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烽臺雄姿 <p class="ql-block">和諧盛世,文化藝術(shù)!程兵虎拍攝</p> <p class="ql-block">公元2022年農(nóng)歷端午,靜寧烽臺山廟會鳴鑼開演!程兵虎拍攝</p> <p class="ql-block">2022年廟會盛況</p> <p class="ql-block">視頻拍攝于2022年農(nóng)歷五月初四下午!感謝兵虎兄拍攝制作!</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器樂學習!</p> <p class="ql-block">感謝閆鑫兄拍攝制作!</p> <p class="ql-block"> 烽臺山位于靜寧縣城西北,是靜寧城西北的天然屏障,可以抵御西伯利亞冬來寒流,也是縣城周邊海拔最高的山脈,早年在山頂建有烽火臺,故名烽臺山之名。</p><p class="ql-block"> 潤龍先生拍攝</p> <p class="ql-block"> 在靜寧縣城西北的312國道北側(cè),烽臺山的主要建筑若隱若現(xiàn),烽臺山的建筑從山腳開始,依山勢而建,順臺階而上,山門東西兩側(cè)有晨鐘暮鼓兩亭,山上眾多道家廟宇,其中以八蠟祠為主殿,內(nèi)供奉八蠟神位和女媧娘娘,西側(cè)是為紀念抗金名將涪王吳玠、信王吳璘、武穆劉錡三位鄉(xiāng)賢而修建的“三忠祠”,和三將軍炮殿;八蠟祠向東依次有文圣殿,財神殿,山神土地殿。依山勢而上有三星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烽臺遺雪 于敏攝</p> <p class="ql-block"> 依山而上有福壽寺的建筑股魂殿,地藏菩薩殿,觀音菩薩殿,大雄寶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懸掛在烽臺山“山門”的楹聯(liá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青山疊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廟院有塵清風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山門無鎖白云封</p> <p class="ql-block">兵分兩路!后續(xù)再走此上山車路!</p><p class="ql-block">周小強拍攝</p> 二、恩承北闕 <p class="ql-block">仰望晨鐘暮鼓!(有獅子的一張為暮鼓亭,右側(cè)為晨鐘亭)</p> <p class="ql-block"> 烽臺鐘鈴!遠古的呼喚,讓我穿越歷史,回到南宋抗金的時代,歷史已不在那么遙遠……</p><p class="ql-block">程兵虎拍攝</p> <p class="ql-block"> 承恩北闕的建筑為每年農(nóng)歷端午節(jié)前后演出的廟會舞臺!</p><p class="ql-block"> 舞臺承載著演繹文化演繹生活的地方,舊時舞臺兩旁經(jīng)常有對聯(lián):戲臺小天地 天地大舞臺,小小舞臺演繹人間心酸事;也有:做戲何如看戲樂 下場更比上場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在自己的哭聲中登臺而上,卻在別人的哭聲中黯然下場,靜寧很多地方把老人過世稱之為下場了,確有一番別樣的心酸和離世的不舍!</p><p class="ql-block">(恩承北闕圖為2020年冬季所拍,目前正在維修,故未拍現(xiàn)在的圖,相信維修后,必將煥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臺上人哭,臺下人笑,臺上哭臺下笑哭惹笑;哭的不一定傷心,笑的未必高興!</p><p class="ql-block"> 女人扮男人,男人扮女人,扮男扮女人逗人;女人不一定柔情,男人不一定剛毅;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真的你不一定能看到,真假有時也會立離位,善惡也會不明難辨!</p><p class="ql-block"> 時隔多年我對二十多年看戲時記得的一副對聯(lián)任記憶猶新:戲情即世情,要知世情看戲情;古事為今事,要曉今事看古事。一代又一代的梨園藝人演繹古人的故事!殊不知這更是我們自己的故事,將來也許會有人演繹我們的故事!小時候看戲記得爺爺曾說過,這戲演大多演的不是奸臣害忠良,就是相公找丫鬟!這些年來覺得自己還算個不折不扣的鐵桿戲迷!果然戲情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蕪雜!初看你我皆為戲外人,再聽我你已是戲中角!</p> <p class="ql-block"> 臺上臺下(臺上人哭,臺下人笑,哭笑本是人生常態(tài),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者有幾人矣……)</p> 三、廟宇亭碑 <p class="ql-block"> 紫氣東來,傳說老子過函谷關(guān)之前,關(guān)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guān)。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舊時比喻吉祥的征兆。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存世有《道德經(jīng)》,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我國哲學的發(fā)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靜寧更喜歡紫氣東臨,更加彰顯靜寧人對老子的敬仰之意,光臨,駕臨,鳴鐘接氣!紫氣東來,氣為道也!</p> <p class="ql-block">別樣的精致,不一樣的視角!