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黃庭堅年表》

山谷傳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黃庭堅年表》</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魯直,小字繩權(quán),號清風(fēng)閣、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稱黃山谷、黃魯直、黃太史。洪州分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雙井村),祖籍浙江金華市人(婺州金華縣玉板橋)。北宋詩人知康州黃庶之次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北宋大孝子,入《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愛書愛花愛香愛硯,一生坦蕩耿直</b></p><p class="ql-block"><b>黃庭堅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論書、鑒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b></p><p class="ql-block"><b>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均游學(xué)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作品有《山谷詞》等。黃庭堅一生為官清正,治學(xué)嚴謹,以文壇宗師、孝廉楷模垂范千古。</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黃庭堅年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O四五年六月十二日生于洪州分寧縣高城鄉(xiāng)雙井村。 </b></p><p class="ql-block"><b>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洪州分寧縣(今江西省修水縣)高城鄉(xiāng)雙井人。 </b></p><p class="ql-block"><b> 祖父湜,以進士贈朝散大夫。父庶,字亞夫,慶歷丙戌進士。知康州,贈中奉大夫。雅好詩文,有《伐檀集》傳世。母李氏,出身于江西大戶李常望族。庭堅有兄弟六人:兄大臨,弟叔獻、叔達、蒼舒、仲熊。妻孫氏、繼室謝氏。一子相、一女睦、二女?。 </b></p><p class="ql-block"><b> 黃庭堅自幼聰穎過人,讀書數(shù)過輒能成誦。詩學(xué)杜甫而自成一家,為當(dāng)世所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而且其詩影響深遠,被奉為江西詩派的宗主。因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游蘇軾門下,世稱“蘇門四學(xué)士”。繪畫精鑒賞,書法善行草,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書四大家。!修江→汨羅江一江三祖(屈原、杜甫、庭堅)之北宋江西詩派開山鼻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45年 乙酉 宋仁宗慶歷五年 1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46年 丙戌 宋仁宗慶歷六年 2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黃庶長女,黃庭堅之妹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47年 丁亥 宋仁宗慶歷七年 3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月十日,弟叔獻(字天民)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49年 己丑 宋仁宗皇祐元年 5歲 </b></p><p class="ql-block"><b>本年始誦習(xí)《五經(jīng)》。 </b></p><p class="ql-block"><b>秦觀(少游)生(~1100)。李公麟(伯時)生(~1106)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1年辛卯 宋仁宗皇祐三年 7歲 </b></p><p class="ql-block"><b>傳《牧童詩》作于此年:“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fēng)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guān)用盡不如君?!?</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十六日,弟叔達(知命)生。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米芾(元章)生(~110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2年 壬辰 宋仁宗皇祐四年 8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作《送人赴舉》。 </b></p><p class="ql-block"><b>五月,范仲淹(希文)卒(989~)。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3年 癸巳 宋仁宗皇祐五年 9歲</b><b> </b></p><p class="ql-block"><b>十月十九日.弟蒼舒(迪安)生。 </b></p><p class="ql-block"><b>陳師道(無己)生(~1102)。晁補之(無咎)生(~1110)。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4年 甲午 宋仁宗至和元年 10歲 </b></p><p class="ql-block"><b>蘇舜元(才翁)卒(1006~)。張耒(文潛)生(~1114)。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5年 乙未 宋仁宗至和二年 11歲 </b></p><p class="ql-block"><b>八月,弟仲熊(飛熊)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6年 丙申 宋仁宗嘉祐元年 12歲 </b></p><p class="ql-block"><b>五月,蘇洵攜二子蘇軾、蘇轍抵汴京。 </b></p><p class="ql-block"><b>周邦彥(美成)生(~112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7年 丁酉 宋仁宗嘉祐二年 13歲</b><b>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歐陽修知貢舉,蘇軾、蘇轍及第。同科及第者還有程顥、張載、曾鞏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8年 戊戌 宋仁宗嘉祐三年 14歲</b><b> </b></p><p class="ql-block"><b>父黃庶逝于康州任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59年 己亥 宋仁宗嘉祐四年 15</b><b>歲 </b></p><p class="ql-block"><b>家貧,從舅父李常(公鐸)游學(xué)淮南。讀書數(shù)過輒成誦,李常 以為一日千里。李常品學(xué)俱佳,對黃庭堅的人格、創(chuàng)作有較大影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0年 庚子 宋仁宗嘉祐五年 16歲 </b></p><p class="ql-block"><b>居淮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1年 辛丑 宋仁宗嘉祐六年 17歲</b><b> </b></p><p class="ql-block"><b>在準南,始識孫覺(莘老),孫覺以其女蘭溪許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2年 壬寅 宋仁宗嘉祐七年 18歲</b><b> </b></p><p class="ql-block"><b>居淮南。同俞清老同學(xué)于孫覺門下,自稱清風(fēng)客。書學(xué)周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3年 癸卯 宋仁宗嘉祐八年 19歲 </b></p><p class="ql-block"><b>本年參加科舉,以鄉(xiāng)貢進士入京師,參加省試。 </b></p><p class="ql-block"><b>途經(jīng)汝州舞陽時,曾于縣西浮圖寺題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4年 甲辰 宋英宗治平元年 20歲</b><b> </b></p><p class="ql-block"><b>春,至京赴禮部試,未第,留京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5年 乙巳 宋英宗治平二年 21歲</b><b> </b></p><p class="ql-block"><b>是年當(dāng)自京師南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6年 丙午 宋英宗治平三年 22歲</b><b> </b></p><p class="ql-block"><b>秋,再貢于鄉(xiāng),為主考官李詢擊賞,榮登榜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7年 丁未 宋英宗治平四年23歲</b><b> </b></p><p class="ql-block"><b>春,赴禮部試,登許安世榜進士第,調(diào)汝州葉縣尉。 </b></p><p class="ql-block"><b>蔡襄(君謨)卒(1012~)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8年 戊申 宋神宗熙寧元年 24歲</b><b> </b></p><p class="ql-block"><b>是年赴葉縣尉,九月,到汝州。因逾期,被鎮(zhèn)相富弼拘系。與江西老禪惠南結(jié)交。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思親汝州作》。書《梁百花亭詩》(熙寧初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69年 己酉 宋神宗熙寧二年 25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葉縣任。 </b></p><p class="ql-block"><b>作《書舞陽西寺舊題處》、《題蘇才翁草書壁后》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70年 庚戌 宋神宗熙寧三年 26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葉縣。七月二日,原配孫氏蘭溪歿于官所。 </b></p><p class="ql-block"><b>黃庶長女,黃庭堅妹卒。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臥羊山題名》。 </b></p><p class="ql-block"><b>1071年 辛亥 宋神宗熙寧四年 27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葉縣。作《新寨》詩,有“俗學(xué)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覺折腰難”之句。傳至都下,半山老人(王安石)見之,擊節(jié)稱嘆。 </b></p><p class="ql-block"><b>終葉縣任,曾赴洛陽候調(diào)官職。 </b></p><p class="ql-block"><b>作《觀崇德君墨竹歌》。 </b></p><p class="ql-block"><b>1072年 壬子 宋神宗熙寧五年 28歲 </b></p><p class="ql-block"><b>參加四京學(xué)官考試,除北京(令河北省大名縣)國子監(jiān)教授。作《莊子內(nèi)篇論》、《論語斷篇》、《孟子斷篇》。 </b></p><p class="ql-block"><b>蘇軾至湖州,訪孫覺,在孫覺處見黃庭堅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黃庭堅名遂震。 </b></p><p class="ql-block"><b>歐陽修(永叔)卒(1017~)。 </b></p><p class="ql-block"><b>1073年 癸丑 宋神宗熙寧六年 29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北京任學(xué)官。娶謝師厚女介體為繼室。謝師厚(景初)博學(xué)能文.對黃庭堅有較大影響。 </b></p><p class="ql-block"><b>晁補之謁蘇軾于新城。 </b></p><p class="ql-block"><b>1074年 甲寅 宋神宗熙寧七年 30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北京任學(xué)官。 </b></p><p class="ql-block"><b>孫覺薦秦觀于蘇軾。 </b></p><p class="ql-block"><b>1075年 乙卯 宋神宗熙寧八年 31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仍在北京任學(xué)官。 </b></p><p class="ql-block"><b>與妹夫王世弼等多有吟詠唱和之作。 </b></p><p class="ql-block"><b>1076年 丙辰 宋神宗熙寧九年 32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北京。 </b></p><p class="ql-block"><b>國子監(jiān)教授任期已滿,受文彥博器重,舉其再任。 </b></p><p class="ql-block"><b>1077年 丁巳 宋神宗熙寧十年 33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北京。女兒黃睦生。 </b></p><p class="ql-block"><b>為友王肱(力道)作《王力道墓志銘》。 </b></p><p class="ql-block"><b>1078年 戊午 宋神宗元豐元年 34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北京。 </b></p><p class="ql-block"><b>二月,黃庭堅從北京致書徐州守蘇軾,并以《古詩二首上蘇子瞻》寄意,蘇也有報書及和詩。 </b></p><p class="ql-block"><b>書《平原宴坐二首》。 </b></p><p class="ql-block"><b>作《觀王熙叔摹本草書歌》詩。 </b></p><p class="ql-block"><b>1079年 己未 宋神宗元豐二年 35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北京。二月十二日.繼室介休歿于官所。與蘇軾有詩文、書信往來。十二月受“烏臺詩案”的牽連,坐罰銅二十斤。與晁補之相識。 </b></p><p class="ql-block"><b>書《與魯侯帖》、《冀州養(yǎng)正堂記》、《從隨主簿乞貓》。作《書扇》詩。 </b></p><p class="ql-block"><b>1080年 庚申 宋神宗元豐三年 36歲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年初在京師,罷北京學(xué)官任.赴吏部,改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秋,攜家自汴京到太和赴任。路過高郵,特訪秦觀。在皖溪口,與舅父李常不期而遇。十月,途經(jīng)舒州懷寧,游三祖山山谷寺,自號山谷道人。十一月,上潛峰。十二月,過南康軍。到廬山一游。 </b></p><p class="ql-block"><b>二月,書《書軸》(絹本)。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秦觀《龍井》,《雪齋》兩文。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書《題擢秀閣詩后》、《潛峰題名》、《青牛篇題名》。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書《題范寬雪圖詩》。 </b></p><p class="ql-block"><b>書《次韻壬樨川客舍二首》、《王稚川既得官郎中,有所盼,未歸。予戲作林夫人欸乃歌二章與之.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欸乃湖南歌也》、《題山谷石牛洞》、《題落星寺四首》、《玉京軒》、《紀行碑》,《以右軍書數(shù)種贈丘十四》。 </b></p><p class="ql-block"><b>作《李君貺借示其祖西臺學(xué)士草圣并書帖一編二軸以詩還之》、《題馬當(dāng)山魯望亭四首》詩。 </b></p><p class="ql-block"><b>1081年 辛酉 宋神宗元豐四年 37歲  </b></p><p class="ql-block"><b>春,抵太和。秋,考試舉人于南安軍。與蘇轍訂交。 </b></p><p class="ql-block"><b>書《贛上食蓮有感》、《發(fā)贛上寄余洪范》、《同韻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憶二首》。作《蕭子云宅》詩。 </b></p><p class="ql-block"><b>1082年 壬戌 宋神宗元豐五年 38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吉州太和。八月,弟叔獻卒。 </b></p><p class="ql-block"><b>十月,書《黃龍晦庵和尚開堂疏》(1082年疏)。 </b></p><p class="ql-block"><b>書《戒石銘》、《陸機文賦》、《太和倉后酒正廳昔唐林夫謫官所作十一月己卯予來受秋租隔墻木芙蓉盛開》、《送徐隱父宰余干二首》。 </b></p><p class="ql-block"><b>作《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詩。 </b></p><p class="ql-block"><b>1083年 癸亥 宋神宗元豐六年 39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仍在吉州太和。與王鞏(定國)相遇于江濱。十二月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書《南山順濟龍王廟記》。 </b></p><p class="ql-block"><b>書《戲題水牯庵》、《次韻郭明叔長歌》。 </b></p><p class="ql-block"><b>作《吉老許惠李北海石室碑以詩及之》詩。 </b></p><p class="ql-block"><b>1084年 甲子 宋神宗元豐七年 40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過揚州、泗州,赴德州德平鎮(zhèn),六、七月間到官赴任。途中在穎昌(今河南許昌)與陳師道相遇,陳拜在黃庭堅門下。 </b></p><p class="ql-block"><b>子相生。 </b></p><p class="ql-block"><b>三月,書《發(fā)愿文》。 </b></p><p class="ql-block"><b>書《與俞清老書》、《揚州戲題》。