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6年3月8日我們一行12人,乘坐以色列航空飛機, 隨凱撒旅行社前往約旦、以色列,參加《以色列約旦文化之旅》,朋友們懷著熱烈的情緒期待著此行將看到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快樂的老朋友們安靜地待機,還有幾位我們中的小朋友去逛店。</span></p> <p class="ql-block">飛機??3月28日23點起飛,3月9日凌晨4點(其中有6小時時差)到達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的本.古里安國際機場。</p> <p class="ql-block">機場里拉賓總理塑像</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十一個小時的飛行大家都依然精神抖擻</p> <p class="ql-block">清晨當我們打開窗戶,哇塞!美麗的地中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海風陣陣向我們撲來,美好的旅程就此拉開帷幕。</p> <p class="ql-block">一早我們向海法的八哈依空中花園法駛?cè)?,海法是以色列的北方港口城市,距離特拉維夫160公里,巴哈伊空中花園,它是巴哈伊教派的圣地,在2008年被聯(lián)合國列為了“世界遺產(chǎn)名錄”。巴哈伊花園采用階梯對稱式結(jié)構(gòu),依山而建一直延伸至海灘。</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位于以色列拿撒勒著名的天使報喜大教堂,在教堂的正面,雕刻著天使加百利和圣母瑪利亞的浮雕像。有很多的天主教徒,不遠萬里來這里,為自己和家人祈禱。</p> <p class="ql-block">拿撒勒,位于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的群山之中。這里,是耶穌的父母居住的地方。當年的圣母瑪利亞還是童貞女,只是訂婚,并未結(jié)婚;天使長加百利前來告訴她,她已由圣靈感孕,懷了上帝的兒子。這個孩子將來會代表上帝為人間帶來福祉,是人類的救世主,他就是基督耶穌。</p> <p class="ql-block">信徒們?yōu)榧o念天使向圣母報告其懷孕的消息,很早就在報喜巖洞上修建了教堂?,F(xiàn)有的教堂是1966年建造的,是在原址上建筑的第五座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主體是圓柱攢尖頂,一層是報喜巖洞古跡,二層是教堂,墻壁上是各國捐制的圣母圣子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壯觀的穹頂</p> <p class="ql-block">充滿魅力的玻璃花窗</p> <p class="ql-block">加利利湖畔有八福堂、五餅二魚堂、彼得獻心堂等神跡發(fā)生之處,八福堂建在湖畔的八福山上,相傳耶穌曾在此山上給眾人布道,現(xiàn)今的教堂是由一意大利人于1938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此圖由網(wǎng)上下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餅二魚堂是為了紀念耶穌展現(xiàn)用五個面包兩條魚喂飽了1000人神跡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彼得獻心堂是天主教會1933年在湖畔建造的教堂,相傳門徒彼得在此受召于耶穌并獻出虔誠的心,最終成為耶穌之后的教會領(lǐng)袖。</span></p> <p class="ql-block">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長53千米,長約21千米,寬約13千米,總面積為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低于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一個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第二低的湖泊</p> <p class="ql-block">我們驅(qū)車馳往約旦。約旦位于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西北,西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北與敘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和南部與沙特阿拉伯相連。約旦基本上是個內(nèi)陸國家(在西南部臨近亞喀巴灣有極小一段海岸)。</p><p class="ql-block">約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紀初屬阿拉伯帝國版圖。公元1517年歸屬奧斯曼帝國。一戰(zhàn)后淪為英國委任統(tǒng)治地。1921年以約旦河為界,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酋長國。1946年3月22日,外約旦獨立。成立君主立憲制國家。</p><p class="ql-block">約旦是一個比較小的阿拉伯國家,但相對周邊國家來說約旦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穩(wěn)定。約旦人民生活較為富裕,在伊斯蘭國家中相對開放。約旦比較缺乏淡水資源,石油資源不豐富。旅游業(yè)是約旦支柱產(chǎn)業(yè)之一,佩特拉古城,死海和瓦迪拉姆沙漠等景點成為世界各國游客探險旅行和休閑度假的首選目的地。這次我們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死海和佩特拉古城。</p> <p class="ql-block">這是沿路約旦國中產(chǎn)階級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一入住酒店,大家馬上更衣來到了酒店專屬的久負盛名,神奇迷離的死海泳區(qū)。