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一位老兵的平凡旅程

灞水人家

<p class="ql-block">(王彪老人的青年軍裝照)</p> <p class="ql-block">(筆者與王老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老院墅二樓遠眺)</p> <p class="ql-block">——謹獻為共和國奠基的平凡老兵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旅程,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傳奇。2021年11月7日,辛丑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三,正是“立冬”節(jié)令,北方寒潮侵襲雪花飛舞,而在西南邊陲西雙版納,依然夏陽高照,人們身著短袖短褲仍嫌炎熱。作為步入夕陽之旅的“野鶴閑云”,我有幸走進了勐養(yǎng)農(nóng)場的居民區(qū),適逢趕上了一位離休賦閑的老前輩王彪老人的九秩華誕家宴。于是,有了給諸位朋友分享的念頭。</p><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人曾把八十歲老人稱為“耄耋老人”,把九十歲稱為“鮐背之年”。又云,“人活七十古來稀”。現(xiàn)在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國人平均壽命增加了,但高壽九十的仍屬少數(shù)。王彪老人,1931年11月8日生人,按照內(nèi)地男人過壽“過九不過十”的習俗,已經(jīng)九秩過一了。而王老依然耳聰目明,精神 鑊爍,談吐風趣,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經(jīng)過一番家長里短的閑嗑,讓我更加對王老前輩的傳奇人生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苦難少年</p><p class="ql-block"> 王老出生在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城南的貧苦農(nóng)民家庭,從小記事時,父親是位牽著駱駝往來漠北馱貨謀生的小伙計,母親是位勤勞能干的蒙古族農(nóng)婦,離多聚少,快樂短暫,沒有體驗到更多的父愛。即使如此,在王老八歲之時,父親卻因暴病撒手人寰,他從而也失去了聽到駝鈴聲迎接父親的期待和快樂。母親和他住在一個破舊的蒙古包里,靠縫補漿洗挖野菜芋頭艱難求生。待王老12歲時個頭剛剛超過案板,被生存所迫的母親不得不改嫁了,他即被送到地主家當小奴隸去了。實在怨不得母親心硬心狠,上無片瓦之房下無立錐之地的貧窮窘迫,讓自己和孩子都能活下去,是每個堅強或軟弱的母親的第一選擇。在地主家里,王老成了一個會說話的工具,放牧割草,馬廄起糞,牛車拉運,從小到大,從輕到重,樣樣都干??粗鴸|家的臉色行事,稍有不慎,非罵即打,實在是天無晴日,地無平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然而,風寒吹勁草,路遙練馬力??嚯y,對于弱者是失敗的理由,對于強者則是進步的臺階。正是童年和少年的歷經(jīng)磨難,恰恰造就了王老豁朗大氣的胸懷和堅毅韌強的品質(zhì),為他以后走好人生路邁向新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全城俯瞰)</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街景)</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城郊農(nóng)莊)</p> <p class="ql-block">(30年代呼和浩特舊城的駝運社)</p> <p class="ql-block"> (2).兵荒馬亂</p><p class="ql-block"> 1947年冬,傅作義的軍隊四處抓丁,徑直把王老從呼和浩特抓到河北張家口,成了守軍司令孫蘭峰手下的一名兵卒。