</p><p class="ql-block">靜寧攝影師程兵虎手機拍攝</p> <p class="ql-block">晨鐘之鐘</p> <p class="ql-block"> 記載左宗棠祭祀三將軍和重修“三忠祠”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祥云西歸暮鼓亭,每年烽臺山廟會之時,都會取出存放的十余面大鼓!伴隨鑼鼓之聲,仿佛聽見當年三將軍抗擊金人的陣陣廝殺……</p> <p class="ql-block"> 亭內(nèi)的細節(jié)也是一處復(fù)雜的工程!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態(tài)度決定一切,修建筑和人生也是一樣,細小之處往往都需要獨具匠心,用心用功!即使修一座亭它的工程確實都不可小覷!</p> <p class="ql-block">烽臺山的山神、土地殿</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有關(guān)山神的傳說源遠流長。大約成書于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經(jīng)》,那時就有記載了有關(guān)山神的種種傳說?!短綇V記》里也收錄了大禹囚禁商章氏、兜廬氏等山神的故事。《五藏山經(jīng)》里還對諸山神的狀貌作了詳盡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國人將幾乎所有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從山神的稱謂上不難看出中國人對山神崇拜極為復(fù)雜,各種鬼怪精靈皆會依附于山。最終,各種鬼怪精靈的名稱及差異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 最終演變成每一地區(qū)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薄皥蛩磿r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傳說舜曾巡祭泰山、衡山、華山和恒山。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p><p class="ql-block"> 烽臺山也不例外,亦有山神護佑!</p><p class="ql-block">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即管理一小塊地面的神?!豆騻鳌肥珍浽?"社者,土地之主也。漢朝人應(yīng)劭《風俗通義·祀典》引《孝經(jīng)緯》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p><p class="ql-block"> 清朝人翟灝《通惜編·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或土地公?!?lt;/p> <p class="ql-block">武財神殿</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羽(?—220年),字云長,本字長生 ,河?xùn)|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解州鎮(zhèn))人。東漢末年名將。</p><p class="ql-block"> 漢末亡命涿郡,與張飛從劉備起兵。劉備得徐州后,使關(guān)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東進,擊破劉備,關(guān)羽被俘,遂隨曹操于官渡迎擊袁紹軍,刺袁紹大將顏良于萬眾之中,封漢壽亭侯,不久辭歸劉備。后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荊州,劉備率眾南逃,關(guān)羽與之共至夏口。及曹操敗于赤壁,劉備收江南諸郡,任命關(guān)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劉備西定益州,使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建安二十年(215年),關(guān)羽盡逐孫權(quán)所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為前將軍,圍攻曹操將征南將軍曹仁于樊城,時值漢水泛濫,左將軍于禁所督七軍皆被淹沒,又斬將軍龐德,自許(今河南許昌)以南往往遙應(yīng),威震華夏。曹操派平寇將軍徐晃往救,而吳乘機襲取江陵,關(guān)羽遂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與義子關(guān)平皆為吳軍俘殺。追謚壯繆侯。好《春秋》,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以忠義見稱于后世。</p><p class="ql-block"> 史載,關(guān)羽蜀漢時封前將軍,漢壽亭侯。關(guān)羽封地為劉蜀漢壽地,在今四川境內(nèi)。亭侯為漢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宋徽宗封武安王,以后屢次加封,明萬歷始封“三界伏魔大帝”,清朝曾十次加封,“順治元年定祭關(guān)帝之禮。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guān)圣大帝。(乾隆二十三年)加封關(guān)帝為忠義神武靈祐關(guān)圣大帝。”(《清朝文獻通考·郡祀考上》) </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五年(1879年),關(guān)羽的封號長達二十四個字,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guān)圣大帝”,曠古未有,令人嘆為觀止。 