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冬時節(jié),不是梅花,勝似梅花的是什么樹?<br><br>早冬時節(jié),山林田園總會給人意外的奇賞。比如烏桕。<br><br>此時烏桕葉子也基本落盡,但是早冬晴朗的天空,卻有烏桕另外一種高美,那就是落盡葉子的烏桕樹上,一串串雪白的小果實。烏桕樹高大舒展,你從遠處看去,那枝頭有如繁雪,你走近仰望,如同點點繁星,你會有一種奇異的錯覺,好漂亮的梅花啊。<br><br>實際此時的梅花正剛剛抽出嫩青的枝頭,偶爾打點骨朵。且梅花樹遠遠不及烏桕高大挺拔,我說的奇賞就在這里,早冬烏桕,不是梅花,勝似梅花。 烏桕至少在漢朝就已經(jīng)廣泛作為染料樹種人工種植,所以南北朝才有民歌,日暮伯勞飛,風(fēng)吹烏桕樹,那時村村家家都有烏桕樹,因為烏桕樹的葉子和汁液,可以提供黑色的紡織染料。<br><br>到了宋朝,烏桕的膠質(zhì)廣泛用于船舶建筑,還可以煉制蠟燭。烏桕的紅葉遠勝楓葉紅,卻高大,成為晚秋山林的絕美顏色,所謂萬山紅遍,最艷麗的紅是烏桕葉子提供的。<br><br>到了明清兩代,烏桕遍種江南的田園,成為常見的家園樹種和坐標(biāo)樹,烏桕紅了,故鄉(xiāng)近了。<br><br>早冬時節(jié),烏桕的葉子紅極而落,卻留下滿樹雪白的果實。<br><br> ”出谷蒼煙薄,穿林白日斜。<br><br>崖崩迂客路,木落見人家。<br><br>野碓喧春水,山橋枕淺沙。<br><br>前村烏桕熟,疑是早梅花?!?元朝 · 黃鎮(zhèn)成東陽道中<br><br>早冬時節(jié)走在山路上,有一種特殊的晴朗和清美。<br><br>從山谷中向山上走,陽光穿過蕭疏的樹林,這是白天的下午。<br><br>登上了最高的山崖,懸崖邊有一條路迂回通往山下。站在這里,可以分明看到山下蕭疏冬樹里的人家。因為葉子落了,村落出現(xiàn)在視野里。<br><br>只有山林里的泉水依舊有著春天的蓬勃,從腳下的石錐邊喧嘩流淌,那用樹木做成的小橋,此時水淺沙出,躺在太陽光下。<br><br>我一路下山前行,看到了最美麗的高樹。<br><br>那村口巨大的烏桕樹,樹上是雪白的果實,就像早冬盛開的白梅花。<br><br>這里詩人離村口是有相當(dāng)?shù)木嚯x的,而且是一種俯瞰的姿態(tài)。<br><br>烏桕樹可以高達18米,通常梅花樹只有三到五米,比梅花高大的烏桕樹,一樹雪白的果實,那種壯觀,讓人直接聯(lián)想到意境中的梅花。且這樹烏桕梅花掩映村落,大約只有畫圖才能描繪出那種仙美。<br><br> ”可憐烏桕樹,不待曉風(fēng)吹。<br><br>白滿枝頭粒,留充鳥雀饑?!懊髂┣宄蹂X澄之《來園雜詩》<br><br>”園中花樹,不植自生,周旋已久,各贈二韻“<br><br>這里的可憐,是可愛的意思。他的田園烏桕不是他種植的,是天然就野生的。<br><br>可愛的烏桕樹,不用早上的霜風(fēng),就自己凋謝了葉子,只留下滿樹的白果實,給鳥雀充饑。<br><br>是家園烏桕的寫實,也是另一種古典美。<br><br>因為烏桕樹養(yǎng)活一種烏桕鳥,它們以烏桕的果實為食,雙雙對對,將家安在烏桕樹上,由于不是候鳥,所以冬天它們特別敏感,一有風(fēng)吹草動,就會啼叫護家,所以這種鳥,又叫啼烏。<br><br>月落烏啼霜滿天的烏啼,指的就是烏桕鳥。<br><br>這首詩寫了烏桕樹的有情和奉獻,葉子落盡,也有滿樹的果實,給著鳥兒充饑。<br><br>它更像山野慈祥的老人,呵護著山林的子孫和生靈,白頭不悔。 ”江郎山下野人家,漠漠朝煙出樹斜。<br><br>烏桕葉殘垂白子,參差早擬是梅花。“ 明末清初 · 施閏章《還至清湖即目》<br><br>在長江流域,在江南,烏桕是最普通的山林田園樹,游子只有在離開故鄉(xiāng)之后,重新回來,他才會感受烏桕的存在到底有多么的樸素和美。<br><br>烏桕不是名樹,也非名花。<br><br>但是如果你遠遠看到烏桕果實成熟,像梅花一樣掩映熟悉的山村村落,那種親切的感覺,讓你覺得只有耐霜雪的被大眾熟悉的梅花可以比吧。<br><br>那江郎山下的村落,早上的炊煙繚繞在樹梢上。<br><br>我看見烏桕樹上還殘留著葉子,但是滿樹果實像梅花。<br><br>那村落就在像梅花雪一樣的烏桕樹里。 誰說早冬天的鄉(xiāng)村風(fēng)景不美?這是烏桕相思樹,梅花樹里家。<br><br>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里寫”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八乾F(xiàn)代文學(xué)寫早冬烏桕的第一人。<br><br>其實烏桕很常見,在梅花還沒有開放的早冬里,看到烏桕,你會更覺得一種清美的暖意,因為梅花之前有它,伴隨著你無盡的冬的詩意。<br><br>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