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黃河岸邊的行吟 —省作協(xié)培訓班濱州市學員研討集錦

滄海一粟(宋暖)

<p class="ql-block">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明確文學工作者在新時代的使命、任務與擔當,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特舉辦全省第二十六屆基層作家培訓班,旨在提高廣大基層作家思想政治素質,提升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創(chuàng)作技巧,引導大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創(chuàng)作一批反映新時代的精品力作。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積極響應,經(jīng)過各縣區(qū)推薦選拔,共計15名來自各縣區(qū)的文學骨干參加本次培訓班學習,他們是侯磊、王永彪、王鳴鳳、王玉麗、王曉振、李建玉、王燕、肖玉莉、楊霞、郭新坡、苑小紅、王華英、王樹梅、耿海麗、張東梅。下面,將本次學習第一次集中研討情況匯報如下:</p> <p class="ql-block"> 根據(jù)省作協(xié)課程安排,我們?yōu)I州市學員集思廣益,也制定了自己小組的交流計劃。</p> <p class="ql-block">  并制定了學習交流的小計劃:1.每個市(區(qū)、縣)推選一名主持人。2.按照學習每天的內(nèi)容,晚上7:30在群里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以文字形式發(fā)本群里。3.每天我們最好把自己的學習筆記和學習照片截圖到群里。4.主持人負責把交流的內(nèi)容整理成美篇,發(fā)省培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晚上大家視頻大家相互介紹之后,都談了自己今天學習的體會和對自己寫作的觀點與思路。</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帶著空杯心來學習,謙遜有禮。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滿了對文學的愛好、執(zhí)著及思考。<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過近兩小時的交流分享學習感悟,碰撞出了不同的寫作火花。</span>相信接下來的學習,大家會更加的認真,積極,勤奮。</p> <p class="ql-block"> 侯磊,筆名侯三石,1976年12月生,現(xiàn)供職于濱城區(qū)里則街道辦事處,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副秘書,作協(xié)辦公室主任。 有詩歌發(fā)表于《山東文學》、《時代文學》、《中國詩影響》、《北京詩人》、《零度詩刊》、《奉天詩刊》、《山東青年作家》、《職工天地》等刊物。</p><p class="ql-block">個人詩觀:</p><p class="ql-block">要想翱翔于詩國的天空,必先深入生活的土壤。 </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談:</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多了回憶。故人、故園、故鄉(xiāng),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人和事,都回來了。</p><p class="ql-block"> 最多的是想對過去說些什么。我為什么寫詩?因為我堅信詩歌源于真誠的內(nèi)心,源于真是的情感和生活體驗,堅信詩歌對于我乃至每一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神秘的力量,去獲得世間的喜怒哀樂,這一切都是快感和幸福感的源泉。我為什么寫故鄉(xiāng)?“詩人的天職,就是返鄉(xiāng)。”故鄉(xiāng)給了寫作的給養(yǎng)和精神動力,還有就是“故鄉(xiāng)”這兩個字是詩者更古不變的主題,能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這是我反復吟唱的故鄉(xiāng)的原因。我對寫作的態(tài)度,杜甫說的“詩是吾家事”,詩歌是對往事的祭祀,也是對未來的祈禱,不管是個人的經(jīng)歷和感悟也好,是對現(xiàn)實和社會的思考也罷,或自言自語,亦或大聲疾呼,愿意不愿意都是一種留痕,留個自己,也留個他人。</p> <p class="ql-block">  王永彪,男,山東無棣人,筆名:中青狼,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濱州市濱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品見于《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當代文學》《零度詩刊》、《職工天地》、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詩選《風過瀘州帶酒香》等。