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詞曲 劉兆華 編曲 張樂樂</p> <p class="ql-block">女聲 </p><p class="ql-block"> 有群人在黑夜思索,</p><p class="ql-block"> 有群人在苦苦尋求。</p><p class="ql-block"> 尋找星空閃爍光芒,</p><p class="ql-block"> 尋找民族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男聲 </p><p class="ql-block"> 百年歷史風(fēng)起云涌,</p><p class="ql-block"> 百年滄桑塵埃掠過。</p><p class="ql-block"> 風(fēng)雨漂搖從未躊躇,</p><p class="ql-block"> 找到民族振興之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合唱 </p><p class="ql-block"> 中華民族遭受侵略,</p><p class="ql-block"> 國家處在危難中。</p><p class="ql-block"> 匹夫有責(zé)茍利國家,</p><p class="ql-block"> 扛起歷史重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輾轉(zhuǎn)千里忍辱負重,</p><p class="ql-block"> 響起我們槍炮聲。</p><p class="ql-block"> 世世代代前赴后繼,</p><p class="ql-block"> 英勇不屈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啊……,</p><p class="ql-block"> 歷史給我說,</p><p class="ql-block"> 你是民族真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啊……,</p><p class="ql-block"> 歲月告訴我,</p><p class="ql-block"> 你是華夏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聲 那是最黑暗的歲月,</p><p class="ql-block">女聲 那是最苦難的祖國。</p><p class="ql-block">男聲 你點燃了民族之光,</p><p class="ql-block">女聲 照亮華夏復(fù)興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唱</p><p class="ql-block"> 啊……,</p><p class="ql-block"> 歷史給我說,</p><p class="ql-block"> 你是民族真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啊……,</p><p class="ql-block"> 歲月告訴我,</p><p class="ql-block"> 你是華夏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啊……,</p><p class="ql-block"> 歷史給我說,</p><p class="ql-block"> 你是民族真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啊……,</p><p class="ql-block"> 歲月告訴我,</p><p class="ql-block"> 你是華夏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你是華夏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在重慶建川博物館大門前,爺爺帶著自己的孫子參觀原國營建設(shè)機床廠,現(xiàn)改為建川博物館的一段對話。</b></p><p class="ql-block"><b>孫子</b>:爺爺這是你原來上班的地方嗎?</p><p class="ql-block"><b>爺爺</b>:是的,你的爺爺、婆婆,還有你的爸爸、媽媽,都曾在這里工作過。</p><p class="ql-block"><b>孫子</b>:你在這里呆了有多長的時間呢?</p><p class="ql-block"><b>爺爺</b>:前后有40多年吧。</p><p class="ql-block"><b>孫子</b>:這個廠大嗎?</p><p class="ql-block"><b>爺爺</b>:非常大!37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湖南辰溪搬遷到這里的。是在一片懸崖巖石下面,共鑿洞107個,逐漸建成的廠。解放之后,又發(fā)展到從袁家崗到揚家坪,一直延至到長江邊,這里,原都是我們的廠區(qū)和家屬區(qū)。</p><p class="ql-block"><b>孫子</b>:里面會有很多很多的人吧。</p><p class="ql-block"><b>爺爺</b>:是的,當(dāng)時我們廠的干部和職工,加上職工家屬,人最多的時候,有幾萬人的大廠,是我們重慶兵器行業(yè)最大的廠。</p><p class="ql-block"><b>孫子</b>:為什么要建這么大的廠?</p><p class="ql-block"><b>爺爺</b>:是為保衛(wèi)國家,保護人民,防止西方列強再次的入侵。