張家口曾是晉察冀解放區(qū)的首府,西接綏遠,東臨平津,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46年10月被傅作義集團占領(lǐng)。內(nèi)戰(zhàn)已開打兩年,王老真是脫離了狼口又跳進了虎群,這下直接面臨炮火硝煙的生死考驗。雖說不用再看東家的臉色吃飯了,但作為新兵“蛋子”,王老還不得不面對兵痞的欺凌,以及班排長的敲詐勒索。“活下去”是支撐他的唯一信念,王老只能在屈辱中隱忍磨礪。他天天聽到的是“戡亂剿匪”的“勝利”消息,天天看到的是強抓強搶侵擾民眾的土匪行徑,感到茫然無措疑竇叢生,只好得過且過渾渾沌沌地消磨時光。</p><p class="ql-block"> 好在時間不長,1948年12月上旬,按照毛主席制定的“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平津戰(zhàn)役前期作戰(zhàn)方針,華北軍區(qū)第三兵團將“國軍”孫蘭峰部死死地包圍在張家口地區(qū)。待東北野戰(zhàn)軍四縱悄悄西進,使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且又于12月22日在新保安一舉殲滅了敵王牌主力35軍,其軍長號稱“猛張飛”的傅作義愛將郭景云自斃身亡,張家口守敵士氣日益低落,惶惶不可終日。中央軍委一聲令下,楊成武司令員率第三兵團、東北四縱、北岳軍區(qū)和晉綏八縱等部共10萬余人,于12月24日對張家口守放一舉發(fā)起總攻,敵酋孫蘭峰率少部騎兵倉惶出逃,余部5.4萬余人如沒頭蒼蠅瞎撞亂跑,悉數(shù)全殲。王老回憶說,當時連長說孫司令都跑了,大家自個突圍吧。他也沒啥想法,是死是活就跟著大家亂跑,跑東跑西,還沒顧上放一槍,擁擠得跑不動了,抬頭一看,不足一公里寬十公里長的烏拉哈達山溝上面,全都架滿了解放軍的鋼炮和輕重機槍。還打啥呢,全都乖乖地放下槍高高舉起了雙手。第一次和解放軍面對面,王老心里不由得緊張一番。</p><p class="ql-block"> 孰料,解放軍來了一位大官大聲說,國軍弟兄們別害怕,我們也知道你們是窮苦人出身,不愿為蔣介石賣命打內(nèi)戰(zhàn)。現(xiàn)在張家口解放了,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下面還要打天津打北平,愿意參加解放軍的,我們歡迎,往左邊站;愿意回家的,我們不阻攔,每人發(fā)兩塊銀元當路費,往右邊站!王老一聽,頓時輕松了許多,一想回到老家,沒地沒房沒牛沒羊,干脆跟著解放軍打老蔣才有奔頭,馬上站到了左邊。一同被抓丁的呼和浩特兩個同鄉(xiāng),卻站在右邊要回老家。臨別時,專門找到王老說,彪子,你可想好了,我們要回家了,打仗可不是鬧著玩的。王老笑了笑說,你們回老家吧,以后我命大,說不定會回老家再見面的。從此,呼和浩特的某位地主少了一個會干活的“工具”,“國軍”隊伍里少了一個不起眼的“小炮灰”,王老以“解放戰(zhàn)士”的身份,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走上了一條光明之路。</p> <p class="ql-block">(參加攻打張家口的某部在集寧車站集結(jié))</p> <p class="ql-block">(我軍進攻張家口城池)</p> <p class="ql-block">(攻入張家口城后我軍乘勝追擊)</p> <p class="ql-block">(被圍困在烏拉哈達山谷的敵軍,此役敵軍戰(zhàn)損比為55:1)</p> <p class="ql-block">(3).脫胎換骨</p><p class="ql-block"> 各人都有各自的人生軌跡不可復制。有人少年得志,老來窮困潦倒,先甜后苦;有人少年磨難,老來幸福滿堂,先苦后甜。王老當屬后者。毋庸置疑,張家口是王老的再生之地,是恓惶與幸福的分水嶺。能在張家口之役,成為名將楊勇司令員屬下的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的確是王老人生之大幸。</p><p class="ql-block"> 楊勇將軍長征時率部飛奪瀘定橋、抗戰(zhàn)時黃土嶺戰(zhàn)役擊斃倭寇“名將之花”阿部規(guī)秀、以及張家口戰(zhàn)役等戰(zhàn)果累累,載入史冊,美譽鵲起。