宋代,人們對關(guān)羽的關(guān)注表現(xiàn)在了修建關(guān)王廟上,關(guān)王廟在當時慢慢成了一道風景。在明代萬歷年間,關(guān)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號“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guān)圣帝君”。</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窮鄉(xiāng)僻壤,無地無之”,建關(guān)王廟之風,有增無減,關(guān)公成為各行各業(yè)的保護神。也許是覺得這樣對關(guān)公還不夠重視,人們于是又另讓關(guān)公再司“財神”一職。在清朝,關(guān)公的角色發(fā)生了轉(zhuǎn)換。 關(guān)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發(fā)生了改變,與康熙、乾隆時期民間的商業(yè)活動十分繁榮有著很大關(guān)系。當時各行各業(yè)都借“三國”之事奉關(guān)公為其行業(yè)財神。</p> <p class="ql-block">舞臺上的關(guān)羽,人們常呼之為“關(guān)老爺”</p> <p class="ql-block">秦腔《出五關(guān)》劇照中的關(guān)羽形象!</p><p class="ql-block">智勇雙全!忠義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平,關(guān)圣帝君之長子也。名平,字坦之,祖籍山西省河?xùn)|解梁州常平村寶池里。生於漢靈帝光和元年戊午(西元一七八年)五月十三日。年少時隨帝君任事,躬矢石,臨陣不離左右,被執(zhí)於漢獻帝建安廿四年己亥歲(西元二一九年)十二月初七日,同帝君於臨沮(在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北)全忠孝,享年四十有二。妻趙氏,聞麥城破,攜八歲子樾,避難於安鄉(xiāng),改姓門。迨晉平吳后,始攜子出,復(fù)關(guān)姓。宋崇寧元年(西元一一○二年)封為武寧侯,宣和五年(西元一一二三年)加封威顯二字,明萬歷廿四年(西元一五六九年)封竭忠王,鸞門尊稱九天威靈顯化大天尊,清順治九年(1652)被帝王加封為關(guān)圣太子。敬尊為太子。</p><p class="ql-block"> 財神大殿上垂手站立捧印者是為關(guān)平。</p><p class="ql-block"> 周倉,關(guān)公部將,關(guān)西人氏。生年不詳,卒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周倉原為張寶部將,張寶死后,周倉和同是黃巾軍的裴元紹率部嘯聚山林。關(guān)羽千里走單騎時,周倉打算和裴元紹一起投降關(guān)羽 ,回山寨后發(fā)現(xiàn)裴元紹因欲搶趙云的馬而已被殺死,所以只有周倉成為了關(guān)羽的貼身護衛(wèi),為關(guān)羽身邊的武將。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攻打成都時,周倉跟隨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演義中,關(guān)羽水淹七軍時,周倉曾生擒魏軍的立義將軍龐德,關(guān)羽被孫權(quán)斬首之后,周倉在麥城大哭失聲,拔劍自刎而死 。是關(guān)圣帝君的貼身侍衛(wèi)。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被封為"威靈惠勇公。</p><p class="ql-block"> 財神殿下垂手握青龍偃月刀者為周倉。</p> <p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家文化思想已經(jīng)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lǐng)域中。</p><p class="ql-block"> 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后世并尊稱他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 、《樂》,《四書》,序《周易》(稱《易經(jīng)》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春秋》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墩撜Z》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原來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孔子的成就和影響可能需要幾十萬字也不能詳盡!不在贅述!</p> <p class="ql-block">主殿八蠟祠全貌</p> <p class="ql-block">八蠟祠正門</p> <p class="ql-block"> 八蠟簡介一:</p><p class="ql-block"> 《禮記·郊特牲》記載:"八蠟以祀四方"。依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nóng)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另史志所載:"古有八蠟之祭,每歲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則合聚八神而報響之,謂之八蠟"。古代的八蠟祭舉行之時,帝王和百姓都會參于其中。</p><p class="ql-block">1.先嗇:神農(nóng)2.司嗇:后稷3.農(nóng):農(nóng)夫4.