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font-weight: bold;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太行八陘,即將消失的千年古道(3)</b></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陘白陘(孟門陘)</b></div></font></h1><font color="#167efb"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圖文編輯:偃城浪子</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整理時間:2021年11月</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圖文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特別說明)</b></div></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陘:白陘(孟門陘)</b></font></h1> <br> 白陘又名孟門陘,為豫北、晉東南之間的交通隘道。它東南起自河南輝縣市薄壁、上八里一帶的白鹿山,故名“白陘”,經(jīng)山西陵川縣馬疙當大峽谷的長山底、武家灣、甘河、磢底、橫水河,至高平后與太行陘、滏口徑交匯,最后到達長治(上黨),綿綿延延三百多華里。<div> 白徑是太行八徑中保存最好、現(xiàn)存長度最大的一條古道,它盤旋于黃圍山下十里河峽谷(也叫黑毛溝)的懸崖峭壁之上,被稱為“懸天古道”。<br></div> 太行白陘古道位于太行山南麓最深的馬疙當大峽谷,谷深千余米,順河床蜿蜒。此陘可南渡黃河,攻汴、鄭,東向山東菏澤、大名府,北窺安陽、邯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隘。<br> 馬疙當大峽谷是從太行山流下來的磨河沖出一條深谷,谷地的出口在河南輝縣薄壁鎮(zhèn)后,名為孟門隘口,當?shù)厝朔Q“沒牙豁”。 孟門隘口山石顏色奇特,又稱紫霞關(guān)。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商周時期白陘</font></b></div> 從商周開始至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白陘古道一直是貫通晉豫及江南諸省的一條咽喉要道,是和平年代太行兩側(cè)文化經(jīng)濟交流的山間絲綢之路,更是戰(zhàn)爭年代運送糧草與兵馬的要塞與關(guān)隘。<div> 早在3300年前,商代二十君王盤庚遷都“北蒙”(今河南安陽西即殷墟)即稱“左有孟門關(guān)”。<br> 《史記·吳起列傳》記載:“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lt;br> 《左轉(zhuǎn)襄公二十三年》記:“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記載了公元前550年,莊公伐晉取道白陘的史事。<br> 清道光《輝縣縣志》曰:孟門即白陘,古太行八陘之第三陘,河南、山西咽喉,從鴨口可達。明朝時設(shè)巡檢司,弓兵把歲守,清康熙四年才撤。<div> 隨著歷史的演變,白陘古道大多已被歲月所埋沒、所覆蓋。在山西陵川縣境內(nèi),位于馬圪當鄉(xiāng)雙底村的一段古道,則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因而很多人只要一提起白陘古道,首先想到的就是陵川縣雙底村的懸天古道和72拐。</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而在河南輝縣,目前尚存的卻還有薄壁鐵匠莊一帶的云臺古道、薄壁寶泉一帶的寶泉古道、上八里鴨口紫霞關(guān)古道等三處遺址,如果我們對其稍加整理,也會使這些千年文物出現(xiàn)光輝的。<br></div> 輝縣境內(nèi)的白陘古道,現(xiàn)存遺跡共有三處:<br> <b><font color="#167efb"> 1.商周時期的孟門古道</font></b>:即紫霞關(guān)古道:鴨口-十寨門-紫霞關(guān)。<br> <font color="#167efb"><b>2.明清時期的寶泉古道</b>:</font>薄壁、十八里坡、龍浴寺、南門關(guān)、寶泉。<br> <font color="#167efb"><b>3.宋代新開的白陘支線云臺古道</b></font>:鐵匠莊、夾驢縫、西馬池、一斗水。<br> (圖為鴨口、紫霞關(guān)、關(guān)爺坪、武家灣、薄壁的地理位置示意圖。鴨口起點的那一段為最早的孟門白陘古道)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附301:孟門古道和紫霞關(guān)</b></font></div> 白陘又名孟門陘,白陘古道也叫孟門古道,緣由這條古道起自河南輝縣的白露山而得名,白露山就是今天的南北關(guān)山,以上八里鴨口上面的俗稱“沒牙豁”的紫霞關(guān)為界,南關(guān)山一直到輝縣與修武交界的百家?guī)r,北關(guān)山一直到八里溝大峽谷。<br> 最早的白陘古道起至河南輝縣上八里鴨口,過孟門關(guān)經(jīng)陵川關(guān)爺坪、長山底、甘河、武家灣、雙(塽)底、衡水河至上黨與太行陘、釡口陘匯合,全長約150公里。<br> 可見,<font color="#167efb"><b>上八里鴨口這一段的古道應(yīng)該是最早的白陘古道。</b></font><br> 圖為孟門關(guān)即紫霞關(guān)古道。 至今,這條古道仍有部分遺跡隱約可辨。首先,從<b><font color="#167efb">竹竿園</font></b>開始,就可看見亂石河灘里面,時隱時現(xiàn)、就地開采鋪就的石頭路,然后經(jīng)過<b><font color="#167efb">拍石地溝、下午峪,經(jīng)女兒縫梯</font></b>上到太行二棧,過<font color="#167efb"><b>對頭寺、上午峪、葦園、石寨門</b></font>,開始走之字形的盤山古道,一直到山頂端有一<b><font color="#167efb">豁口</font></b>,此處就是就是明洪武三年(1370)設(shè)立的巡檢司,額設(shè)弓兵四十名。萬歷年間裁留二十五名,清康熙四年(1665)缺編。<br> 這條古道由于正處于兩山對峙的喇叭口狀,時常驟風(fēng)勁吹,再加上地質(zhì)條件不好,這里的古道常常被山上落下的碎石所淹沒,特別是最近幾年,由于開采大理石等緣故,很多地方已經(jīng)被完全埋沒。<br> 所以,真正的古道到底是沿著女兒縫梯上到太行二棧,還是一直延伸到?jīng)]牙豁(即孟門紫霞關(guān))山地在盤旋直上,都不得而知,盡管這里是從河南跨越到山西直線距離最近的地方,但由于山勢陡峭,很可能就在清朝時,人們舍近求遠,改道薄壁十八里坡寶泉古道,而遺棄了最原始的這一段白陘古道。 <div> 孟門關(guān)也稱“紫霞關(guān)”,因關(guān)隘前后布滿紫色石壁,如遇晨光或夕陽照來,光芒萬丈,恍若紫氣氤氳,因此得名。<br></div><div> 以下是從黑貍虎寨出發(fā)經(jīng)女兒梯、對首寺、白龍洞、水龍洞、上午峪、石寨門、紫霞關(guān)全程11公里,拔高500米,屬于戶外初級驢友溜腿線。<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 1.竹桿園村</font></b><div> 在紫霞關(guān)大峽谷入口處西南岸,有一個四五家人小村莊,名字叫竹桿園,屬鴨口行政村。村北的鯉河(紫霞關(guān)峽谷大河)邊,就是白陘古道進入太行山最初開始的一段古險道,村邊有小竹林,房前屋后泉水四溢,讓人有陶然世外的感覺。<br></div> <div> <b><font color="#167efb">2.鴨口村瀑布</font></b></div><div> 從鴨口村至紫霞關(guān)有幾公里是非鋪裝路,轎車可以通過,往里就開始上山了。盤山路邊有一個瀑布,叫鴨口瀑布,它的水量受季節(jié)影響。<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b><font color="#167efb"> 3.