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起古村,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番景象:一座座雕刻著斑駁痕跡的石橋,一幢幢白墻青瓦的古老院落,一個躺在搖椅上曬太陽的老人……春種秋收,寒來暑往,古村的每一季都散發(fā)著無限的魅力,誰能不心馳神往?</p><p class="ql-block">趁著暑假還未結束,我們帶你去浙江金華虎鹿鎮(zhèn)蔡宅村轉一轉,感受厚重的古村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看看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這座古村有什么變化。</p> <p class="ql-block">蔡宅村坐落于東白山下的白溪江畔,東對白鹿尖,西依大巖尖,北與領訣、蔣村橋毗鄰,南與葛宅接壤,村莊形似一臥龜,俗有大龜孵子之說。</p><p class="ql-block">蔡宅是東陽少有的古建林立之地,至今仍保留著200多幢歷史建筑,其中文物價值較高的有50余幢,是東陽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處處流淌著寧靜。祥和的村落,夏日的景致,顯得格外的迷人,讓人的心也變得透明起來。</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每走一步瞧上一眼,仿佛就在翻閱這個村莊厚重的史書,在與古建筑悄悄對話,不時感受其滄桑的同時,也能享受到該村古建筑文化的雋永與醇厚。</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巷道與粉墻黛瓦的民居交相輝映,漫步在古代建筑與現(xiàn)代樓房的交匯中,能真切觸摸明代以來東陽市建筑的發(fā)展變遷。</p> <p class="ql-block">古屋、古道、古池塘、古街、古巷、古樟,這些都是讓我們在一個古村癡迷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在蔡宅村出了很多名人:醫(yī)學家蔡人淦、黃埔軍校創(chuàng)建者之一蔡忠笏、《共產(chǎn)黨宣言》中文版譯者陳望道的夫人蔡慕暉、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眾議院議員蔡汝霖等,作為蔡宅村的村民非常的自豪。</p><p class="ql-block">村中的樂順堂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的故居。這個四合院,坐西朝東,始建于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故居磚木結構,青磚黛瓦白馬墻頭,牛腿、雀替、檐檁及正廳、廂房格子窗、門鎖腰板均施以東陽木雕,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與樂順堂一池相隔的是國民黨炮兵司令蔡忠笏故居。蔡希陶是全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忠笏是抗日名將“神炮將軍”,故這兩幢故居被村民們稱為“雌雄獅子”,為一文一武之意。</p><p class="ql-block">蔡忠笏故居又名“鋤月草樓”,全宅階沿鋪設條石,山墻施以馬頭,外部粉墻黛瓦,內部裝修簡單自然,建筑風格質樸卻不失雅致,體現(xiàn)了軍人與儒生兼有的審美趨向。</p> <p class="ql-block">到蔡宅,蔡氏宗祠是必到之處。蔡氏宗祠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由照壁、祠前廣場、前廳、穿堂、后堂組成。走進廳堂,撲入眼簾的是鱗次櫛比懸掛著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在巷陌里晃悠著,大街小巷,房門廳壁,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忠”和“孝”二字。蔡宅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被稱為“孝順里”。這樣的思潮傳承至今。</p><p class="ql-block">“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孝”是蔡宅的文化標配。這也許是世間美好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精致的牛腿了,這是在古建筑中最具有特色構建之一。