧?,小玲干了農(nóng)場最苦最累的活——開荒挖穴、上荒山砍樹、扛木料建房、割茅草蓋草房等等。她那稚嫩帶病的身軀,經(jīng)常要在炎炎烈日下暴曬、勞作,每天揮汗如雨,經(jīng)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這些考驗記錄在她1969年7、8、9月的日記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黑牡丹’、‘白牡丹’,可笑之極!對于那幫庸人們低級無聊的議論,不值得理睬!為了祖國的橡膠事業(yè),曬黑了皮膚煉紅了心,有什么不好!老實說,我才瞧不起那白嫩嫩的小姐少爺呢!他們和我們這個時代不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割茅草于烈日下,熱得簡直要吐,肝也很難受,胃也夠嗆,怎么回事?真討厭!堅持吧,要鍛煉毅力,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的橡膠?!?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病堅持干,小病大干,沒病拼命干!——多感人的豪言!為了橡膠事業(yè)豁出去了,五指山下埋忠骨——干吶,為著明天?!?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連續(xù)奮戰(zhàn)八個小時,又遇上傾盆大雨,真是最疲乏的一天。到最后兩小時,我?guī)缀跤X得我的精力全都使盡了。累得說不出話來,只會象牛一樣喘氣,要翻山越嶺,羊腸小道坎坷不平,加上大雨,真可謂路隘林深苔滑,扛著木料下山來,幾次欲滑倒,出了一身汗,險吶!最后我的牙已經(jīng)咬得不能再咬了,甚至失去知覺——就是那討厭的肝,逼得我拼命咬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玲就是這樣經(jīng)常抱病堅持工作,因為她忠于祖國的橡膠事業(yè)。她在1969年10月和1970年8月給妹妹李明(下鄉(xiāng)廣東陽山知青)寫的信中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胃倒糟糕了不少,在家里從來沒有胃痛過,在老隊也沒有,到了新隊痛了四次,平均一月一次,痛得也夠厲害的,渾身冷汗,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寧愿它肝痛。胃痛真不好受,現(xiàn)吃胃舒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些日子扛木料蓋草房,我扛得不少。有人說:你的力氣很大喲!其實力量還不是煉出來的!說實在,我力氣不大,只是拼命干罷了。有時肝、胃盡給我搗亂,而且身體很虛,出汗太多。從開工十來分鐘便全身濕透,一直到收工回家都如此,成天除了睡覺,就是泡在汗水里??晌乙幌氲揭獱帤?,就咬緊牙關(guān),不管什么毛病,我也非上山不可!有一次我的腳中毒,腫得象饅頭,可我還是上了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圖 李小玲父母1946年在香港從事地下工作時結(jié)婚照。父親李漢興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入黨,任東江縱隊特委青工部部長、中共香港市委副書記;海南解放初任中共海南行政區(qū)黨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后調(diào)任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人事局局長。母親陳逸玲1942年入黨,參加東縱,在香港以中學教師職業(yè)掩護,與丈夫一起做黨的地下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上圖、中下圖、下圖 李媽媽榮獲中共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章、國慶70周年紀念章和東江縱隊60年老戰(zhàn)士紀念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在連隊勞動和物質(zhì)生活極其困苦之中,堅持溫習俄語,用俄語與同學會話,相信總有一天知識就是力量,還堅持寫作。她才思敏捷,言語流暢,文采橫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充滿理想、哲理、豪情和擔當,是用青春和生命寫就。那時的知青中,沒有多少人能做到象她那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晨星農(nóng)場改制為兵團6師2團,當年9月全團抓革命促生產(chǎn),舉行活學活用毛著講用交流會,時為16連戰(zhàn)士的李小玲當選為講用者。