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原創(chuàng) 《南船北歸》兩岸三地從爭斗走向競爭一一紅色華夏“東方”輪,“海王星”輪和民生船隊北歸。

盧銘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兩岸三地的航運業(yè)(1951~2021年)從爭斗逐漸走向競爭,70年的歷程起起伏伏,有時還飄著槍炮的硝煙味,多少有識志士投身于航海事業(yè),為了祖國邁入世界航海強國,嘔心瀝血為此夢想添磚加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3月,根據周恩來、任弼時關于“去香港主持海外及內地經營,并籌劃今后蔣管區(qū)地下黨經濟接濟”的指示,同年9月,27年入黨的中共經貿能人錢之光,輾轉來到大連,在天津街靠近火車站旁一處三層樓房內秘密組建中華貿易總公司。當時,各解放區(qū)正面臨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對外交通幾乎全被切斷,只有大連一個對外海上通道的港口,物資供應嚴重不足,中華貿易總公司的主要任務就是設法探索開辟出一條由大連通往香港的紅色海上交通航線。&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后,錢之光又到香港組建華潤集團總公司,任董事長,進行貿易工作,并以此為掩護開展上層統(tǒng)戰(zhàn)活動,參與組織將在香港的著名民主黨派代表人物和愛國人士秘密送到解放區(qū)參加新政協(xié)的籌備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1949年3月為止,分多批次從香港北上登陸大連、青島和塘沽港的民主人士有800多名,其中搭乘的海輪有掛外籍旗的寶通號、捷盛號、華中號,太古公司的岳州、岳陽輪,還有中共華潤公司旗下華夏輪船公司的東方號(ORIENTAL)。這些海船上都有不少的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海員,確保了民主愛國人士安全北上。譬如,華中輪航行途中,由于東北戰(zhàn)場發(fā)生很大變化,挪威船長不同意??看筮B,領隊連貫說可以增加運費,船長又推脫無大連的海圖。連貫當即拿出海圖,還提出船上有懂得航海的同志可以領航。一場風波,化險為夷,船長只好同意把船開到大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初,金城銀行董事長周作民滯留香港,為答謝同鄉(xiāng)周恩來經濟救助住解放區(qū)胞弟一事,主動與地下黨廖承志、喬冠華、潘漢年等聯(lián)系和接觸,愿意為民主人士北歸作些功獻,經商量后,他指派原上海金城銀行國外部經理楊培昌與潘漢年密商,作了周密布置。金城銀行花了50萬港幣,租了外籍旗“華中”號輪船,將一批民主人士安全送到天津,由大資本家的船護送共產黨的同路人,瞞天過海是敵方萬萬沒想到的。周作民說:“四、五十萬元港幣,一點小意思,權作奉獻給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見面禮吧!”,不久,周作民本人也離港回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兩根金條開米鋪,潛伏香港創(chuàng)建今日世界5OO強的華潤集團首任總經理秦邦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8年秋天,華潤作為貿易公司,需要購買自已旗下的輪船,更方便掌控貨物的安全運輸,華潤創(chuàng)始人秦邦禮便去注冊了華潤所屬的“華夏航運公司”。華潤先后購買了十余艘輪船,當時華夏的輪船掛的是巴拿馬國旗、英國國旗、挪威國旗。1948年,華潤從美國和英國購買了4艘萬噸輪,從英國購買的輪船是一萬三千噸的碧藍普。華潤先后招聘了數百名海員,華夏航運公司總經理劉雙恩從華僑領袖陳嘉庚投資創(chuàng)辦的廈門集美高級水產學校招聘了第一批船員。