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開灤二中培育出眾多著名科學家、軍中驕子、教壇英才、企業(yè)才俊、體育之星、政界精英、杏壇奇葩、法律衛(wèi)士等各行各業(yè)國家棟梁。其中最優(yōu)秀校友,當屬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張廣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生平簡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1月22日出生于唐山市開灤煤礦林西礦區(qū)一個礦工的家庭。父親張瑞芝粗通文字,是林西礦采煤工人,為人忠厚、本分。母親郭翠清嫻淑、善良,于河北昌黎貴貞女子中學畢業(yè)后當小學教員并操持家務。張廣厚兄弟姊妹六個,張廣厚是家中長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家庭人口多、經(jīng)濟收入少,加上父親在一次事故中受傷,因此家境十分艱難。為了幫助家庭維持生計,張廣厚上小學時曾中途輟學。撿過煤,當過童工,八九歲就開始分擔家庭的重擔。1948年唐山解放,隨著礦工待遇的提高,張廣厚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得到初步改善,他才有了繼續(xù)上學的機會。由于曾中途輟學和過重的負擔,1949年小學畢業(yè)時因為算數(shù)不及格而沒有考上當時唐山東部礦區(qū)唯一的一所初中學校——開灤新生中學(今開灤二中前身)。他沒有灰心,由于受父母和環(huán)境的影響,張廣厚從小就養(yǎng)成勤奮刻苦的性格。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趕上去。經(jīng)過近一年的補習,功夫不負有心人,1950年終于如愿以償,以算數(shù)滿分的成績跨入開灤二中的大門。</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張廣厚(第三排左二帶紅領巾者)和同學們與校長馬輯五(前排左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開灤二中的三年時光,張廣厚始終孜孜不倦,奮發(fā)讀書,并立志學好他所喜愛的數(shù)學。1952年從開灤二中初中畢業(yè),考入開灤一中上高中(當時開灤二中僅有初中)。1956年,張廣厚考入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而后又經(jīng)推薦考取了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研究生,在我國數(shù)學界老前輩熊慶來教授指導下攻讀單復變函數(shù)論。1966年畢業(yè)后留在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函數(shù)論室從事復分析的研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從1966年開始,由于國內(nèi)政治形勢的影響,張廣厚的研究工作和中國絕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一樣被迫中斷,先后下放到京西城澗煤礦、安徽農(nóng)村、天津小站農(nóng)場勞動鍛煉。70年代初期,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張廣厚重新開始函數(shù)論的研究。為奪回損失的時間,彌補中斷6年的研究工作,張廣厚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投入科研之中。當時一家四口蝸居北京北郊一間不足18平米的平房,為不影響妻子、孩子休息,常常白天騎自行車去單位查找資料,晚上在夜深人靜時投入工作。為找出關鍵和實質,提出有價值的新課題,經(jīng)常拼命般通宵達旦地工作。張廣厚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作出出色成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8年張廣厚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并受到獎勵。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久被選為共青團中央委員。1977年晉升為中國科學院教學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后,曾任北京市科協(xié)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委員、數(shù)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等職務。1982年被選為黨的十二大代表。同年7月與楊樂一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3年被任命為中國科協(xié)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長期的辛勤工作,張廣厚于1983年身染重?。ㄒ倚透窝祝?。在病魔纏身之際,他仍然關心科技體制改革工作并抓緊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帶病堅持專著寫作和培養(yǎng)研究生,關心青年同志的成長。1987年1月26日,張廣厚在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病逝,終年50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突出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張廣厚與楊樂合作,經(jīng)過多年研究,解決了亞純函數(shù)奇異方向分布規(guī)律的問題,具有獨創(chuàng)性,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被國際數(shù)學界稱之為“是國際上這方面最具有決定性的成果之一”。1982年,他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與楊樂合作)。數(shù)學屆把張廣厚和楊樂的研究成果,稱之為“張楊定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張廣厚沒有止步,把目光和精力集中投向“整函數(shù)與亞純函數(shù)的虧值、漸近值和茹利雅方向的關系的研究”,提出的創(chuàng)見和研究成果,為漸近值理論“作出重大的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張廣厚生前發(fā)表論文30多篇,代表性論文有《整函數(shù)與亞純函數(shù)的虧值、漸近值和茹利雅方向的關系的研究》、《整函數(shù)和亞純函數(shù)的漸近值》以及《關于整函數(shù)的漸近路徑的長度》。