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常聽見人說,讀了《老殘游記》去游大明湖,一定會感到失望或幻滅,因為百花堤沒有花,歷下亭碰不到名士,大明湖不是湖,乃是一條小河,夾岸長滿了蘆葦。還有些粗心的人,既不注意時間,也不注意地方,在歷下亭邊找千佛山的倒影,在滿天云霧里看鵲華秋色,找不到,看不見,就懷疑老殘撒謊,或更斷定是文人的夸誕。大明湖因為《老殘游記》的描繪出了名,也因為好多游人指出它的名不副實,使齊魯山水都減了聲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從劉鶚游濟南到現(xiàn)在,不過半世紀多點,大明湖真老了、丑俗化了嗎?照我看,明湖也許變了,變的可并不多,“荷花世界柳絲鄉(xiāng)”,還是照樣,只是種荷花的人,因為老殘一類的白吃蓮蓬、亂摘蓮花的客人太多了,培植了一排排的葦墻,把荷花一區(qū)一區(qū)的圈起來。只留下幾條深水的通路,給閑人蕩槳。花是看不見,花香可沒關住,你也可以從蘆葦縫進而窺見芬芳鮮艷的花海的一斑。你想要認識湖的全貌嗎?請到北極閣上看,請到城頭馬路上看,“一城山色半城湖”,“滿湖荷花繞湖柳”,并沒有什么夸張。千佛山的倒影,一定在天高氣清的秋天,在鐵公祠前的湖面寬處,才看得分明 。想認識大明湖的光明如鏡,也須在秋天冬天的蘆葦枯萎后。你要到千佛山頭興國寺的敞廳遠眺,或是坐上飛機下看,黃河是一條寬而黃的長帶子,小清河是一條綠的頭繩,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來的一面亮晶晶的鏡臺。荷花是可以遠觀,不可以褻玩的,明湖也跟廬山一樣,要認識它的真面目,須要站得高一點兒、遠一點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大明湖的特征是安靜樸素,有儲蓄,有用處。多少名泉的水,新鮮,又干凈,不分冬夏晝夜,流進流出,沒有響聲。冬天不結冰,夏天不咆哮,刮風不起洶涌的波濤,下雨沒有決堤的洪流。畫舫上難聽見笙歌管弦,繞湖岸多半是幽居蕭寺,連暮鼓晨鐘也沒有,整天是靜悄悄的。水上有一隊一隊的鴛鴦穿花戲草,玩得十分安詳自在。成群的白鷺鷥在凝神養(yǎng)氣,誰也不叫一聲。就是坐著小盆向游客兜賣蓮花的小兒女,也只是拈花示意,并不吵著賣。當?shù)氐闹V語說:“湖里的蛤蟆干鼓肚?!币詴円柜恢?,不看風色著名的蛙,到這里都要“守口如瓶”,停止了兩部鼓吹。雖然不一定由于什么皇帝的金口玉言,總要算一種難解的奇跡。在這種寂靜的環(huán)境里,宜于書畫,宜于寫詩,更適于哲學家藝術家的深思。齊魯?shù)南日軅兿矚g講:“訥于言而敏于行”,“吉人之詞寡”,“惡夫佞者”,“多言多敗”,在我看都跟大明湖的德性有一脈相通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湖的西岸有圖書館,花木樓閣,具備名園的風致,金石、古物、文獻充滿在里邊。漢畫堂內(nèi)擺著兩千年前的純樸雕繪,羅泉樓上陳列著歷代的形形色色的貨幣。張公祠、匯泉寺,盈墻滿屋都是出賣的碑帖字畫。水面的大小畫舫,湖中湖旁的亭臺祠廟,到眼都是很雅致的對聯(lián)匾額,用墨不多,可都是精心結撰。有的形容活現(xiàn),有的韻味深長,有嚴正的教條,有蘊藉的嘲諷。北極閣是“山光水色一望收”,歷下亭是“宛在水中央”,水心亭是“天心水面”,鐵公祠是“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你可以看見“會須盡剪青蘆葉,教放花香到客船”的感慨題壁,你可以看見幾方丈的小圃都會掛“臨湖筑圃,負郭耘香”的木刻聯(lián)語。查查題款,不出于唐宋的有名大家,就出于明清的飽學才子。想想看吧,杜工部、李北海在歷下亭歌詠過,曾子固、蘇子由對百花堤、滄浪亭寫過文章,李清照的柳絮泉、張養(yǎng)浩的幽居,都離湖不遠。李滄溟、王漁洋、周書昌、馬國翰,又都是當?shù)氐脑娙藢W者,他們歌誦明湖的長詩短歌,考訂歷史的大書小簡,隨時隨地可以讀得到、找得出?!皾厦慷唷?,從這些方面看,卻不是空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大明湖跟洞庭湖、太湖、烏梁素海不一樣,那是儲水的湖,為長江大河流不完的廢水臨時找個地方。它跟北平的昆明湖、杭州的西湖,也性質(zhì)不同,那是看的湖、玩的湖,點綴風景有余,潤澤民生不足。大明湖在當?shù)厝丝雌饋?,只是水田的一種,與小清河沿岸的一切水田一樣,年年要出藕出魚,割蘆葦,收香稻。湖田又肥,水又足,生產(chǎn)量多,消費市場又近,所以價值也特別高。白蓮花長到五六尺高,大條的藕又脆又甜。圓圓的蓮子,又飽滿又有分量。種蓮把地種瘦了,就一塊一塊的改作魚塘,春天一放是幾萬條魚秧,喂的是湖里的青草,到秋天就長到一斤來重。放去了塘水,魚鱗映著夕陽,密密匝匝,扒扒亂跳,真是一寸湖水一寸金。養(yǎng)魚的人笑了,魚價也便宜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山東人在厚重里有瀟灑,在純樸里有靈秀,在平凡里有器用,接觸的越久,越能發(fā)現(xiàn)心靈的美。大明湖正是山東人的象征。我在湖邊作客,住過整整三年,我玩味過它的春夏秋冬,我領略過它的晴雨晝夜,理解得越深,越覺到它的可愛可親。我愛齊魯,我愛明湖,在“一天一地一圣人”的省份,我體味到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面和“地靈人杰”的真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qū)舉世聞名,自古至今關于它的文學藝術作品不計其數(shù),其中不乏被選入語文教材的名篇。梁容若先生寫的這篇《我看大明湖》膾炙人口,就長期入選港澳臺地區(qū)的語文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容若(1906~1997),原名梁繩祎,河北靈壽人,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者。上世紀30年代,梁容若曾在位于大明湖畔的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工作、生活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中,他“玩味過它的春夏秋冬”,“領略過它的晴雨晝夜”,故“理解得越深,越覺到它的可愛可親”,于是后來就有了《我看大明湖》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傳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