華夏航運公司從那時起就成為我黨領導的進出口貿易的航運主力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華夏公司第一艘海船是東方輪(3500噸),購自于愛國商人劉浩清船公司的舊船,當時船長是46年入黨的廈門地下黨工委書記劉雙恩,再由這位時任峽光輪船長的老海員組織一套共產黨員海員為高級船員的班底,還有一部分海員是來自港九海員工會的東江縱隊老戰(zhàn)士,文武雙全的搭配,使東方輪猶如海上行駛紅色堡壘,該輪曾護送過馬敘倫、郭沫若、沈志遠、丘哲、陳其尤、侯外廬、翦伯贊、曹孟君、許寶駒、許廣平、宦鄉(xiāng)、馮裕芳、韓練成,個個都是響當當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夏天,由于“東方”輪多次向解放區(qū)運送緊缺貨物和人員,已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黑名單,不得不在最后一個航次抵達大連港時,交給新中國交通部運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年9月14日,“東方”輪正常往返于中日航線,在駛經南朝鮮海域時,海員們驚訝地發(fā)現海面上黑壓壓地漂泊著數以百計的軍艦,兩艘南朝鮮的軍艦靠了上來對Orbital輪進行了查驗……駛出這片海域后,Orbital輪迅速將情況報告了上級,他們不知道這一天正是仁川登陸的前夜??上У氖鞘剀姏]聽從中方的提醒,讓美軍成功地完成仁川登陸。不然,歷史將改觀,海員立大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后,“東方”輪改名為“和平11號”,繼續(xù)航行在天津一大連一青島的航線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中共地下黨香港華夏公司的第一艘客貨輪“東方”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秦邦禮,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博古(秦邦憲)的胞弟。他默默無聞為黨的事業(yè)作了很多貢獻,而有些事情是鮮為人知的。1952年9月后,任中央對外貿易部計劃局局長、國家對外經濟聯(lián)絡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黨組書記等職。為新中國的對外貿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8年12月10日,秦邦禮不幸逝世,享年60歲。當周總理向主席匯報這件事后,主席感慨地說:“秦邦禮的功績,早晚有一天會讓大家知曉的,但現在只能埋在我們心里?。 ?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地下黨海關總署支部奉命撤退到香港,經支部成員王兆勛同志推薦,劉雙恩從閩中地下黨轉入華潤公司。他們倆共同籌劃成立華夏海運公司。劉雙恩負責購買二手船、改造船只、注冊成立公司、配備船員。他在擔任教員期間培養(yǎng)了許多進步青年,有35名集美高水師生進入華夏公司,擔任從船長到大副、二副、三副、報務員的各級高級職務。華夏公司擁有的這批航海人才,幾乎都是共產黨員,也就是當時全國高級船員中的全部共產黨員,而劉雙恩和劉松志則是僅有的兩名黨員船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6年后, 劉雙恩先后擔任中外運專員、副總經理、外貿部運輸局副局長、中國租船公司總經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海事仲裁委員會委員等職,三級副總工程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東方輪首批海員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為此,臺海兩岸為封鎖和反封鎖展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在明暗兩條戰(zhàn)線上為船和船員的歸屬就此在香港激烈上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香港地下黨領導下,香港海員工會積極配合從北京上海來的專職人員,從各方面推動滯港的輪船北歸。工會先從海員的實際利益岀發(fā),合理解決海員的困難,宣傳新中國「公私兼顧丶勞資兩利」的政策,向船東講清形勢,北歸才是「朝著新生的大道走」。同時·,工會對那些想把船開去臺灣的船東,工會支持海員向船東提出一些實際上難以辦到的要求,如要求清發(fā)欠薪丶發(fā)安家費丶發(fā)還戰(zhàn)時津貼丶要求改蓍生活丶提高待遇等,如不答允各項要求就拋錨停船,對願意北歸的船東,工會則引導海員在追討欠薪等方面作出讓步耒促使他們北歸。經過一系列工作,南船北歸取得了重大勝利,其中從1949年底到50年初,就有華利輪船公司的華麗號,上海實業(yè)公司的新上海號和大上海號,新大陸公司的新中國號和新亞洲號,「通翔」丶「新康」等10餘艘輪船北歸勝利完成,這于香港海員工會的參與密不可分。&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新上?!