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郭貴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臨漳處于太行山山前丘陵與華北平原交匯地帶。屬漳河沖積扇平原。號稱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腰脊。自古為群雄逐鹿,兵家必爭之地。幾千年來先后有六個朝代再此建都,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作為一個臨漳人,今天用一支禿筆粗淺的梳理一下它的羽毛,試圖還原一下她美麗的千古容顏。</p><p class="ql-block"> 臨漳古稱鄴,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專家何光岳先生考證認為,鄴地的起源始于大業(yè),大業(yè)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顓頊的孫女女修的兒子。鄴因是大業(yè)居住地而得名,以此推斷鄴作為地名,當有4000多年的歷史,但有據(jù)可考的是鄴地之說,始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管子》一書。</p> <p class="ql-block"> 《管子》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書中有載,“(齊桓公)筑五鹿(今河北大名縣城東)、中牟(河南鶴壁西)、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蓋(今山東沂源東南)、牡丘(今山東聊城),以衛(wèi)諸夏之地,所以示勸中國也”?!爸T夏”指周王室在中原地區(qū)所分封的各諸侯國,“中國”指周王室居住的國都。東周時期,周平王受異族侵擾,被迫國都東遷。自此王室衰微,諸侯崛起。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代王師號令天下。所以筑五城名為拱衛(wèi)周王室的安全,實為擴充勢力范圍。據(jù)史料記載,齊桓公筑鄴城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距今已有2679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年(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中國從此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鄴地屬魏國領地。由于鄴地西依太行,北據(jù)漳河,扼戰(zhàn)略要沖,雖地處邊陲,但魏國仍以鄴城為陪都,與趙國隔河對峙。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破除“河伯娶婦”的陋習,并發(fā)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農(nóng)田,鄴地大治。魏國在鄴地蓄富于民,藏兵于野,以鄴地根據(jù)地出兵北伐,大破中山。</p> <p class="ql-block"> 西漢高祖時,屬魏郡,并始置鄴縣,郡縣同治。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zhàn),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zhàn)打敗袁紹占領鄴城,此時曹操位封魏王加九錫,在鄴城開衙設府,并以鄴城為都,留居十六年之久,史稱“曹魏”。居鄴期間,曹操集團大興土木,營建宮室,加固城防,鄴城達到空前繁榮,著名的銅雀三臺就是當時的杰作。西晉時左思以鄴城為背景,寫成名揚天下的《魏都賦》,極言鄴城繁華,令一時洛陽紙貴。</p><p class="ql-block"> 西晉時司馬代曹,為避晉愍帝司馬鄴名諱,鄴縣易名為“臨漳”,而“臨漳”一詞的初現(xiàn)卻源三國曹植的《登臺賦》。漢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鄴北城西北,以城墻為基,建銅雀三臺。臺成之日,曹操攜諸子登臺觀賞,并令諸子作賦以示慶賀。曹操次子曹植文思泉涌,援筆立就。詩云:“從明后而嬉游兮,聊登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圣得之所營。建高殿之出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冠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辈贿^此時的“臨漳”,還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地名概念。意為登臨銅雀三臺可擵天接云,眺山觀瀾,縱目千里。直到西晉改“鄴縣”為“臨漳”,才使“臨漳”一詞,從地理地勢的意涵演變實實在在的地名。從此鄴縣和臨漳在歷史上或單獨設置或同時存在或交替出現(xiàn),但所轄范圍都不出這一塊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時期,北魏統(tǒng)一北方,復置鄴縣,東魏拆鄴縣在東部置臨漳縣,北齊、北周至隋鄴縣和臨漳縣分置并存。</p><p class="ql-block"> 在戰(zhàn)亂頻仍的歷史過程中,鄴城見證了太多的朝代更替和繁敗興衰。時而冠蓋滿京華的皇皇帝都時而“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的荒涼廢墟?!拔搴鷣y華”,民族大融合無一不是中國重大的歷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后趙建武元年(公元337年)石虎將國都由襄國(今河北邢臺市)遷至鄴城,鄴城再次進入繁榮時期,這是鄴城第一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從曹魏興起到隋滅北周,鄴城作為國都凡六朝近四百年。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鄴城不僅是六朝國都,從西漢到隋初鄴城同時還是魏郡、冀州、相州、鄴縣和臨漳縣的治所,這種國都與郡州縣同治一城的行政設置,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世所罕見。</p><p class="ql-block"> 公元534年,東魏權臣高歡以洛陽久經(jīng)戰(zhàn)亂,宮室殘破為由,挾持孝靜帝遷都鄴城。據(jù)《北史.齊本紀》記載:“詔下三 日,車駕便發(fā),戶四十萬狼狽就道”。由于人口劇增,高歡命尚書右仆射高隆之為營構大將,發(fā)動民工二十萬人營建鄴南城。據(jù)《魏書.李業(yè)興傳》記載,鄴南城建設時,“披圖案記,考訂是非,參古雜今,折中為制”,也就是說先規(guī)劃圖紙再建筑施工,形制為縱寬橫窄,龜墻拱城,中軸對稱,分區(qū)布局。鄴南城的建筑風格,被后世譽為中國城建史上的里程碑,對海內外的國都建設具有重大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北周大象二年,楊堅攻滅北齊,焚毀鄴城宮室,大火經(jīng)月不滅,數(shù)百年帝都毀于一旦。鄴縣并魏郡、相州南遷四十五里。隋開皇十年,鄴縣治所回遷鄴城故地,至此,都、郡、州、縣同治一城的格局徹底瓦解。 </p><p class="ql-block"> 鄴都衰落后,鄴縣在故都東側試圖重建縣城,但由于漳河泛濫,幾度興廢。而鄴都被焚后,臨漳縣城東遷二十里,于今杜村集鄉(xiāng)舊縣小莊再建新城。</p><p class="ql-block">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3年),改鄴縣為鎮(zhèn),鄴縣地并入臨漳縣,至此鄴縣和臨漳縣屬地和名稱實現(xiàn)了大一統(tǒng)。</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臨漳縣城毀于漳河水患,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臨漳縣城遷至縣境北隅理王村重建至今。</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以來,臨漳縣城市建設突飛猛進,規(guī)劃建設面積達到40平方千米。通過推進“綠水、健康、文化、產(chǎn)業(yè)”四進城戰(zhàn)略,突出漢風魏韻,彰顯古鄴文化建設特色,縣城面貌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級園林縣城,河北省文明衛(wèi)生縣城,河北省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河北省縣城建設示范標桿縣等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鄴,幾經(jīng)興衰,終于欣逢盛世,鳳凰涅槃,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2日</p><p class="ql-block"> 于鄴下聽風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