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混得好,離不開人情世故,古人講“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意思就是說那些品行出眾的人,容易受到嫉妒和指責,同時也是告誡我們,做人要懂得低調(diào),不要急于出風頭,見好就收,不然就很可能惹來非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談到這一點,就不得不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獲獎者-莫言,2012年獲獎后莫言的名字一下子被世界熟知,關(guān)于他的作品一時間也銷售一空,或許他也想象不到,獲獎后給他帶來的除了鮮花和榮譽之后,更多的還是議論和抨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以來文學圈就有文人相輕的風俗,而且還是諾貝爾文學獎這類廣受矚目的大獎,莫言的獲獎,可以說填補國內(nèi)文壇的遺憾,不過也給他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劉青云在接受采訪中就談到“莫言能獲得諾貝爾獎,說明中國至少有十人都能獲獎”,陳丹青也表示“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guān)”,在陳丹青看來,莫言得獎并非實力,更多是運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從莫言獲獎消息傳出后,他的作品就被搬到了大眾舞臺上,有人說《蛙》是丑化國人形象,把計劃生育不光彩的一面暴露給外國人,有人說《豐乳肥臀》是丑化中國母親,甚至就連廣受好評的《紅高粱》《檀香刑》都不放過,難道莫言真的一無是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從諾獎層面來看,莫言的作品一定是打動了評委,從頒獎詞上也能看出莫言的水平"莫言用譏諷和嘲弄的手法向歷史及其謊言、向政治虛偽和被剝奪后的貧瘠發(fā)起攻擊。他用戲弄和不加掩飾的快感,揭露了人類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經(jīng)意間找到了有強烈象征意義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也足以可見,諾貝爾獎之所以會頒發(fā)給莫言,所注重的并非其他方面,而是描述人性,表達對生活的思考,莫言通過他魔幻主義手法,表達國內(nèi)發(fā)生乃至已經(jīng)過去了的事情,有夸張但是更多是現(xiàn)實,這是我們無法避免也不能輕易抹去的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覺得莫言的內(nèi)容過于夸張,而莫言自己的回答是:“我寫殘酷情節(jié)就是殘酷作家了?我這樣寫,是希望人能認識自己?!?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時代不乏一些作家描述金錢至上,花天酒地的浮躁內(nèi)容,一味地迎合大眾,而莫言選擇了背道而馳,選擇了赤裸直接的殘酷情節(jié),他希望用這些底層生活發(fā)生過的故事來警醒人們,要接受以前發(fā)生的難堪事,不愉快的過去,那些試圖逃避,通過謾罵譏諷的方式,其實說白了就是掩耳盜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獲獎后的莫言飄了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都是不完美的,莫言也不例外,更何況是諾貝爾獎這種享譽世界的大獎,曾經(jīng)有一次座談會上,就有專家問莫言“你覺得自己的文學成就和魯迅對比如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到魯迅大家都不陌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棄醫(yī)從文只為喚醒國人的意志,就連毛主席也表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迅是公認的文學大家,也是影響中國人的作家,而莫言則是打破諾獎零記錄的中國作家,可以說都有一定的粉絲基礎,孰強孰弱每個人心中都有評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莫言對魯迅表達了粉絲一般的癡迷“魯迅是天才!我從小就是讀著魯迅長大的,一直想深入模仿,但怎么模仿都無法超越,以至于受魯迅的影響之深,后來一直無法從受他的影響中走出來?!?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言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全部作品換魯迅的文章:“如果能寫出像《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地位的小說,我寧愿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言的一番話得到了現(xiàn)場全體人員的掌聲,作為為國獲獎的作家,他能夠在榮譽面前認清自己就值得我們敬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樣的他也非常真實,獲獎后他親口承認,獲獎后的第一年,自己連一本書都沒有看完,原因就是各種座談會,各種的參加活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來會發(fā)現(xiàn)莫言好像淡出了人們視線,他去哪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認為莫言就此“認慫”了,可他沒有,在經(jīng)歷了這些事情后,莫言顯得更成熟了,對一個作家來講,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而他便潛心9年帶著《晚熟的人》正式回歸,這是他獲獎后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他用“晚熟的人”定義自己,以此來回答嘲諷和爭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晚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會上有一種人,他們早慧很早就懂得做事說話,討人喜愛,平時在學習工作上都能取得成績,而另外一種人則不一樣,他們晚熟,不懂得說話技巧,看上去笨笨的,但其實做事沉穩(wěn)負責,不會懂得耍小聰明,靠著老是被人認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言講后者就是晚熟的人,就如同莫言,他出身于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他的成功屬于大器晚成,也是他一步一個腳印,付出了無數(shù)艱辛后,才慢慢熬出來的,就像這晚熟的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善的人都晚熟,后來開竅了,也是壞人催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晚熟的人有一點非常不一樣,就是晚熟的人哪怕經(jīng)歷了社會的“毒打”,遭受了各種流言蜚語,不會陷入進去,更不會沉淪下去,甚至到后面可以漸漸看開,無論怎樣,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初心,這才是一個晚熟的人該有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編在讀了莫言的書《晚熟的人》才明白,莫言先生把自己這些年的遭遇和經(jīng)歷以及如何面對這些事情的感想感受都寫了進去,莫言先生還是用自己擅長“講故事”的手法,只不過這次更像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訴說著別人的故事,而每一個人在閱讀時,都能從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言的新作品回歸,更是轟動了文壇,曾經(jīng)那些質(zhì)疑聲早已經(jīng)消失,也贏得了更多人尊重和佩服,我們沒理由讓這樣一位為國爭光的文壇作家寒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來自日本的前諾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說到:我最佩服的兩位作家,一位是魯迅,還有一位就是莫言,莫言的作品可以給人生活的希望,我很佩服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華說:“我不怕得罪人,莫言的作品足夠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茅盾文學獎中有90%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無論你是剛畢業(yè)的學生,還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中年人,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又剛好喜歡莫言的作品,那這部《晚熟的人》非常值得你一看,爭做一個晚熟的人,讓自己的人生少走許多彎路。莫言先生“9年磨一劍”的新作,希望有你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i.mbd.baidu.com/r/qyM9My2bPG?f=cp&rs=3576900346&ruk=uGgP47PuchCu8dGAKrHdeA&u=5aaefaf00a0c4e56"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mi.mbd.baidu.com,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