碧枺睔w后改名為“和平十二”號,1926年瑞典建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海王星”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輪第一號船舶國籍證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交通部向“海王星”號頒發(fā)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輪第一號船舶國籍證書。該輪也是最早北歸新政權。船東是吳淞商船37年輪機系畢業(yè)的吳志賢,1947年,在上海廣東路51號合伙組成志新輪船股份有限公司,49年2月,從澳洲購進“海王星”舊輪1艘(5060總噸)。49年初,吳志賢擬北歸計劃,得到地下黨袁之平和劉若明(時任中共香港工委副書記)的支持和鼓勵,同年6月25日早七時,“海王星”輪在吳志賢隨航監(jiān)督下,悄悄地駛離香港,穿越國民黨海軍層層封鎖的臺灣海峽,30日北歸青島。期間,該輪和吳志賢老前輩的驚險萬分經歷,不再重述。(可參閱《中國現代水運奉獻者》書中一文“丹青難寫是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吳志賢和“海王星”輪穿越臺灣海峽北歸消息,傳到香港,引起滯港的原上海航海界的震動,不久,從49年9月至50年1月,短短四個月,在港的“海鷹、海羊、大江、大中、魯興,鼎興、景興、長春、華勝、大上海、通翔、天王星和沙根等十幾艘海輪先后回到大陸,分別組建成上海海運局“和平”“中興”號系列的船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4年10月1日,志新公司併入公私合營的中興輪船公司,“海王星”改名“中興七號”,WG時曾用名“戰(zhàn)斗25號”,直至73年退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吳老年輕時膽大敢闖,抗戰(zhàn)時期就為江南新四軍船運急需貨品,比如在1944年春,他受學長汪德培之托,竟敢?guī)托滤能娒孛軠羯虾6隉o人接單的貨運到皖北新四軍根據楊家溝,這批違禁品有40噸抗幣(新四軍發(fā)行的鈔票)的印刷機和模板和4000擔食鹽,若被76號和日軍抓獲,只有砍頭之份。 看過電影《51號兵站》,就知當年吳志賢所干之事有多危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其間,汪德培的身份至少是新四軍同路人,當然新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系列,國共合作時期,幫助新四軍是合法的。更有意思的是,老老前輩1933年畢業(yè)于交通部吳淞商船??茖W校駕駛科。歷任招商局船舶駕駛員,1942年獲甲種船長證書。1946年任臺灣基隆港領港,之后歷任高雄港港務長,引水公會主任等職。服務航運三十一年。99歲時定居美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吳淞商船??茖W校(簡稱吳商)是中國航海家的搖籃,像吳志賢、汪德培那些在狂風惡浪中生存者,其內心深處蘊藏著的堅忍的內在力量是很難想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57年在上海海運局任機務副處長的吳志賢戴上了“帽子”,仍然敢想敢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59年,在他的主管下,只化費56萬人民幣使3200噸廢鋼船“夏伯陽”號起死還生,當時交通部為表揚這種勤儉辦事修船工程,特意命名該船為“勤儉”號,該船直至72年退役,內行人都知該船12年內為國家賺回“麥克麥克”的鈔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解放后, 中遠總公司副總經理袁之平一直在打聽吳志賢,直到1974年5月才得知,吳志賢一連串的糟糕情況。當年吳志賢用自己船公司電臺秘密通知在臺灣的地下黨袁之平撤離,才僥幸逃過一劫,袁是相當了解這位共產黨同路人,然而,既使這位40年代初就是太岳軍區(qū)情報交通員證明吳志賢是中共非常同路人,但是還是來回拆騰二年后,才摘下帶了22年的“帽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0年,吳志賢移居香港,與中遠合作成立了香港新力航業(yè)有限公司,67歲的吳志賢開始新的征途,起初幫廣州海運局攬貨百萬噸,接著替上海外貿合作購買廢鋼船,又用買賣廢鋼船的羸利,與上海航道局合作購入海輪經管運輸,一時風生水起,到1990年,新力公司已有5艘海輪,8萬載重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退休后的吳志賢利用他的人脈關系,依然奔波于兩岸三地,促進了香港海運協(xié)會的成立,直到1991年10月,在杭州召開了第三屆亞洲一一太平洋地區(qū)航海學術會議,78歲的吳老還應邀出席。