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幾代人的不斷抗?fàn)?,誓死捍衛(wèi)國家獨立,不再受殖民統(tǒng)治的光輝縮影,也是我們國家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最好的見證。如今,它已走過100多年的歷史了。好吧,我們進去看一看,你就更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b>作曲背景</b></p><p class="ql-block"> 1840~1842年,英國對中華民族發(fā)動了一場侵略戰(zhàn)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清朝政府最終的失敗,雙方簽定《南京條約》而結(jié)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受西方國家的侵略,第一次簽定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也標志著華夏大地遭受西方列強不斷侵略的正式開始,從此,由富裕昌盛的國家,日漸走向衰落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這場戰(zhàn)爭,對有著2000多年封建集權(quán)王朝的國家,瞬間,演變成半封建半殖民的地步。泱泱大國、皇威華夏,開始逐步走向支離破碎,受人欺負凌辱的時代,人民受奴伇、國家千瘡百孔。這對當(dāng)時東方最大的君主王朝的清政府來說,不僅是有極大的恥辱,更有失民族的尊嚴。他們?nèi)找乖诮箲]恐慌不安中度過,沒有找到真正解決和改變國家與民族危難出路,而是在彷徨猶豫之中的14年之后,再次迎來更多的西方列強聯(lián)合參與侵華戰(zhàn)爭的到來。 </p><p class="ql-block"> 1856~1860年,由英、法兩國在美、俄的聯(lián)合支持下,發(fā)動第二次侵華戰(zhàn)爭(史稱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次戰(zhàn)爭,是英、法為了減少與華在貿(mào)易上長期處于逆差不利的局面,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的利益。戰(zhàn)爭又以清政府徹底完敗而告終,直接造成與英、法、俄簽定更多的不平等條約,割讓出更多的華夏土地,賠償更多的銀兩財物。使整個國家陷入西方列強不斷掠奪的對象。</p><p class="ql-block"> 如何才能不受世界列強的侵犯,怎樣才能維護保證國家領(lǐng)土完整,擺脫殖民統(tǒng)治,成了清政府和有民族正義感的精英們集體反思、探索解決民族振興的迫切問題,共同扛起民族生死責(zé)任。</p><p class="ql-block"> 1861年,針對西方列國不斷侵略與掠奪,為防止國家被進一步瓜分的危險,讓華夏的精英們真正認識到,西方列強是依靠堅船利炮發(fā)達的工業(yè)而贏得的戰(zhàn)爭勝利。所以,改變國家命運,必須走工業(yè)化道路。通過有識之士的積極倡議,特別是以魏源首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的思想影響下,得到部分清政府和很多具有民族感人的認同與響應(yīng),讓清政府也看到了有希望的曙光。隨后,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后來的張之洞為主要代表,開始掀起學(xué)習(xí)西方文化及先進技術(shù)的民族自救運動(后稱洋務(wù)運動),迅速在全國的蓬勃展開。由此,拉開了我國近代工業(yè)興起的帷幕,百年民族工業(yè)歷史,從此走向至今。</p><p class="ql-block"> 我正好出生成長在重慶國營建設(shè)機床廠,我們廠的前身,是由晚清重臣,洋務(wù)運動的主要發(fā)起人,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先驅(qū)者張之洞于1892年親自主持創(chuàng)辦的湖北槍炮廠,后稱漢陽兵工廠,新中國成立以后,改稱為重慶國營建設(shè)機床廠。非常了解和知道我們廠發(fā)展的歷史與過程,它代表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演變最好的佐證,從它的身影上,看見正是,百年滄桑、風(fēng)云世紀,忍辱負重、砥礪前行,輾轉(zhuǎn)千里、歷盡艱辛,不屈精神、民族之光來形容它。</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段中華民族深重災(zāi)難的歷史,是一段非常黑暗而充滿希望的艱難歲月。站在歷史的今天,仿佛還能看見一群在黑夜中,為民族生死存亡苦苦去求索的他們,還能看見為民族復(fù)興大業(yè)而不???fàn)幨乃篮葱l(wèi)國家領(lǐng)土完整與民族尊嚴,所留下可歌可泣,氣吞山河的悲壯場面。當(dāng)這段歷史再次涌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對這些愛國的先輩們,無不為之敬佩和感動,非常懷念銘記他們?yōu)檎衽d民族點燃的希望之光,照亮了“落后就要被挨打,國弱就要被欺負”的民族自強精神。讓一代代中華兒女,在他們愛國主義旗幟的影響下,沿著他們?yōu)檎衽d民族興旺而努力奮斗的足跡,走向繁榮昌盛的未來。</p><p class="ql-block"><b>此文</b></p><p class="ql-block"><b> 獻給:為扛起民族責(zé)任,為民族復(fù)興而不懈奮斗的英烈們。