她不負眾望,寫下9600多字的題為《無產(chǎn)階級的“公”字是斗出來的》講用材料,從“向老工人學習攀登公字高峰”、“超出局限性為革命敢于吃苦”、“只有平時不怕苦戰(zhàn)時才能過得硬”、“狠批活命哲學打掉精神枷鎖”、“恨斗私字一閃念革命就是靠自覺”、“宣傳毛澤東思想要向私字宣戰(zhàn)”、“不停頓向私字開戰(zhàn)完成世界觀的根本轉(zhuǎn)變”和“戒驕戒躁繼續(xù)革命”等八個方面,用銀鈴般的嗓音向指戰(zhàn)員們講敘,至今仍能打動人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的時代,英雄輩出,他們創(chuàng)造的人間奇跡,他們的英勇業(yè)績,全是活學活用毛主席思想的結(jié)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在九大指示: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首先是不怕苦,才有可能不怕死。難道有平日最愛叫苦連天的人在戰(zhàn)場上是勇于獻身的英雄嗎?橡膠事業(yè)是祖國建設(shè)迫切需要的事業(yè),我們能從事這個工作應(yīng)感到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看老工人長年累月奮戰(zhàn)在窮山溝,不叫苦,不畏難,艱苦奮斗,改天換地,從來就沒有考慮過自己。我想:接受再教育,就該從這里開始,學習他們的“無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邊疆的青年在保衛(wèi)祖國中有特殊的責任。我們到海南來,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了打仗。我們渴望參加埋葬帝國主義的戰(zhàn)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為人民貢獻的多少不是看你的年齡,不是看你活得多長。人長得像水牛一樣壯,卻不是為人民服務(wù)又有什么用?雷鋒、王杰他們活在世上并不太長,但他們對人民的貢獻和給以人民的精神力量卻是無法計算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我們班收工了,但另一班還在卸磚,我原打算到井邊洗衣服,看到這種情景,猶豫了一下,想到主席說的“要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就跑去卸磚了。星期天對我來說是很寶貴的時間,我總想利用星期天多讀讀毛著,看看書報,但為了使放牛同志得到休息,就去放牛。事情都很小很小,但也經(jīng)過思想斗爭,是毛主席的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wù)的思想教導我去干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為橡膠事業(yè)出力,如果每天工作回來不感到勞累,那就糟了,那就說明自己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大力發(fā)展橡膠,就是說要盡最大的力量,盡我們的全部精力。所以每當勞動回來,越是疲勞心里越高興,因為盡了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學習毛主席著作,閱讀書報,關(guān)心國家大事,目的是為了把革命工作搞好,而宣傳工作則是革命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兵團二次工作會議精神傳達后,五年規(guī)劃、三年開發(fā),目標明確,令人鼓舞。我們一生一世都沒有這么直接,這么具體接受主席交給的極其光榮艱巨的任務(wù),這一次,我們承擔!帝修反越是卡我們,越是逼著我們拼命干,越是逼著我們要依靠全體軍民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卡得越緊,我們的橡膠發(fā)展則越快——事物總是向著它的反對方面轉(zhuǎn)化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總覺得學習毛澤東思想應(yīng)成為我們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有的時候,實在勞累、疲倦,但也要翻翻主席著作,就是讀上十分鐘、二十分鐘也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講用后,當時岀名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童年的李小玲與弟弟李青(左)留影,讀中學時一起下鄉(xiāng)海南屯昌縣。兵團時期李小玲在6師2團留影(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12月,講用出名的李小玲被選派到6師師部參加通訊報道員學習班,到各團采寫了許多大力發(fā)展橡膠的稿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月22日她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說:“到其他團,更開闊了我的眼界,那里的生活比我們團艱苦,交通很不便,條件比我們團差,這更堅定我為橡膠發(fā)展貢獻畢生的信心,橡膠發(fā)展太需要人,太需要了!什么時候看到我們國家橡膠自給了,那時才心花怒放呢!