從第一屆開始,兩岸三地的航運界聞名人士齊齊相聚,有董華民,周啟新,程馀齋、董建華、趙世彭、梁敏行、曹文錦多人。也可以說是一場上海灘老底子航業(yè)界風云人物的盛大聚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筆者將在以后的篇章中向讀者一一介紹這些大佬們在國共之間做何選擇和傳奇軼事。</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 香港新力航業(y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志賢。</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生公司船隊北歸歷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9年11月3日,民生公司老板盧作孚先生到香港,為保護民生公司滯留在香港、臺灣和在海上的21艘海船不遭到破壞。這期間,他與中國共產黨的地下代表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于此同期,臺灣也幾次派要員到香港來找他,要他到臺灣當“交通部長”,抗戰(zhàn)時期,盧作孚也任過副交通部長,出任臺灣的正部長也是順理成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盧作孚自然成為國共雙方竭力爭取的對象。1949年3月7日,中共香港負責人潘漢年請黃炎培(盧的摯友,民主人士)代中共向盧致意,并請求拜訪盧作孚。十天后,臺灣國民黨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提名盧作孚為政府交通部長,被婉拒。1949年5月,閻錫山為新一屆行政院物色人選(此時國民政府遷到廣州)再次邀請人在廣州的盧作孚入閣,被再次婉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5,6月間,盧作孚奔走于香港與內地間,己進入實際操作將滯留于臺灣、香港的民生輪船北歸進程。其間,國民黨行政院長俞鴻鈞、外交部長葉公超又親自赴港勸盧作孚去臺,盧作孚不為所動。中共方面讓在北京的黃炎培和張瀾向盧作孚傳達中共邀其北上之意。此時,北京方面己仙人指路,比臺北旗高一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臺灣當局采取高官厚祿方式外,也使用董事會方式迫使盧作孚放棄北歸,當時已到臺灣的民生董事劉航?。駠麑崢I(yè)家,財政專家,政治人物),借用滯港民生有份量的董事錢新之和杜月笙等人的所謂董事會決定,要重慶的民生總公司遷臺,既使錢杜倆人不保持“中立”態(tài)度,此時盧作孚已在內地,篤定與新中國同行,再說當時民生船隊中大部分海船也北歸上海和廣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北京方面也做好二手準備,這是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常規(guī)方式,以防民生公司高層傾向臺灣,這就是有代表直接接受周總理的指示,開辟第二條途徑一一直接策劃游說能調配開動船舶高層機務人員開船北歸,那么直接接受周總理指示的代表是誰?他能向盧作孚傳遞周總理的口信,又能隱密地聯(lián)系既可靠又能直接指揮和控制得住操作船舶人,最大可能是筆者二姑父陳祺壽/陳夔一莫屬,他當時任香港民生公司工程師(老輪機長),可以調配船舶操作人員,尤其是能開動船舶的輪機部高級船員。據我大哥回憶,地下黨不知怎么找到了我大姑父對他說(意思是)黨沒有忘記你,過去你為黨做了很多工作,你的脫黨是歷史造成的等等,北京方面都了解的。筆者認為找到陳祺壽的代表很可能就是與周總理真接聯(lián)系的代表,而且認識他, 此人應是與陳祺壽是多年同事的何乃仁,至于他的確切身份,現有的資料無法完全確證認(有人說)他是地下黨,但是能證實他在民生船隊北歸中起到了別人無法完成的功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何迺仁(何乃仁),1932年被盧作孚延攬為重慶川江航務管理處保安科長,應是腰上佩手槍的員工,1946年任民生公司人事室主任,毛主席到重慶時,何與周恩來留法時有故,周恩來曾親往民生公司宿舍走訪何迺仁,倆人敘舊中談什么,無法知曉,不過,46年國民黨撕毀“雙十協(xié)定”,擬秘密逮捕共產黨員,趕走中共四川省委機關和新華日報社。