</b></p><p class="ql-block"><b> 獻給:喚起不忘歷史,秉承先烈的愛國主義人士,建川抗戰(zhàn)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先生。</b></p><p class="ql-block"><b> 兆華2021年8月24日寫于武隆區(qū)木根沁園村避暑地。</b></p> <p class="ql-block"><b>詞曲作者簡歷</b></p><p class="ql-block"> 劉兆華,男,漢族。1962年出身于重慶。職業(yè):市場營銷管理,在職。83年至98年期間,曾在樂隊擔(dān)任貝司手,有15年的音樂經(jīng)歷,未受過專業(yè)學(xué)習(xí)和名師指導(dǎo),自由音樂創(chuàng)作人。</p><p class="ql-block"> 從2017年夏天開始,利用業(yè)余時間學(xué)習(xí)歌曲創(chuàng)作。在3年多的時間里,共完成20多首歌曲。主要作品有:<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記憶中的黃家碼頭》、《夢回石獅》、《我在回憶我的童年》</b>等自己生活經(jīng)歷方面的歌曲。去年,在新冠疫情期間創(chuàng)作了<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族的希望》、《愛的火焰》、《等待》</b>等歌頌中國軍人,以及參加抗擊疫情所有醫(yī)務(wù)工作者方面的歌曲。今年,又嘗試在旅游方面創(chuàng)作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麗的海陵島》</b>歌曲。以中印邊境發(fā)生對峙事件為背景,創(chuàng)作反映中國軍人保衛(wèi)邊防、不畏犧牲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額刺昆侖高原的戍邊英雄》</b>歌曲。為紀念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181周年特寫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族之光》</b>歌曲。專為姓氏宗族創(chuàng)作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物喚問道吉姓人》</b>歌曲。為當(dāng)今時代涌現(xiàn)岀來的先進人物事跡而創(chuàng)作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愛的贊歌》</b>歌曲。對居住在這座城市的市樹,特意去贊頌譜寫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愛重慶的黃桷樹》</b>歌曲。對人生方面的思考創(chuàng)作<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在長江邊》</b>等哲理性歌曲。以情感題材去譜寫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擺脫》、《同學(xué)情》、《你離開我多年以后》、《嘉陵江的情懷》</b>等歌曲。對家里父親離世所特別創(chuàng)作的<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心中的脊梁》、《生命中的永恒》</b>等緬懷方面的歌曲。</p><p class="ql-block"><b>通信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沙濱路9號,卓越美麗山水2號樓7―4戶。</b></p><p class="ql-block"><b>聯(lián)系電話:13908328385。</b></p><p class="ql-block"><b>郵箱:rws168@sina.com </b></p> <p class="ql-block"><b>編曲作者簡歷</b></p><p class="ql-block"> 張樂樂,男,漢族,1957岀身于重慶。音樂自由職業(yè)人。</p><p class="ql-block"> 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家庭的熏陶,3歲開始接觸樂器,學(xué)習(xí)過手風(fēng)琴、小提琴、鋼琴。高中畢業(yè)下鄉(xiāng),隨即,被四川達州文工團特招,擔(dān)任手風(fēng)琴手。返城后,一直在重慶市各大舞廳和夜總會擔(dān)任主鍵盤手,前后有18年工作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 1992年開始下海,分別在海南、石獅、泉州、溫州、廈門等歌舞廳、夜總會工作有14年的時間。至今,還堅持在音樂演繹的道路上,繼續(xù)發(fā)揮著自己音樂人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幾十年在音樂方面的不斷探索與實踐,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運用,有更深的認識水準和熟悉掌握的駕馭能力。</p><p class="ql-block"> 近兩年,與劉兆華合作,對他寫的20多首原創(chuàng)歌曲進行了編曲,并親自伴奏制作。在從事音樂工作的幾十年里,通過用音符去不斷執(zhí)著追求,詮釋自己對音樂人生的最好答案。</p><p class="ql-block"><b>聯(lián)系電話:13696475719</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