將軍峰或天然大佛</font></b><div> 快到達女兒梯附近,遠遠望去山體形成做<b><font color="#167efb">天然大佛</font></b>,讓人情不自禁的膜拜,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厚愛,用自然形成這大山奇觀</div> <div> <b><font color="#167efb">4.女兒縫和女兒梯</font></b></div> 女兒梯附近有很多山羊,這里的羊肉絕對好吃,屬于山里散養(yǎng)。 <div> 到達女兒梯,兒女梯寬約3米,屬于南太行眾多天梯中比較寬闊的梯子,在此徒步是讓人感覺非常安全的地方,<font color="#167efb"><b>下面的女兒縫因此地亂開石礦,已經(jīng)被破壞掉啦。</b></font><br></div> 攀登兒女梯,很容易讓人想起太白詩仙的《行路難》:<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b></div> <b><font color="#167efb">女兒梯</font></b>對首寺至今流傳著<font color="#167efb"><b>張良與皇姑的傳說</b></font>,因漢初名臣張良退隱朝堂隱居白鹿山,皇姑思念張良來到白鹿山尋找張良,因關(guān)山地勢險要,上天感動皇姑對張良的情深,炸開一道裂縫,皇姑順從裂縫到達天梯上碰見張良;后人稱裂縫處為<b><font color="#167efb">女兒縫</font></b>,天梯稱為<font color="#167efb"><b>女兒梯</b></font>,見面處建廟紀念稱為<font color="#167efb"><b>對首寺</b></font>(有稱對頭寺)。 到達女兒梯頂處有座廟,建于清朝時期里面供奉的竟然是關(guān)公,因石碑風(fēng)化嚴重不知道來歷。 <font color="#167efb"><b>5.對首寺(又稱對頭寺、興復(fù)寺)</b></font><div> 我們到達了午飯的地方對首寺,現(xiàn)在的對首寺已經(jīng)不見寺廟,形成固定的地名來稱呼這幾戶人家的小村莊。</div><div> 對首寺,也稱對頭寺,原名興復(fù)寺,位于太行700多米高的山崖之上一個峽谷里。傳說西漢初,張良輔佐劉邦功成名就后,退隱在此山中,多年情戀張良才華的皇姑,尋蹤追至關(guān)山,與張良訴說衷腸。二人相遇之處建立的寺廟,被稱為對首寺。但因張良隱退修行之心已決,傷心的皇姑也選擇山居,最終客死深山,空留下皇姑廟在關(guān)山之中。</div> <div> <b><font color="#167efb"> 6.</font></b><font color="#167efb"><b>白龍洞和水龍洞</b></font><br></div> 白鹿山中深藏天然洞穴多處,被稱為龍洞深不可探,當?shù)厝藗髡f此洞直達西湖底部,被稱為白龍洞和水龍洞。 白龍洞比較大,有兩條叉洞,因洞深處水比較深,里面鐘乳石奇觀特別好看,下次再來此地一定要帶上彩色光源來此地拍照。 從白龍洞出發(fā)后,我們下一站到達<font color="#167efb"><b>水龍洞</b></font>,當?shù)厝朔Q水窟窿,洞中的流水會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時多時少,下面的黑貍虎寨三重瀑布水源就發(fā)源此地。 <div> <b><font color="#167efb">7.上午峪</font></b><br></div> 到達上午峪,現(xiàn)在上午峪有三家農(nóng)家,自駕游的人比較多,三重瀑布上游口就在此處 <b><font color="#167efb"> 8.孟門關(guān)隧道</font></b><div> 紫霞關(guān),古稱孟門,是太行八陘之三白陘古道重要隘口,10余年前孟門關(guān)隧道開通,結(jié)束了世代肩扛驢拉走古道的歷史。</div> 武家灣一帶太行深山區(qū),峰巒重疊,溝壑縱橫,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紫霞關(guān)隧道的通車,直接打通了通往外界的天然屏障。 孟門關(guān)東側(cè)是河南輝縣的鴨口,過了孟門關(guān)隧道則可觀到河南風(fēng)景。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167efb"> 9.長山地村</font></b><br></div> 陵川縣馬圪當鄉(xiāng)長山地村,地處陵川縣城東南50公里處,毗鄰河南,距輝縣40公里。長山地村轄5個自然村,106戶,有318口人,耕地333畝。旅游資源豐富,有太行八陘——白陘古<br>道的<b><font color="#167efb">入口紫霞關(guān)、長山地水庫、小紅石峽谷、羅郡窯大峽谷</font></b>等。 <div> 長山地巍巖相迭,青蓮秀出,群峰連綿。仰瞰之間,怪石嶙峋,濃綠淺翠,流泉飛瀑。山作屏嶂,青竹滴翠,老牛哞叫,一靜一動、一雅一俗在這里和諧共生。<br></div> 長山地境內(nèi)植被茂密,覆蓋率達96%,綠色成蔭,怪石嶙峋。林木資源豐富,富含中藥材、山貨。<br> 小紅石峽谷一河兩界,落差150余米,右邊為長山地,左邊是河南。潭水幽幽,綠樹蔭蔭,宛如一幅情趣盎然的畫圖。小溪沖刷著紅石巖,紅的透亮,綠的清翠。清澈如鏡的生命之水孕育著長山地的人們。<div> 過去紫霞關(guān)就是平路,直至武家灣景區(qū)。<br></div> <div> <b><font color="#167efb"> 10.武家灣</font></b><br></div> <font color="#333333">武家灣村</font>是山西晉城市陵川縣馬圪當鄉(xiāng)的一個行政村,地處于縣城東南50公里處,與河南輝縣市薄壁鄉(xiāng)平甸村接壤,在磨河和門河匯集之處。這里的氣候溫暖,水源充沛,素有“太行平湖”“小江南”的美稱。 <b><font color="#167efb"> 11.關(guān)爺坪</font></b><br> 關(guān)爺坪是陵川縣馬圪當鄉(xiāng)長山底的一個自然村。與河南輝縣搭界。距陵川縣城50公里,這里巍巖相迭,青蓮秀出,群峰連綿。仰瞰之間,怪石嶙峋,濃綠淺翠,流泉飛瀑。晴日,千奇百怪的峰巖,青中帶紫,近看山形勾勒分明,遠眺如畫中寫意,朦朧如幻。是典型的太行山斷裂風(fēng)貌,懸崖萬丈,駐足山頂、太行雄姿盡收眼底,中原大地舉目可睫。境內(nèi)植被茂密,覆蓋率達96%。<br> 村里有條峽谷,當?shù)乩习傩照f叫“東溝”,也有說叫“滑車溝”。峽谷山大溝深,樹木繁茂,山勢陡峭,在峽谷的懸崖絕壁上,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峽谷兩邊的懸崖絕壁上飛流而下的瀑布,像條條銀鏈,飛馳而下,形成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br> 關(guān)爺坪的村名和“滑車溝”等,都有著一個個美麗傳說。<br> 傳說,漢代時,這里有一座普佛寺,寺內(nèi)和尚謹遵佛門清規(guī),頌經(jīng)拜佛,雖然地方偏僻,卻香火旺盛。誰知后來收留了一些和尚,其中一個當了住持,后來惡性現(xiàn)露,對來拜佛的善男信女,索要錢物,強行無理。其中一個叫大虎,一個叫二虎,住到東溝處,臨近大路的窯內(nèi)現(xiàn)在二虎窯村名由此而來,見有往來行人客商,搶掠錢財,有漂亮女人,便強行霸占,虜?shù)狡辗鹚聝?nèi),把人糟蹋后,就用滑車把女人滑到寺后的山頭上,推到另一條深山溝里,消尸滅跡。所以這里留下了滑車山、井窯溝的地名。<br> 此事傳到了山西蒲州,被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知道了,十分氣憤,決心消滅惡僧,為民除害。先給和尚去了書信勸其改惡從善,和尚置之不理,仍然我行我素。關(guān)公更加義憤填膺,便利用行軍打仗,路過當?shù)氐臋C會,給和尚下了戰(zhàn)書,約定時間地點,排陣決斗。戰(zhàn)斗開始了,眾和尚揮刀舞槍,一涌而上,關(guān)公躍馬舞刀、沖入陣中。盡管眾和尚武藝超群,哪里是關(guān)公的對手,不幾個回合,手起刀落,把眾和尚斬首。尸體葬在寺廟東面山溝里的和尚墳墳的遺址尚存。<br> 關(guān)羽除去惡僧,為了報答他除暴安良,造福人民的功德,就在排陣的空曠處為其建廟塑像,經(jīng)常祭拜,經(jīng)久不衰,關(guān)爺坪村名也由此而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附302:陵川雙底村白陘古道七十二拐</b></font></div> <b><font color="#167efb">雙底村</font></b>(又名磢底),位于山西省陵川縣馬圪當鄉(xiāng)。