</p> <p class="ql-block">死海是一個內(nèi)陸鹽湖,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之間的約旦谷地。西岸為猶太山地,東岸為外約旦高原。無出水口,進水主要靠約旦河。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30.5米。湖最深處380.29米,最深處湖床海拔-800.112米。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陸地的最低點,有“世界的肚臍”之稱。在陽光的照射下,海面像一面古老的銅鏡。</p> <p class="ql-block">死海海泥富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對調(diào)節(jié)皮膚的酸堿平衡,保養(yǎng)皮膚細胞組織有極其神奇的功效,可醫(yī)治皮膚病等多種疾病,死海海泥更以其獨特的醫(yī)療和美容效果,令死海成為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和理療中心。我們有幸嘗試了一把!</p> <p class="ql-block">古城堡似的客房樓群</p> <p class="ql-block">天黑下來,這個古城堡似的五星酒店,開始展現(xiàn)它獨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美美一餐</p> <p class="ql-block">清晨,靜逸柔美的死海和秀麗古樸的酒店外景。</p> <p class="ql-block">途中約旦特色午餐</p> <p class="ql-block">佩特拉是約旦著名古城遺址,位于約旦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一條連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峽的與世隔絕的深山峽谷中,古代曾為重要的商路中心。它被群山環(huán)繞,峽谷和通道穿越其中,建筑大部分是從巖石上雕刻和開鑿出來的,具有東方傳統(tǒng)和希臘風格。佩特拉古城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qū)之一。始建于公元前6世紀前后,是由居住在這里的游牧民族那納巴特阿拉伯人建造。其中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的露天劇場,舞臺和觀眾席都是從巖石中雕鑿出來。</p><p class="ql-block">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通道,此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讓一輛馬車通過;進入峽谷,甬道回環(huán)曲折,險峻幽深,路面覆蓋著卵石;峭壁上的巖石,在風雨長期作用下變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順峭壁仰望蒼穹,藍天一線,壯觀而又美麗,“一線天”的名稱由此而來。納巴特人是高超的水利工程師,在一線天的崖壁上排列著一條條為城市輸送飲用水的水道。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偉的殿堂排布在周圍山崖的巖壁上,門檐相間,殿宇重疊,十分壯觀。</p> <p class="ql-block">回程時路過以色列境內(nèi)的死海,我們下車休息觀望。</p> <p class="ql-block">我們懷著敬仰之心,以探秘求知的心情漫游在耶路撒冷的橄欖山,客西馬尼園—耶穌被逮捕前的禱告地,古城西城墻—哭墻,古城老街—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走過的苦路,圣墓大教堂—耶穌被絞死、埋葬,復活的大教堂,了解著不為我們所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圣地。</p><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間,是史前的全球宗教重鎮(zhèn),也是完整保留人類信仰文明演進史的一個城市。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啟宗教”以及一神論)的圣地。</p><p class="ql-block">自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橄欖山上遙望以色列古城的全貌</span></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是網(wǎng)上下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橄欖山上會看見像是眼淚型狀的主泣教堂。這是座建于1953年的天主教堂,其建筑師和建萬國教堂的是同一個人。教堂的造型象征著耶穌的眼淚,而四角的瓶子象征著裝眼淚的瓶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泣教堂的窗戶,站在這個位置可以直接看到古城的容貌。</p> <p class="ql-block">客西馬尼園,坐落在橄欖山的斜坡上,就在耶路撒冷對面的汲淪溪谷。至今仍有一座古老的橄欖樹花園屹立在那里。耶穌經(jīng)常和門徒到客西馬尼去禱告。客西馬尼最著名的事件發(fā)生在耶穌被賣的前一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耶穌知道,猶大會馬上帶人來抓他。要面對被抓、受辱、受苦、受死,這樣一場巨大的爭戰(zhàn),耶穌認定,當時必須作的,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禱告。</span></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他是完全的神,表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預知了未來要受到的痛苦,他又是完全的人,表現(xiàn)在這個已經(jīng)預知的痛苦要他自己完全來承擔,所以他的痛苦甚大。</p> <p class="ql-block">萬國教堂位于耶路撒冷城東部的橄欖山腳下,就蓋在客西馬尼園里。