郵表啜:茅棚、地頭、井5.貓虎6.坊:堤7.水庸:城隍8.昆蟲</p> <p class="ql-block"> 女媧: 鳳姓,生于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里希(或為鳳里犧),擁有人類女性的上半身,和蛇類的下半身。女媧為華夏之初的三皇之一。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之一,福佑社稷之正神。</p><p class="ql-block">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摶土造人。她也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傳說曰“煉石補天,捏土造人,立極造物,別男女,通婚姻。而后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天,斬龜足以撐天。也是創(chuàng)是元靈的四大弟子之一,其他三人為鴻鈞老祖、混鯤祖師、陸壓道君。</p><p class="ql-block"> 陸壓道君乃是離火之精。飛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瑤池與天帝。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據(jù)說女媧娘娘依照陸壓的長相而摶土造人。</p> <p class="ql-block">八蠟簡介二:</p><p class="ql-block"> 據(jù)《三禮圖考》記載,伊耆氏早巳祭祀八蠟?!抖Y記》中載有一首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無作!豐年若土,歲取千百!"由于伊耆氏可能指神農(nóng)氏、堯或周代設(shè)置的職官,所以八蠟最遲源于周代。唐代司馬貞《史記》載:"始教耕,故號神農(nóng)氏,于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蠟,是指上古時代。無論如何,八蠟之祭發(fā)展到漢、唐時,蠟祭的活動巳變得隆重;但于明、清時期,卻時行時止。</p> <p class="ql-block">八蠟祠兩側(cè)的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蠟蟲水旱無傷損</p><p class="ql-block">五谷豐登際太平</p> <p class="ql-block">福祿壽三星殿</p> 四、英雄尚在 <p class="ql-block">三忠祠全貌</p> <p class="ql-block"> 碑文記載1871年(同治十年),在肅清后方后,左宗棠進攻甘肅河州,路過靜寧時拜祭三將軍祠,命其長子左孝威(1846-1873),所撰其文!之后攻打河州回軍馬占鰲,馬家軍雖頑強抵抗,清軍也曾屢屢受挫,但最終在左軍的強大壓力下和不斷進攻之下,馬占鰲部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投降,所部被左宗棠編入清軍。甘肅河州回民軍的主力至此也被消滅。</p> <p class="ql-block">吳玠塑像</p> <p class="ql-block"> 吳玠(1093年 ~1139年7月18日 壽47 ),字晉卿。德順軍隴干縣(今甘肅省靜寧)人。南宋名將。</p><p class="ql-block"> 吳玠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炎二年(1128年)起領(lǐng)兵抗金,與其弟吳璘都以勇略知名,先后歸屬于曲端、張浚麾下。富平之戰(zhàn)失敗后,吳玠扼守和尚原、饒鳳關(guān)、仙人關(guān)等地,屢敗金軍,史稱"微(吳)玠身當其沖,無蜀久矣"。吳玠汰冗員、節(jié)浮費,廣設(shè)屯田、修復(fù)廢堰,與胡世將創(chuàng)轉(zhuǎn)船折運法,使糧儲充足。官至四川宣撫使。</p><p class="ql-block"> 紹興九年(1139年),病逝,時年四十七歲。追贈少師,謚號"武安"。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涪王,位列七王之一?!端问贰ぞ砣倭ち袀鞯谝话俣濉?lt;/p> <p class="ql-block">吳璘塑像</p> <p class="ql-block"> 吳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 壽66),字唐卿。德順軍隴干縣(今甘肅靜寧)人。南宋初年名將,吳玠之弟。</p><p class="ql-block"> 吳璘早年隨兄長吳玠抵御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領(lǐng)兵抗金,以勇略知名。紹興元年(1131年)至紹興四年(1134年)間,與吳玠經(jīng)營和尚原、饒鳳關(guān)、仙人關(guān)等地,屢敗金軍,為保衛(wèi)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紹興九年(1139年)吳玠死后,以行營右護軍都統(tǒng)制加拜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成為右護軍最高長官。紹興十年(1140年)再度抵御南侵金軍,以功建節(jié),拜鎮(zhèn)西節(jié)度使。紹興和議"簽訂后,置司于興州,成為南宋川陜防線三帥府之一。累官至太尉、奉國節(jié)度使、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等。</p><p class="ql-block">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分兵四路,大舉侵宋。吳璘被授為四川宣撫使,帶病抗敵,與金國西路元帥徒單克寧長期對峙,彼此互有勝負,至"隆興和議"簽訂后,退守四川。