地處太行山腹地馬圪當大峽谷,四面環(huán)山中為盆地,一座突兀的小山峰將盆底一分為二,南為居住區(qū)、北邊為田地,地勢北高南低故曰“雙底”。<br> 自古以來就是晉豫之間的交通要塞。該村界于黃圍山、王莽嶺、武家灣三個景區(qū)的中心位置,依山旁水,自然風(fēng)光優(yōu)美,沿途倉山秀水,壁立千仞,險峰峭壁,泉溪曲折奔流,懸泉飛瀑相連,空氣清新怡人。村子附近有著名的黑毛溝大峽谷、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黃圍山風(fēng)景區(qū)等,還有數(shù)條南太行戶外徒步穿越的經(jīng)典線路以及原始的自然景觀。 雙底村原名磢底村?!按}”意為兩山夾縫之處,作為地名,在這一帶的群山中高頻出現(xiàn)。磢底村附近都是高山絕壁,古人便在兩山的岈豁鑿出一條“之”字形盤山道路,即<b><font color="#167efb">七十二拐</font></b>,是白陘古道中的一段。<div> 相關(guān)鏈接:<div><a href="http://www.zit.org.cn/38xf9skz?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老大視角】03.太行第三陘:白陘古道之七十二拐</a><br></div><div><br><div> 現(xiàn)在人們在雙底村的七十二拐上山處,建造一個叫<b><font color="#167efb">“晉門”</font></b>的門樓。<br></div></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雙底村白陘古道七十二拐,又名三里磢,即在懸崖一豎槽之間,折返七十二次的“之”字形步道,路面都用青石塊鋪砌。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七十二拐是這條著名的白陘古道中的僅存的非常經(jīng)典的一段。踏上據(jù)地質(zhì)專家稱為“太行八陘”碩果僅存、堪稱歷史活標本的白陘殘留段。</div> 從古道“白陘”出口緩坡徒步古道,較省力;從七十二拐往山上行走,三百米落差的高度,很考驗身體耐力。換句話說:山西下河南略易,河南方向上山,較難。<div> 在懸崖一豎槽之間,折返72次的“之”字形步道,上至峽谷半腰部,長3華里,路面都用青石塊鋪砌,并設(shè)有擋護墻。<br></div><div> 直至改革開放前,本縣通馬圪當鄉(xiāng)及往返河南,這條路仍為必經(jīng)之路,直到20世紀80年代陵馬公路開通,方棄之不用。<br></div> 山上有一個寺廟遺址<b><font color="#167efb">“小磢圪洞”</font></b>,到廟遺址前正好是“七十二拐”,也就是說到此白陘古道以“拐”來升或降的功能完成了。上山后白陘古道自此就是一條起伏較小的盤山路了。 從“小磢圪洞”一路向西北方向,就是一段建在懸崖絕壁上的羊腸古道,路寬大約在2米左右,也就只能供一人或一馬通行,整條道路就象是懸在半空中一樣,因此這段道路被叫作<b><font color="#167efb">懸天古道。</font></b> 走在懸天古道上,可以看到山下雙底村<font color="#167efb"><b>“北國江南”</b></font>的山水奇觀。 白陘古道的路面就地取材,由各種不規(guī)則的的石塊鋪成,最窄處不足兩米。每隔三、四米距離就用長條石將路面分割成一塊,形成一個兩三公分高的小臺階,這樣做可以防止雨水和山洪沖壞路面,又可以有效地固定石塊,保持路面平整,也可以在雨雪天氣起到防滑的效果。<br> 白徑山高谷深,落差上千米,用石灰?guī)r鵝卵石鋪成的道路,雖經(jīng)歷千年磨練,但當年的馬蹄車轍依舊清晰可辨。有的馬蹄坑深入石板路之中,山石被踩踏摩擦,泛出一層層白色,故稱白徑古道。<br><div> 白陘所在的黑毛溝大峽谷,是太行山南段最深的一條大峽谷,谷底與周圍峰嶺落差近千米,集太行山水風(fēng)光之雄、奇、險、秀,景色壯美。<br></div> 古道上鋪筑山道的石塊,已磨掉了所有的棱角,青灰色的巖石泛著古老的光芒,幾處險要的地方,馬蹄窩深深地嵌在石塊里,成為滄桑歷史中的一段記憶。 白徑古道從殷商前創(chuàng)修,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使用期長達3000多年,<font color="#167efb"><b>成為太行八徑中唯一使用時間最長、保存距離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道。</b></font><div> 圖從左至右,從上到下,依次為:古棧道、小紅旗渠、河道、谷底公路。</div> <div> 白徑不僅是一條軍事要道,而且是一條商賈要道。碑文記:“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輝之薄壁,或通獲嘉、修武,或達淇衛(wèi)、汴梁,或歷彰德而通山左”,成為在中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晉商通貨東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成為太行山中的“<font color="#167efb"><b>絲綢之路”。</b></font><br></div> 目前,這里開發(fā)成了一個白陘古道景區(qū),區(qū)內(nèi)的古道由三部分組成:行巔第一橋、懸天棧道和七十二拐。沿途主要景點有:<b><font color="#167efb">行巔第一橋、山崖古驛站、石敢當、鹿巖、仙人座、生命力、明鏡高懸、石門鎖鑰、蹄跡長存、山神廟茶棚、明代石刻、七十二拐</font></b>等。<br> 不少古道愛好者會沿著“磢底村—七十二拐—古山道—黑毛溝—磢底村”的小循環(huán)線路徒步走上一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戰(zhàn)國七雄之魏國</b></font></div> <font color="#167efb"><b> 魏氏的先祖是畢公高的后代畢萬</b></font>。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畢國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淪為平民。畢萬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br>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畢萬滅姬姓魏國,并<font color="#167efb"><b>把魏地(今山西芮城縣一帶)封給畢萬。</b></font>公元前636年,畢萬之子魏犨因為隨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晉文公重耳繼位后,令魏犨承襲魏氏的封邑(魏邑,今山西芮城),列為大夫 。<br> 公元前453年,晉知伯(荀瑤)率韓魏之師圍攻趙氏基地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趙無恤遂策反魏桓子和韓康子兩家,反攻知伯,殺之并分其地。韓、趙、魏三家分晉局面形成。<br> <font color="#167efb"><b>公元前445年,魏斯繼位,自稱諸侯,史稱“魏文侯”</b></font>,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br> <font color="#167efb"><b>歷經(jīng)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國君,魏國已經(jīng)稱霸中原長達百年。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六年遷都大梁</b></font>(今河南省開封),國號也稱梁。<br> 公元前354年,<font color="#167efb"><b>圍魏救趙</b></font>。即趙國進攻衛(wèi)國,魏國聯(lián)合宋國出兵助衛(wèi)反攻包圍邯鄲。齊威王任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馳援趙國。用孫臏“批亢搗虛”計,攻大梁,魏軍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齊軍已于桂陵設(shè)伏,魏軍大敗。公元前352年,魏國放棄邯鄲,并聯(lián)合韓國打敗齊國,齊、楚兩國向魏國求和。