</b></p> <p class="ql-block"><b>1085年 乙丑 宋神宗元豐八年 41歲 </b></p><p class="ql-block"><b>春在德平鎮(zhèn)。四月十四日,奉詔為秘書省校書郎,夏秋間到京。到京后,與陳師道過李公麟(伯時)處。 </b></p><p class="ql-block"><b>春,書《寄黃幾復(fù)》。 </b></p><p class="ql-block"><b>五月十六日與石輔之、柳仲遠觀古書帖干趙挺之官舍,作《題樂府術(shù)蘭詩后》、《題絳本法帖》、《題虞永興道場碑》。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謝李邦直送矞云龍茶詩》、《次韻子由績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國》。 </b></p><p class="ql-block"><b>1086年 丙寅 宋哲宗元祐元年 42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秘書省。首次拜謁蘇軾。三月,受司馬光舉薦,與范祖禹等共同校定《資治通鑒》。六月十六日,與張耒、晁補之等九人參加以蘇軾為主考官的學(xué)士院考試,以充館閣。十月二日,除神宗實錄院檢討官,集賢校理。自號居所為“退聽堂”。 </b></p><p class="ql-block"><b>三月,書《題白崖詩后》。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滟灝詩》、《白帝詩》。 </b></p><p class="ql-block"><b>八月,書《董宣傳》。 </b></p><p class="ql-block"><b>十月,作《跋韓致堯手簡十一帖》。 </b></p><p class="ql-block"><b>書《王長者墓志銘稿》、《送鄭彥能宣德知福昌縣》,《題王黃 州墨跡后》、《有聞帳中香以為熬蝎者戲用前韻二首》、《元明梁縣尉帖》。 </b></p><p class="ql-block"><b>作《觀秘閣蘇子美題壁及中人張侯家墨跡十九紙率同舍錢才翁學(xué)士賦之》詩。 </b></p><p class="ql-block"><b>1087年 丁卯 宋哲宗元祐年 43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秘書省兼史局。正月十八日,除著作佐郎。九月,哲宗敕書授黃庭堅秘書省兼史局著作佐郎編修官。是年與蘇軾、張耒、秦觀、晁補之、米芾、李公麟、圓通大師等16人雅集于駙馬王詵的西園,李公麟作《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b></p><p class="ql-block"><b>正月,作《跋潞公帖》。書《少林九年帖》(1087年正月至1089年7月間)。 </b></p><p class="ql-block"><b>二月,書《刑悼祐夫南征賦》、《臨懷素千字文》(偽)。 </b></p><p class="ql-block"><b>三月.書《書范子政文集后》。 </b></p><p class="ql-block"><b>五月,書《南康帖》(《致無咎通判學(xué)士尺牘》)。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水頭鑊銘》。 </b></p><p class="ql-block"><b>十月,書《高松賦卷》。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書《王純中墓志銘》。 </b></p><p class="ql-block"><b>書《東坡大江東去詞》(偽)、《次韻幾復(fù)和答所寄》、《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子瞻去歲春夏侍立延英,子由秋冬間相繼人侍,作詩各述所懷,予亦次韻四首》、《子瞻去歲春夏侍立延英,子由秋冬間相繼入恃,作詩各述所懷,予亦再次韻四首》、《題畫孔雀》、《睡鴨》。 </b></p><p class="ql-block"><b>作《題畫鵝雁二首》、《題劉將軍鵝》、《戲答趙伯充勸莫學(xué)書及為席子澤錄嘲》詩。 </b></p><p class="ql-block"><b>1088年 戊辰 宋哲宗元祐三年 44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秘書省兼史局。正月,蘇軾、孫覺等知貢舉,山谷為參詳,晁補之、李公麟等為其屬。二月二十一日,與蘇軾、蔡肇等會于李公麟齋舍,作鬼仙詩。五月,詔新除著作郎,以御史趙挺故依舊著作佐郎。 </b></p><p class="ql-block"><b>六月,與蘇軾、秦現(xiàn)等游興國浴室院。自編其所作詩,名《退聽堂錄》。是年,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等同任館職,詩文一出,洛陽紙貴,“蘇門四學(xué)士”之美名,起于此時。 </b></p><p class="ql-block"><b> 正月,作《題太學(xué)試院》。 </b></p><p class="ql-block"><b> 四月,書《薄酒丑婦歌碑》(即《薄薄酒二章》)。 </b></p><p class="ql-block"><b> 六月,作《書所作官題詩后》,書《太平興國寺浴室院題名》。 </b></p><p class="ql-block"><b> 八月,作《鐘離跋尾》。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作《題白兆山詩后》、書《跋凈照禪師真贊》。 </b></p><p class="ql-block"><b>書《讀書綠蔭帖》(《與立之承奉書》)。 </b></p><p class="ql-block"><b>書《老杜浣花溪圖并引》(偽)、《謝送宣城筆》、《題伯時畫頓塵馬》、《次韻子瞻子由題憩寂圖二首》、《王才元惠梅三種皆妙絕戲答二首》、《次韻子瞻寄眉山王宜義》、《題子瞻書詩后》、《劉明仲墨竹賦》、《寄老庵賦》,《問陳無己和答秦覯少章聞雁聽雞二絕句》。 </b></p><p class="ql-block"><b>  作《次韻子瞻書黃庭經(jīng)尾付蹇道士》、《工彥祖惠其祖黃州制草書其后》、《效進士作觀成都石經(jīng)詩》詩。 </b></p><p class="ql-block"><b>1089年 己巳 宋哲宗元祐四年 45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秘書省兼史局。七月除集賢校理。 </b></p><p class="ql-block"><b>三月四日,蘇軾作《記奪魯直墨》。十二日,弟仲熊卒。十六日,蘇軾除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恭和御制元韻》(偽)、《頤軒詩六首》。 </b></p><p class="ql-block"><b>春,書《金剛經(jīng)》。 </b></p><p class="ql-block"><b>四月,作《書吳無至筆》。 </b></p><p class="ql-block"><b>五月,《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并詩》。 </b></p><p class="ql-block"><b>十月,書《跋東坡馬券帖》。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作《書贈俞清老》。 </b></p><p class="ql-block"><b>書《出城送客過故人東平侯趙景珍墓》。 </b></p><p class="ql-block"><b>1090年 庚午 宋哲宗元祐五年 46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秘書省兼史局。 </b></p><p class="ql-block"><b>李常(公鐸)(1027~)卒。孫覺(莘老)(1028一)卒。 </b></p><p class="ql-block"><b>正月,作《題太公丹書后》、作《跋梅圣俞贈歐陽晦夫詩》。 </b></p><p class="ql-block"><b>八月,書《論書語卷》。 </b></p><p class="ql-block"><b>書《寄忠玉提刑》、《跋五馬圖卷》、《五馬圖題記》、《興慶池侍宴詩》。 </b></p><p class="ql-block"><b>《華嚴疏》、《糟姜帖》,《制嬰香方帖》、《勤懇帖》(《致公言通直執(zhí)事尺牘》)以上四帖約書于1086~1093年間,暫附在此年。 </b></p><p class="ql-block"><b>1091年 辛未 宋哲宗元祐六年 47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京師。三月四日,進《神宗實錄》,十四日,詔為起居舍人。六月十八日,丁母安康郡太君憂。秋,護母喪歸分寧。 </b></p><p class="ql-block"><b>離京前,贈米友仁“元暉”古印。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玉京軒》。 </b></p><p class="ql-block"><b>五月,書《效王仲至少監(jiān)詠姚花用其韻四首》。 </b></p><p class="ql-block"><b>六月,書《伯夷叔齊廟碑》。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蒲遠猶自志》。 </b></p><p class="ql-block"><b>十月.作《評書》。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書《七佛偈》。 </b></p><p class="ql-block"><b>書《與足下之先君子帖》。 </b></p><p class="ql-block"><b>1092年 壬申 宋哲宗元祐七年 48歲 </b></p><p class="ql-block"><b>正月,護母樞抵家。五月,叔父黃廉歿于京師。從黃龍系僧人晦堂和尚游。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青原山詩刻》。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書贈余莘老》。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書《徐純中墓志》。 </b></p><p class="ql-block"><b>1093年 癸酉 宋哲宗元祐八年 49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居喪分寧。二月一日,葬母于臺平祖域之內(nèi),館于墓旁居住,名“永思堂”。七月二十七日,除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九月,服除,具奏辭免編修之命。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桀}名》。 </b></p><p class="ql-block"><b>四月,作《題太宗賜王禹偁御書》。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東華李真人詩卷》。 </b></p><p class="ql-block"><b>十月,作《送徐德郊》。-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書《杜詩》。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作《題黃龍清禪師晦堂贊》。 </b></p><p class="ql-block"><b>作《書韋深道諸帖》(部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94年 甲戌 宋哲宗紹圣元年 50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居鄉(xiāng)待辭免之命,除知宣州、鄂州。四月由分寧出發(fā)赴宣州,五月抵洪州。六月十八日,管勾亳州明道宮。命于開封府界居住,以聽候國史院對證查問。此時章惇為相,蔡卞為國史編修官,欲借黃庭堅等人所編的《神宗實錄》打擊報復(fù)。 </b></p><p class="ql-block"><b>七月初,與蘇軾相遇于彭蠡湖(鄱陽湖),灑淚作別,竟成永訣。八月,到彭澤。九月,復(fù)過池州。十月,離分寧,自言是年黃龍山中,忽得草書三昧。十一月,至陳留供報文字。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二十七日,諫官上書:“實錄院所修先帝實錄,類多附會奸言,詆熙寧以來政事,乞重行竄黜。”被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 </b></p><p class="ql-block"><b>四月,書《書平原公簡記后》、《釋典》(即《楞嚴經(jīng)》)。 </b></p><p class="ql-block"><b>五月,作《跋東坡磨衲贊》、作《跋歐陽文忠公撰七叔祖主簿墓志后》.書《發(fā)愿文》。 </b></p><p class="ql-block"><b>六月,作《題唐本蘭亭》。書《彭澤縣題名》、《狄粱公碑》。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題“石鏡溪”三字》。 </b></p><p class="ql-block"><b>八月,書《與魏彭澤四帖》、《讀書巖及題名》,《家誡》。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池州齊山焦筆巖題名》。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作《題蔡致君家廟堂碑》。 </b></p><p class="ql-block"><b>書《惟清道人帖》、《清官頌》(縑素)、《大戴禮踐祚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95年 乙亥 宋哲宗紹圣二年 51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謫黔州。正月,仍有宰臣奏修《實錄》不實,乞重加貶謫,又被追奪一官。受黔州謫命,赴貶所,二月至江陵,居承天寺。上夔峽。三月,至下牢關(guān)。四月二十三日,到黔州,寓開元寺摩圍閣,自號摩圍閣、黔安居士。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前日承惠帖》。 </b></p><p class="ql-block"><b>二月.作《書十勸七佛偈遺李夫人》。 </b></p><p class="ql-block"><b>三月,書《動靜帖》(《致公蘊知縣宣德執(zhí)事尺牘》)、《三游洞題名》。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蓄貍說》(偽)。 </b></p><p class="ql-block"><b>十月。書《天民知命帖》。 </b></p><p class="ql-block"><b>書《致明叔同年尺牘》、《雪寒帖》、《廉頗藺相如傳》、《杜甫寄賀蘭铦詩帖》(以上四帖,約書于紹圣年間.暫附于此年)。 </b></p><p class="ql-block"><b>書《黔州題名》。 </b></p><p class="ql-block"><b>作《題王右軍書跡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96年 丙子 宋哲宗紹圣三年 52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黔南。五月六日,弟叔達攜帶自己和山谷之家眷抵黔南。黔州守曹譜、通判張詵待之甚厚。六月,作《忠州復(fù)古記》,始用涪翁之名。 </b></p><p class="ql-block"><b>五月,書《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跋所書戲答陳元輿詩》。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作《書樂天忠州詩遺王圣徒》。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97年 丁丑 宋哲宗紹圣四年 53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黔南。正月,蘇軾跋山谷草書。 </b></p><p class="ql-block"><b>四月,書《陰長生詩三篇并跋》。 </b></p><p class="ql-block"><b>十月,書《曹植詩帖》。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作《跋為劉退夫臨為蘭亭》。書《書臨寫蘭亭后》。 </b></p><p class="ql-block"><b>書《題東坡像》、《筆法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98年 戊寅 宋哲宗紹圣五年、元符元年 54歲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春,在黔州,以避表外兄張向之嫌,遷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安置。三月,離黔州,過涪陵。五月十一日,上荔枝灘。六月,抵戎州,寓居南寺無等院,其后僦居城南。 </b></p><p class="ql-block"><b>文彥博(寬夫)卒(1006~)。錢勰(穆父)卒(1034~) </b></p><p class="ql-block"><b>三月,作《書陰德字遺陳氏》。 </b></p><p class="ql-block"><b>五月,作《與陳允之》、《書韓退之符讀書城南詩后》、《跋常山公書》。書《瀘州木龍巖題名》、《跋蘇東坡與子明都曹書四通》。 </b></p><p class="ql-block"><b>七月,作《跋草書》。 </b></p><p class="ql-block"><b>八月,作《跋自書東坡乳泉賦》、《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 </b></p><p class="ql-block"><b>十月,作《跋鵝群帖》。書《無等院題名》。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作《題作庵》。 </b></p><p class="ql-block"><b>作《書姚君玉誠軒記后》(約作于元符年間)。書《“清風(fēng)閣”匾》、《自書作小楷后》、《贈筆工嚴永帖》、《三言詩》(后兩帖約作于元符年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99年 己卯 宋哲宗元符二年 55歲</b><b>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戎州。初春遷于城南,親作僦舍,名之日“任運堂”。 </b></p><p class="ql-block"><b>正月,作《書高彪作督軍御史箴后》。 </b></p><p class="ql-block"><b>三月,書《謫居黔南七首》、作《論黔州時字》。 </b></p><p class="ql-block"><b>四月,書《書劉禹錫浪淘沙竹枝詞楊柳枝詞各九首》。 </b></p><p class="ql-block"><b>六月,作《題子瞻與王宜義書后》。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作《書大悲頌贈法源》。書《論楊椿》、《此君堂詩》、《名春老序》。 </b></p><p class="ql-block"><b>書《苦筍帖》、《史翊正墓志稿》、《寒山子龐居士詩》、《劉禹 錫竹枝詞》(約1095~1100)、《黃彝字說》(偽)。 </b></p><p class="ql-block"><b>作《題所和東坡紅帶詩》、《書簡公畫像贊后》、《示王考子孫寒山詩后》、《書江西道院賦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100年 庚辰 宋哲宗元符三年 56歲</b><b>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戎州。五月,復(fù)宣德郎.監(jiān)鄂州在城鹽稅。以江漲未能下峽。弟叔達卒。七月,自戎舟行,省其姑于青神。十月,改奉議郎,簽書寧國軍節(jié)度判官。十一月,自青神還戎州。十 </b></p><p class="ql-block"><b>二月,離戎州,過江安,為石諒?fù)炝暨^年,并將其女嫁山谷子相,結(jié)秦晉之好。