乾道元年(1165年),入朝進拜太傅、新安郡王,兼判興元府。</p><p class="ql-block"> 乾道三年(1167年),吳璘病逝,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信王,謚號"武順",位列七王之一 。自撰有兵書《兵要》,已佚?!端问贰ぞ砣倭ち袀鞯谝话俣濉?lt;/p> <p class="ql-block"> 祠內(nèi)后人書寫三將軍簡介</p> <p class="ql-block">劉錡塑像</p> <p class="ql-block"> 劉锜(1098年―1162年2月25日 壽 65 ),字信叔,史稱武穆、太尉、武忠</p><p class="ql-block">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抗金名將,瀘川軍節(jié)度使劉仲武之子。劉锜驍勇善戰(zhàn),早年曾任隴右都護,多次戰(zhàn)勝西夏,深受其畏懼。受張浚提拔,參與富平之戰(zhàn)。后扈從宋高宗,兩次任權(quán)主管侍衛(wèi)馬軍司公事。紹興十年(1140年),于順昌之戰(zhàn)中大破金兀術(shù)軍。并派兵協(xié)助岳飛北伐。紹興十一年(1141年),于柘皋之戰(zhàn)再破金軍。此后被罷去兵權(quán),兩任荊南知府。晚年再獲起用,率軍抗擊南下侵宋的金帝完顏亮,但因病而無功。</p><p class="ql-block">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锜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謚武穆(也說謚武忠)。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太子太保。著有《清溪詩集》,已佚?!度卧姟分袖浧湓娖呤?。</p><p class="ql-block"> 劉锜性格豪爽、深沉果斷,有儒將風度。對南宋政權(quán)的建立與鞏固,起到重大作用?!端问贰贩Q“(張?。┡c韓世忠、劉锜、岳飛并為名將,世稱張、韓、劉、岳。“ (選自《宋史?卷三六六》)劉锜為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據(jù)史料記載: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劉锜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敕云"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余。"蝗遂殄滅。</p><p class="ql-block"> 劉锜在地方任職時,適逢百年不遇蝗災(zāi),他千方百計滅蝗,取得成績?!肚♀蛛s錄》記載道:淮南、淮東、浙西制置使劉锜驅(qū)蝗有功,宋理宗敕封他"揚威侯暨天曹猛將之神"。劉锜將軍廟有一對聯(lián)道:"臥虎保巖疆,狂寇不教匹馬還。驅(qū)蝗成稔(ren)歲,將軍合號百蟲來。"</p><p class="ql-block"> 相傳農(nóng)歷正月十三日為劉锜(劉猛將軍)壽誕,這一天,官府正式祭祀,百姓還要舉行迎神活動,屆時,各鄉(xiāng)民肩抬劉锜像游街,稱"待猛將"。人們將這一天搞得相當熱鬧,用來虔誠的表達對劉锜本人的紀念和對來年大豐收的期盼。</p><p class="ql-block">(待續(xù))</p> <p class="ql-block"> 作為靜寧人也許您不止一次去過烽臺山,到可能你真的不了解三將軍祠,也許你真沒有見過“三將軍炮”,今日,讓我?guī)タ纯此娜菝?,帶您了解一段塵封的歷史!追憶我們靜寧的歷史名人,隴上的十大將軍中的其中三位!</p> <p class="ql-block"> (續(xù))相傳,劉锜歸隱后,寄居湖南湘潭,由于其不愛財,歸隱后家道貧寒,時常到村中小店吃酒,店中人不識劉锜,屢屢對他呵四唣五的。劉锜嘆道:"百萬番人,只如等閑。如今卻被他們誣罔。"于是便作了《鷓鴣天》一詞:竹引牽?;M街。疏籬茅舍月光篩。琉璃盞內(nèi)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休懊惱,且開懷。平生贏得笑顏開。三千里地無知己,十萬軍中掛印來??芍^文武兼?zhèn)洌? </p><p class="ql-block"> 世傳劉锜精通陰陽家于行軍時避禍就福之術(shù)。他在揚州抗擊金軍時,下令將城外的民舍全部焚毀,用石灰把城墻全部涂成白色,上面寫著"完顏亮死于此地。"完顏亮性格多疑,看見之后十分厭惡,于是駐扎在龜山,人數(shù)太多難以容下,終于因此導(dǎo)致兵變。
</p><p class="ql-block"> 劉锜有祠位于安徽省阜陽市西北的城墻上。祠中主祀南宋抗金名將劉锜,陪祀有"順昌之戰(zhàn)"時的順昌知府陳規(guī)、通判汪若海、副將趙尊、耿訓(xùn)、韓直、許清、閻充和義軍曹成。題額曰"南宋屏藩"。祠內(nèi)有報功堂。經(jīng)歷代修葺,今祠猶在,為阜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五、烽臺有寺 <p class="ql-block"> 觀世音菩薩 佛家菩薩名,亦譯作“光世音”,新譯“觀自在”“觀世自在”。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圣”之一。 觀世音菩薩為大慈大悲的菩薩,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故名。曾因唐代避諱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稱“觀音”。</p> <p class="ql-block">股魂殿</p> <p class="ql-block"> 地藏菩薩是中國佛家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說法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據(jù)《宋高僧傳》卷二十等文獻記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后于中國唐玄宗時來華,居九華山。