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攝影&后期:李興發(fā)網(wǎng)名:贛·吉安·行者隨緣<br>本組圖片2021年9月12日拍攝于江西撫州家和飛鳥樂園<div>大紅鸛(學名:Phoenicopterus roseus),又名大火烈鳥。體長130厘米,體大而高,是一種體羽偏粉紅色的水鳥。嘴粉紅而端黑,嘴形似靴,頸甚長,腿長,紅色,兩翼偏紅。亞成鳥淺褐色,嘴灰色。棲息于人跡罕至的寬闊淺水域。常結成數(shù)十至上百只的大群一起生活,飛行時頸伸直。多立于咸水湖泊,嘴往兩邊甩動以尋找食物。在淺灘用蘆葦、雜草、泥灰營造圓錐形巢穴。性機警、溫和,善游泳,但很少到深水域,飛行慢而平穩(wěn)。以水生甲殼類、軟體動物、魚、水生昆蟲等為食。<br></div> 形態(tài)特征:<br>大紅鸛體長130~142厘米。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彎曲;下嘴較大,成槽狀;頸長而曲;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后趾短小而不著地;翅膀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飛羽黑,覆羽深紅。<br>雌雄相似,是一種羽色鮮艷,多姿多彩的大型涉禽,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火烈鳥因此得名。它的體形長得也很奇特,身體纖細,頭部很小,鐮刀形的嘴,細長彎曲向下,前端為黑色,中間為淡紅色,基部為黃色。黃色的眼睛很小,與其龐大的身軀相比,顯得很不協(xié)調(diào)。細長的頸部彎曲呈“S”形,雙翼展開達160厘米以上,尾羽很短。此外,它還有一雙又細又長的紅腿,腳上向前的3個趾,趾間具紅色的全蹼,后趾則較小而平置。虹膜-近白色;嘴-紅色,端黑;腳-紅色。 棲息環(huán)境:<br>大紅鸛主要棲息在鹽水湖泊、沼澤及礁湖的淺水地帶,通常僅有幾厘米深,水中生長著豐富的各種藻類。 生活習性:<br>遷徙<br>大紅鸛也有遷徙行為,特別是生活在中美洲一帶的種群,每年歲末都要來到美國南部三面臨水的佛羅里達半島過上一段時間。在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市附近有個世界聞名的希阿里賽馬場,那里冬季的賽馬活動就是和大紅鸛的到來同時進行的,每逢此時,賽場上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就連酒吧、餐廳、商店、旅館都用紅鸛命名。象征紅鸛的紅色旗幟到處飄揚,工作人員駕駛著紅色的汽車,把一群大紅鸛從島上引進賽場,構成了一個火紅的世界。云集的游客還喜歡從這里向世界各地寄出數(shù)量近百萬張的印著紅鸛照片或圖案的明信片,使得大多數(shù)人都產(chǎn)生了“該地是紅鸛的故鄉(xiāng)”的感覺。 <br>集群<br>大紅鸛喜歡結群生活,往往成千上萬只,甚至多達10萬只以上聚集在一起,一個挨一個緊密地排列著,與雁類相似的叫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遠遠望去,紅腿如林,似蜘蛛一般,一條條長頸也頻頻交替蠕動,十分壯觀。如果乘飛機向下觀看,遍地通紅,綿延好幾公里,就象一塊巨大的紅地毯,又宛如一片在泥沼原野上沸騰著的紅色波濤,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br>大紅鸛性情溫和,平時顯得膽怯而機警,游泳的技術也很出色。飛翔時,能把頸部和兩腿伸長呈一條直線,而且只要有一只飛上天空,就會有一大群緊緊跟隨,邊飛邊鳴,就象一條紅色的彩練從藍天白云中掠過。 <br>食性<br>食物以水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小蠕蟲、昆蟲幼蟲為主,偶爾也吃小的軟體動物和甲殼類。進食的方法與眾不同,十分奇妙,先把長頸彎下去,頭部翻轉,然后一邊走,一邊用彎曲的喙向左右掃動,觸摸水底取食。由于喙的構造特殊,下喙的溝深,上喙的淺而呈蓋形,邊緣有稀疏的鋸齒和細毛,倒置在水中,就像一個大篩子一樣,可以快速地將水吸進來、濾出去,并使食物留在嘴里。另外它的舌頭很大,也可以幫助將水壓出和防止吞食大塊的物體。 