獲第一、五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優(yōu)秀獎和入圍獎,首屆“新日杯”全球華語厚德微詩大會入圍獎,“紅荷濕地杯”首屆全國詩歌大獎賽三等獎,第二屆“劉伶醉杯”全國詩歌大獎賽入圍獎,山東省“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主題征文二等獎及本省市諸多文學獎項。</p><p class="ql-block">詩觀:</p><p class="ql-block"> 一首詩的誕生,特別是一首好詩的誕生,具有很多的因素,包括詩入修養(yǎng)、功底、其中就包含了語言的敏感性。個人以為,詩歌語言的敏感性,是歌的靈魂,是一首好詩誕生的基礎和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p><p class="ql-block"> 浩瀚如海的文字,漫長的歷史長河,蕓蕓一眾的詩人和洋洋酒酒的萬字詩歌作品,淘洗出多彩的生活。在眾多的詩歌作品中,呈現(xiàn)出了眾多的精品。這其中,詩歌語言的敏感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一首詩如果有個好的結尾,那這首詩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可愉悅、可傷感、可喜極而泣、可悲從心來。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我們不能坐懷不亂。只有那條河千年不變,萬古流淌。這里講的是人生這條河生生不思,如火焰、如果實。由此可以體會到詩歌語言敏感性的重要,它有時跳躍、有時安靜。作為一個詩人,對語言敏感性的捕捉,要及時、要準確。其實詩歌不是講道理,沒有那么多條框的東西來框住,也無復制的可能性。我們作為一個詩人,應以文字作為身體的一粒細胞,溫柔待它,那它就會隨著你生命的律動而煥發(fā)生機。</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一個詩歌理論研究者,我只是一個文字的搬運工,在搬運過程中,會把它們的次序弄顧倒,會弄成好多的幾何圖形。我們敏感地把敏感的文字嵌入天空、泥土,河流、大海,也嵌入我們生命里最柔軟的部分。我認為詩歌永遠不會消失,詩人也不會消失,我們的文明會延續(xù)、發(fā)展、會達到更高級的人類文明。那詩歌語言的敏感性就永遠存在,并繼續(xù)發(fā)揮積極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王曉振,博興縣一中老師。</p><p class="ql-block">作品簡介:</p><p class="ql-block">2006.10在《出版商務周報》發(fā)表散文《拿讀書拯救自己》。</p><p class="ql-block">2008年出版詩集《夜夜舞蹈》(CIP數(shù)據(jù)2008第051768號)。</p><p class="ql-block">2011年詩歌入選《中國1970年詩選》。</p><p class="ql-block">2012.9在《山東文學》發(fā)表詩歌《紙》《下惡石塢野花》。</p><p class="ql-block">2014.7散文《和園》入選《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3》。</p><p class="ql-block">2015.2散文《萬竹園》入選 《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4》。</p><p class="ql-block">2016.9在《天津詩人》發(fā)表詩歌《一條魚擺脫河流后的遐想》。</p><p class="ql-block">2017.10在《山東文學》發(fā)表詩歌《早晨,和高粱一起》《魚,我所欲也》。</p><p class="ql-block">2018.01在《渤海》發(fā)表詩歌《釘子》。</p><p class="ql-block">2019.07在《紅豆》發(fā)表散文《一剎那》。</p><p class="ql-block">2019.09在《渤?!钒l(fā)表詩歌《爬泰山》。</p><p class="ql-block">2009年濱州市政府“孫子文化獎”。</p><p class="ql-block">2019年散文《范公亭前,觸摸一個高貴的靈魂》獲山東省散文協(xié)會創(chuàng)作優(yōu)秀獎。</p><p class="ql-block">2019.04詩歌《伏生,站著說話,托物言志且頌揚》獲第二屆中國伏生詩會一等獎。</p><p class="ql-block">文學主張:</p><p class="ql-block"> 詩歌是一種工具。我們運用它,記錄喜怒哀樂,不神秘,不崇高。用它超越世俗與未來,忽略生死與榮枯。它為我們開辟一個新的世界。我們狂歡,也沉默;敘事,也抒情。</p><p class="ql-block">詩歌,就是一種工具,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一種工具。</p><p class="ql-block">詩歌是詩人傳記。傳記是俗世的記錄,而詩歌是精神世界的紀念碑。俗世紛繁,唯精神萃取于柴米油鹽中,澄明,高遠。</p><p class="ql-block">俗世可隱,方得心靈的慰藉;桃源可尋,才是精神的歸宿。 0 寫過,愛過,人世值得走一遭。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張東梅,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純化鎮(zhèn)中學英語教師,博興縣作協(xié)會員。