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今文化對父與子的關(guān)系表述截然不同,由此而熏陶出一代又一代的父親、其角色扮演也大相徑庭。</p><p class="ql-block">禮曰:君子抱孫不報子。俗話也說“教育孩子要給他個好心,不給好臉”。我感覺這種“嚴(yán)父”傳統(tǒng)從古至今一直在延續(xù),直至我的父一輩。所以,當(dāng)我翻遍了老照片、很難找到我的爺爺和父親合影,更找不到我公公與丈夫的合影;而我父親與弟弟的合影才只有一張。</p><p class="ql-block">幸而嚴(yán)父的形象到了我們這一代已經(jīng)改變了??粗瞎蛢鹤拥暮嫌埃瑑鹤雍蛯O子的張張照片,才發(fā)現(xiàn)我更喜歡父與子之間親密無間感情的寫照。魯迅先生有言:“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此話道盡天下父母愛子之心。以我的理解,父與子該是那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自然親密,還有就是師生、摯友的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我的婆家與娘家兩個家族中,最年長的一對父子是我爺爺和父親。于是,著手在泛黃的老照片里翻找,試圖拂去時間的塵埃、找出他們單獨的父子合影。感謝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國家分別給他們頒發(fā)了意義非凡的紀(jì)念章,我丈夫?qū)iT為兩位老人拍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2005年,兩位耄耋老人—98歲高齡的紅軍老爺爺與喝過延河水的小八路、已年過八旬的父親,胸前佩帶著抗戰(zhàn)勝利60年紀(jì)念章的合影留念。這是我找到的唯一一張父子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的娘家的男丁不算多、從父親起連續(xù)三代單傳,這張是老劉家四代爺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和弟弟與爺爺、父親合影。</p> <p class="ql-block">爺爺早婚,還在保定上中學(xué)時,虛歲14就按河北的老規(guī)矩娶了大他幾歲的奶奶。</p><p class="ql-block">據(jù)晚年時的奶奶說:“那時你爺爺什么都不懂,成婚那日當(dāng)花轎進(jìn)門的時候 ,他居然和村子里的小小子一起搶地上散落的鞭炮。”可以想見,爺爺有可能錯過了人生一大樂事:洞房花燭夜。</p><p class="ql-block">父親是長子,和他爹年齡只差17歲。尚未弱冠的爺爺,很有可能也沒體會到初為人父的得意。據(jù)奶奶說: 那日從保定學(xué)堂里回來爺爺被他娘拉著去看剛出生的兒子,他拉開被角掃了一眼,就臊得蹦出了家門。晚上孩子哭,爺爺嫌鬧、把父親扔到腳邊,嚇得奶奶起身抱走了父親。</p><p class="ql-block">我想,其實爺爺完全沒做好當(dāng)父親的準(zhǔn)備,父親是怎么長大的他也不甚清楚。那段時間農(nóng)村也沒有照相的閑錢和意識,沒有合影也正常。</p><p class="ql-block">他們是一對聚少離多的父子。之后爺爺為革命常年在外奔波,父親則在河北老家他的姥姥家求學(xué)。再后來七七事變了,父子兩個參軍打日本。</p><p class="ql-block">終于他們父子倆匯集在延安,且同在359旅。然而,即使是一個部隊,也是見一面很難。爺爺當(dāng)他的老八路,父親當(dāng)他的小八路,各自忙自己的事。</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父子關(guān)系,父親當(dāng)年也有一段笑話。那是在延安時,父親給他爸寫信,想著都是革命隊伍里的革命同志了,不必“父父子子”了。于是,信里開頭寫著:劉云峰同志,...... 。不料他老子看到此稱呼,竟然大怒??。</p><p class="ql-block">這兩張照片的時間地點:爺爺1949年隨部隊進(jìn)軍新疆,父親1948年在遼寧的旅大。父子間東西隔著數(shù)千公里,我將他們照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拼接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1962年,因奶奶重病,父親攜妻兒到烏魯木齊探親,拍了這張全家福、留下我家溫馨的四世同堂合影。那時,我老奶奶還在,兩個孩子是我和弟弟。