分布范圍:<br>分布于阿富汗、安哥拉、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博茨瓦納、布隆迪、吳哥、佛得角、科摩羅、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法國、岡比亞、直布羅陀、希臘、幾內(nèi)亞、幾內(nèi)亞比紹、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爾代夫、毛里塔尼亞、馬約特島、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卡塔爾、俄羅斯聯(lián)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nèi)加爾、塞舌爾、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 旅鳥)、斯里蘭卡、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阿聯(lián)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br>旅鳥: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喀麥隆、中國、科科斯群島、剛果民主共和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赤道幾內(nèi)亞、芬蘭、德國、匈牙利、吉爾吉斯坦、拉脫維亞、萊索托、馬耳他、毛里求斯、蒙古、黑山、尼日爾、挪威、波蘭、留尼旺、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史瓦濟蘭、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 <p class="ql-block">國內(nèi)見于西北地區(qū),近些年中部、東部多地也有記錄。但一些記錄無法排除逃逸來源。</p> 繁殖方式編輯 語音<br>大紅鸛的繁殖也是集團式的,成百上千只聚在一起,組成一個求偶群,但婚配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交尾時雄鳥跳到雌鳥的身上,只有這時才能清楚地分辯它們的性別。每年營巢一次,但新巢大多搭建在舊巢之上。巢高出水面,一般多選擇在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形土墩或泥灘上,有時也在水中用雜草建筑一個“小島”。筑巢時用喙把潮濕的泥巴滾成小球,再混入一些草莖等纖維性物質,然后用腳一層層砌成上小下大、頂部為凹槽的“碉堡”式的巢,高度為12.7~45.7厘米,直徑為38~76厘米,別具一格,堅固耐用,任憑大雨沖刷也不會倒塌。每個群體的巢經(jīng)常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構成一個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巢和巢之間的距離多為60厘米左右,其內(nèi)還開掘有許多小溝,以便與水面相溝通,這樣在孵化期間就可以隨時進入水中覓食、站立在淺水中瞭望,或者潛入水中游泳。 <br>營巢期間,性情有時也變得兇猛而好斗,不時因為爭奪“地盤”或搶劫巢材而發(fā)生一些小小的沖突。也有一些性情急躁的個體,不等泥干,就匆匆進入巢中產(chǎn)卵孵化。它的卵呈淡白色,每窩僅產(chǎn)1~2枚。孵卵工作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擔任,一只孵化時,另一只就守衛(wèi)在巢的旁邊。孵化期大約為28~32天。雛鳥出殼后,羽毛一干,馬上就能下地行走,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4~5天后,就十分活躍了,但主要還是依靠吃成鳥嗉囊里分泌的乳狀物來生存。 <br>雛鳥的絨羽呈灰色絲狀,腿也是灰色的,嘴并不彎曲,而是直的。到了兩個半月的時候,幼鳥能夠學會飛翔,一年以后,體形幾乎同成鳥一樣大了,但體色仍然是灰色的,直到第3年才能變?yōu)榧t色,達到性成熟。壽命大約為20~50年。 保護現(xiàn)狀:<br>保護級別<br>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br>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br>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xiàn)狀<br>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下雨了洗個澡 雨過天晴 李興發(fā),<br>網(wǎng)名:贛·吉安·行者隨緣<br>1956年1月15日在撫河旁來到人間,<br>江西吉安人。<br>我愛好攝影不刻意追求最終的結果,<br>但注重享受拍攝過程,<br>從中親近自然、品味人生、體驗真情、<br>享受生活。<br>我很幸運能與攝影為緣,與快樂為伴。<br>這種快樂只有開始,沒有結束……<br>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