有二十幾篇文章見于《渤海文學》、《西部散文選刊》、《西散南國文學》、《黃河文藝》、《濱州文學》、《濱州日報.大平原》等紙刊和微信公眾號。《把武漢擁在懷里》一文被推薦到《山東省《學習強國》平臺?!哆@個春天的主旋律》一文于2020年10月發(fā)表在《學習強國》省級平臺。2021年9月《母親缺席的中秋節(jié)》發(fā)表于《青年文學家》9月總第769期。2018年我母親去世,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思念,寫下了《母親缺席的中秋節(jié)》一文。</p><p class="ql-block">個人寫作:</p><p class="ql-block"> 寫下這些文字,聊以給自己一點安慰,釋放心里的一點空間,沖淡濃濃的思念和郁悶。之后,以前的幾篇舊作也發(fā)表出來。這似乎是我寫作就是為了情感的宣泄吧。</p><p class="ql-block">看到一句話,作者叫舒明月,是豆瓣人氣作者,她說“寫文章多數(shù)不是為了說教,更多是為情感的表達與宣泄”。我感覺與我當初的寫作動機非常吻合。</p><p class="ql-block">  關于散文寫作,在寫作方法、技巧以及謀篇布局方面,我的知識非常匱乏。今天我有幸參加山東省作協(xié)主辦的培訓班,特別的開心。我很珍惜這次學習的大好機會,希望通過學習,老師們對我以后的寫作多加指導,多加引領。</p> 王鳴鳳,女,山東膠州人,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學愛好者。其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多次在山東工人報、職工天地、濱州日報、濱州工人、濱州網(wǎng)、學習強國山東平臺等發(fā)表。散文《新濱州人的黃河情緣》獲得濱州市沿黃15鎮(zhèn)街征文三等獎。詩歌《鹽堿地里的父親》(外一首)收錄《黃河三角洲詩詞》2021第25輯。<br><br><div>  拾起筆,和孩子共成長<br>  </div><div> 寫作談:</div><div>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寶今年五年級啦!從三年級開始,對于作文,有些抵觸,作為媽媽甚是著急,泛泛的理論,不停的嘮叨,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使親子關系陷入僵局!于是開始自我反思,做出了一個現(xiàn)在看來特別正確的決定!就是再次拾起筆,和孩子一起寫作!我們在共同激勵的氛圍下,一起寫學習強國征文,一起合誦詩歌,孩子不斷進步,我也一不小心成為了個“詩人”…<br>我知道,前路漫漫,對于孩子來說還有很長的路,對于我自己何嘗不是?<br> 文學,給了我全新的親子關系,讓我和孩子精神富足,我相信,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突破自我的媽媽,會給孩子更大的心理支撐,我希望,能陪伴孩子共同成長!</div> <p class="ql-block">  王玉麗,濱州陽信縣人,從事教育工作,心理咨詢師。濱州市作協(xié)理事,陽信縣作協(xié)副主席,擅長散文。有散文、詩歌分別發(fā)表于《大眾日報》、《小學生語文數(shù)學報》、《詩刊》、《山東文學》、《時代文學》、《散文》、《青海湖》、《黃河放歌》等。</p><p class="ql-block">寫作主張:</p><p class="ql-block"> 用手中的筆,記錄生活點滴、感悟生活真諦。</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談:</p><p class="ql-block"> 靈感不會主動來找你,需要你去發(fā)現(xiàn)。喬布斯曾說:“所謂創(chuàng)意不過是串聯(lián)事物,當你問那些有創(chuàng)意的人,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他們都會感到些許罪惡感。因為他們并沒有憑空創(chuàng)作出什么,只不過是發(fā)現(xiàn)了它們而已?!睘榱舜_保自己有東西可寫,有話可說,需要適時充實自己。讀書,看電影,聽音樂或學習繪畫,這些都是靈感的源泉。在尋找靈感的過程中,享受這份寫作的快樂。</p> 苑小紅,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東省詩詞學會會員,濱州市詩詞學會理事,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沾化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法人。散文現(xiàn)代詩歌散見于《校園文化》《中學生讀寫》《大平原》《濱州日報》等報刊雜志;格律詩在《詩詞月刊》《詩壇》《黃河三角洲詩詞》《今日沾化》等報刊雜志發(fā)表數(shù)百篇,并收錄于《濱州百年詩詞》《棗鄉(xiāng)擷韻》等書中。2021年獲濱州市科技館征文一等獎,收錄于《渤海》雜志;獲濱州市圖書館征文三等獎;獲濱州市詩詞學會詩詞優(yōu)秀獎;獲沾化區(qū)圖書館征文二等獎。<br><br>聽講座感悟:<br>  苑小紅今天上午聽了徐老師講座,收獲多多。好小說要做到有意思,就是要有好的故事情節(jié),有意義呢,就是做到思想情感合乎情理邏輯,發(fā)人深省。要做到這些,需要作家在選材、符合藝術的真實、人物形象鮮活、藝術手法巧妙等方面下功夫;把自己獨自選材的人物形象寫活,把生活的真實上升到藝術的真實,這些都需要作家真正駕馭語言文字,馳騁思想空間的能力。