逝世后出版了他的專著《整函數(shù)和亞純函數(shù)理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廣厚精神(擬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據(jù)張廣厚的生平事跡,擬將“廣(業(yè)廣)厚(德厚)精神”的內(nèi)涵闡釋如下:一是高尚的人格品性;二是炙熱的家國情懷;三是頑強的拼搏斗志;四是執(zhí)著的獻身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愛情親情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愛情親情】張廣厚的愛人王和枝,與張廣厚是開灤二中初中1953屆校友,系同班同學,還是張廣厚的入團介紹人。二人高中畢業(yè)后,一個考入北京大學,一個考入天津工學院。在大學期間,鴻雁傳書,二人情深意篤。大學畢業(yè)后,王和枝留校任教,張廣厚考上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大家熊慶來的研究生。在親朋好友的張羅下,1962年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張廣厚研究生畢業(yè)后,留在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所。為了讓張廣厚全身心投身數(shù)學研究,王和枝從天津調(diào)到北京,并承擔起兩個小女兒的帶看和全部的家務,既是妻子、母親,也是保姆。張廣厚取得震驚國際數(shù)學的成就,“一半的功勞歸之于和枝”(張廣厚語)。1987年張廣厚英年早逝,王和枝獨自將兩個女兒帶大直到成家立業(yè)。如今,大女兒張文婷(也曾在開灤二中讀過一年書,1982年從開灤二中考入北京醫(yī)科大學即今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在美國定居從事醫(yī)務工作,二女兒張文妍在父親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所工作,而85歲高齡的王和枝老人跟著二女兒安享晚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同學情】現(xiàn)居石家莊的張金旺、董志保兩位先生與張廣厚是兒時玩伴,也是小學、初中同學。對于少年時代的友情,張廣厚無比珍惜,他曾表示,“我們要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榜樣,是任何力量也破壞不了的”。這份友情,始終保持,即便各自在天涯海角,也一直延續(xù)不斷。而書信往來成為這份友誼最有力的見證。197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公開刊登張廣厚、楊樂研究成果。當時張金旺因事務繁忙,到28日方知道這一喜訊,激動的徹夜未眠,3月10日便給老同學、老伙伴張廣厚寄去回信。信中寫道:“我把你去年7月24日寄來的信和簡報一起珍貴的保存起來,留作永久的紀念”。2018年張金旺、董志保兩位先生聞聽學?;I建張廣厚紀念館,在國慶假期專門托人給學校送來有關摯友張廣厚的許多珍貴資料,其中在來往的信件中有1976年7月24日張廣厚給好友張金旺(當時在四川雅安某部服役)親筆全文抄寫介紹研究成果的《中國科學院簡報(1976年7月15日【第10期】)》,格外引人注意,友情的力量可見一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師生情】伍鵬程教授,1955年10月生,貴州修文人,貴州師范大學二級教授。是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張廣厚的嫡傳弟子,后出國學習獲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碩士學位、芬蘭約恩蘇大學博士學位,在以色列巴伊蘭大學數(shù)學系進行博士后研究。曾任貴州民族學院院長、貴州師范大學校長、貴州省科協(xié)副主席、貴州省對外友好協(xié)會理事。行政職務卸任后,專事學術研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當時在貴州民族學院任教的青年學者伍鵬程,出于業(yè)務提升的需要,慕名要到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所跟整函數(shù)研究領域蜚聲國際的數(shù)學家張廣厚拜師進修。出于對邊遠地區(qū)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和對青年后生的關愛,張廣厚欣然同意。1982年2月,伍鵬程老師啟程千里迢迢赴京進修,有幸成為恩師張廣厚的嫡傳弟子。因為張廣厚英年早逝,伍鵬程也就成為恩師張廣厚的唯一弟子。張廣厚對伍鵬程關愛有加、學術指導嚴格。1983年12月,伍鵬程結束為期兩年的在京業(yè)務進修,返回貴州。師生相處雖然短短兩年,但恩師張廣厚為人忠厚、謙和的品性,坦蕩、無私的胸懷,和對科學研究執(zhí)著、嚴謹?shù)木瘢呀?jīng)深深影響著這位來自西南邊遠省區(qū)的青年學者。正是有恩師的嚴格要求、精心指導,學成回黔的伍鵬程不忘老師教誨,扎根整函數(shù)研究并取得矚目的研究成果。年輕有為、學術成就豐碩,伍鵬程1985年30歲時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89年34歲時便晉升為教授。伍鵬程與恩師感情深厚。張廣厚在1983年患病期間,撰寫數(shù)學專著《整函數(shù)和亞純函數(shù)理論——虧值、漸近值和奇異方向》,伍鵬程作為助手,承擔著謄寫、校對和驗算手稿工作,為該書成稿付出諸多辛苦。張廣厚在該書《序言》向為成書作出貢獻的友人致謝詞中,特別寫到:“我要向伍鵬程同志表示感謝……沒有他的幫助,也許這本書要拖得很長時間才能完成”。恩師張廣厚于1987年1月不幸英年早逝,伍鵬程把對恩師為人為學精神的學習和傳承當作最好的緬懷。伍鵬程在工作崗位上向校內(nèi)外師生積極宣傳張廣厚事跡,還應邀參加科學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圖書的編寫工作??茖W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是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總主編是錢偉長,數(shù)學卷主編是王元。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家傳》,名譽主編是蘇步青,名譽顧問是陳省身。伍鵬程為兩部圖書分別撰寫張廣厚專篇,全面介紹恩師張廣厚短暫的人生歷程和輝煌的科學成就。