它建于1919—1924,得到許多國家的資助,由此而得名。這是一個拜占庭風格的教堂,外表大氣穩(wěn)重而又華麗精美,據(jù)介紹是為了紀念耶穌在此最后一夜的祈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夜幕降下,我們來到耶路撒冷的大衛(wèi)城觀看激光演出,(因涉及專利保護不能拍照,很是遺憾)。</span></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們來到神秘的耶路撒冷古城。</p> <p class="ql-block">哭墻又稱西墻,是以色列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筑成。</p><p class="ql-block">猶太教把該墻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該墻必須哀哭,以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復。</p><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時,便會來到這面石墻前低聲禱告,哭訴流亡之苦,所以被稱為“哭墻”。</p> <p class="ql-block">禱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兩部分,男左女右。男士進入哭墻,必須戴帽,沒有帽的旅客可于入口處自行取紙制圓形小帽戴上,在離開前交還。</p> <p class="ql-block">在女性區(qū)域,常見婦女涕泣交流地禱告。女性在哭墻不用蒙頭,但在禱告后,她們一步一步退出禱告區(qū)域,退出時仍面向哭墻,表示恭敬。</p> <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步入老街</p> <p class="ql-block">這是苦路的起點第一處</p> <p class="ql-block">順著街巷,跟著人流,導游給我們講述著耶穌受難的全過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苦路十四處是天主教為緬懷耶穌受難而設置的崇拜路線。</p><p class="ql-block">沿途設有反映耶穌受難全過程的14處景點,每一處都立有十字架、或者還按順序配有相關(guān)圖畫及塑像。基督教稱之為十字架路或苦路。</p> <p class="ql-block">這14處所展示的耶穌受難主題按其順序分別為:1.被彼拉多判處死刑;2.背起十字架;3.第一次跌倒在十字架下;4.遇見圣母馬利亞;5.古利奈人西門幫助耶穌背十字架;6.婦人維洛尼加為耶穌擦汗;7.第二次跌倒;8.對為他痛哭的耶路撒冷婦女們講話;9.第三次跌倒;10.被剝掉衣服;11.被釘在十字架上;12.在十字架上死去;13.被取下十字架;14.被安葬在墓穴中。</p> <p class="ql-block">從第1處到第9處是在彎曲綿延的商街上,這是苦路上1—9處的標牌。</p> <p class="ql-block">苦路從第十處到第十四處是在圣墓大教堂里</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認為耶路撒冷老城是城市最古老的部分,其實在另外一個地方,讓我們再把時間倒流回距今三千年歷史的大衛(wèi)時代,他們當時居住的地方就叫做“大衛(wèi)城”,從今天理解耶路撒冷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看,此處才是最正宗的原始地和城中心,盡管大衛(wèi)和猶太人不是這里的最早居民。隨著歷史變遷,大衛(wèi)城從輝煌到毀滅,千年來廢墟一直埋沒地下被遺忘,現(xiàn)在經(jīng)過不斷考古挖掘,成為了新地標。</p> <p class="ql-block">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大衛(wèi)帶領(lǐng)猶太人攻占了此地,加固擴建城市,建立起了以色列聯(lián)合王國,結(jié)束了猶太人的長期遷移生活,正式開啟了耶路撒冷的傳奇歷史。</p> <p class="ql-block">耶穌的父母本來居住在拿撒勒,因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普查人口,約瑟就帶著已經(jīng)懷孕的瑪利亞回自己的老家—伯利恒,登記戶口。因客棧滿員,臨盆的瑪利亞便在牧羊地里的山洞中生了耶穌。</p> <p class="ql-block">圣母馬利亞生下了嬰孩,她將嬰孩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里,馬槽成為了耶穌基督的搖籃。當耶穌出生在今天的圣誕教堂所在地時,與耶路撒冷有著一墻之隔的伯利恒就成為全球基督徒的圣地所在,古老的城市,每年迎來百萬的朝圣者,只為了一睹圣誕教堂,朝見耶穌當年的圣誕之所。</p> <p class="ql-block">圣誕大教堂位于約旦河西岸的伯利恒古城,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地區(qū),也是巴以爭端的焦點之一。</p><p class="ql-block">約旦河西岸現(xiàn)分為不同的管轄區(qū),伯利恒屬于A區(qū),由巴勒斯坦管轄,但據(jù)說進出則由以色列控制。作為游客,穿行在不同的管轄區(qū),并沒有明顯的戰(zhàn)爭敵對狀態(tài),和平相處似乎還是主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個用紅白大理石圍城的半圓壁龕,地面中央鑲嵌著十四角銀星,上書拉丁文“在這里,圣母瑪利亞誕生了耶穌?!?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圣誕教堂是希臘東正教的物業(yè),不容許天主教在圣誕做彌撒,故在主圣堂旁建了圣凱瑟琳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巴以隔離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杈大燭臺是以色列國徽的主要圖案,它有七個燈座,可插上蠟燭或者盛上燈油,是猶太教的禮儀用具,后成為古代猶太教的徽號。這燭臺中,除中央較高的那只代表圣安息日外,其余六枝是象征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六合。 