<br>  我們要想寫好小說,塑造出符合當今時代的鮮活人物形象,一定要多讀一些優(yōu)秀的成功的小說,再不斷去實踐,塑造出自己筆下“這一個”的典型形象。 李建玉,字藍田,號萬里征鴻,生于1971年10月,1993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有散文、詩歌、小小說散見于《齊魯晚報》、《農(nóng)村大眾》、《濱州日報》、《兵團日報》、《山東教育》等各類報刊,曾榮獲《齊魯晚報》孝行齊魯征文二等獎。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竹韻漢詩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詩詞學會會員?,F(xiàn)供職于濱州市沾化區(qū)馮家鎮(zhèn)學區(qū)。<br>  用自己的筆,去書寫腳下這片貧瘠的土地。 肖玉莉,濱州陽信人,喜歡文學,愛好寫作。接觸文學過晚,曾于2018年第一屆伏生詩歌大賽中獲獎。2020年濱州市市樹市花征文中獲一等獎,濱州市公積金征文獲二等獎。散文《父親栽下的白蠟樹》刊登在《山東教育》2021年3月。還有很多散文和詩歌在濱州大平原發(fā)表。<br>  <div>學習感悟:<div>  通過12月1日聽徐老師的講座,最大的感受就是讀書太少了,尤其是對于新時代的新作品接觸過少。我主要寫一些散文,對于小說寫作也非常喜歡,也閱讀了不少中外名著作品,但讀書不深,缺乏理性的思考。曾經(jīng)也想嘗試著寫一寫小說,但對于小說的開局、故事的敘述、人物設定等方面不會把握。散文應該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容易的體裁吧,所以我還是覺得散文比較隨性,寫起來相對應手。<br>  其次,我覺得好的作品脫離不了生活的閱歷和情感體驗。最近兩年不僅讀書少,生活上兩點一線的忙碌,也麻木了寫作的欲望激情,甚至缺少了寫作的源泉。<br>  寫作的源泉必然是社會、自然、生活的土壤,一旦脫離生活,即使有所作品,也絕不是好作品。<br>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謝領導們給予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在今后學習和工作中,我將努力向各位老師大咖們學習,認真聆聽講座,課余多讀好作品,多接觸一下自然社會,盡量能寫出些作品來,不辜負大家的期望和自己的努力。</div></div> 郭新坡,筆名坡子,男,1972年生,沾化法學會會員,高中語文教師,中共黨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濱州市詩詞學會理事,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沾化區(qū)作家協(xié)會監(jiān)事長,《渤海文學網(wǎng)》駐站作家、現(xiàn)代詩主管,渤海詩社副社長,渤海文苑社刊主編,沐陽文化執(zhí)行主編,沾化區(qū)作協(xié)微刊執(zhí)行主編。<br>  在讀書的過程中悟出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朽的東西那便是文字,于是試著去寫一點東西;在寫的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寫作是一件非常寂寞的事,如果耐不住寂寞,則不要從事與文字有關的工作。 <p class="ql-block">  王樹梅,女,1971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無棣縣,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魯北科技城報》編輯。喜歡文學,尊崇文字,業(yè)余作者,在自媒體公眾號《十點讀書》《有書》等上稿數(shù)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發(fā)表作品:</p><p class="ql-block">2000年,福華科教文開發(fā)中心《歲歲詩心》一書,詩歌《酒興》</p><p class="ql-block">《渤?!?020.12期,詩歌《同一只火爐徹夜傾談》</p><p class="ql-block">《傳奇故事.百家講壇》2020.10期,柳湘蓮《紅樓夢》中的真男人</p><p class="ql-block">《傳奇故事.百家講壇》2021.2期,最高級的友情,是我活成了你 </p><p class="ql-block">《傳奇故事.百家講壇》2021.10期,駱玉笙:用鍥而不舍唱響人生 </p><p class="ql-block">《女報》2020.11期,陸小曼和徐志摩</p><p class="ql-block">《時代文學》2021.5期,詩歌《相約春天》《春天的旋律》</p><p class="ql-block">1999年,獲“祖國頌”專題展藏征文作品匯展優(yōu)秀獎</p><p class="ql-block">2015年,獲濱州市“暢想三河湖”文學作品征文優(yōu)秀獎</p><p class="ql-block">2016年,獲濱州市“廣田故居生態(tài)碼頭”文學采風活動征文三等獎</p><p class="ql-block">2018年,獲濱州市“我與春天有個約會”同題詩大賽二等獎</p><p class="ql-block">2018年,獲濱州市總工會全市職工文學大賽三等獎</p><p class="ql-block">2021年,獲濱州市“春天的遇見”同題詩大賽三等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詩有三品:</p><p class="ql-block"> 聽而得之為一品;思而得之為一品;猜而得之為一品;能創(chuàng)作和鑒賞其中任何一品的,都有資格獲至詩國的綠卡。