<br>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領(lǐng)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font color="#167efb"><b>逢澤之會</b></font>。正式標志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br> 此后魏龐涓與齊孫臏演繹了馬陵之戰(zhàn),魏國實力受到削弱,后合縱連橫、伊闕之戰(zhàn)、抗秦救趙等,至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戰(zhàn)國時期白陘</b></font></div> 在三家分晉之初,軹關(guān)陘和太行陘實際上處于韓國的壟斷之下,而國土遭到分割的魏國只能通過“換地”的方式來確保己方的通行權(quán)。不過事實上魏國境內(nèi)并非完全沒有一條通道可以連結(jié)其位于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的領(lǐng)土,這便是“太行八陘”之第三陘——孟門陘(白陘)。<br> 然而這條路線對魏人而言更像是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因為橫穿太行山脈的孟門陘終究無法避開韓人占優(yōu)的上黨高地。盡管孟門陘的東出口處于魏國在河北平原的控制區(qū)內(nèi),但當魏人試圖通過這條路線抵達其在山西高原的大本營時,首先經(jīng)過的便是長治盆地的南緣,而上黨地區(qū)的另外兩處盆地晉城和陽城也是必經(jīng)之所。即使不考慮韓人在上黨的優(yōu)勢地位,僅僅從路途距離上說,<font color="#167efb"><b>孟門陘也遠不如軹關(guān)陘和太行陘來得便捷。</b></font><br> 然而對韓國來說,控制孟門陘的意義卻遠不止封鎖魏國的東西溝通那么簡單,因為從這里出發(fā)還可以直接威脅趙國位于漳水以南的一處飛地——<font color="#167efb"><b>林州盆地</b></font>。換言之,從這個時候開始,三晉之間的恩怨情仇逐漸有了趙人的身影。<br> 從歷史上說,趙國前后有兩座都城,開始是山西高原的晉陽,后來為河北平原的邯鄲,但少有人知道在兩者之間還有一處陪都:中牟。不過與多數(shù)人的印象大相徑庭,<font color="#167efb"><b>這里的“中牟”并非今天河南省的中牟縣,而是太行山東麓的林州市</b></font>。巍巍太行在途徑此處時突然向東延伸,并最終在平原地區(qū)合圍形成盆地,而中牟(今林州)正處其中。從位置上說,林州盆地東側(cè)是魏國控制的平原區(qū),西側(cè)隔太行山主脈為上黨高地內(nèi)的長治盆地,長治盆地以南則是孟門陘途經(jīng)的晉城盆地。 彼時韓國盡管在整個上黨地區(qū)占有優(yōu)勢,但其余兩家的勢力也并非完全沒有延伸至此,具體來說就是趙國占據(jù)了長治盆地北部,而魏國在晉城和陽城兩地控制了部分城池。在解讀太行陘時,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魏國為了實現(xiàn)東西國土的連接而將其在上黨高地內(nèi)的城邑悉數(shù)贈予韓國,不過在這一進程中反對最為強烈的卻是趙國。<br> 從趙人的角度出發(fā),韓國實力的增長不僅代表著自己今后將在長治盆地內(nèi)面臨更大的壓力,更意味著全面控制孟門陘的韓人可以從晉城地區(qū)向東北側(cè)擊林州盆地。事實上只要在地圖上找出“太行大峽谷”的位置,便完全能夠理解趙人的隱憂:失去魏國的牽制后,獨霸南上黨的韓軍可以從晉城沿孟門陘向北,抵達長治南部后向東穿越“太行大峽谷”,最后直取中牟。<br> 顯然如果此舉成行,對趙人而言將是釜底抽薪,無奈以此時趙國的實力還不足以影響其余兩家的決定,最終<font color="#167efb"><b>林州盆地陷入韓魏的全面包圍當中。</b></font><br> 公元前361年,回天乏力的趙國將都城從中牟遷到了邯鄲,來自孟門陘方向的威脅暫告中止。事實上單就趙人從晉陽到中牟,<font color="#167efb"><b>從中牟到邯鄲的遷都脈絡(luò)也能大致看出趙國正在逐步將經(jīng)營重點從山西高原轉(zhuǎn)向潛力更大的河北平原</b></font>。然而不論定都何處,趙國都與韓魏面臨著同樣的現(xiàn)實需求,即如何溝通其位于太行山兩側(cè)的國土。顯然此時不論軹關(guān)陘、太行陘還是孟門陘均無濟于事,唯一能夠滿足趙人需求的恰恰是“太行八陘”之第四陘——滏口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秦漢時期白陘</font></b></div>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各地民眾起義,國家又陷入紛亂。太行山一帶為晉、冀農(nóng)民軍聚集之所。王莽與劉秀戰(zhàn)于太行東,一度有戰(zhàn)事延入太行,所以白陘與滏口陘之間,有王莽戰(zhàn)劉秀之傳說。<br> 其實是他們部下可能在今天的王莽嶺一帶發(fā)生過爭戰(zhàn),形成劉秀城、王莽寨,相持于太行之頂。劉秀手下步將馬武亦曾在該處扎寨鎮(zhèn)守(馬武寨)。而主將王莽與劉秀并沒有在太行山上打過仗,只是劉秀部將馮異于河內(nèi)北上時,曾從太行陘攻入上黨,又折向滏口陘到滎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附303:王莽嶺</b><br></div> 王莽嶺是南太行的最高峰,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處僅800米,風(fēng)光秀 麗,景色誘人。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濤、掛壁公路、紅巖大峽谷、立體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素有 “清涼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譽。毛澤東生前秘書、當代詩壇領(lǐng)袖李銳暢游景區(qū)后稱贊道:<font color="#167efb"><b>“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b></font>。天下奇峰 聚,何須五岳攀?!? 王莽嶺景區(qū),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東南部古郊鄉(xiāng)境內(nèi),因西漢王莽趕劉秀到此地安營扎寨而得名。包括王莽嶺、錫崖溝、昆山、劉秀城四個景系,總面積150多平方公里。 <b><font color="#167efb">錫崖溝村</font></b>是一個神話般的世外桃源。在錫崖溝的大山谷中,從北到南分布著17個自然村。溝內(nèi)阡陌縱橫,氣候涼爽,雞犬相聞,民風(fēng)淳樸。清一色紅石板壘成的屋子、籬笆墻、水轆轆、石碾子,詩一般的田園風(fēng)光,清新宜人。壯美的山川與優(yōu)美的歷史傳說,使人流連忘返。 <b><font color="#167efb">錫崖溝掛壁公路</font></b>是錫崖溝村民不甘閉塞,向大山宣戰(zhàn),3代人艱苦奮斗30年,用原始的方法、簡陋的工具,在懸崖峭壁上鑿?fù)艘粭l“之”字形掛壁公路。這被《人民日報》稱為中國鄉(xiāng)村筑路史上的奇跡,2009年錫崖溝掛壁公路成功入選“新中國60大地標”。 <br> <b><font color="#167efb">昆山掛壁公路</font></b>,位于陵川縣古郊鄉(xiāng)昆山村,在王莽嶺景區(qū)內(nèi)。該路全長7500米,呈西高東低之勢斜坡而下,在垂直高度500米的山崖上攔腰穿過。進入隧道內(nèi),可見洞壁凹凸不平,亂石嶙峋。洞高約2.2米,寬約2.1米,僅容納一輛車通行, 每隔10米左右的“天窗”,絕對是昆山掛壁公路的一個特色,共計160多個,它不僅可以透光,而且可以窺視洞外的美麗景象,每到拐角處回眸,可見到“天窗”一字排開,上罩危壁,下臨深淵,周圍絕壁千仞,屏障環(huán)列,仙女峰,磬錘峰、盼夫石及飛來石等景觀比比皆是,峰壑峽谷,植被茂密,清流潺潺,飛瀑垂逸。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劉秀城</font></b>又名赤帝城。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逼逃至北建城以居,故名劉秀城山。位于陵川縣古郊鄉(xiāng)古郊村東南15公里處。