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漿水就是西北的特產(chǎn)。早春的渭源天干物燥,人們心中更是一種燥渴。漿水酸甘清涼,喝一碗清油漿水,辛甘酸苦咸俱全,以酸為主,立刻讓人神清氣爽,實在是春天我們這兒育陰養(yǎng)陽,疏肝健胃,補益五臟的最好飲料。運用恰當(dāng),就是時下流行的溫病,厲氣,也是一碗漿水病除。 </p><p class="ql-block"> 刻在甘肅人骨子里的,除了洋芋便是漿水了。</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nóng)村,幾乎頓頓吃粗 糧,日日逢漿水。從春吃至冬,從小吃到老。再窮的家里,一口大酸菜缸是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那時人窮,缺吃斷頓的。但有了酸菜缸,就能把日子一天天連起來。念書的孩子放學(xué)回到家里,實在找不著可吃的。就找個凳子,放到酸菜缸跟前,拿個碗小心翼翼爬上去,撈點酸菜,偷偷吃了,嘴一抹,裝作什么都沒發(fā)生。但往往忘了取掉凳子,大人回來一看便知道發(fā)生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家里實在接不上上頓時,便掃掃面柜底,攪點面糊糊,倒幾碗酸菜漿水,這一頓飯便解決了。</p><p class="ql-block"> 說實在的,在進城之前,我對漿水味道,從沒細細品味過。印象中,酸就是漿水,漿水就是酸,沒有什么特別之處。</p><p class="ql-block"> 漿水身價漸漲,才是這幾年的事。漿水頻頻光顧城里人的餐桌。家里吃,甚至高檔宴會也少不了漿水魚、漿水涼粉、漿水面之類的。</p><p class="ql-block"> 一次聚餐,有位客人指著桌上的漿水蘿卜問:“漿水是怎么制出來的?”有位在定西生活多年的外地人便無師自通地表述起來:“漿水嗎,就是吃剩的面湯和刷鍋水加在一起,發(fā)酵而成。”我愕然。我甚至感覺像是圣母被凌辱一般的難受?!敖^對不是!”不知是出于自尊還是慍怒,我隨口迸出這四個字。</p><p class="ql-block"> 為了證明漿水的清白,便產(chǎn)生了親手制作漿水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先找出一口多年閑置的小缸清洗干凈。再買來芹菜兩斤、酸菜接子(酸菜成品)兩碗。將芹菜一洗二泡之后,在開水里略微煮一下(七成熟)拿出來,清水過后,切碎放入缸里。燒一鍋開水,將預(yù)先涮好的半碗扁豆面糊攪入,燒至沸,倒入已備有芹菜的缸里。再燒一鍋開水倒入,至缸七分滿,蓋好。待到手觸缸不燙時,將酸菜接子倒入。拿搟面杖一邊在缸里攪,一邊學(xué)著母親口里念念有詞:“酸菜酸菜酸唵酸,給你買個新褲穿,酸菜酸菜不酸,倒到茅坑里叫雞啄(zàn土語讀音)”如此左三下,右三下,缸里湯菜和勻后,再蓋好,找來幾件衣物包好扎住。</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走近廚房,一股清香的漿水味撲鼻而來。巡香而至,打開缸蓋,用勺取少許送入口,咂砸嘴,漿水在舌尖滑動,回味,再回味,原來這漿水的酸很是特別。這種徐徐的柔和的沁人心脾的酸,如同久違的母親輕撫著剛剛歸來的孩子。不覺驚嘆——這是漿水,是老家漿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一次和母親說起炸漿水的巧著,母親說,炸漿水沒啥難的,只要接子好、菜洗凈就行。</p><p class="ql-block"> 會做容易,但要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精品,是一門學(xué)問,是一種藝術(shù),的確不容易。若有所悟——這不是和 “本質(zhì)好、凈修身、勤做事”的做人準則一個理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