栩栩如生的形象,體現(xiàn)了古人精湛高超的雕刻技術。</p> <p class="ql-block">在蔡宅村中保留著蔡氏宗祠、永貞堂、四維堂、潤德堂、文林等等16間廳堂尤為珍貴。平日里幾乎見不到的古建筑,這里都能見著,好像來到了博物館一般。</p> <p class="ql-block">蔡宅村文化底蘊深厚,勤耕苦讀蔚然成風,逐步形成了以家訓文化、鄉(xiāng)賢文化、耕讀文化、善行文化為內涵的忠孝文化。</p><p class="ql-block">要去蔡宅村,必經(jīng)一條“孝之路”,這條路的兩旁立著不少高聳的“旗桿”,上面裝飾著用各種字體撰寫的“孝”字。只有走過這條路,古老又頗具生氣的蔡宅村才會呈現(xiàn)在你面前。</p> <p class="ql-block">2015年,蔡宅村“四維堂”修繕一新,村里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敬老禮儀,26位老人代表歡聚一堂,村干部給長壽之星、健康之星、孝順之星頒發(fā)證書,晚輩還當場給老人奉茶、洗腳、梳頭……時至今日,這樣的敬老禮儀每年都在舉行,“孝”已經(jīng)融入蔡宅人的生活習慣。</p> <p class="ql-block">蔡宅民間文藝一向活躍,歷來以鬧元宵、興廟會為最。有迎大龍身、元宵掛燈、秋車抬閣、扭秧歌、蓮花落、三十六行、羅漢班、大頭舞、走馬燈、小龍身、調龍、腰鼓隊、十二花名等。</p> <p class="ql-block">蔡宅高蹺則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源自于明朝泰昌元年(1620)。高1.6米的蔡宅高蹺因其高、險、奇而“聞名于市”,現(xiàn)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每次表演時,表演者化妝成傳統(tǒng)戲劇人物,著鮮艷服飾,伴以鑼鼓嗩吶,排隊列陣,呈現(xiàn)多種姿勢,特別吸引觀眾。</p><p class="ql-block">如今,蔡宅高蹺已成立了女子、兒童高蹺隊。蔡宅女子高蹺獲譽無數(shù),所到之處掌聲和贊嘆聲不絕。</p> <p class="ql-block">2013年,蔡宅村在古色古香的“四維堂”建起全市首家農(nóng)村文化禮堂。在一幢幢鱗次櫛比的古建筑中,文化禮堂安然“落戶”,給這一片古建筑裝上“新酒”。</p> <p class="ql-block">相較于其他地方文化禮堂“一應俱全”的功能模式,蔡宅村的文化禮堂就顯得分散而個性了——名人館、村史館、高蹺館、農(nóng)耕館……</p><p class="ql-block">蔡宅自創(chuàng)建文化禮堂以來,啟蒙禮、孝敬禮、金婚慶典禮儀、家訓傳承活動、成人禮及村晚、民俗文化節(jié)等各種文化活動常年不斷,文化禮堂真正成為蔡宅人的精神家園。</p><p class="ql-block">2017年,蔡宅村文化禮堂被評為全省優(yōu)秀文化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山水如詩景作畫,美好景致在身邊。蔡宅村在深入挖掘村莊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講好村莊精彩故事,展現(xiàn)村莊魅力古建的同時,借助文化的力量提升村莊的產(chǎn)值,通過舉辦“民俗節(jié)”等活動,發(fā)展古建古村游,集聚人氣,匯聚商氣,帶動消費,實現(xiàn)了更好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2015年,經(jīng)過認真地籌備,蔡宅村舉辦了第一屆“快樂端午”旅游節(jié),依托非遺文化,開展民俗文化的展演,包括女子高蹺隊表演、木偶戲、水龍表演、腰鼓隊演出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玩。</p> <p class="ql-block">這之后,每年端午節(jié),蔡宅村都會舉行旅游節(jié)活動,如今,“快樂端午”旅游節(jié)已經(jīng)成為蔡宅村的一個品牌。</p><p class="ql-block">每年旅游節(jié),會有一些新內容,節(jié)目更加精致,體驗的活動也更多,比如打麻糍體驗活動、白溪江泛舟、竹排對歌、古村尋跡活動等等,都深受游客們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以文化養(yǎng)村,以文化惠民,蔡宅村以鄉(xiāng)愁為紐帶,將自然資源和深厚的傳統(tǒng)歷史人文緊密相結合,向滿眼青山綠水、百姓安居樂業(yè)、游客心生向往的旅游古村,大步邁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