北對王莽嶺,南到河南輝縣大沙地,東至錫崖溝,西至河南輝縣西連溝。周長約16公里。北在陵川縣,南入河南省。</div><div> 主峰海拔1632米。該山四周懸崖絕壁。北面雖接王莽嶺 ,但有山溝相隔,溝名“城壕”,僅有一條小路可通山頂,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div><div> 今山頂尚有房基痕跡和殘瓦破片,相傳為劉秀修城筑寨之遺跡。東南有一崎嶇小道可通河南,名叫“掰破梯”。為劉秀被困時,曾對山祈禱,山遂自行掰開,劉秀用懸羊擂鼓,餓馬嘶鳴之計,順此路逃往河南,故名。山頂多土,雜木叢生,油松挺拔,已成林區(qū)。</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 附304:馬武寨</b></font></div> 馬武寨坐落在四周百里皆為絕壁的馬武山中。其前后左右山環(huán)嶺繞,地勢奇險,易守難攻。至今,部分殘址仍存,農(nóng)民們在地里還不時會撿到些古時的箭矢、古錢或劍戟殘片。這里的村落名稱至今仍沿用當年寨中稱呼。 當年的馬武寨并不只是眼前的這個小山村,相傳馬武寨是東漢時期馬武曾在此屯兵,建有金鑾殿、梳妝樓、望景樓以及東南西北四大寨門,還設(shè)有菜園、肉翁、小巴、鹽場、化門、秀窯、漢井、火房、西倉、南倉、校場等等部署、設(shè)施,雖說有遺址,但能看到的不多。 馬武寨是一個山水風(fēng)光絕美,風(fēng)土人情淳樸的地方。春天,千百種野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夏天,飄逸的云霧常似隱似現(xiàn)地撩逗著山巒;秋天,黃葉紅葉白葉綠葉漫山遍野五彩斑斕;冬天,白雪皚皚冰封群山一派北國風(fēng)光,甚為壯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隋唐時期白陘</b></font></h3><div><font color="#333333" style=""> 關(guān)于隋唐時期的白陘古道,歷史資料很少。</font></div><div> 不過,黃葦山靈湫古洞從唐代就開始開發(fā),建寺筑宮,形成了長達1400年的洞廟開發(fā)模式,這在我國北方極其罕見。<font color="#333333" style=""><br></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附305:黃圍山.黃梅寺.靈湫佛洞</font></b></div><div> <b><font color="#167efb">黃圍山景區(qū)</font></b>雄踞在山西省陵縣境內(nèi),黃圍山地中最高峰,海拔1432米。此山歷來是名山勝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曹廷氟撰《黃圍洞修建殿宇記》載:"峰岫峻巍,林木蕭森,活水澄清,怪石崔崖,云騰霧口,虎嘯龍吟,禱雨則應(yīng),祈福則隆,真祗神奉佛之所,飛仙變化之地也。"<br></div><div> 陵川縣古八景之首的<font color="#167efb"><b>“黃圍靈湫”</b></font>即是這里,也是現(xiàn)在該縣古八景保存最好、最有欣賞價值的風(fēng)景旅游圣地。(陵川古八景有黃圍靈湫、西溪春色、仙臺勝概、秦嶺臥云、靈泉瀑布、熊山吐月、龍門晚照、錦屏朝霞。)<br></div><div> 相關(guān)鏈接——</div><div><a href="http://www.zit.org.cn/38x75e3g?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老大視角】02.洞天福地黃圍山</a><br></div> <b><font color="#167efb">黃梅寺</font></b>,傳說由湖北黃梅五祖弘忍法師化緣而建,故名。在抗日時期,日寇搶奪寺內(nèi)寶藏“趙城大藏經(jīng)"未得而焚毀寺廟。黃梅寺主持龍赤和尚在陳賡將軍的保護下,將“趙城大藏經(jīng)”移藏至廣勝寺,躲過一劫。<font color="#167efb"><b>解放后將大藏經(jīng)獻給國家,現(xiàn)存北京圖書館。</b></font><div> 后重建黃梅寺,保留了原有宋代建筑風(fēng)格,間有明清,院落緊湊,結(jié)構(gòu)嚴密,依山就勢,設(shè)計靈活,通道便門,不拘一格。<br></div> <font color="#167efb"><b>靈湫佛洞</b></font>。洞隱于廟中,廟又建在洞中,這種“廟中有洞,洞中有廟”的奇特布局為黃圍一絕,被稱為“<font color="#167efb"><b>中國第一佛洞”。</b></font> 洞內(nèi)石筍鐘乳,形態(tài)各異,維妙維肖。特別是<font color="#167efb"><b>雕于隋唐時期的石筍五祖和圣母佛像</b></font>,既有珍貴的文物價值,又有深遠的佛學(xué)意義。 <b><font color="#167efb"> 靈湫古洞從唐代就開始開發(fā),建寺筑宮,形成了長達1400年的洞廟開發(fā)模式,這在我國北方極其罕見。</font></b><div> 相傳黃圍有五洞,目前,可入的三洞為<b><font color="#167efb">靈湫洞、擂鼓洞、清風(fēng)洞(</font></b>擂鼓洞在靈湫洞右邊,在此洞敲擊石頭酷似擂鼓,清風(fēng)洞在蠟燭山頂,比較難入,有較好的保護和輔助工具方可入內(nèi),據(jù)說清風(fēng)洞內(nèi)景觀十分獨特,但現(xiàn)在無人進入其內(nèi))。<br></div><div> 另外,還有<font color="#167efb"><b>黃梅洞</b></font>(傳說中要想此洞開,還得此人來即是說此洞),黃梅洞洞口的一些石雕門樓,楹聯(lián)還在。但到底有無黃梅洞,洞內(nèi)是個什么形狀,洞穴專家們有待探尋。</div><div> 第五個洞據(jù)當?shù)乩习傩罩v,可能與黃梅洞相通,或者就與黃梅洞在一起,但也只是猜想、傳說,需要我們在開發(fā)的過程中挖掘整理。<br></div><div> 黃圍洞中發(fā)現(xiàn)的兩個石筍造像,不僅在選位上首開我國造像先河,而且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b><font color="#167efb">我國目前所知最古老、最獨特的磨崖造像藝術(shù)珍品。</font></b><br></div> 當?shù)厝朔Q為"龍眼"因其上方山脊形似一條巨龍,兩個穿山洞恰處于龍頭之下方,故此景又稱為<b><font color="#167efb">"巨龍雙眼"</font></b>。這種雙橋并立的自然景象,在山西省絕無僅有。<div> 這就是被稱為“巨龍雙眼”的雙龍?zhí)焐鷺蚱渲幸粋€溶巖穿洞。由于身在其中,無法遠觀其貌。不遠處,另一只“龍眼”呈現(xiàn)眼前。只見此洞高大,呈不規(guī)則橢圓,極似蒼龍巨眼。陽光從坡南斜穿而過,如龍眼睜開目光如炬。<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宋代白陘支道:云臺古道(清口古道)</font></b></div> 白陘古道的形成,不僅是為了滿足戰(zhàn)爭時期調(diào)動兵馬和運輸軍需物資的需要,同時也為了和平時期商業(yè)貿(mào)易的流通。<br> <b><font color="#167efb"> 云臺古道,又稱清口古道、修陵官道,修建于公元908年的宋代,是當時山西通往首都汴梁城最近的一條大道,</font></b>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jù)說為中國十大最美古道之一。<br> 云臺古道比較其鴨口孟門古道和寶泉棧道來,坡度比較舒緩,路面也更加寬敞。<br><div> 云臺古道是白陘的一條重要支道,由南向北橫穿太行山,是聯(lián)系山西省陵川縣與河南省輝縣市的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全長約 75 公里,距離太行八陘之第三陘—白陘約 5 公里,隔峪河與白陘平行而進。因“清溝口”臨近清口山(也稱青口山),而該路沿清口山向北盤旋而上,所以當?shù)厝朔Q<b><font color="#167efb">清口古道。</font></b></div><div> 清乾隆四十四年《陵川縣志·關(guān)隘》中陵川經(jīng)奪火鎮(zhèn)進入河南的第三條岔路“由縣七十里至奪火鎮(zhèn),又三十五里至風(fēng)豁口,共一百五里,又南五里與河南修武縣一陡水接界”中可知,在縣志中對于第三條岔路的路線并沒有像前兩條一樣對于所經(jīng)村莊或地點有那么多的細致描述。