平津戰(zhàn)役結(jié)束后,1949年4月下旬,楊勇司令員又率三兵團參加了解放太原戰(zhàn)役。此時的太原守敵憑借城墻堅固的兵力優(yōu)勢,困獸猶斗死撐了半年時間。按照分工三兵團負責北城進攻,這時的王老已成為戰(zhàn)斗小組長,看著旁邊的戰(zhàn)友一個個倒下,一股塞北大漢的血性充滿全身,帶著兩個戰(zhàn)友,冒著槍林彈雨,不顧個人死活,猛打猛沖,巧妙迂回,隨大部隊一起攻破了太原城北門,打開了勝利通道。是役長達半年之久,殲滅太原守敵13萬余眾,我軍也付出了4.5萬傷亡的慘重代價?;蛟S是吉星拱照,王老的戰(zhàn)斗小組竟然完整無損,這只能說是運氣好。</p><p class="ql-block"> 太原戰(zhàn)役結(jié)束后,三兵團又重新折返京津地區(qū),改編為二十兵團,下轄66、67、68三個軍近14萬之眾。由于黨中央已經(jīng)確定北平作為開國首都,在其他野戰(zhàn)軍秣兵厲馬向全國大進軍的同時,而二十兵團因有晉察冀軍區(qū)的人馬根基,熟悉地形氣候,故全部留守京津要地,成為保衛(wèi)毛主席保衛(wèi)黨中央的“御林軍”。王老當年身高超過一米八,搏斗技能過人,且?guī)洑馔?,遂被選入68軍軍直警衛(wèi)營。前幾年給地主放牛羊的小奴隸,忽然成了英氣光鮮的警衛(wèi)員,這不啻是王老的“脫胎骨”和“人生再造”!</p> <p class="ql-block">(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楊勇司令員)</p> <p class="ql-block">(我軍突破太原城防外圍)</p> <p class="ql-block">(我軍攻上太原城垣)</p> <p class="ql-block">(拆毀太原碉堡工事)</p> <p class="ql-block">(開國上將“三楊”將軍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4).赴朝參戰(zhàn)</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從1950年10月19日起,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為止,志愿軍先后有27個軍入朝作戰(zhàn),參戰(zhàn)兵力最多時達到了135萬余人。作為“御林軍”的二十兵團當仁不讓的先后赴朝作戰(zhàn),所轄66軍隨十三兵團第一批入朝作戰(zhàn),先后參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戰(zhàn)役,至1951年4月10日回國。而67、68軍則于1951年6月下旬入朝,1955年才回國。這兩個軍雖然入朝較晚,但參戰(zhàn)較多,是1951年夏秋防御戰(zhàn)和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戰(zhàn)的中堅力量,也是1953年夏季反擊戰(zhàn)(包括金城戰(zhàn)役)的主力軍,對停戰(zhàn)協(xié)定的最終簽訂發(fā)揮了重大作用。67軍的亮點是,入朝初戰(zhàn)三天即殲滅美軍1.7萬余人,創(chuàng)下了志愿軍日均殺敵的最高紀錄,一戰(zhàn)名揚世界。而68軍的亮點是,在金城戰(zhàn)役中,采取“穿插斬首”戰(zhàn)術(shù),由偵察英雄楊育才帶領(lǐng)精銳骨干一舉殲滅李承晚的首都師“白虎團”團部,取得金城戰(zhàn)役的全面勝利,完成了朝鮮戰(zhàn)爭我方的最后一擊。</p><p class="ql-block"> 與前方爬冰臥雪浴血搏殺的戰(zhàn)友們相比,王老作為68軍軍直警衛(wèi)營的一員,實在幸運多了。自從入朝初期“志司”指揮部遭遇美機轟炸,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入朝僅34天即壯烈犧牲之后,引起了彭德懷司令員對高級指揮部安全保衛(wèi)的高度重視,多次強調(diào)各軍指揮部的防空、靈活轉(zhuǎn)移以及加強安全保衛(wèi)。王老所在的68軍軍直警衛(wèi)營,裝備精良,彈藥充足,人數(shù)近500,擔負著軍直機關(guān)的安全警戒。