不瞞你說,來海南一年了,和你愛上粵北的一草一木那樣,我愛上了這里的山,這里的水,愛上了這里獨特的橡膠,一看見橡膠林就感到格外親切?!?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玲參加師部通訊報道員學習班結(jié)束后回到團里,團政治處要把她留在團部負責廣播和通訊報道,可小玲覺得自己思想還不過硬,不想留在機關(guān)工作,執(zhí)意要回連隊。那時小玲總認為象她這樣干部家庭出身的人,就是要多到基層經(jīng)受鍛煉和考驗才行,才能對革命有更大奉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在1969年10月30日給妹妹的信中說:“……有人就是那么‘高明’,離了家庭就活不下去,有那么一個后臺就高人一等,可笑……我聽到不少干部子女,父母解放了,就不安心在海南了,就后悔來海南來錯了,巴不得有走什么‘后門’回大陸去。這些人真可笑,離了家庭就不能干革命?!唉,我真替他們害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李小玲獲知母親“解放”的消息后,1969年11、12月給媽媽和哥哥、妹妹回信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接到媽媽的來信,要我回廣州,看來不可能了,要抓革命,促生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年我們連開荒600畝,真要大干一場,少了一個人就是少了一份力量,我說什么也不能在攻堅戰(zhàn)的關(guān)鍵時刻回家啊。我思想很通,一點也不鬧情緒,安心抓革命、促生產(chǎ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沒有什么理由回去。要說回去看媽媽,這一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目前生產(chǎn)很緊,要‘一抓三促’,所以不回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事實上,像我們家這樣一種情況——全家人都分散在不同地方——在我們團,我們師,甚至整個國家是多么普遍,我簡直找不出有幾個同學的家是沒有分散的。如果人人都要團聚,那生產(chǎn)怎么搞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已下決心三年不回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1970年元月給妹妹寫信還說:“一個人為什么要靠家庭呢?毛主席說:要教導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革命靠自己,再好的出身,不努力改造自己一樣完蛋。相反出身不好,認真改造世界觀,一樣有前途。有的人家里出事了,就屈服了,萎靡不振,從此一落千丈。我決不這樣!家庭問題休想成為我革命的絆腳石!當然我知道自己的思想會有反復,但是忠于毛主席的紅心永不變?!畯氐椎奈ㄎ镏髁x者是無所畏懼的’。主席這條語錄成了我們的座右銘?!?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小玲在2團連隊砍芭后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處境雖艱難困苦,卻對家人情深意切。她一直遺憾的是在來海南之前未能有機會照一張全家福,她在信中總是勸說要弟妹回廣州時,請哥哥和弟妹一起照,不用等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還寫信安慰受沖擊中的媽媽:“媽媽……我們的眼光應(yīng)看得更遠些,看得更廣些,不要只看到自己,只想到家庭。李青(小玲之弟下鄉(xiāng)屯昌縣南呂農(nóng)場)寫信說他一年來進步很大,收獲很多……橡膠,是祖國最迫切需要的工業(yè)原料,我們從事這個前人從來沒有干過的光榮偉大事業(yè),是無比驕傲和自豪??傊?,一年來感受很多,一下子說不完,我真正體會到與天地奮斗其樂無窮!你在干校,我在海南,但我們都是為了革命。我們一天到晚考慮的,應(yīng)該是如何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而不是考慮個人得失。如果我們時時、處處考慮黨和人民的利益,我們的心胸就會寬廣起來,眼界就會開闊。我們就不會有什么個人憂愁,而是以朝氣蓬勃的戰(zhàn)斗姿態(tài)去迎接工作??傊?,我們隨時隨地都必須以革命利益為重,個人利益要服從革命利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時李小玲勞動雖然繁忙艱苦,仍非常關(guān)心國家大事,突出了那個時代先進青年的本質(zhì)。她時常把自己所知道的國內(nèi)外形勢、內(nèi)部信息,向同是下鄉(xiāng)的弟妹講述,有時還將毛主席的有關(guān)講話和報告,一并抄寫給他們,讓她們也一起關(guān)心國家大事。信往往一寫就是十幾頁,有時是用信紙兩面翻用,有時是用父母、兄長和弟妹來信的背面寫,有時又用不知哪弄來的紙片拼接而寫成。