</p><p class="ql-block"> 佛典記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jīng)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fā)愿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被認為具“大孝”和“大愿”的德業(yè),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p> <p class="ql-block">懸掛在大雄寶殿外的佛鐘</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近景</p> <p class="ql-block">秋日下的大雄寶殿全貌</p> <p class="ql-block">冬日暖陽下的大雄寶殿</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殿內(nèi)西側(cè)的藥王菩薩,藥王菩薩,與藥上菩薩,有時取代文殊、普賢菩薩,被作為佛陀的左右脅侍。藥王、藥上本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電光明。因供養(yǎng)比丘僧眾,并施藥救人,得眾人贊賞,被尊稱為藥王和藥上。后兄弟施醫(yī)行善,雙雙修成菩薩。佛陀曾對彌勒預(yù)言,這兩兄弟將在未來世成佛,號凈眼如來和凈藏如來。</p> <p class="ql-block"> 大殿東側(cè)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其名號(無量壽)、(無量光),別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觀自在王佛、甘露王。密號為清靜。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中央的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教創(chuàng)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徒對其尊稱。釋迦,種族名,意為“能”;牟尼,意即釋迦族的“圣人”。</p> <p class="ql-block">大殿兩側(cè)的十八羅漢
</p><p class="ql-block"> 1.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p><p class="ql-block">2.坐鹿羅漢:賓羅跋羅多尊者,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p><p class="ql-block">3.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隋閣,是一位托化緣的行者。
</p><p class="ql-block">4.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過江似蜻蜓點水。
</p><p class="ql-block">5.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p><p class="ql-block">6.靜坐羅漢:諾距羅尊者,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p><p class="ql-block">7.長眉羅漢:阿氏多尊者,傳說出生時就有兩條長眉。
</p><p class="ql-block">8.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p><p class="ql-block">9.看門羅漢:注茶半托迦尊者,為人盡忠職守。
</p><p class="ql-block">10.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p><p class="ql-block">11.沉思羅漢:羅怙羅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p><p class="ql-block"> 12.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本是一名馴象師。
</p><p class="ql-block">13.歡喜羅漢:迦諾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p><p class="ql-block">14.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原為獵人,因?qū)W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p><p class="ql-block">15.開心羅漢:戍博迦尊者,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于心中。