當時,68軍時任軍長陳坊仁、政委李呈瑞、副軍長宋玉林、參謀長宋學飛、政治部主任嚴慶堤。這幾位軍首長,在1955年第一次授銜時均成為開國少將。在三年多的入朝作戰(zhàn)中,68軍沿著朝鮮半島轉(zhuǎn)了一個圈,先后參加了北漢江至文登里一線的防御作戰(zhàn),后在東海岸布防反美軍登陸,最后參加金城反擊戰(zhàn),共殲敵近7.5萬,其中美軍1.04萬。1954年9月,又轉(zhuǎn)至永柔隸川一帶擔負防空作戰(zhàn)。在此期間,王老的所在排一直負責押管戰(zhàn)俘任務(wù),遠離前線炮火,相對比較輕松。據(jù)王老回憶講,由于多擔負防御作戰(zhàn),軍部指揮機關(guān)主要危險是防止美機空襲轟炸。慶幸的是,好多次都是軍部轉(zhuǎn)移的次日,原駐址遭到了美機的狂轟濫炸,僅有零星人員傷亡。押管的戰(zhàn)俘主要是美國鬼子,還有一些主動向志愿軍投降的***士兵,最多時有30多個俘虜。經(jīng)一段審訊看管后,這些戰(zhàn)俘陸續(xù)相繼被送到“志司”集中看管。最初看管戰(zhàn)俘比較緊張上心,可是從前線抓獲的美軍俘虜,基本都不愿意打仗,當了志愿軍俘虜受優(yōu)待,有吃有喝,三餐一睡,遠離戰(zhàn)火,沒有生命危險,自然沒有反抗逃跑的心思,從而也大大減少了看管的難度。而被俘虜?shù)?**士兵,之所以甘愿投降志愿軍,是因為朝鮮人民軍會取他們的性命,所以對志愿軍的審訓積極配合,有啥說啥,爭取有立功表現(xiàn),盼望寬大處理保住小命。當然,雖說看管戰(zhàn)俘危險性較小,但立功受獎的機率也隨之降低,同時又是戰(zhàn)爭機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擁有,不可或缺。能抱著“保家衛(wèi)國”“打敗美帝野心狼”的堅強決心,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本身就表現(xiàn)了中華好男兒不怕列強不怕犧牲的英雄本色!</p> <p class="ql-block">(68軍某部在陣地上)</p> <p class="ql-block">(志愿軍某部向美軍發(fā)起猛攻)</p> <p class="ql-block">(奇襲“白虎團”楊育才偵察分隊獲獎合影)</p> <p class="ql-block">(志愿軍“一級戰(zhàn)斗英雄”楊育才)</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京劇《奇襲白虎團》劇照)</p> <p class="ql-block">(王老在朝鮮戰(zhàn)場與戰(zhàn)友合影,后排左起第三拉二胡者為王老)</p> <p class="ql-block">(68軍長開國少將陳坊仁生平簡介)</p> <p class="ql-block">  (5).軍校學習</p><p class="ql-block"> 68軍是于1955年9月份奉命回國的,而在半年多前的2月中旬,命運之神再次眷顧了王老。原來朝鮮半島局勢一俟穩(wěn)定,國內(nèi)百廢待興,亟須大批骨干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shè)高潮,毛主席高瞻遠矚提前布局,給全黨全軍發(fā)出了“培養(yǎng)二十萬工農(nóng)干部”的偉大號召。也許是近山近水的緣故,連續(xù)幾年一直在軍直警衛(wèi)營的王老,有一天剛剛下崗回到班里,忽然接到連部通知,讓他準備行囊,讓他提前回國參加昆明步校學習,這無疑是對王老南征北戰(zhàn)忠誠勇敢的一個嘉獎。臨行之前,王老還和幾位要好的戰(zhàn)友照了一張分別留念照。這張珍貴的照片,從朝鮮帶到西雙版納,至今已67個年頭了。</p><p class="ql-block"> 生在內(nèi)蒙古大草原,在張家口獲得新生,又連續(xù)三年轉(zhuǎn)戰(zhàn)在高緯度的冰天雪地,乍到了四季如春百花爭艷的昆明春城,王老眼前一亮,恍若來到了人間天堂,渾身有說不出的興奮和力量。但他自幼沒有上過學,文化基礎(chǔ)一片空白,只能先進昆明步校文化分校學習文化。在位于昆明城北校場的三分校里,王老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寫下了“共產(chǎn)黨萬歲”、“社會主義好”等幾個自內(nèi)當年最時興的幾個十幾個字,最后學到了兩千多字,能輕松自如的看報紙讀文件了。