恩師不幸去世,作為學生的伍鵬程非常掛念著師母。恩師去世31年來,伍鵬程跟師母一直保持聯(lián)系,若逢到京參加學術活動,總是抽時間登門看望師母。這些年來,看到師母走出憂傷、頑強站立,看到兩個師妹成家立業(yè),做為學生的伍鵬程無比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開二情】張廣厚和愛人王和枝是開灤二中同班同學,大女兒張文婷也曾在開灤二中學習,也屬開灤二中校友。張廣厚在生前多次回母校看望老師,為學弟學妹作勵志報告。2002年開灤二中舉辦55周年校慶,在校史館門前修建張廣厚塑像,以樹立典范,激勵后學。楊樂親自題詞:廣厚風范,師生楷模。2018年,為豐富開二精神家園,準備籌建張廣厚紀念館,在全球范圍內(nèi)征集歷史資料。王和枝女士和兩個女兒,傾其所有將張廣厚生前遺物交與學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五、一個蘋果?一種情愫?一首經(jīng)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說到蘋果,我們一般會想到“蘋果落地”啟發(fā)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理的故事。但因蘋果而激發(fā)詞作者創(chuàng)作靈感,一氣呵成寫出傳世經(jīng)典,而且這個蘋果又跟我校校友張廣厚有關,恐怕不是人人盡知。今天我們特推送《一個蘋果·一種情愫·一首經(jīng)典》,讓大家了解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共和國之戀》主題歌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共和國之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共和國之戀》是中國中央電視臺于1988年前后制作的一部謳歌我國科技知識分子的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全劇共8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該片通過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講述了建國以來以錢學森、李四光、張廣厚等為代表的中國廣大科技知識分子面對落后的條件和艱苦的環(huán)境,克服種種困難,在各自的科研領域無私奉獻,奮勇攻關的光輝事跡。展現(xiàn)出他們的崇高品質和愛國情懷。 《共和國之戀》是一部剖析中國知識分子在特定歷史時期命運走向的電視片,它記錄了老科學家們那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表現(xiàn)了他們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和無比忠誠。該片播出后反響強烈,獲得國家特等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專題片《共和國之戀》主題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專題片《共和國之戀》主題歌《共和國之戀》,又名《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創(chuàng)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是用科學家真實事跡提煉的歌詞。根據(jù)詞作者劉毅然介紹,是科學家的事跡感動了他,觸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情感。張廣厚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于是有了“縱然我撲倒在地,一顆心依然戀著你”;鄧稼先回國后獻身國防,十幾年杳無音信,妻子流淚期盼,于是有了“當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淚光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創(chuàng)作靈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劉毅然受邀為中央電視臺的一部謳歌科技知識分子的大型電視系列專題片《共和國之戀》撰稿,并受邀為這部電視專題片的主題歌創(chuàng)作歌詞。很快寫出一段歌詞,請劉為光負責譜曲,并很快錄制成小樣。但劉毅然總覺得還不能在情感上完全感動自己、震撼內(nèi)心深處,原因在于歌曲與專題片所展現(xiàn)的中國科技知識分子的氣質和情懷不太相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于是,劉毅然決定推倒重來。那么要寫些什么內(nèi)容才能確切地詮釋出這樣的情感呢?劉毅然有些茫然,這時,對一些老科學家及其親屬的實地采訪,觸發(fā)了劉毅然的靈感。盡管這些老科學家在各自的學術研究領域內(nèi)都是突出的人才,享譽國內(nèi)外,但他們中間的大多數(shù)人卻都過著簡樸而清貧的生活,他們的房子都很破舊,家具也都是老式的……讓劉毅然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享譽海內(nèi)外的數(shù)學家張廣厚家里,他看見一個洗得干干凈凈的蘋果端端正正地擺放在張廣厚的遺像之前。張廣厚的妻子告訴他們,丈夫在世的時候特別喜歡吃蘋果,但那時候國家和個人都很清貧,沒有條件每天都吃到蘋果,張廣厚為科學事業(yè)積勞成疾,不到五十歲就走了,現(xiàn)在生活好點了,自己就每天洗一個蘋果放在他的遺像前,希望他能夠吃到。平實的話語,質樸的情感,深深地觸動了劉毅然。盡管條件艱苦,這些老科學家依然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辛辛苦苦地付出,支撐著他們的,是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于是就有了歌詞中“縱然我撲倒在地,一顆心依然舉著你”的款款深情。這就是主題曲創(chuàng)作背后“蘋果激發(fā)靈感”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詞作者又走訪錢學森、鄧稼先夫人等眾多科學家本人或科學家家屬,總是“心里都有一股深沉的熱流”,激發(fā)出心底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讓他沖動不已,只花了幾分鐘時間,就將《共和國之戀》的歌詞一揮而就,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首歌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從心里流出來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