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簡譜,五線譜這些我們熟悉的記譜方式在當(dāng)今被普遍使用,對于不論是器樂還是聲樂的學(xué)習(xí)和表演,它們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簡譜,五線譜并非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而是妥妥的西方舶來品,傳入中國也是近百年的事情,而我國的音樂有著千年歷史,早在周朝時期,樂就被列入貴族教育體系成為必修課。</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簡譜和五線譜等傳入中國之前,古人用什么來記譜呢?關(guān)于我們傳統(tǒng)的記譜法,最早是文字譜,在不斷使用的過程中逐漸變化,有了諸如燕樂半字譜,琵琶譜,古琴減字譜,工尺譜等記譜方式。其中,工尺譜在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工尺譜用于昆曲,就被稱為昆曲工尺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昆曲工尺譜(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 昆曲工尺譜也屬于文字譜的一種,源于我國唐朝時期,它是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的文字來標(biāo)明音的高低,且對應(yīng)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音名相同的高八度一般是加偏旁亻,音名相同的低八度,就把譜字的末筆向下撇。</p><p class="ql-block">有了樂曲,需要節(jié)奏的加入才能把一個個單位音符連接成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當(dāng)今工尺譜的節(jié)奏以“板眼”來標(biāo)明,板為強(qiáng)拍而眼為弱拍,板式一般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贈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工尺譜用 “丶”或 “×、-”或“□、○、●、△、”等作為節(jié)拍符號,即板眼符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昆曲工尺譜(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span></p> <p class="ql-block"> 為了方便使用,在當(dāng)代,對于昆曲的伴奏或演唱,也把很多唱段的工尺譜翻譯成了簡譜或五線譜,以適應(yīng)當(dāng)今的需求,而作為原始記譜法的工尺譜也逐漸失去了它的使用功能,甚至成為一種古風(fēng)審美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對于昆曲的學(xué)習(xí),也有很多人在堅持使用工尺譜,原因在于工尺譜能夠清晰地記錄昆曲唱法的“腔格”,從中也能分辨出字音的“四聲”,對昆曲“依字行腔”規(guī)則有著較好的體現(xiàn)。而這些是翻譯過來的簡譜和五線譜所不具備的,可以說,對于昆曲的學(xué)習(xí),工尺譜更適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牡丹亭?驚夢》片段 張繼青飾杜麗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視頻唱段對應(yīng)工尺譜(部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