經(jīng)過兩年的刻苦學習,王老順利通過了文化補習這一關(guān),這才正式轉(zhuǎn)入昆明步校學習。當然,此時的昆明步校對于王老這批文化基礎(chǔ)薄、軍事技能強的志愿軍學員的培訓,其目標是西南邊陲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重在黨的路線政策教育,軍事培訓次之。</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王老從昆明步校畢業(yè)。在畢業(yè)典禮上,王老和他的同學們得知,他們這個學員隊全部分配到西雙版納勐養(yǎng)農(nóng)場,任務(wù)有三:屯墾戍邊、建設(shè)邊疆、保衛(wèi)邊疆。一聽到這個決定,有的同學很不樂意,覺得朝鮮戰(zhàn)場打了幾年,又在昆明步校學了三年,現(xiàn)在卻被派往偏遠的蠻荒之地開荒種田,實在是賞不抵功、大材小用。但王老卻認為,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是人民軍隊給了自己新的生命,黨叫打東就打東,黨叫打西就打西,沒啥價錢可講的,去勐養(yǎng)就去勐養(yǎng)!于是,王老就和其他147名學員一起,摘下徽章,交出佩槍,扛起紅旗,背上背包,坐上大篷車,沿著崎嶇不平的山道,向著昆明西南的重重大山,向著神秘的熱帶雨林,出發(fā)!出發(fā)!進軍!進軍!</p> <p class="ql-block">(王老從朝鮮歸國前與戰(zhàn)友分別合影,前排左一為王老)</p> <p class="ql-block">(王老與昆明步校同學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老與昆明步校同學合影)</p> <p class="ql-block">(昆明步校畢業(yè)證書封面)</p> <p class="ql-block">(王老昆明步校戒裝照)</p> <p class="ql-block">(6).扎根邊陲</p><p class="ql-block"> “小勐養(yǎng)”,傣語意為“鴛鴦生活的壩子”,四周群山環(huán)繞,中間有幾十平方公里的開闊之地,距西雙版納首府景洪市16公里,是西雙版納的北大門,歷史上曾有一段作為傣王首府的榮耀,是兵家必爭的咽喉之地。由清一色的轉(zhuǎn)業(yè)軍人,駐扎此地組建勐養(yǎng)國營農(nóng)場,無疑具有屯墾戍邊維護西南邊陲穩(wěn)定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在此,不能不簡述一下西雙版納的含義,傣語“西雙”意為“十二”,“版納”意為“繳納賦稅”,合到一起為“十二塊繳納賦稅的地方”,西雙版納傣王朝從1180年開立至1949年結(jié)束,已經(jīng)41位傣王統(tǒng)治存續(xù)769年之久。建國以后,西雙版納實行傣族自治,因而傣族同胞心目中,州長實際是傣家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傣王”。</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許多人對小勐養(yǎng)還很陌生,但經(jīng)歷了2021年4月到9月的15頭野象“北漂”的新聞事件,就會接觸到了“小勐養(yǎng)”這個地名。原因很簡單,由于族群擴大,原來的棲息地食物不足,一個大象家庭的“家長”突發(fā)異想:此處不養(yǎng)爺,自有養(yǎng)爺處,干脆帶上全家“闖關(guān)東”走遠方。隨之率領(lǐng)全家14頭老少,從小勐養(yǎng)的野象谷出發(fā),大搖大擺,翻山涉水,一路往北,觀光游覽。“大象搬家!襲擾昆明!”誰也無法預料象群一旦進入昆明造成的嚴重后果!這下可忙壞了昆明以南各州縣,面對這些大象寶貝,既要一路設(shè)防,又要供給食物水果營養(yǎng),還不能與其發(fā)生沖突對抗,只能無可奈何地任其恣意妄為。好在這個大象家庭識趣,在北邊轉(zhuǎn)悠了5個月后,覺得“千好萬好還是故鄉(xiāng)最好”,遂又迷途知返,重新回了牠們所熟悉的小勐養(yǎng),這才讓許多人大大松了一口氣。