<br> 在清道光十九年《修武縣志·卷二·輿地志》中的“其北一斗水,北盡五里即陵川界”可知,此條路線上由奪火鎮(zhèn)出發(fā)直至一斗水村沿途一百一十里路程中并沒有具有值得記載意義的村落或地點。<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h3> 清口古道自開辟以來便是晉豫之間商旅往來的重要的商業(yè)通道,河南以及中原來的商旅由輝縣市薄壁鎮(zhèn)<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鐵匠莊北部的“南清溝”入,沿山西上至巔過七十二盤、夾驢縫、二棚棧、榆谷聯(lián)、急三槍、松蘿掌,蜿蜒經(jīng)過一斗水村,再從一斗水村北上到箭眼山,繼續(xù)北上便到達古道重鎮(zhèn)奪火鎮(zhèn),由奪火向西可達澤州府(今晉城);向北可達陵川,與白陘古道主道交匯,再由陵川向北,可達上黨。</font></b><div><h3> 由此可見清口古道串聯(lián)起了晉豫兩省交界處兩處重要的集鎮(zhèn),即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zhèn)及河南省輝縣市薄壁鎮(zhèn),可想而知,在晉商鼎盛時期,此道一定承擔(dān)了重要的商業(yè)交通作用,而沿著清口古道也孕育出了眾多的村落,其中便有商賈驛站型傳統(tǒng)聚落一斗水村。</h3></div></h3>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附306:云臺古道穿越</font></b></div><div> 據(jù)此,以下按照具體線路來介紹:薄壁鎮(zhèn)鐵匠莊村、一路向西、過部隊南墻,開始上山。山頂有一豁口名曰“夾驢縫”,之后是之字形上山古道,山頂有古代廟宇,繼續(xù)走,有三岔路口,修武林業(yè)局在此立有護林站牌,繼續(xù)向山里挺進,有三槍、老董家、東馬池、西馬池、一斗水,向右翻過山就是寶泉景區(qū)的西溝未開發(fā)景區(qū)。<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01.上鐵匠莊</font></b><div> <font color="#333333">鐵匠莊</font>既是古道山路段的終點又是起點,顧名思義就是給來往晉商馬隊打鐵掌的地方,昔日穿行村中,定是叮叮當當聲不絕于耳,一派熱鬧繁華。</div> <b><font color="#167efb">02.清口坡</font></b><div> 轉(zhuǎn)過一道山梁,就是清口坡了,此處有一處新蓋的民房,主體已建好,奇怪的是成了半拉子工程,門口書“這是我家”,真正的房主何須以此方式聲明,充滿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幾株桃花含苞待放,細看居然還有舂米的石臼、石碾及長滿荒草的幾隴薄地,相必古時這里也是有人居住的地方。</div><div> 這條古道的路面跟另外兩處的建筑特色是一樣的:每隔大約一丈都有一層“把石”微微突出,這“把石”的作用有三點,一是可以在山洪爆發(fā)時分解水流,可以更好的保護路面;二是“把石”掩埋得更深一些,可以更好的保護其他石頭不被山洪沖起。三是“把石”的出現(xiàn)可以減緩坡度,形成一個個極小的臺階,方便人馬行走甚至可以行車。越是陡峭的地方“把石”越是緊湊,路面舒緩則相距較遠。<br></div> 清口坡稍事休息,補充些水及食物。又踏上行程,這段古道保存的相對較好,寬約2-3米,人工擺放的石頭經(jīng)歲月洗禮已變的十分光滑。抬頭可看到前方古道變的更加曲折起來,定是72拐了,此時太行山風(fēng)景變的更加壯美,壁立如墻,間或點綴幾株崖柏,充滿詩意。 <div> <b><font color="#167efb"> 03.古道72拐</font></b><br></div> 古道72拐處,曲曲折折,路邊側(cè)開始出現(xiàn)精心砌就的石墻,一方面可以防止雨水流動直沖對道路破壞,另一方面還可以保護過往行人及騾馬,可謂一舉多得。 <b><font color="#167efb"> 04.夾驢縫</font></b><div> 經(jīng)過一段長達1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來到一埡口處,曰夾驢縫,夾驢縫一聽名字便知其意,是一段寬約3米,長約20米經(jīng)人工鑿就的通道。古代沒有施工機械能開辟出來這樣一處通道,真可謂不簡單。<br></div> 回望夾驢縫,豁口下方就是我中原大地。 過夾驢縫,又是一段讓人崩潰的拔高,平時這樣的小坡自然不在話下,可是走過72拐后,真的是太累了,但一想到馬上登頂,便咬牙堅持下來了。保存最好的一段古道。 <b><font color="#167efb">05.關(guān)帝廟和云臺大草甸</font></b><div> 轉(zhuǎn)過最后一道拐,便遠遠看到了聞名遐邇的關(guān)帝廟,此處與山下風(fēng)景迥異,山體變的舒緩開闊起來,滿山荒草,驢界稱<b><font color="#167efb">云臺大草甸</font></b>。據(jù)傳此處原本也是樹木茂盛,密林遍布,商賈往來大多會選此處埋鍋造飯,久而久之樹木就砍光了。</div><div> <b><font color="#167efb">關(guān)帝廟</font></b>建于何時無從所考,門口兩通石碑有乾隆53年及光緒20年,分別為公元1788年及1894年,據(jù)此可以說明一百來年前古道尚且繁榮,沒落廢棄也就近幾十年罷了。關(guān)帝廟旁有廢棄的房屋數(shù)間,疑為驛站或他用,一些石構(gòu)件散落期間,不知所用何處。<br></div> <b><font color="#167efb">06.三搶</font></b><div> 從關(guān)帝廟繼續(xù)西行,古道在密林中穿行。道路非常平緩,這會兒想爬坡都難覓。行至三叉路口,原計劃此處左轉(zhuǎn)走小路至百家?guī)r走環(huán)線返回,但看同行人員比較累帶的補給較少,加之還有小孩子,遂決定至興隆掌老董家吃飯走修陵公路返回。 丁字路口直行是去興隆掌的路,古道繼續(xù)向前延伸,路遇幾處絕壁,深不可測,風(fēng)景甚好。經(jīng)過一片楊樹林,到達一處廢棄院落,名曰<b><font color="#167efb">三搶</font></b>,地名很奇怪,似與匪徒有關(guān)。房子均為石頭砌就,小青瓦屋頂,路旁有一古井,居然還有水。</div><div> 此處可以看到遠處的上寶泉水庫。</div> 繼續(xù)前行,到達一處谷地,遠遠能看到興隆掌老董家百年石屋。在一條干涸的小溪邊,有一處規(guī)模很大的廢棄石屋,古道與石屋有一石橋相連,石橋上似有馬蹄踏就的石臼,推測為古驛站。走近參觀,房屋頂早已坍塌,墻壁用石非常規(guī)整,幾米長的石條鑿的有棱有角,有的還在原位,有的已坍塌地上。 <b><font color="#167efb">07.興隆掌老董家</font></b><div> 參觀完古驛站,前行就是老董家了,隔壁正在建房子,完全是突兀的現(xiàn)代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極不協(xié)調(diào)。由于前行驢友的到來,老董家顯得熱鬧非凡,門口有打牌的、院里有正在就餐的、門廳頂上有曬太陽的,院里人來人往,也分不清楚那是老董,但見一婦女忙上忙下,肯定就是董嫂了。</div><div> 據(jù)說老董家的招牌是咸米飯,走近廚房,石墻早已被熏黑,褐色的米飯盛放在一口巨大的大黑鍋中,不過看著還是蠻可口的,每人15元,咸米飯我也經(jīng)常做,不過比起老董家的咸米飯確實差了一個檔次,一般做也就配料蘿卜炒肉,老董家的居然還有花生、土豆等,吃起來也非常入味。飯畢打量老董家的房子,據(jù)說已經(jīng)三百多年,是純正的太行山民居,通體石墻,小青瓦覆頂,門窗雕花顯得很是講究。<br></div> <b><font color="#167efb">08.一線天</font></b><div> 興隆掌酒足飯飽準備繼續(xù)趕路,在此有個分叉,繼續(xù)沿云臺古道前行,經(jīng)東馬池、西馬池、一斗水,向右翻過山就是寶泉景區(qū)的西溝未開發(fā)景區(qū)。但是驢友們不這樣走,而是直接向下走一線天,直接就到百家?guī)r。我先按這個線路來說明。</div><div> 一線天坡陡碎石多,下山便捷近道。<br></div> <div> <font color="#167efb"><b>09.百家?guī)r.百家?guī)r寺.孝女塔.