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普度的趣事一二</p><p class="ql-block"> 文/阿偉</p><p class="ql-block"> 話說泉州的“普祀”這個民俗活動,除了不勝枚舉的歷史淵源以外,它實際上還是具有華夏文明“孝文化”的重要元素,由于各種宗教的普遍融合,甚至是一些地方崇拜的摻合,“普祀”這種傳承佰仟年的民族民間民俗活動便被“封建迷信”所籠罩,因此也被多個時段給禁止這樣的民俗活動,可在中華文化最為神奇中,它完全擺脫了這種屢禁屢辦,禁而不絕得態(tài)勢,在閩南地區(qū)尤其是泉州真可謂是獨樹一幟了,方興未艾。</p><p class="ql-block"> 在整個農(nóng)歷七月,“普祀”民俗活動是從舉行“豎旗”、“犒兵”、“犒將”、“普施(普祀)”、“水普”、“重普”、“結(jié)尾緣”等儀式會持續(xù)活動兩個月左右,個別地方還有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年份做“普度”的習(xí)俗。</p><p class="ql-block"> 想到七、八十年代,雖然對于七月普度的禁令那是十分嚴厲的,可以說用了“舉全社會之力”,分區(qū)域、分街道、分小巷的檢查做普度的行為,那時的做“普普”幾乎和搞封建迷信聯(lián)系在一起,在做普度的時節(jié),彌漫著一股既快樂無比又忐忑不安的氣氛,大人們總是帶著提高警惕的標準“發(fā)落(準備)“普度的好料,一般都是幾十多碗,有蒸豬頭豬腳、素?zé)u鴨和米飯包子等硬菜,還要把炸醋肉、炸排骨、鰻魚炸、煎雞卷、炸花生團和炸蝦球等通用菜,也有像炸地瓜芋頭、香菇木耳等小菜,總之一定要把整塊桌子擺得滿滿當當,而后是在祭祀供桌前擺上紙扎馬,馬的口中還得塞上一團蓬草,馬的兩側(cè)還要派上紙扎的牽馬將士,旁邊還要隨意伴上幾尊紙糊“大人(用紙粘貼在竹篾上的紙人替身)”,在擺放這些時,長輩們是一臉虔誠甚至是凝重到十分嚴肅狀態(tài),仿佛一不小心會褻瀆神靈而惴惴不安,這種時候他們更擔心孩童的瞎鬧,所以隨便塞上幾塊煎炸后的“邊角料”讓孩子們回避是最好不過的事了,當然兩廂情愿的時候會令孩童十分快樂的穿梭鄰里之間,一塊“炸料”都可以分享給同伴饕餮一番,似乎無師自通的在潛移默化和無形中傳承著這一份佰仟年的民俗內(nèi)涵,當初他們根本不懂這個“普祀“是祭祀“好兄弟”的帶有凝重色彩的民俗節(jié)慶,甚至是和鬼神打交道的一個月,孩童的純真卻在相互交換各家的“好料”展示出犒勞朋友兄弟的義氣,可謂是不是節(jié)日勝似節(jié)日,很多人到了下午就會問,“暗瞑去斗落呷普祀(泉州話:到朋友或者親戚家吃普度是閩南地區(qū)農(nóng)歷七月的傳統(tǒng)習(xí)俗)?!”,似乎有“呷普祀“就是朋友多、門路廣的代名詞,煞是有趣,也是一個時代的符號。</p><p class="ql-block"> 這不,泉州還有一個很正式的普度區(qū)域分布,是按照泉州各鋪境進行輪流做“普祀”的的既定日子,且看:初一百源、龍宮、大小希夷;初二后城,初三南岳,初四廣靈;初五水仙,初六妙因,初七通天;初八生韓、連墀、執(zhí)節(jié);初九五堡、奉圣,初十仁風(fēng);十一古榕、高桂,十二二郎、風(fēng)春;十三竹仔橋,十四圣公,十五不動(祭祖);十六白耇廟,十七奇仕、華仕;十八奏魁、廣平王(崇陽);十九鳳池、宜春、新橋頭(浯江);二十中和、壺中、行春、桂香;廿一青龍、鳳閣;廿二籃橋、聚寶、紫云、五顯、北山、河嶺;廿三義全,廿四靈慈、小泉澗、甲第、津頭埔;廿五鐵爐、蘆荻、五魁、應(yīng)魁;廿六三尾、桂壇及富美;廿七真濟、龍會,廿八三朝、妙華和三千壇;定應(yīng)普未到(六月廿九),仕公普過頭(八月初二)……”</p><p class="ql-block"> 對于“普祀”民俗活動的趣聞,在泉州個別地方那可是上升到無以倫比的最高等級了,比如惠安縣的人們更明確到如果這天沒做相應(yīng)的儀式,會被冠以“莫(沒有)譜(靠譜)——不按傳統(tǒng)不靠譜(沒有遵循孝道的意思),?