</p> <p class="ql-block">我在一歲時就離開了父母,和父母共同生活是在高中以后的兩年,父女關(guān)系就不必多寫了。</p><p class="ql-block">我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從中國傳宗接代的理念中弟弟在家族中很重要,深得父母看重。況且弟弟小時候?qū)倌钃v型,長大了有大局觀,有擔(dān)當(dāng),脾氣好,處事圓滑,家里不管是姐姐妹妹他統(tǒng)統(tǒng)讓著。學(xué)習(xí)也不讓父母操心,除了懶點、憤青點,其他方面近乎完美。記得我上中學(xué)時和弟弟生氣,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當(dāng)時就流淚了。怕他告狀,但是他沒有,過后沒事人一樣。想想我好后悔。</p> <p class="ql-block">記得老媽說過,1960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她和老爸都是寧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省給兒子。</p><p class="ql-block">這么受父母待見的弟弟,在我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兩年多,似乎沒有感覺到父親對兒子特別關(guān)愛,也沒有太多的指導(dǎo)和交流。翻遍影集也只找到一張弟弟幼時的父子合影。和一張我和他們的合影。我想,教育兒子,是父親們該擔(dān)當(dāng)?shù)娜蝿?wù),讓兒子的目光更長遠(yuǎn)。不必多說了,父親也是老式男人,不善于表達(dá)情感的男人,唉!</p> <p class="ql-block">無獨有偶,我在婆家的若干照片中也找不到丈夫與公公的父子合影。發(fā)在此處的這張照片是我剪裁的、不能算數(shù)。丈夫是家里的次子,可能重視度不夠,只是不知道長子是否有單獨父子照片的殊榮。</p><p class="ql-block">公公忙于工作和學(xué)問,想必極少關(guān)心和了解孩子們的言行。當(dāng)然也不會知道一直是三好學(xué)生、班干部的次子,其實另外一面是“發(fā)小”圈里出點子拿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公公十多歲參加新四軍,解放后硬是靠自己努力成了大學(xué)教授,學(xué)習(xí)精神令人折服。在情感方面和婆婆伉儷情深,處事方式也很細(xì)膩。記得初到婆家,物質(zhì)不夠豐富,公公經(jīng)常分配我?guī)装压献?,幾個水果以示關(guān)心。此事,我告訴過爺爺奶奶,爺爺當(dāng)年359旅南下時和新四軍共同作戰(zhàn)過,笑呵呵的評論說,分配原則很明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新四軍的作風(fēng),</span>如分香煙排級干部一包,連級干部兩包;班長和戰(zhàn)士則按支分。詢問丈夫,他們小時候家里也是這樣分配食品的。沒說的,我跟進(jìn)吧。</p><p class="ql-block">我分明看到公公情感表達(dá),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孫子、哄孫子,一邊呢喃一邊晃者孫子,畫面很溫馨。這點婆婆都跟不上。我兒子一直和爺爺很親近的。但是對他的子女又變成了老式父親,不茍言笑。我的幾個小姑子都沒有和父親撒嬌的習(xí)慣。丈夫和他爸亦很少交流。真是遺憾?。?lt;/p><p class="ql-block">這是我剪裁下來的公公、丈夫和兒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時間終于把嚴(yán)父的模板翻篇了。二十世紀(jì)中新晉級的父親們紛紛放下架子,把對子女的愛展示出來,于是,家庭趨于平和,平等,互敬互愛。</p><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我的丈夫必須和上時代的節(jié)拍,抱著幼小的兒子時,滿心滿臉綻放著都是為人父的喜悅,得意,溫情。和長大了的兒子相處時更是如朋友一樣促膝長談,娓娓道來自己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還記得當(dāng)年在醫(yī)院生產(chǎn),婦產(chǎn)科的好友將兒子從產(chǎn)房抱出來,新生命睡意正酣,褶皺的小臉無視他父母的存在。我抱起軟軟的他,輕輕移交到丈夫手里,卻讓剛剛升級的他顯得手足無措,平托著兒子問怎么抱。那一幕仿佛是昨天的事啊。</p> <p class="ql-block">兒子的到來,似乎是當(dāng)?shù)南M?。