三千多年來,這七杈大燭臺一直是猶太人的象征。它的燭光是古猶太人在圣幕里點燃的。今日的燭臺還象征和解及光復的希望,也是猶太人信仰上帝的莊嚴所在;國徽上的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它體現(xiàn)了不同國籍、不同語言猶太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以色列建國后,這七枝大燭臺被選為以色列國的正式國徽徽號,于1949年正式啟用。</p> <p class="ql-block">以色列國會大樓</p> <p class="ql-block">驅(qū)車前往特拉維夫古城區(qū)</p> <p class="ql-block">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人口38萬,主要為猶太人,阿拉伯人約占總?cè)丝诘?%。</p><p class="ql-block">特拉維夫濱臨東地中海,市區(qū)面積51.76平方千米;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城市群有巴特亞姆、霍隆、拉馬特甘、佩塔提克瓦、里雄萊錫安、拉馬特沙龍、赫茲利亞等城市。2005年統(tǒng)計,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城市群共計人口304萬,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區(qū),是該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帶,也是以色列的經(jīng)濟樞紐。特拉維夫被認為已出現(xiàn)了成為世界級城市的趨勢,并被列為中東生活費用最昂貴的大城市。</p><p class="ql-block">特拉維夫市最初創(chuàng)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猶太移民為逃避鄰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貴的房價而興建,逐漸地,特拉維夫的發(fā)展超過了以阿拉伯裔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國兩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維夫和雅法兩市合并成立特拉維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維夫被認為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jīng)濟中心,以及所謂“硅溪”地區(qū)的心臟。該市具有活躍、摩登、世界主義的特征,被公認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7月,該市以包豪斯建筑鑄成的特拉維夫白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p> <p class="ql-block">老城區(qū)里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色列位于西亞???cè)丝?26萬人,其中猶太人口共677萬,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p><p class="ql-block">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支脈,位于地中海東南沿岸,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為紅海與埃及。起源于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災害遷徙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因而得名“希伯來人”(意為“渡來之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巴勒斯坦地區(qū)。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國。此后先后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帝國、馬其頓王國和羅馬帝國征服。公元70年被羅馬人趕出巴勒斯坦地區(qū),開始長達近2000年的“大流散”。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猶太人開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區(qū)。1947年11月29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分別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和一個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根據(jù)該決議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以色列是一個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對于科技的發(fā)展貢獻相當大。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學和工程學的研究,以色列的科學家在遺傳學、計算機科學、光學、工程學和其他技術(shù)產(chǎn)業(yè)上的貢獻都相當杰出。以色列研發(fā)產(chǎn)業(yè)中最知名的是軍事科技產(chǎn)業(yè),在農(nóng)業(yè)、物理學和醫(yī)學上的研發(fā)也十分知名。</p> <p class="ql-block">這次旅游真是名符其實的文化之旅,我們燒腦般地去了解記憶以色列的宗教文化,像穿越般幸運地觸摸歷史遺跡,我們幸福地運動于大自然的天地空間,再見了以約!好像又產(chǎn)生了再去一次的沖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