</p><p class="ql-block"> 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近200頭亞洲象,至今還生活在小勐養(yǎng),可見此地的綠色植被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倒回六十多年前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除過幾個相距較遠的傣家寨子外,小勐養(yǎng)的絕大部分還是原始蠻荒的處女地,默默地等待人類的開發(fā)。來到小勐養(yǎng)的第一天,王老和他的戰(zhàn)友們都被眼前的荒涼驚呆了,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瘋長的藤蔓四處延伸,荒草長得比人還高。而他們每人只帶了一床被子,手里的槍已被換成了砍刀。第一天的任務(wù)是,用砍刀砍來4根木杈1根樑,再搙幾捆荒草編成雨簾,給自己搭架一個小窩棚,有個歇腳睡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據(jù)王老講,組建勐養(yǎng)農(nóng)場的初期,上級沒有規(guī)定上繳的糧食任務(wù),生存成了第一要務(wù),百十號人要吃喝拉撒睡,就得“先治窩,后治坡”??辈斓匦?,尋塊平地,清除雜草,蓋些簡易的茅草屋,然后再定些生產(chǎn)計劃,開荒種地。好在熱帶雨林,沒有春夏秋冬,只有雨季和旱季,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只要能開出地,就能隨時種上莊稼。缺糧的時候,王老他們只能趕上牛車,到小勐養(yǎng)以北幾十公里開外的大渡崗、關(guān)坪一帶征糧度日。最初幾年,野生動物較多,經(jīng)常會遇到大象、野豬、馬鹿、猴群、草豹、毒蛇等野物,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于是,場部專門成立了打獵隊,主動出擊,四處圍獵。當然不能與大象正面交手,只能遠遠嚇唬。久而久之,才出現(xiàn)了“人進獸退”的局面,人身安全有了保障。創(chuàng)業(yè)初期,開墾出的地多種些稻谷和苞谷,先解決吃飯問題。農(nóng)場多年都是食堂制,集體就餐。后來地多了,人多了,又成立了蔬菜大隊,專門給大家伙種植蔬菜。到九十年代以后,才陸續(xù)停辦集體食堂,各家有了自家的鍋灶。從五十年代后期引進種植橡膠之后,按照國家計劃,種植橡膠成了主要產(chǎn)業(yè),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貢獻了大量的天然橡膠。</p><p class="ql-block"> 在勐養(yǎng)農(nóng)場的發(fā)展中,王老屬于第一代屯墾人,1961年來了一批湖南醴陵、祁東籍支邊人員,“文革”中期來了北京、上海、昆明、重慶一大批知識青年,1971年又從部隊轉(zhuǎn)業(yè)了一批軍人。1977年以后“知青”陸續(xù)返城后,又從云南墨江、四川貴州等地補充了一部分人員。數(shù)十年風雨兼程,幾代人辛勤耕耘。當下,勐養(yǎng)農(nóng)場已擁有職工六千余人,膠園兩萬五千多畝,另有茶園水果園等數(shù)千畝,成為西雙版納十大國有農(nóng)場之一。</p><p class="ql-block"> 從1958年建場,到1986年離休,王老把自己最寶貴的人生年華全部奉獻給了小勐養(yǎng)這塊熱士。在這整整28個雨季和旱季的輪回中,與王老同行的另外147人,有的在建場初期就脫隊了,有的在“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就回鄉(xiāng)不干了。而王老從開墾隊員一步步干起,當小組長,當管理員,當生產(chǎn)隊副隊長,當勐養(yǎng)法庭副庭長,任憑組織調(diào)來調(diào)去,不講價錢,不提條件,“愿做革命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充分表現(xiàn)了第一代屯墾戍邊人的寬闊胸懷和高尚情操。