不然怎么時時用自己的肩頭扛起兒子,恨不得用一己之力撐起孩子的一片天來。</p><p class="ql-block">丈夫比我有耐心,從來沒有罵過兒子,更舍不得動他一手指頭。我評論過當(dāng)父親的他:一個人拍馬屁的功能就那么多,你完全用到兒子身上了,就沒有剩余精力用在領(lǐng)導(dǎo)面前了。那種對兒子呵護(hù)是打心眼里發(fā)出的。</p> <p class="ql-block">兒子三歲多,我們一家在興慶湖上劃船。</p> <p class="ql-block">添丁的日子雖勞碌,但依舊不滿足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借用小姑子家的乖乖女拍照,滿足一下多子女的快樂!</p> <p class="ql-block">既然當(dāng)爸爸了,那就俯首甘為孺子牛吧。</p> <p class="ql-block">1989年,丈夫陪兒子在青島海邊的沙灘上玩耍。</p> <p class="ql-block">常言說父愛如山,是兒女的依仗。古訓(xùn)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想想當(dāng)?shù)膊蝗菀?,有了兒子就多出一份牽絆,既要引導(dǎo),還要教育,又要上班掙錢,又要言傳身教,真挺累。兒子在長大,其中貫穿著父親的擔(dān)當(dāng)和慈愛,表率和耐心,心血鋪成孩子長長的成長路。</p> <p class="ql-block">背負(fù)受傷的兒子上學(xué)校。</p> <p class="ql-block">2004年,終于到了兒子穿上學(xué)士服拍畢業(yè)照的時候了。當(dāng)?shù)?,我可提醒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繼續(xù)加油!</p> <p class="ql-block">1999年,春節(jié)到南京探親時,在莫愁湖畔快樂的父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7年,我和丈夫陪留學(xué)期間回國的兒子游覽陜西富平縣陶藝村,看看穩(wěn)健型的父親和躊躇滿志的兒子。</p> <p class="ql-block">再后來,兒媳歷盡艱苦迎來了孫孫。</p> <p class="ql-block">我們大家因為孫孫的到來都升級了。</p><p class="ql-block">我想說,當(dāng)初我兒子大搖大擺,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成為我家第三位成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然后瀟灑的和老爸老媽揮揮手、組建自己的家庭。有兒子了,過好小日子。我家又有了父與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看,兒子和孫子有著一模一樣的眉毛,這就是遺傳的力量造成的吧</p> <p class="ql-block">粑粑麻麻快來呦!哭聲就是命令。</p> <p class="ql-block">2017年,父子倆在上海兒子家的小區(qū)里。婆家娘家和孩子三家合力湊錢加貸款、兒子購買了一間小房,條件不錯。丈夫說"看到兒子娶妻生子安居樂業(yè),感覺作為老子的使命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從此開始,我和丈夫的享受之一就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我兒子和他兒子的父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自從有了孩子,兒子和媳婦的外出不再輕松瀟灑、一家三口的旅游變成這種模式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兒子帶著他的兒子成長,有苦也有樂、個中滋味唯有自知。</p> <p class="ql-block">瞧這父子倆,是在搞笑還是搞怪呢。</p> <p class="ql-block">父子交流中。</p> <p class="ql-block">1988年,丈夫到北京出公差。4歲多的兒子騎在肩頭上逛北京,參觀了天安門、八達(dá)嶺長城等地。</p> <p class="ql-block">2019年,兒子媳婦帶著孫子到北京旅游。受到前一張照片的影響,這父子倆專門到天安門、在同一位置拍了照片,非常有意義!</p> <p class="ql-block">這兩張照片是我在上海兒子家里拍的,我將其命名為“爺爸孫合影”,子嗣延綿不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