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華盛頓博物館文化很濃郁,各種各樣的博物館遍布市區(qū)縱橫交匯的大路上。<br> 華盛頓大道800號,面積近萬平方米的國際間諜博物館就是很有歷史趣味的博物館,而毗鄰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大樓。<br> 國際間諜博物館是由克利夫蘭市的馬爾萊特公司出資4000萬美元,歷時七年建成,馬爾萊特公司之所以要興建國際間諜博物館,是因為該公司的創(chuàng)建人米爾頓·馬爾茲曾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安全局官員,并分別負責破譯密碼和電子竊聽工作。<br> 間諜博物館2002年正式開放。<br> 博物館藏品是從美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前東德、西德、前蘇聯(lián)、捷克、烏克蘭和波蘭等地收集而來600多件間諜工具。部分裝備見證了一些國家歷史上最著名的間諜活動,尤其冷戰(zhàn)時期??纯催@些展品還是挺讓人大開眼界的。里面還有高級情報官員和專家的第一人稱視角的講述,很生動。<br>除了藏品,博物館布展也很好,燈光、展室設計別具一格,拍照也很酷。博物館入口處還有一所紀念品店也很值得逛逛。</h3> <h3> 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被推崇為“美國間諜活動之父”,“當年他自己出錢建立了間諜網(wǎng),為美國贏得獨立戰(zhàn)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者馬爾茨說,“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間諜對我們及世界所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中情局官員出身的館長更是把諜報工作與國人的生死連在一起,“‘9·11’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br> 不知是參觀者因此改變了對間諜的看法,還是難以抑制對那些神秘武器的好奇,紛紛在博物館專門提供的間諜儀器上一試身手。我也戴上竊聽耳機,讓夫人到很遠的一間展廳去說話。按下竊聽電鈕,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我能清晰聽見她所說的中文。再按下電鈕,她的話已被錄下。<br> 在“間諜”電腦前,我在鍵盤上隨意敲一個地址,便在華盛頓眾多建筑物中慢慢凸現(xiàn)出來,它越來越大,周圍街道、鄰舍和環(huán)境清晰可見。<br> 有矛就有盾。知道如何刺探別人,也就知道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博物館不忘為參觀者提供當一回FBI和反間諜特工的機會。在具有培訓性質(zhì)的展廳里,介紹了間諜的各種喬裝術:男扮女,女扮男,讓人真假難辨。然后看你能否識別間諜。電腦屏幕上出現(xiàn)一美女,提示:據(jù)報,女間諜唐娜今天下午到皇家旅館轉交情報,你必須把她抓獲。接著攝像機推向旅館大廳,人群混雜,搜索半天不見唐娜蹤影。你怎么也不會想到,她竟然成了一個彎腰弓背、手持拐杖、滿臉胡須的老翁。</h3> <h3> 對那些大名鼎鼎的間諜及他們的活動介紹頻頻出現(xiàn)在展廳中的電視屏幕、圖片和文字說明上。堪稱華盛頓左膀右臂的是一位世界級知名人物——本杰明·富蘭克林。這位發(fā)明避雷針的北美紳士,除了是世界公認的杰出科學家,還是華盛頓手下名頭最響的間諜。喬治·華盛頓時代的一位代號為“355”的美國女間諜,不僅是美國歷史上最出色間諜的祖師,還被看成是拯救美國的英雄。據(jù)說在當時眾多間諜中,她最受華盛頓賞識。“獨立戰(zhàn)爭中,她提供了最重要的情報,幫助華盛頓揭開了美軍叛變將領本尼狄克·阿諾德的真面目,此人曾妄圖以2萬英鎊的價格將西點要塞出賣給英軍。此外,她還單槍匹馬擒獲了英軍情報首腦約翰·安德烈少校,使英軍的情報網(wǎng)幾乎陷于癱瘓,成功地幫助美國贏得了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然而,這么知名的間諜,卻無人知曉她的真實姓名”。</h3> <h3>美國國際間諜博物館是世界各國“間諜文化”的縮影。<br> 門廳的中央玻璃罩里還擺著一套中國“乾隆御書”的《孫子兵法》竹簡,旁邊是英文譯本。其中有“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之名句。</h3> <h3> 有的間諜工具技術十分先進。藏有微縮膠片的刮胡刀、手提箱照相機、手表形狀的竊聽器,這些功能先進的間諜用品凝聚了一個時代的最新技術。一架小巧、高清晰度的米諾克斯照相機曾經(jīng)被克格勃上校潘夫斯基使用,拍攝了大量蘇聯(lián)核機密。這種照相機的感光度和快門速度事先設定,相機上有一根簡單實用的測距珠鏈。克格勃王牌間諜克格夫婦的一個化妝盒是一臺利用了電子感光(CCD)原理的復印機,它設計精巧,使用方便,而類似的現(xiàn)代復印機在40年之后才使用了這個概念。<br>國際間諜博物館”收集到的間諜工具只是間諜世界中很少一部分,大多數(shù)間諜工具仍處于絕密的狀態(tài),普通人根本難以一睹真容。</h3> <h3> 有一個展廳是專門介紹間諜名人的,其中包括廚師朱麗亞·奇爾德,她當年曾經(jīng)在斯里蘭卡為CIA的前身OSS——戰(zhàn)略機構辦公室搜集機密情報。