除了國家大事,小玲作為長女,經(jīng)常為尚未“解放”的父母分擔責任,對弟妹、兄長都是細心叮矚,仔細安排家事,對一起下鄉(xiāng)的李青經(jīng)常向同學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困難。她對曾在她家做保姆的也同樣關(guān)懷備至,在那個特殊年代,她一家和保姆結(jié)下深厚的情誼,以至小玲離開保姆下鄉(xiāng),還把自己在農(nóng)場每月20多元的工資寄給保姆,表達感激之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對學習如饑似渴。一天的勞累之后,別人早已進入夢鄉(xiāng),可她還經(jīng)常頑強地學習到深夜。她在1970年元月3日的日記中寫道:“我深感自己精力有限,有多少東西要學習呀!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有多少內(nèi)容必須學習和掌握!在這樣的時候,難道能夠容忍浪費一分一秒的寶貴時間么?抓緊吶,時間是買不回的財富。一放松,又滑去了千萬秒,可惜呀!”即使在1970年10月16日她生命的最后一個夜晚,小玲還在宿舍微弱的燈光下學習毛著《實踐論》,在日記本記下“人的認識的最基本來源在于人的生產(chǎn)活動”;“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但真理的認識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而是反復循環(huán)逐步完成的”;“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這世界,通曉革命理論的目的在于指導革命實踐”等八條學習心得。這是她的絕筆,青春芳華的最后日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小玲(右1)在2團連隊工余時與同學在南渡江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6月,2團開荒種膠任務(wù)重時間緊,指戰(zhàn)員生活異常艱苦,吃菜吃肉全靠自己,團首長為解決全團吃肉難問題決定建立養(yǎng)豬連,從連隊抽調(diào)包括李小玲在內(nèi)的一批能文能武的女知青戰(zhàn)士負責籌建,她們不到三個月就上荒山備料搭建了三幢茅草房,挖了井,建了廚房和宣傳欄,開墾大片供養(yǎng)豬的番薯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6日是養(yǎng)豬連休息日,時為班長的李小玲等女知青不少人回到老連隊探親訪友,當聽到廣播強臺風來襲消息,都婉拒親朋好友過完休息日才走的挽留,立即于當天下午或連夜趕回養(yǎng)豬連投入防風抗災(zāi),保護了集體財產(chǎn)。17日凌晨,由于連續(xù)暴雨引起山洪爆發(fā),養(yǎng)豬連營房被淹沒,高個的水性好的知青手挽手保護弱小戰(zhàn)友站到高處或轉(zhuǎn)移,把生的希望讓給他人,在洪峰奔瀉的生命最后一刻,她們高唱國際歌視死如歸,結(jié)果20名女知青和指導員、連長共22人犧牲,僅6名女知青幸存。據(jù)生存者介紹,李小玲在與狂風暴雨的搏斗中緊緊抱住醫(yī)藥箱,始終與其他幾位知青一起帶領(lǐng)全體姐妹們勇敢面對,直至犧牲。犧牲之前,李小玲已獲批探親假,但她說新連隊工作多,等明年才走吧,結(jié)果再也沒能探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圖 李小玲等22名知青犧牲后,6師2團以烈士名義予以善后,編印了“防風抗洪英勇犧牲二十二烈士永垂不朽”宣傳冊子廣為宣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圖 1970年10月李小玲等犧牲后安葬,每個犧牲者都立著鐫刻“烈士之墓”字樣石碑。這是李小玲的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短暫的一生,是奮發(fā)向上的一生,是為革命理想獻身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壯志未酬身先去,長使知青淚滿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小玲,安息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葬李小玲等22名知青的墓園被列為海南農(nóng)墾青少年愛國愛墾教育基地。每年,大批中小學生和各地大學生、學者、領(lǐng)導者、老知青等前來掃墓和瞻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李小玲等屯墾戍邊獻身寶島橡膠事業(yè)知青的遺愿已實現(xiàn),謹以一曲當年兵宣的經(jīng)典舞蹈、如今的“海南頌”交響組歌《膠林晨曲》,告慰她(他)們在天之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注:本篇根據(jù)廣州知青朱淑倩、丁惠筠、何啟珍、古國柱、虞紅等提供的《知青在海南》史料綜合整理,部分相片由廣州知青提供,致謝?。?lt;/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