嵇山碑</b></font><br></div><div> <b><font color="#167efb">百家?guī)r</font></b>,位于修武縣云臺山腳下,之所以稱之為“百家?guī)r”,是因為古人稱“柏巖”有“巖下平坦可容百家”之說。東漢未年,漢獻帝劉協(xié)和曹皇后常至此避暑游玩。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曾經(jīng)在這里隱居二十多年,留下了“孫登嘯臺”“王烈泉”“劉伶醒酒臺”“嵇山碑”等遺跡。<br></div> 圖為百家?guī)r上方俯視百家?guī)r寺。 <b><font color="#167efb">百家?guī)r寺</font></b>又名崇明寺,始建于北齊,為北齊高僧、一代佛學(xué)大師稠禪師所創(chuàng)建。后經(jīng)歷代屢次復(fù)修、擴建,形成了龐大的規(guī)模,現(xiàn)仍為云臺山百家?guī)r景區(qū)的主要景點之一。<br> <div> <b><font color="#167efb">孝女塔</font></b>,又叫百家?guī)r寺塔,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三年(686年),是我國現(xiàn)存為數(shù)不多的唐塔之一。該塔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總高26.15米,雄偉而秀麗,為百家?guī)r景區(qū)增色不少。重建于金代。</div> 傳說唐垂拱年間,獲嘉一個美麗的孝女<b><font color="#167efb">朱四娘</font></b>,因其母久臥病床,遍請名醫(yī)不治,有僧侶勸她以死救母,到陰間乞求閻君為其母增添陽壽,即可救其母性命,于是她就到百家?guī)r寺削發(fā)為尼,建舍面避誦經(jīng),祈禱佛祖庇佑父母,后效仿釋迦如來,自投絕壁舍身飼獸,后其母果然久病痊愈。其母被其孝心所動,不惜巨資在女兒跳崖處為其建一座磚塔,取名孝女塔。清代毛昶煦在孝女塔前題詩“巍巍唐州塔,一千二百秋。孝女何處去,魂隨七賢游”。 <b><font color="#167efb"> 嵇山碑。</font></b>此處有一碑亭,石碑上書兩個大字“嵇山”。據(jù)說魏晉時期,以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在這片大山的竹林里自由享受飲酒賦詩、暢飲清談的生活。“嵇山”的意思自然是說嵇康的山。石碑上的“嵇山”二字,為清代修武知縣李景和所鐫刻。 <b><font color="#167efb">10.云臺山茱萸峰</font></b><div> 茱萸峰位于河南焦作云臺山景區(qū),是云臺山主峰,也是最高的山峰,是歷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圣地。古時候因遍生芳香植物茱萸而得名。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花黃色,果實紅色,可入藥。現(xiàn)在山上仍有生長。</div> <div> 登茱萸峰山頂,除了徒步還可以坐車上去。坐景區(qū)的中巴穿過19個山洞上至海拔912米處,再爬1667多級臺階才能登上茱萸峰頂。</div> 茱萸峰海拔1297米,踏1667個云梯棧道才能登上峰頂,唐代大詩人王維十七歲時曾登臨此峰,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千古絕句,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b></div> 踏千階的云梯棧道登上海拔1297.6米的茱萸峰頂,但見群山連綿,峰涌云動,使人頓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氣概。 茱萸峰山勢突兀,為云臺山的主峰,據(jù)說,真武帝在此苦志修行成仙而去,此處便成了聞名遐爾的道教圣地,方圓百里的人們常來此燒香求愿,據(jù)說十分靈驗。漸漸地,人們把這里親切地稱為“小北頂”,就是說這里離北天門很近,常被天神關(guān)注,他們會滿足人們禱告時的祈求,好再讓人們來此燒香還愿。 登上峰頂,極目遠眺,可見黃河如銀帶;俯視腳下,群峰形似海浪涌。山頂氣候多變,倏忽間風(fēng)起云生,白霧從山間咕嘟嘟地涌出,紅日隨即隱去。山峰在云霧中出沒,云騰山浮,如臨仙界。 茱萸峰峰腰有<b><font color="#167efb">藥王洞</font></b>,深30米,直徑10米,相傳是唐代藥王孫思邈采藥煉丹的地方,藥王洞口有古紅豆杉一株,高約20米,樹干粗達三人合抱,枝繁葉茂,樹齡在千年左右,是國內(nèi)罕見的名木。 <b><font color="#167efb">11.一斗水</font></b><div> 從老董家出來,大約五公里的山路,就到了云臺深處石頭村——<b><font color="#167efb">一斗水村</font></b>,處于豫晉兩省交匯處,與茱萸峰景點相隔僅5公里,海拔1100多米,全村有3個自然村,55戶、211口人,因村西北處有一水泉,泉眼是一天然形成的巨石,全口大小如斗,一年四季清泉不斷,所以這個村就被命名為“一斗水村”。</div> 在一斗水村,有一條千年古道從村中通過。這條古道,上達山西高平侯家莊,下抵河南輝縣鐵匠莊,是晉商往來豫晉的重要通道。<div> 這條古道,因其經(jīng)過清口坡,村民們又稱之為<b><font color="#167efb">清口古道</font></b>,或者干脆叫它<font color="#167efb"><b>清口路</b></font>。道光志記載,清口坡在鐵匠莊北,由南清溝入,西上至巔,曰二棚棧,為西北入晉要隘。既然稱之為隘,就有軍事意義。</div><div> 事實上,這條路也是太行八陘中的第三陘即白陘的主路。在鐵匠莊西、百家?guī)r東,有一座山峰為白色,峰上有一巨石秀巖孤立,狀如白鹿,這就是著名的<font color="#167efb"><b>白鹿山</b></font>。白陘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它起源于白鹿山。</div><div>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白陘是諸侯爭霸互相攻伐爭奪的對象;十六國時期,翟釗在白鹿山被后燕圍困,全軍覆沒后,他就是從這條古道逃往上黨的。<div><div><div> 古官道旁立有石碑介紹了這條小道的來歷。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斗水村在很早的時候就是重要的商業(yè)通道,通過這條小道,古代的商旅們把南方及中原地區(qū)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馱運到山西及關(guān)外。</div></div></div></div> 然而,在一斗水村,卻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山西高平侯家莊有一位叫趙理的生意人,因為生意做得很大,人們就叫他侯家莊老東家。<div> 老東家長年上山西下河南,掙下的家產(chǎn)數(shù)千萬。趙家鼎盛時期,擁有商號108家。從侯家莊東南而行,在豫、皖、蘇、浙3000里沿線上,趙家既有手工作坊,也有專賣店;既有前店后坊的老字號,也有蕞爾客棧;既有錢鋪典當,也有種植業(yè)。至少每隔六七十里,就有趙家一個商號。單在河南輝縣的薄壁鎮(zhèn)就有十八盤水磨。據(jù)說他在高平的宅子一進十八院,里里外外、大大小小、樓上樓下共有600多間。這十八院樓樓相通、院院相連,外觀庭園巍巍、旗桿高聳,內(nèi)看雕梁畫棟、極盡富有。</div><div> 此外,他在老家還有良田數(shù)千頃,是山西高平屈指可數(shù)的巨富。但老東家不因為生意大就在家中坐享清福,他喜歡打理自己的生意,他把做生意當成人生的最大樂趣,所以,雖然他年歲漸大,依然奔波在生意場上。然而,天有不測風(fēng)云。一次意外的瘟疫奪去了在河南做生意的老東家的性命。噩耗傳到山西侯家莊,老東家的夫人帶著一家老小,哭天號地來到河南奔喪。因為路途艱險,行走遲緩,他們到達老東家做生意的地方時,老東家已經(jīng)停尸有些時日了。為了不讓老東家尸體腐壞,只好暫時在當?shù)刭I了一塊墳地,把老東家匆匆埋葬了。</div><div> 趙老夫人帶著家人往回走時,再次經(jīng)過清口坡。這里山勢險峻,道路崎嶇,想著老東家長年奔波在這樣的山路上,不由更加悲從心來?;氐胶罴仪f,趙老夫人又想著丈夫一生艱辛,想當年靠著一根扁擔(dān)發(fā)家,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如今死了卻魂飄異鄉(xiāng),不由日夜悲泣。