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模范是廣大勞動者的楷模和典范,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包鋼大力宣傳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崇尚勞模、尊重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良好社會氛圍?;仡檮谀5膴^斗歷史和光輝事跡,不斷從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讓勞模精神代代相傳,助力公司高質量發(fā)展。 全國勞動模范:唐嗣孝,漢族,1927年出生于四川南江。1950年5月畢業(yè)于四川大學理學院化學系,1950年7月參加工作,195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國著名的女煉焦專家,新中國第一代女爐長,新中國第一個女煉焦車間主任。她曾歷任鞍鋼化工總廠車間主任、煉焦車間主任,包鋼焦化廠生產科科長、副廠長,包鋼副經理兼焦化廠廠長,包鋼副總工程師。中國金屬學會第三屆理事,全國婦聯(lián)第三、四屆執(zhí)委。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56年以來,三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兩次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內蒙古自治區(qū)女標兵、先進科技工作者,1979年,被國務院授予金質獎章。為表彰唐嗣孝在煉焦科學上的成就,《人民日報》用一個整版進行宣傳,并發(fā)表了《在科學實驗中堅持唯物辯證法一論包鋼焦化廠在煉焦配煤比重技術革命的新成就》的社論。1980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視察包鋼時親筆為唐嗣孝寫下了“奮戰(zhàn)焦爐數(shù)十年”七個蒼勁大字。1995年退休。(2021年4月24日攝于包頭青山區(qū)惠德老年養(yǎng)護院)<br> 全國勞動模范:劉志祥,漢族,1929年出生于沈陽市,195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劉志祥在沈陽當學徒工,1948年11月進入沈陽兵工廠工作。1955年,劉志祥支援包鋼建設來到包頭。60年代,包鋼高爐生產遇到了風口常壞的準關,他經過多次試驗,制成了3種具有耐酸、抗氧號熱性能強的風口,使風口的壽命提高了3倍。劉志祥先后開展技術革新40多項,曾40多次被評為各級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和革新能手。 1959年11月6日,劉志祥與王進喜、時傳祥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他先后4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6次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當時全國的各類媒體數(shù)次刊載劉志祥的事跡,著名相聲大師馬季根據他的生活經歷創(chuàng)作了相聲《找舅舅》。此外,劉志祥的事跡還被改編成話劇、二人臺、歌曲等。 <br>劉志祥在原包鋼一公司、包鋼運輸公司、二冶施工機械修理廠、二冶勞動服務公司工作。還擔任過包鋼一號高爐的榮譽爐長、、黨支部書記。他曾是沈陽市人民代表,包頭市昆區(qū)人民代表,包頭市二、三、四屆人民委員會委員,內蒙古總工會二屆執(zhí)委會執(zhí)行委員等。1986年離休。(2021年5月6日攝于包頭昆區(qū)鋼35街坊劉志祥家) 全國勞動模范:胡爾寶音,蒙古族,1934年8月出生于內蒙古興安盟,195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胡爾寶音是新中國建設第一批蒙古族包鋼職工。1957年,自治區(qū)黨委決定培養(yǎng)一批少數(shù)民族工程技術人員,胡爾寶音就在其中。1959年3月,為了多出礦,胡爾寶音專研實踐出用5號穿孔機創(chuàng)造了日進64米地孔的全國記錄。這一年,白云鄂博鐵礦全年礦石產量共計176.8萬噸,超過計劃35%,他成為了穿孔機操作的技術能手。1959年10月15日,胡爾寶音作為少數(shù)民族工人代表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0月18日至11月8日,胡爾寶音作為包鋼的代表,參加全國的群英大會。在職期間歷任白云鐵礦東礦車間工會主席兼福利主任、動力車間黨總支副書記兼工會主席、退休辦黨支部副書記。1993年退休。(2021年4月22日攝于包頭昆區(qū)阿爾丁南街坊惠德托養(yǎng)院) 全國勞動模范:張和平,漢族,1952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內黃縣太史村。1971年參加工作,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至1978年,張和平擔任包鋼煉鋼廠平爐車間爐前工期間,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3年等于干了6年的活。十多年的爐前工磨練,張和平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驕人的業(yè)績。1994年至1998年,他連續(xù)5年出席包鋼工業(yè)學大慶表彰大會,其中三年被樹為工業(yè)學大慶標兵。先后出席了包頭市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學大慶表彰大會。1977年4月,張和平光榮地出席了全國工業(yè)學大慶表彰大會,同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2年內退。(2021年5月12日攝于包頭昆區(qū)友誼18街坊張和平家)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楊棣,漢族,1943年2月出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1958年參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楊棣上班被分配在包鋼凱捷公司預裝車間從事車工崗位,一直從學徒工到車工技師崗位,辛勤工作39年,愛崗敬業(yè)一輩子。在工作中他勤于動腦動手,邊干邊鉆研,在無數(shù)次的工程項目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機械加工中,他創(chuàng)造的許多加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楊棣同志以一個平凡勞動者的堅守,詮釋了一名工匠的社會價值。1979年榮獲內蒙古質量標兵;1994出席冶金部勞動模范;1995年出席內蒙古自治區(qū)模范;1992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7年退休。(2021年5月21日攝于包頭昆區(qū)東亞世紀城楊棣家)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杜清林,男,蒙古族,1949年7月生于赤峰市敖漢旗。1966年至1988年,在包鋼耐火廠粘土車間工作,任成型工。198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至1983年,連續(xù)3年被評為包鋼勞動模范;1983年至1985年,連續(xù)3年榮獲包頭市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獲冶金部“邊陲優(yōu)秀兒女”銀質獎;1986年被內蒙古自治區(qū)授予“勞動模范”榮譽稱號;1988年,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優(yōu)秀班組長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92年6月,任耐火一廠工會主席,后任保護渣車間副主任、粘土車間工會主席。1997年,他被收入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建國以來包頭市少數(shù)民族杰出人物譜》一書中。2004年退休。(2021年5月21日攝于包頭昆區(qū)阿爾丁南街坊杜清林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