在閩南的泉州,這個節(jié)日不同凡響,這里的人們不僅在這天敬祖盡孝做到極致,甚至還把農(nóng)歷七月進行普度民俗活動,而且是輪流在各個鋪境進行普度(普度,顧名思義普度眾生,是對哪些戰(zhàn)死沙場的“孤魂”和無主的“野鬼”在七月里統(tǒng)一祭祀)的民俗活動,似乎把“孝文化”外延開來,更增添了農(nóng)歷七月的凝重和莊嚴,只是后來這樣的民俗活動被迷信化和宗族之間斗毆所附著而被禁止取締。</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活動總是伴隨著“各鋪境還會延請戲班,娛神娛人。故而,夜夜笙歌,連綿起伏。各色商販包括乞丐,都會依序流動討趁,忙得不亦樂乎?!蓖ㄏ_旦的時候讓我不得不相信《光明之城》中所描述的一定是真切的,似乎可以調(diào)侃下,感覺如果“雅各(意大利商人)”當時也參雜其中,用帶著意大利口音的聲調(diào)與當?shù)氐霓r(nóng)民兄弟劃拳斗酒,酩酊大醉注定是雅各可愛的結(jié)局。</p><p class="ql-block"> 世遺泉州的民風(fēng)民俗的確繁多而又雜糅,各類信仰各類神明與泉州人民和諧共處,所謂的“半城煙火半城仙”應(yīng)該是體現(xiàn)出一種包容,應(yīng)該是要朝著正向與人為善的方向發(fā)展,既能體現(xiàn)出泉州人海納百川,四海一家的胸襟情懷,又能體現(xiàn)出泉州人世界性的視野和愛拼敢贏的優(yōu)良品質(zhì);那么就應(yīng)當順勢利導(dǎo),把作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風(fēng)民俗,理順是非,這對于人民情懷的撫慰無疑是一種幸福,為人民服務(wù)應(yīng)當具備:</p><p class="ql-block"> 知真假惟會識丑惡</p><p class="ql-block"> 明是非方能辮忠奸</p><p class="ql-block"> 普度習(xí)俗,應(yīng)該適當對它的存在進行一些研究,辯證的看待,客觀的對待,通過去偽存真的把那些封建糟粕的“假、大、空”剔除,保留餅加以弘揚來自華夏傳承的“真、善、美”,把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元素正向地向老百姓傳達,這樣一來,這種帶有強烈地域色彩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定能給老百姓帶來歡愉、帶來幸福、帶來不一樣的煙火,因為煙火里有太多的民族情愫和抹不去的血脈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注:普度是閩臺一帶,尤其是泉州這個地方非常獨特而又興盛的民俗活動,主要是體現(xiàn)著一種崇敬先烈、民間孝道的普度眾生情懷,是具有歷史性和人文內(nèi)涵的,必須做到“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辯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分析,也要辯證思維、正確對待,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客觀的保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