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是蒙古族人的,都要看看這篇文章,努力改變偽民俗,蒙古族同樣過中秋節(ji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中秋節(jié)歷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p><p class="ql-block">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xí)俗。</p><p class="ql-block">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xí)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編撰元末中秋節(jié)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殺韃子,是在某些漢族地區(qū)流傳的一個故事,說在元朝末年,漢人不堪蒙古人(韃子)的殘暴統(tǒng)治,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軍控制嚴密,義軍無法傳遞消息,適逢中秋節(jié)將至,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jié)互贈月餅里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分發(fā)給其他人,紛紛約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編造“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政治目的</p><p class="ql-block"> 1、挑撥民族矛盾。</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不是信史,因為元末農(nóng)民起義是在彌勒白蓮教的煽動下起事的,地方豪強群起爭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鏖戰(zhàn),元朝政府才傾覆?,F(xiàn)今各種類型故事所講述的元朝虐政,有明顯的挑撥民族矛盾的刻畫痕跡,如所謂的“十家漢人養(yǎng)一韃”、“十家合用一把刀”、“姑娘出嫁,蒙古人先取得初夜權(quán)”等。</p><p class="ql-block"> 2、為了推翻滿族清朝統(tǒng)治。</p><p class="ql-block"> 這些挑撥民族矛盾的故事原型,都見于清光緒年間(1871年-1908年)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燼余錄》,反映蘇州吳縣在元兵進入后所受到的殘虐待遇。但這本《燼余錄》后世普遍認為是一本后人所托的偽書。這本所謂的徐大焯著書,在南宋“成書”之后,一直被“保存”民間,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才被“反滿義士”發(fā)現(xiàn)、印刷,期間跨越了700多年的歷史,它記載的所謂“史實”,除了自說之外再無他書提及,所以有人認為清末革命黨為了反滿革命,造出了一大批“珍貴的皇漢排滿主義書籍”,此書就是其中之一。 </p><p class="ql-block"> 編造故事者大致以此書為原始文本,加以改造和小說化,并很可能在當(dāng)時的民間八卦教的宣傳下,套用其閏八月十五為紅陽末劫、彌勒降生、變天之日的謠言,最后,把神化了的劉伯溫當(dāng)作策劃月餅傳訊的主謀,合成完整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編撰和傳播這些故事的人,很可能是反清排滿的秘密會黨分子,或同路的革命黨志士,在清末的特定歷史階段,為了激起漢民族的反滿反清意識,利用漢人起義推翻元朝蒙古統(tǒng)治的集體記憶,加上太平天國以“韃子”為滿洲人的蔑稱,再加上劉伯溫《燒餅歌》讖言預(yù)測滿清滅亡的傳說,以蒙古影射滿清,作為配合鼓吹“驅(qū)除韃虜、恢復(fù)中華”的漢民族革命的宣傳。在清末的排滿浪潮,和民國成立后大漢族主義的情緒推動下,這些故事變?yōu)榧矣鲬魰缘闹星锕?jié)日的民間傳說,甚至傳到了蒙古族生活的區(qū)域,被某些蒙古族人認信,出現(xiàn)了蒙文的故事抄本,形成了一項偽民俗,使得一些內(nèi)地的蒙古族以此為依據(jù)不過中秋節(jié),其實這是和蒙古族歷史毫不相干的,蒙古民族同樣有中秋之夜祭祀月神的習(xí)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對“八月十五殺韃子”故事的歷史分析</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如果屬實的話,必須有故事能夠發(fā)生的兩個必備條件:一個條件是,故事發(fā)生在蒙古軍事力量遠比朱元璋起義力量強大的漢區(qū),朱元璋才被迫靠月餅里面夾紙條的辦法來傳遞起義的消息;另一個條件是,發(fā)生在朱元璋剛剛參加起義,他的起義力量比較弱的一個小小地區(qū)范圍內(nèi),了解朱元璋剛剛參加起義歷史的都應(yīng)當(dāng)清楚,這個小小的地區(qū)范圍,在安徽省中東部的滁州市與江蘇省西南的南京交界長江流域地帶。除了這個小小地區(qū)范圍內(nèi)可以發(fā)生“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外,其他地區(qū)均不具備發(fā)生這個故事的條件。</p><p class="ql-block"> 隨著朱元璋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尤其是朱元璋在打敗武昌紅巾軍天完政權(quán)的陳友諒和高郵紅巾軍的張士誠后,整個長江沿線及南方地區(qū),逐漸都變成朱元璋的勢力控制范圍,蒙古軍事力量幾乎消耗殆盡。</p><p class="ql-block"> 隨后,朱元璋強大的軍事力量一路向北碾壓,占領(lǐng)山東、河南、河北、北京、西北以等地,蒙古軍事力量節(jié)節(jié)敗退,上述這些地區(qū)均不具備發(fā)生“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元末及北元時期在長城以北的草原地帶,一直存在有幾十萬強大的蒙古軍隊,漢人很少,元末草原地帶也不具備發(fā)生“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所以,如今在內(nèi)蒙古等北方蒙古族生活的地區(qū),也在流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純屬荒唐,是荒謬的偽民俗不斷傳播影響擴展的惡果,給全體蒙古族人帶來心理上壓抑的陰影,這是歷史上酸臭舊文人慣用編造假歷史的伎倆陰謀,達到有意詆毀的陰險政治目的,必須頭腦保持清醒,對真實的歷史要增強辨別力,努力抵觸和改變這個偽民俗的繼續(xù)傳播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編者:豫鐵木爾王</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