</p><p class="ql-block">16.托塔羅漢:蘇頻陀,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p><p class="ql-block">17.芭蕉羅漢:伐那婆斯尊者,出家后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p><p class="ql-block">18.挖耳羅漢:那迦犀那尊者,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p> 六、別樣景致 <p class="ql-block"> 每次拍“心”我都感覺拍不清楚,總感覺她在虛幻之中,摸不透,看不清,隱約之中,說不中,道不明!愚人不可救……</p> <p class="ql-block"> 心無二門,境有心造,心之所向,身有所為!心心相念!皆為所思,心想虛實,權(quán)在所念!</p><p class="ql-block"> 你的心門為誰而開,誰的心們?yōu)槟愣_!敞開心扉很難! 很難的是敞開心扉,或許誰的心扉你也看不清楚!其實看不清可能最好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心為陽臟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故稱為陽臟,又稱“火臟”?;鹦怨饷鳎瑺T照萬物。心喻為火臟,其意義在于說明心以陽氣為用,心之陽氣有推動心臟搏動,溫通全身血脈,興奮精神,以使生機不息的作用。心主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心脈暢通,固需心陽的溫煦和推動作用,但也須有心陰的涼潤和寧靜作用。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xié)調(diào),心臟搏動有力,節(jié)律一致,心神清明,固然需要心陽的鼓動和興奮作用,但也須有心陰的寧靜和抑制作用。心陽能推動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動,使人精神振奮,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心陰的寧靜作用,能制約和防止精神躁動。心陽與心陰的作用協(xié)調(diào),則精神內(nèi)守,既無亢奮,也無抑郁。</p><p class="ql-block"> 心怕問初衷, 幻夢已成空 曾經(jīng)年少立志千里狂, 如今躊躇萬步無寸功, 轉(zhuǎn)眼高堂皆白發(fā) 兒女蹣跚學堂中, 碎銀幾兩催人老 心依少,皺紋悄然上眉梢 浮生醉酒回夢鄉(xiāng) 青春人依舊, 只嘆時光太勿勿 人無寐!</p> <p class="ql-block">烽臺山的廟宇殿堂都依山勢而建,期間多有小路或臺階相連,佛道兩家在此共存!</p> <p class="ql-block">在半山腰放眼望去,靜寧東城區(qū)盡收眼底,不遠處群山環(huán)繞!靜寧縣城一片靜謐和安寧!果不負靜寧之名!</p> <p class="ql-block"> 修禪即修心,心有所向,行所有至,心行不一,心是行非,皆非禪心,修心亦修行,惟愿人心如我心,心心似佛心!</p><p class="ql-block"> 禪 :言思維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維研修為因,得以定心,故謂之思維修。</p><p class="ql-block"> 言靜慮者是依體立名,其禪之體,寂靜而具審慮之用者,故謂之靜慮。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都摒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即是"禪"。</p> <p class="ql-block">神龍見首不見尾!龍的圖騰名山大川,無處不在!</p> <p class="ql-block"> 每一處小景都是一段故事,只可惜,文脈淺薄,神獸不曾相識,不知其名!默默相望!</p> 七、烽臺之路 <p class="ql-block">烽臺山上山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淹沒在蘋果園里的龍馬源</p> <p class="ql-block"> 跨越荊棘之路,邂逅拍到龍馬城的“廬山真面目”不枉此行!門樓上的“龍馬城”三個字早已不知去向,記得二十年前我曾經(jīng)用我的鳳凰828膠卷相機拍過她的容顏,可惜那膠片不見了……但曾經(jīng)的記憶還在!只是一切不是昨日的顏容……</p> <p class="ql-block"> 龍馬源西亭 姑且讓我這么叫!如今她在我心目中美已經(jīng)算是極致!不敢奢望別的!也許將來會被更多人重視!期待中她更加美麗的樣子! </p><p class="ql-block"> 無論最后這座亭子將來破舊成何等模樣,曾經(jīng)我都那么認真的拍過你!認真且用心的拍過你最美的優(yōu)雅,就算終有一別,也絕不辜負相遇,希望你從來不后悔被我拍過,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的話,我一定會拍你曾經(jīng)最美的樣子,但我還是認為這就是你最美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恩承北闕的龍馬源城墻</p> <p class="ql-block"> 冬暖陽下惜日的龍馬源 東亭</p><p class="ql-block">周小強拍攝于2016年冬</p> <p class="ql-block"> 烽臺山上被廢棄的游泳池,原來的頂已經(jīng)蕩然無存,游泳池旁的警示石碑被涂滿了廣告,我拍了!但上面的公司和廣告過于礙眼,我目不忍睹!故而略去</p> <p class="ql-block"> 烽臺殘雪(周小強攝于2016冬)</p> <p class="ql-block">烽臺山的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烽臺山遠去之路</p> <p class="ql-block">一步一步向烽臺山最高處走去……</p> <p class="ql-block"> 也許我有強迫癥,但凡登山,每一次登不到頂心里一直會覺得不踏實,感覺沒有登山!心有余悸!也許和南行一樣,不碰倒南墻去南墻之南看看絕不罷休!</p> <p class="ql-block"> 離山巔還有一步之遙,那是一定要登頂了!天然一座烽臺山,無限風光在險峰…山頂有希望,也許也有失望,心態(tài)要平和!