如今,63個年頭的歷史云煙掠過,烈火鑠金,大浪淘沙,當初從昆明步校同來的140名學員,早已飛向四面八方,只有王老和另外7位戰(zhàn)友,如同八棵綠蔭參天的古老榕樹,把生命之根已深深地扎入了小勐養(yǎng)的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5頭大象離開野象谷“北漂”)</p> <p class="ql-block">(一頭大象脫群獨游,后自行返回小勐養(yǎng))</p> <p class="ql-block">(“北漂”象群逼近昆明)</p> <p class="ql-block">(勐養(yǎng)農(nóng)場召開年度生產(chǎn)動員大會)</p> <p class="ql-block">(勐養(yǎng)農(nóng)場試種引進經(jīng)濟作物,站立者為華僑技術(shù)員)</p> <p class="ql-block">(勐養(yǎng)農(nóng)場干部深入田間地頭檢查工作)</p> <p class="ql-block">(勐養(yǎng)農(nóng)場扎實做好非洲“豬瘟”防范)</p> <p class="ql-block"> ?。?).樂享晚年</p><p class="ql-block"> 按照國家屯墾戍邊的政策,1986年王老從勐養(yǎng)農(nóng)場法庭副庭長的崗位離職休養(yǎng),時年55周歲,行政21級,離休工資每月88元。與1948年一同入伍的許多戰(zhàn)友相比,王老的職級不高,工資不高,一些人侃笑王老“太老實”“沒本事”。王老總是說,和那些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英雄的相比,自己是浴血重生幸運多了,沒有啥職級高低工資多少可要求。從戰(zhàn)場活過來的人,要用良心對得起死去的戰(zhàn)友,自己只能用努力工作和辛勤汗水,告慰烈士的在天之靈。</p><p class="ql-block"> 王老雖然離休在家,心里卻惦記著農(nóng)場的發(fā)展和建設(shè)。離休之后,王老先后擔任了勐養(yǎng)農(nóng)場離退休黨支部、老年體育協(xié)會、少年輔導員等公益職務(wù),認真組織離退休黨員參加政治學習,過好組織生活,及時收繳黨費;經(jīng)常帶領(lǐng)離退休人員,開展門球、攝影、象棋等文體娛樂活動;還時不時地在“清明節(jié)”、“八一”建軍節(jié)來臨之際,給勐養(yǎng)農(nóng)場的小學生講革命故事,傳播紅色基因,培養(yǎng)祖國未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滿腔熱情地奉獻著自己的心血,連年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和“先進個人”,成了勐養(yǎng)農(nóng)場機關(guān)社區(qū)人人都熟悉的“老模范”“大紅花”。</p><p class="ql-block"> 1961年,王老返回呼和浩特,找到了分別14年的母親,又結(jié)識了母親改嫁后的兄弟姐妹,完成了找到母親的多年夙愿,盡了一份游子的孝心。2009年,王老又帶著兒子兒媳和孫女,再次回到了闊別48年的呼和浩特探望親朋。忽然有一天在一個集貿(mào)市場的旮瘩里,王老遇到了1948年張家口戰(zhàn)役分別的同鄉(xiāng)胡德生老人,兩人相遇相認之后,抱頭大哭了一場,惹來行人紛紛駐足圍觀,唏噓不已。兩位曾被一同抓丁的毛頭小伙,戰(zhàn)場分別61年之后,重逢之時已是耄耋之年,哪能不痛感白駒過隙時間如水人世滄桑呢!通過一陣交談,方知胡德生老人從張家口被俘返回家鄉(xiāng)后,日子過得曲折坎坷。被國民黨抓丁的往事,成了他一輩子的噩夢,他真悔恨未能同王老一同參加人民解放軍行列,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扯不斷理還亂”的亂麻之中。相比之下,王老雖然談不上衣錦還鄉(xiāng)光耀門庭,但亦是幸福滿堂功德圓滿了。人生是單行程,沒有回頭路,沒有“后悔”和“如果”。一步走錯,遺憾終身。回首往事,當年張家口戰(zhàn)役之后的“靠左站”或者“靠右站”,決定了兩位同鄉(xiāng)的不同人生之路。王老動情地講到,是解放軍改孌了我的人生之路,是毛主席共產(chǎn)黨給了我的新生活,這是我這輩子的福份!