于是她發(fā)下誓愿,要把丈夫的尸骨遷回侯家莊重新安葬。為此,她讓孩子們雇請了上萬名工匠,整整修了3年,才修了一條從山西侯家莊到河南鐵匠莊的馬車道,重新起出了老東家的尸骨,風(fēng)風(fēng)光光地運回了山西老家安葬,老東家才得以魂安故里。<br> 這個故事說明,清口古道在古代是一條軍事要道,晉商興起后,對它進行了重修,成為一條可以行走車馬的大道。如今,從一斗水到鐵匠莊的清口古道保存基本完好。</div><div> 這段古道,全部用大大小小的石塊筑成,路面有兩米多寬,由平石和立石鋪筑,每鋪一尺多長平石,就栽一行立石,坡陡的地方栽的立石就較密一些,據(jù)說這樣是為了便于馬蹄用力,踏得平穩(wěn)。道邊都是用大小不等的石頭砌的石墻,具有防護的作用,最大的石頭重達數(shù)噸。</div> 一斗水村是一個<b><font color="#167efb">典型的石頭村</font></b>。這里四面環(huán)山、風(fēng)景秀麗,長久以來的與世隔絕,有著“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桃花源之美。<br> 在一斗水村,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這些古老的石頭房子。村之中每家每戶蓋的都是石頭房子,其中現(xiàn)存明清時期的石頭房有數(shù)十間,全部由石頭精雕細琢而成,其門窗、椽檐、階石、欄桿等,無不造型精巧,匠心獨具。<div> <b><font color="#167efb">李家大院和賈家大院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民居。</font></b>李家大院建于1845年,賈家大院建于1850,建筑面積都為三百多平方米,均歷經(jīng)了百余年的風(fēng)雨滄桑。<br></div> 這塊石頭叫“<b><font color="#167efb">龍顯石”</font></b>立在村子的路邊,篤信風(fēng)水的生意人非??粗剡@塊石頭,這是一斗水村的龍脈,有它在,保全村人以及來往客商都平平安安,興旺發(fā)達。 <b><font color="#167efb">一斗水泉</font></b>,這個亭子是現(xiàn)在建的,井里流淌的泉水也是最新的,但是泉眼卻是古老的。<br> 古代通路之時,東來西往的旅者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眼泉水,都會在這里停留歇腳,拿出隨身攜帶的食物,舀起泉水,邊吃邊喝。因為泉水不是很深,只有一斗米的體積,所以叫一斗水,但是一斗水泉卻源源不斷,從不干涸,舀出來馬上又滿了。<br> 因為有這么一眼泉水,附近沒有村子,往來客商需要一個住宿吃飯的地方,一斗水村便隨著泉水逐漸興起,成為云臺古道著名的驛站。<div> 一口井,造就一個村,造就一段歷史,一口井,心系多少人的渴望!</div> 清朝時期所建的關(guān)帝廟,曾鼎盛一時。殿中供奉著關(guān)帝爺,除了關(guān)帝外,這座廟還供奉著牛馬王等,商人們希望這些神靈保佑自己生意興隆、車隊牲畜平安。<div> 關(guān)帝殿對面是一個古戲臺,兩旁還各設(shè)有二層廂房包間,由此可一窺當年繁華景象。村中的村民介紹到,一斗水村的民俗活動非常豐富,每年的三月三、春節(jié)等重大農(nóng)歷節(jié)日,這里都會舉行廟會,人們上午逛廟會,下午就聚在戲臺下看戲。院內(nèi)可容納300多人看戲,有時連墻頭上都站的有人。<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明清白陘古道</b></font></div> 在明代,山西的富商基本集中在山西南部,明人沈思孝在《晉錄》中說:“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shù)十萬不稱富。”其中的“澤潞”便是指今天的山西省晉城市和長治市。 <div> 清雍正、乾隆時,有一本蕭奭所著的《永憲錄》中寫道:“山西富戶王泰來,家有現(xiàn)銀一千七百萬兩有奇!”如果此說屬實,王泰來無疑才是當時的“天下首富”。當年縱橫天下的晉商“澤潞幫”名震四方,富可敵國,可謂興盛至極。<br> 盡管由明至清的戰(zhàn)爭、災(zāi)荒、苛政等原因使富商們的經(jīng)濟實力受到一定挫折,但是商業(yè)貿(mào)易還保留著一定的興盛趨勢。<br> 商業(yè)貿(mào)易的發(fā)展依靠道路流通交易,互通往來,因此“白陘”這條古道就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而沿路的村莊和周邊的集鎮(zhèn)如:河南的薄壁鎮(zhèn)、陵川的馬圪當鄉(xiāng)、潞城鎮(zhèn)、附庸鎮(zhèn)、城關(guān)鎮(zhèn)等都形成了物資交換、信息交流、買賣交易的場所,對地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附307:十八里坡寶泉古道</b></font></div> 可能是原來途徑上八里鴨口孟門關(guān)(或曰紫霞關(guān))的古道過于陡峭,也可能是那里的女兒縫梯實在太過危險,也有可能是白鹿山一帶山勢險要,且午峪河水常常爆發(fā)山洪,沖垮古道,<b><font color="#ed2308">明清時期,白陘古道又在薄壁一帶新開辟一條古道來。</font></b><br> 改道后的白陘古道,在輝縣境內(nèi)可分二個路段。第一路段,從薄壁至北尖垴為登山爬坡,盤山繞道人稱<font color="#167efb"><b>“十八里坡?!?lt;/b></font>(至今,新修的薄平公路也被人稱之為十八里坡)。第二路段,從北尖垴至潭頭村,在峪河峽谷紅石絕壁上穿越,人稱<font color="#167efb"><b>“寶泉棧道”</b></font>(約32華里)。中間有南門關(guān),鎮(zhèn)行山廟等,在位于寶泉村南二華里處的峭壁崖豁上的南門關(guān)正中鑲一長方形面石,上鐫“碧水丹山”,為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季春吉旦,巡撫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樞建。<br> 后因該關(guān)坡陡峻險、門小路窄,不便過往客商駝隊通行,又改在此門西約30米的崖根平坦處筑建木質(zhì)雙門,并建有門樓。客商駝隊雙向西行,有戰(zhàn)事時則需站崗放哨,封堵古道。這里較之紫霞關(guān)有很大方便。<br> 圖為寶泉景區(qū)。 此地之所以叫“寶泉”,相傳是這里曾有一眼千年不枯的山泉,不斷涌出金元寶,造福了一方百姓,曾被乾隆皇帝稱為“泉盈水靈”之地。這眼能涌出元寶的泉眼我們未能覓到,但這里的“見龍瀑”、“飛龍瀑”、“雙龍瀑”、“躍龍瀑”、“五連瀑”各個風(fēng)采獨具,飛珠吐玉,不正在為當?shù)厝藥頍o限的財富嗎? 中國古籍書刊《呂氏春秋》中載有“天下有九山”,這其中就有太行、王屋、孟門山等,而這孟門山就是今天河南“寶泉秘境”的所在地。<div> 道光年間的《輝縣志》有云“紫霞關(guān),在縣城西五十余里,關(guān)踞山巔羊腸鳥道,備極巖險,俗名鴨子口。西通山西,為兩省咽喉”“薄壁口,在縣城西南六十余里,逾高山二十里至甘河與紫霞關(guān)合為一路?!薄坝涌?,在縣城西南八十余里,入山后與薄壁口合為一路。”由此可見,因紫霞關(guān)僅為“山巔羊腸鳥道”,在道光時期,白陘古道已經(jīng)從紫霞關(guān)一線改道。<br></div> 改道后的南門關(guān)位于原寶泉村南的峭壁崖豁上,南門正中鑲一長方形面石,上鐫“碧水丹山”,系大明嘉靖年間建,后因該關(guān)坡陡峻險、門小路窄,不便過往客商駝隊通行,又改在此門西約30米的崖根平坦處筑建木質(zhì)雙門和門樓,這些應(yīng)該都是改道后的重要佐證。 寶泉景區(qū)的主要景點都分布在溪水的兩側(cè),這里山崖陡峭,亂石橫陳,溪水在石縫間不斷跳躍,一會兒漱玉吐珠,一會而湍流拍岸,一會兒從斷崖處飛身而下,一會兒鉆進碧潭不見了蹤影。雙龍飛瀑、神龜戲水、人猿泰山、千疊幻瀑、奇石走廊、荷花深潭,林林種種,千姿百態(tài)。有人還將柳宗元寫的《小石潭記》刻在岸邊的巨石上,不禁令人想起那精美的詞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難怪專家說“上天偏袒河南,把太行山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边@里山勢巍巍,群峰競秀,水湍流激,瀑布群多,大有山勢雄渾千嶂里,水潭相激勝仙間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