有希望就有失望,有失望也會有新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到了烽臺山之巔!聽靜寧東關(guān)村的老靳大哥說這里就是烽臺遺址所在的地方,可惜烽臺已經(jīng)蕩然無存,讓人心里難免有些失落!惟烽臺之名尚在……</p><p class="ql-block"> 山外有山,遠處的山比腳下的這座山還要高!是不是再去…… </p><p class="ql-block"> 無奈之中 發(fā)現(xiàn)山巔的亭子竟然連個名字都沒有?如此而已!我姑且稱之為:</p><p class="ql-block"> 攬勝亭</p><p class="ql-block"> 恕在下狂妄也許無名勝有名,無名即有名;有名字的不一定記住,無名字的也許會記得!</p> <p class="ql-block">站在烽臺之巔眺望靜寧縣城</p> <p class="ql-block"> 站在烽臺山后山遠眺靜寧八里川,</p><p class="ql-block">這里是靜寧最繁忙的道路交通網(wǎng)之一,靜寧人從這里走向五湖四海,神州大地……</p> <p class="ql-block"> 烽臺山山麓坐落著靜寧三中,那片綠色的操場格外耀眼!如今的靜寧三中也是靜寧教育的一張名片!</p> <p class="ql-block"> 路一直在腳下,走過一程又一程……</p><p class="ql-block">在難在累的路也需要我們懷揣夢想,勇往直前,即使道路兩側(cè)荊棘叢生,道路坎坷不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了看油表,好像還能繼續(xù)往前走!那就走!去看看那做更高的山……</p> <p class="ql-block"> 用雙腳繼續(xù)丈量靜寧的每一座山峰……密林深海出貯存著秋的眷戀!您若有半日的閑暇,可來次一觀秋的景致!半日清閑半日仙,惟享山水落逍遙!</p> <p class="ql-block"> 回頭再望!萬山紅遍,確切的說也許是黃遍,有附和之嫌,罷!罷!罷!我非文人!管他何妨?!</p> <p class="ql-block"> 走的再遠一點,離烽臺山遠了!卻離秋天更近了!滿眼秋的色彩和芬芳!其實此時的秋葉是黃是紅已不在那么重要!總之都是五彩斑斕秋的景致!我被秋的魅力所折服,此刻我只想靜靜地感受秋的濃郁氣息……</p> <p class="ql-block"> 這醉人的秋色…,看多少眼我都嫌不夠,因為我對迷人的秋色愛的深沉!愛的執(zhí)著!把這如戀人般的秋色銘記在腦海,鐫刻在心靈的石碑!紀于千年,不忘于萬世!</p> <p class="ql-block"> 不遠處就是靜寧城!秋意盎然,這醉人的秋!我們邂逅最美的烽臺……</p> <p class="ql-block"> 剛剛看到的那座比烽臺山高的山還在眼前!什么是可望而不可及!也許如此境遇就是最好的詮釋!</p> <p class="ql-block">遠眺“引洮工程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高山之巔去看那一往秋水,它是引洮工程在靜寧最大露天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 這是去年蓄水池修建時現(xiàn)場拍攝,蓄水池示意圖,蓄水能力196萬方!</p> <p class="ql-block"> 驀然一個轉(zhuǎn)身!烽臺山的山路有幾處彎急路陡,開車時,不容你多想,不能猶豫,專心致志,勇往直前就是了!下山路好似上山路……</p> <p class="ql-block">讀靳萬強先生的《烽臺山》隨筆</p><p class="ql-block"> 人們一提起靜寧烽火臺,自然而然的會聯(lián)想到古絲綢之路上烽火連天,風煙滾滾,戰(zhàn)馬嘶鳴,劍戈擊撞的景象。靜寧烽火臺,蘊藏著多少遠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古成紀(靜寧)有多處古代遺留下來的烽火臺遺址,唯城西北烽臺山烽火臺最為著名。</p><p class="ql-block"> 天下名山寺廟占,本來聲名遠揚的烽臺山,由于后人們世代接力,在此處興修了道教、佛教、民族英雄、歷史故事兼容的寺、廟、觀、殿等諸多宏偉建筑,雕梁畫棟,雄姿萬千,并在其中造像立傳,給烽臺山錦上添花,使其成為當?shù)啬酥链笪鞅钡囊惶幟麆倬包c,吸引著各地游客、信眾慕名而來觀光膜拜。</p><p class="ql-block"> 萬強先生鏡中和筆端記錄的《烽臺山》,取材于當?shù)?,引?jīng)據(jù)典,有很強的藝術(shù)性和可讀性,是研究成紀文化的一篇佳作,《烽臺山》是成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很有進一步挖潛、探索、完善、宣傳的空間和需要。</p><p class="ql-block"> 愿萬強先生塑源成紀文化,弘揚中華文化之作再續(xù)新篇,更上一層樓。</p><p class="ql-block"> 武文祥</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9日</p><p class="ql-block"> 感謝武叔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我的拙作!您的評價我受之有愧!深感焦灼!今后我必當全力以赴再接再厲,用的成久的相機鏡頭記錄成紀的山水,用我生銹的筆頭書寫靜寧的山水!不負生我養(yǎng)我的這方熱土!</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謝武叔您和一直關(guān)心我,支持我,鼓勵我的所有前輩,同仁和親友們!感謝大家的支持厚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夏天拍攝的烽臺山</p><p class="ql-block">航拍:夏劍鋒 協(xié)攝:祁永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