博物館的執(zhí)行主管皮特·阿尼斯特說:“連她做的菜里都滿是冒險的味道!”此外,這些女特工中還有德國出生的好萊性感影后瑪琳·黛德麗,她竟然曾為OSS錄制過宣傳反德國納粹的革命歌曲,實在是藝高膽大。</h3> <h3> 做成一支血紅色唇膏樣式的微型手槍,綽號叫做“死亡之吻”,這是克格勃女特工使用的防身手槍。<br> 美國中央情報局1949年發(fā)明的黑色鋼筆樣式的催淚槍。<br> 路邊郵筒上的一個粉筆記號、電線桿底下一個空煙盒或者大樹旁一個可樂罐,窗臺上的一盆花、書架上的一本書或者書桌上的一個相框,則是隨時在收聽你談話的竊聽器。<br>一次性打火機樣式的微型發(fā)報機。在展出的偷拍設備中,除了各種打火機式、戒指式、手表式、鋼筆式照相機外,還有前蘇聯(lián)克格勃使用的紐扣相機。紐扣相機看上去與平常的紐扣無異,但只要啟動口袋里的裝置,假紐扣就會打開一條縫快速攝影。<br></h3> <h3>一種“鞋跟竊聽器”是前蘇聯(lián)克格勃的產(chǎn)品,這是克格勃于上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zhàn)期間發(fā)明的。在一個皮鞋的鞋跟內(nèi),被安裝在里面的微型話筒、微型麥克風和電池等,這種“鞋跟竊聽器”的使用通常是克格勃買通一名被竊聽者的女仆或仆人,讓其在主人的鞋跟內(nèi)嵌上這種“竊聽設備”,一旦竊聽器被激活,這只鞋跟將會成為一座走動的“廣播站”,它將把穿鞋者所有的談話一字不漏地傳輸?shù)礁浇慕邮掌魃先ァ?lt;/h3> <h3>1978年,一名保加利亞特工利用這樣的一把雨傘,在倫敦街頭暗殺了保加利亞持不同政見者格奧吉-馬爾科夫。技術人員對普通雨傘的內(nèi)部結構進行了改裝,只要一按機關,就能向目標噴射毒物。以馬爾科夫為例,雨傘中射出的小球含有蓖麻毒素,這種小球肉眼幾乎看不到。國際間諜博物館展示了一把在莫斯科特制的毒雨傘復制品。</h3> <h3> 空中飛翔的和平鴿也可按裝攝像機,這是無人飛機的芻型。</h3> <h3><br> 微型Model F-21相機在1970年左右由克格勃發(fā)明,可隱藏于扣眼中,有一個可由使用者從口袋按動的機關。只要擠壓快門繩和假扣眼就能拍照。這種隱藏在扣眼的微型相機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像政治家集會這樣的公共活動中使用。博加特指出,曾在中情局情報部門工作多年的國際間諜博物館館長彼得-厄尼斯特就曾用過這樣的間諜相機。中,有一個可由使用者從口袋按動的機關。只要擠壓快門繩和假扣眼就能拍照。這種隱藏在扣眼的微型相機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像政治家集會這樣的公共活動中使用。博加特指出,曾在中情局情報部門工作多年的國際間諜博物館館長彼得-厄尼斯特就曾用過這樣的間諜相機。</h3> <h3> 除了藏品,博物館布展也很好,燈光、展室設計別具一格,拍照也很酷。博物館入口處還有一所紀念品店也很值得逛逛。</h3> <h3>1964年007電影《金手指》中特工詹姆斯·邦德的座駕阿斯頓·馬丁D85跑車。<br>這位英國軍情六處特工雖屬虛構,這輛美國造“諜車”卻貨真價實,據(jù)說還曾激發(fā)美國情報機構研發(fā)類似裝置。</h3> <h3>特務們執(zhí)行任務時戴的頭套,很逼真,可以五分鐘化妝成老人,年青人。</h3> <h3>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駐東歐的西方外交官都盡量避免在當?shù)刭徺I服裝,他們更喜歡從西方郵購衣服和鞋子。在羅馬尼亞,情報部門將西方外交官這一習慣當作了其秘密行動的一個優(yōu)勢,他們與郵政部門合作在鞋跟安設了發(fā)射機。博加特說,服務員在打掃房間中,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種錄音設備,外交官回到房間,信號就會出現(xiàn),而當他們?nèi)侩x開,信號就消失了。</h3> <h3> 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美國著名間諜,鼴鼠”埃姆斯在冷戰(zhàn)間諜史聞名遐邇。<br> 被視為“英雄”的間諜很多,但變節(jié)者也不少。美國中情局有史以來最大的“鼴鼠”埃姆斯,從其父開始就為中情局效勞??伤麨樨澋?00多萬美元,9年中至少向克格勃出賣了30名中情局在前蘇聯(lián)的秘密間諜同行,致使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被處死。在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負責反間諜活動的特工漢森,向俄羅斯出賣情報達15年之久,直到2001年2月才被捕。<br> 常在河邊走,難免不濕鞋。間諜也有敗露的時候。情報部門這些人早有安排:一是“溜”,二是“死”。美國中情局設計的“直腸工具套件”,全套器具都裝在一個藥丸大小的膠囊里,可以藏在人身上任何有孔的地方。一旦間諜被抓,想逃命可全指望膠囊里的那些小巧玲瓏的特殊工具了。實在逃不了的,最后只能依靠小小的一片“致命藥”,它由氰化物或其他劇毒藥品制成,據(jù)說審訊前服用效果極好。<br> 參觀至此,人們感到當間諜不僅神秘、而且殘酷。難道世上非有間諜不可?帶著沉思剛剛跨出“絕命藥”展廳,另一扇門前赫然出現(xiàn)一段摘自圣經(jīng)的話:耶和華讓摩西派人去窺探迦南地,看那里的人是強是弱、是多是少,土地是肥是瘠……那意思好像是說搞情報是從上帝那里得到的旨意,天經(jīng)地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