生命是一種進攻,詩無疑是最锃亮的槍刺之一。</p> 王燕 1978年11月生,無棣縣人,擅長散文、游記。山東省散文協(xié)會會員,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參與主編《智慧背囊》。煮字加料,清新調(diào)味。曾有如下文字,聊以自慰。<br>多篇文章發(fā)表于《渤海晨刊》、《濱州日報》、《中國青年作家選刊》、《語文報》;《月光族的低碳生活》縣環(huán)保征文一等獎、《我的拜客生活》衛(wèi)生系統(tǒng)征文二等獎、《心中那片藍》濱州市海洋漁業(yè)征文獲三等獎、《外公那些事》無棣鹽業(yè)征文二等獎、《千里姻緣一酒牽》無棣萬德酒業(yè)征文二等獎。<br><br><div>  取最熟悉的生活,抒最真摯的情感,觸最前沿的脈搏,寫最樸實的文字。用我的手去烹一桌文字的宴席,煮字加料,清新調(diào)味。有你家歡愉快樂的小清新,有他家明媚浪漫的大笑臉,還有我家生活里無數(shù)的碎碎念,家長里短,人間煙火。</div> 王華英,惠民李莊人。少量豆腐塊偶或發(fā)表在濱州日報、大平原、魯北晚報。<br><br><div>作品及獲獎情況:<br>2015年在《中國閃小說閃小說》發(fā)表閃小說作品《逃》(筆名清風)、《姥娘的愛》,2015年在《濱州文學作品選》發(fā)表散文作品《傷失》。散文《床前盡孝》在2018年山東省“讀敬老書 做敬老事”有獎征文中獲得二等獎;散文《我的中國夢之回家過年》在2014年獲得“幸福濱州”短篇文學征文二等獎;散文《大伯是心事》獲得惠民縣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原創(chuàng)文學比賽一等獎;散文《一個人的戰(zhàn)場》在惠民縣有獎征文中獲得二等獎。<br><br>學習創(chuàng)作意向:</div><div>提升散文的寫作層次水平,學習小說寫作。<br>學習心得和困惑:文學作品虛實結合,如何由虛到實?如何由經(jīng)驗寫作轉向體驗寫作轉型?</div> <p class="ql-block">楊霞,鄒平市明集鎮(zhèn)人,在鄒平市明集鎮(zhèn)政府工作。</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1996年3月,在《鄒平報》發(fā)表詩歌《春來了》;</p><p class="ql-block">2018年,在《濱州工人》發(fā)表散文《黃土地里的母親》;</p><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在《山東文學》發(fā)表散文《遇見佛》;</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人民權利報》發(fā)表散文《春風里的比翼鳥》;</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在省《職工天地》發(fā)表散文《春風里的比翼鳥》;</p><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在《山東商報》發(fā)表《大張官莊》;</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在《人民權利報》發(fā)表《金色孫莊》;</p><p class="ql-block">2021年8月,在《人民權利報》發(fā)表《走出邢阿莊》。</p><p class="ql-block">獲獎情況:</p><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散文《我的外祖母》獲鄒平市“慶祝建黨95周年征文”大賽三等獎;</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散文《黃河岸畔桃源人》獲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守望家園,留住鄉(xiāng)愁”征文優(yōu)秀獎;</p><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散文《出邢阿莊》獲得鄒平市“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大賽一等獎</p><p class="ql-block">2020年獲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頒發(fā)的宣傳先進個人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感想:</p><p class="ql-block">1.期待由經(jīng)驗寫作向體驗寫作轉變;</p><p class="ql-block">2.豐富語言的線條,抓住創(chuàng)作的牛鼻子;</p><p class="ql-block">3.功夫在文章以外。</p> 耿海麗,筆名若水,山東鄒平人。喜讀書、愛文字、樂山水、慕老莊。偶作散記自娛,善奉性靈發(fā)揮,書心之所想、情之所感。作品曾先后在《山東文學》《齊魯晚報》《燭之光》《濱洲日報》《梁鄒文化》《鄒平群文》等多家報刊雜志發(fā)表。2017年出版?zhèn)€人散文集《若水集》。<br><br>文學主張<br>我以我筆寫我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