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贈張大同卷跋尾》、《蒲大防字元禮》。 </b></p><p class="ql-block"><b>二月,作《李致堯乞書書卷后》。 </b></p><p class="ql-block"><b>三月,作《書韓文公進學(xué)解后》。書《書遺道臻墨竹后與斌老》、《琴師元公此君軒詩》(偽)。 </b></p><p class="ql-block"><b>春,書《錄唐人五律三章》(偽)。 </b></p><p class="ql-block"><b>四月,作《跋蘭亭記》。 </b></p><p class="ql-block"><b>五月,作《書程大人墓銘后》。書《鎖江題名》、《老杜詩》、《戎州鎖水磨崖留題》。 </b></p><p class="ql-block"><b>六月,書《上元應(yīng)制詩》、《張仲吉綠陰堂記》。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跋東坡書寒食詩帖》、《??谇f題名卷》、《白鶴梁題字》、《書自草李潮八分歌后》、《次虎跳題名》。作《和蒲泰亨四首》、《和東坡送仲天貺王元直六言韻五首》。 </b></p><p class="ql-block"><b>八月,作《書薄薄灑歌后》。書《游中巖行記》、《江南祝翁真贊》、《煎茶賦帖》。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大雅堂記》。作《與楊景山書古樂府因跋其后》、《書座右銘遺嚴君可跋其后》、《跋杜牧之冬盈日寄阿宜詩》。書《中巖題字》、《跋郭熙畫山水》、《杜靖字安雅序》。 </b></p><p class="ql-block"><b>十月,書《硯銘》。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作《跋仁宗皇帝賜王太尉手書》。書《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作《書丹青引后》,《題東坡大字》、《所書梁甫吟》。 </b></p><p class="ql-block"><b>書《諸上座帖》(約1100年)、《送四十九侄詩帖》(約1095~1105)、《與楊君全詩帖》、《與道微使君》、《石魚題名》、《次韻奉答少激紀贈二首》、《綠菜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101年 辛巳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57歲 </b></p><p class="ql-block"><b>正月。離江安東下。二月抵萬州,與太守高仲本游、西山南浦、三游洞。三月,至峽州,得知改復(fù)奉議郎權(quán)知舒州之命。 </b></p><p class="ql-block"><b>四月,至江陵,泊家沙市,又召以為吏部員外郎,因體弱多病,辭免恩命,乞知太平州.留荊南待命。十二月,得知蘇軾已逝,深表痛惜。 </b></p><p class="ql-block"><b>正月,作《書王周彥東坡帖》。書《和晁無咎詩與斌老》、《贈元帥詩冊》、《題魏鄭公砥柱銘后》(疑偽)、《游瀘州合州縣安樂山行記》、《瀘州中壩葛氏竹林留題》、《瀘州開福寺彌勒殿銘》。 </b></p><p class="ql-block"><b>二月,書《西山記》、《跋所書子美長韻后》、《題三游洞》、《香山寺題名》。作《跋草書子美詩后》、《題校書圖后》,《跋歐陽率更書》。 </b></p><p class="ql-block"><b>三月,作《跋南陽主簿與侍御書》。書《千峰詩》(偽)、《石筍上行記》、《題元上人此君軒詩答王彥周卷》、《臥龍行記》(即《題固陵寺壁》)、《跋七叔祖主簿與族伯侍待書》。 </b></p><p class="ql-block"><b>春,書《千字文》(偽)。 </b></p><p class="ql-block"><b>四月,作《跋坡公壺中九葉石詩》、《跋東坡思舊賦》、《跋朱應(yīng)仲卷》、《元祐間大書淵明詩贈周元章》。書《山預(yù)帖》、《跋子瞻和陶詩》、《劉夢得王謝堂前燕詩帖》、《寫蔡明遠帖與李 珍跋尾》。 </b></p><p class="ql-block"><b>五月,書《經(jīng)伏波神祠詩》。作《題東坡字后》、《跋王子予外祖劉仲更墨跡》。 </b></p><p class="ql-block"><b>六月,書《牛兒帖》、《伏承帖》。作《跋東坡詩》。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跋自書樂天三游洞序》。 </b></p><p class="ql-block"><b>八月,書《從趙端承議乞竹奴俗所謂竹夫人者》、《跋老杜病后遇王倚飲贈歌》、《跋李公擇書》、《奉同公鐸尚書詠茶碾煎啜三首》。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跋周越書后》。 </b></p><p class="ql-block"><b>秋,作《戲贈米元章二首》詩。 </b></p><p class="ql-block"><b>十月,作《跋匹紙》。書《跋知命弟與鄭幾道駐泊簡》、《跋白草書劉邦直》。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作《跋舊書詩卷》。書《淵明詩》(偽)、《跋永叔與挺之郎中及憶滁州函谷詩》。 </b></p><p class="ql-block"><b>冬,作《題王子飛所編文后》。 </b></p><p class="ql-block"><b>書《臥龍山題名》、《禹太伯季子伍員碑》、《萬卷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102年 壬午 宋徽宗崇寧元年 58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春初在荊南。正月二十三日發(fā)荊州,二十六日登岳陽樓。 </b></p><p class="ql-block"><b>二月六日至通城,入黃龍山,拜謁靈源惟清。三月二十四日, </b></p><p class="ql-block"><b>寓萬載廣慧道場。四月一日到萍鄉(xiāng),與其兄黃大臨相聚。十五日赴江州與其家相會。五月抵江州,游廬山。是月系舟于大云倉之達觀臺下。六月初九日領(lǐng)太平州事,九日而罷。八月二十五日,詔管勾洪州玉隆觀。九月至鄂州,寓居年年。 </b></p><p class="ql-block"><b>九月,蔡京定包括黃庭堅在內(nèi)的元祜黨籍120人,立元祐奸黨碑。陳師道(履常)卒(1053~)。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跋心禪師與承天監(jiān)院守環(huán)手誨》。 </b></p><p class="ql-block"><b>二月,書《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詩》。 </b></p><p class="ql-block"><b>三月,作《書自書楞嚴經(jīng)后》、《跋陳日休所收舊字》、《送密老住五峰》。 </b></p><p class="ql-block"><b>四月,作《書船子和尚歌后》、《書子瞻松醪賦后》。書《秀江亭題名》、《書吳叔元亭壁》,《書萍鄉(xiāng)縣廳壁》。 </b></p><p class="ql-block"><b>五月,書《題所憩亭壁》、《題廬山西林寺壁》、《題太平觀壁》、《題大云倉達觀臺二首》、《奉題伯時所作陽關(guān)圖》。 </b></p><p class="ql-block"><b>六月.作《跋洪駒父諸家書》、《書贈日者柳彥輔》、《書韋深道諸帖》 </b></p><p class="ql-block"><b>夏季之丁未,書《題太平州后園石室壁》。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晦堂和尚開堂疏并跋》(偽)。 </b></p><p class="ql-block"><b>八月,作《跋自書東坡乳泉賦》。書《跋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詩》。 </b></p><p class="ql-block"><b>九月,書《松風(fēng)閣詩》、《與劉晦叔書二》。作《跋元裙間與三妗太君帖》。 </b></p><p class="ql-block"><b>書《花氣詩》、《致云夫七弟尺牘》、《君宜帖》、《小子相孏書帖》(以上四帖,無書寫時間.大約書于1100~1105年間,故暫列于此年。)、《與蕭氏書》,《書郭功甫家屏上東坡所作竹》、《太平州作二首》、《太白天姥吟》(1102年以后)。作《題徐氏書院》詩。 </b></p><p class="ql-block"><b>1103年 癸未 宋徽宗崇寧二年 59歲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鄂州。因在荊州作過《承天院塔記》,轉(zhuǎn)運判官陳舉,承執(zhí)政趙挺之旨,摘其間數(shù)語,誣以幸災(zāi)謗國之名,遂除名,編隸宜州,故有十一月之宜州謫命。十二月初,發(fā)鄂渚,歲末抵長沙。 </b></p><p class="ql-block"><b>四月,詔毀三蘇、秦觀,黃庭堅文集。九月,第二次設(shè)立元祐黨籍碑98人,立碑遍及各地。 </b></p><p class="ql-block"><b>四月,作《書姚誡老所書遺教經(jīng)后》。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書《萍鄉(xiāng)縣寶積禪寺記》。 </b></p><p class="ql-block"><b>十二月,書《跋苦寒竹》。 </b></p><p class="ql-block"><b>書《樂府卷》。作《吳執(zhí)中有兩鵝為余烹之戲贈》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104年 甲申 宋徽宗崇寧三年 60歲 </b></p><p class="ql-block"><b>正月過衡山。二月過洞庭。三月六日,泊浯溪,觀摩崖碑刻。十四日到永州,寓其家于永州。四月發(fā)全州.五月十八日,至宜州(今廣西省宜山縣)貶所。十一月四日,遷居城南,名其廬所“喧寂齋”。 </b></p><p class="ql-block"><b>正月,詔毀三蘇及蘇門四學(xué)士文集。六月,重定黨人.第三次設(shè)立元祐黨籍碑。 </b></p><p class="ql-block"><b>正月,書《禮思大禪師題名》。 </b></p><p class="ql-block"><b>二月,書《贈法輪齊公》。 </b></p><p class="ql-block"><b>三月,書《胚大唐中興頌后》(即《浯溪題名并詩》)、《題浯溪崖壁》、《題永州澹山巖詩》、《澹山巖詩》,《朝陽巖題名》。 </b></p><p class="ql-block"><b>四月,作《書制錦堂碑》、《跋自書懶瓚和尚歌》。 </b></p><p class="ql-block"><b>五、六月.書《范滂傳》、《奉別逾年帖》。 </b></p><p class="ql-block"><b>七月,書《檄龍文》(偽)。 </b></p><p class="ql-block"><b>八月,作《題牧護歌后》、《題中巖行記》。 </b></p><p class="ql-block"><b>十月,作《書李太白白頭吟后》。書《桃源行》。 </b></p><p class="ql-block"><b>十一月,書《題自書卷后》。 </b></p><p class="ql-block"><b>書《致齊君尺牘》、《李白憶舊游詩卷》、《綠茹贊》、《跋與張載熙書卷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105年 乙酉 宋徽宗崇寧四年 61歲</b><b style="color:rgb(1, 1, 1);"> </b></p><p class="ql-block"><b>是年在宜州。九月三十日甲子卒。是月有旨,封妻為蘭溪縣君,繼室為介休縣君,子相為中奉大夫。 </b></p><p class="ql-block"><b>本年五月除黨人父兄子弟之禁。九月,赦元祐黨人。弟蒼舒卒。 </b></p><p class="ql-block"><b>正月,作《書自草書古樂府后》。 </b></p><p class="ql-block"><b>二月,作《書自作草書后贈曾公卷》。 </b></p><p class="ql-block"><b>五月,作《題東坡小字兩軸卷尾》。 </b></p><p class="ql-block"><b>六月,書《游龍水城南帖》。 </b></p><p class="ql-block"><b>《長楊賦》、《為李華重試南豐鄭熙棗核筆》。 </b></p><p class="ql-block"><b>1106年 丙戌 宋徽宗崇寧五年 </b></p><p class="ql-block"><b>正月,詔除元祜黨人碑。李公麒(伯時)卒(1049~)。 </b></p><p class="ql-block"><b>1109年 己丑 宋徽宗大觀三年 </b></p><p class="ql-block"><b>春二月,蘇伯固、蔣漳,護山谷喪歸葬于雙井祖塋之西。 </b></p><p class="ql-block"><b>高宗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特贈直龍圖閣學(xué)士加太史。 </b></p><p class="ql-block"><b>恭宗德祜元年(1275年)謚日文節(jié)。 </b></p><p class="ql-block">(后續(xù)皇帝頒詔,名人評論)</p><p class="ql-block"><b>注:參考文獻 1、此年表參考水賚佑先生的《中國書法全集黃庭堅卷年譜》部分和鄭永曉先生的《黃庭堅年譜新編》,在此一并表示感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