</p><p class="ql-block"> 時光輪回,春華秋實。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這些曾經(jīng)為共和國奠基和建設(shè)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兵們。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wù)院和中央軍委不斷增加了對參戰(zhàn)老兵的褒獎和生活侍遇。王老陸續(xù)獲得了今生今世最珍貴的三枚紀念章,即:“抗美援朝歸國60周年紀念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能獲此三大殊榮,無疑是王老平凡人生的三座豐碑!同時,王老的離休工資和津貼也逐年提高,已數(shù)十倍于離休之初的工資數(shù)額。唯一惋惜地是,與王老相懦以沫30余年的老伴,在20多前就因病離開人間。如今,王老住在勐養(yǎng)農(nóng)場機關(guān)生活區(qū)的一個獨家小院里,和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心疼的孫女雖已成家,仍隔三岔五地回家團聚。而王老仍保持著戎馬生涯的良好習慣,每天按時起床洗漱,整理床鋪,吃飯自己盛舀,飯后自己洗碗,外出散步鍛煉,定時觀看央視新聞和“今日關(guān)注”,偶爾還會拉一會“二胡”,過著恬靜而幸福的晚年生活。王老的精氣神,贏得了眾多鄰里親朋的夸贊!</p><p class="ql-block"> 自從離休步入夕陽之旅后,王老一直堅持平淡生活,不事張揚過壽。每逢誕辰之日,總是兒子兒媳忙著張羅,邀請一些親友在家里吃頓飯熱鬧熱鬧。我有幸趕上了王老今年的家宴,不避淺陋,匆就兩段,附錄于后,權(quán)作對王老的美好祝愿和本文收筆:</p><p class="ql-block">《恭賀王老九秩大壽》</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是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自幼喪父受恓惶。</p><p class="ql-block">少年抓丁上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慶幸張北獲解放。</p><p class="ql-block">忠心赤膽跟黨走,</p><p class="ql-block">兩場戰(zhàn)爭獲勛章。</p><p class="ql-block">屯墾戍邊六十載,</p><p class="ql-block">傳奇旅程著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曾記太原戰(zhàn)疆場,</p><p class="ql-block">又憶橫跨鴨綠江。</p><p class="ql-block">浴血十年從軍行,</p><p class="ql-block">芳華甲子獻勐養(yǎng)。</p><p class="ql-block">云煙蒼茫八千里,↖</p><p class="ql-block">九秩春秋酒一觴。</p><p class="ql-block">闔家舉杯祝壽星,</p><p class="ql-block">龍鶴松菊福滿堂! </p> <p class="ql-block">(王老現(xiàn)居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王老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王老在朝鮮戰(zhàn)場使用的聯(lián)絡(luò)哨)</p> <p class="ql-block">(王老在朝鮮戰(zhàn)場使用過的搪瓷缸)</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圖片除王老提供或拍自實物外,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敬請聲明,即予刪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