何乃仁因代表公司參加國民黨召集各大廠商召開的秘密會議而知情,旋即通知地下黨作家沙丁,使中共四川省委及新華日報社迫離重慶前夕做了充分的準備。事后,何又親自護送沙丁轉移至沙丁家鄉(xiāng)安縣山區(qū),以此類推,何至少是中共同路人,是否秘密黨員只有當事者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47年,何迺仁常住香港,組建民生公司香港分公司,曾代表盧作孚與中共華南局聯(lián)系,仆仆奔走于重慶、上海、香港之間,解放后,何迺仁任民生公司駐京辦事處主任,期間,我二姑父陳祺壽與他是同事關系,若是何迺仁代表北京與二姑父聯(lián)系,只有周總理告訴何,陳祺壽是何許人,或許周本人(不)認識陳,但是,總理可從有關部門調到陳祺壽過往的檔案資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0年4月,何迺仁專程離京赴港,向盧作孚傳達了周總理的指示,中國共產黨充分肯定了民生公司以往的功獻,真心希望盧作孚和民生公司滯港船只北歸參加新中國建設,在新中國政府外匯奇缺的情況下,同意設法為民生公司償付到期債務,并準備在中加建交后繼續(xù)為民生公司擔保。這雪中送碳的信息,讓正處于兩難境地的盧作孚堅定了他率船北歸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切都在絕對保密的狀態(tài)下,周恩來批準了民生船只的歸來方案,并指示有關方面密切配合。在一切安排就緒之后,6月14日,盧作乎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第二次會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盧作孚秘密離港赴京之前,民生公司船隊北歸具體方案已正式啟動,這一瞞天過海的計謀確實高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1945年,盧作孚(右三)帶隊在美國考察,似計劃民生戰(zhàn)后重建和大發(fā)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香港民生公司經理楊成質(也是民生董事)具體負責執(zhí)行。按既定方案最先從香港返回大陸的是“懷遠”輪打頭陣,隨后是“寧遠”輪。那么,為何選擇“懷遠”輪為北歸首輪?據我大哥說二姑父當時神抖抖,認為北京坐朝當道的有他的以往的共事者,相當賣力配合和操作北歸計劃,這樣就有了退掉飛機票,母親帶我和哥赴港終止之事。筆者認為此疑問有四個因素能解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到了1974年筆者頂替父親(新中國遠洋事業(yè)早期的輪機長)當海員,才知父親在老民生同仁們心目中的印象,記得是父親送我上停靠在上海高陽路碼頭的廣遠“湘陰”輪,正巧該船輪機長和大廚都是老民生船員出身,與我父親同過船,都問我,你父親與盧作孚是親戚吧,我的回答是盧作孚四川人,父親廣東籍。由于盧作孚在“宜昌大撒退”期間一次微訪到岸船舶,遇見父親獨自一人還在機艙工作,因他人都離船回家,于是在公司大會上特別表揚父親工作勤勤懇懇,而父親30歲就當上民生公司輪機長,造成同仁們誤以為老板放水自家人。以此來看,父親盧學庭的名子己被盧作孚記于心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當時民生管理船務方式是門部長負責制,輪機部成員可以由輪機長/老軌/大車自行挑選,再向公司報備,所以“懷遠”輪機艙人員多數是父親的師兄弟和廣東人,相互之間知根知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懷遠”輪是美國二戰(zhàn)時期的坦克登陸艦,簡稱L.S.T,俗稱"大開門″,船長100米,寬15,3米,深5.3米,3326總噸,功率1800匹馬力的高速柴油主機。民生公司在抗戰(zhàn)后購入LS.T4艘,分別定名為懷遠、寧遠,定遠和綏遠。該輪主甲板下間隔水密小艙甚多,破損浸水后不易沉沒。艦又有較先進的導航儀器,包括電羅經、測深儀、測向儀等。父親親自參與“懷遠”改裝貨輪工程,對該輪機械設備了如指掌,當時有近40艘L.S.T航行在沿海和去日本,南朝鮮的航線,當時臺灣當局控制的招商局也有幾艘L.S.T,萬一“懷遠”輪在海上遭遇國民黨軍艦,容易互相混淆而減低風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由公司總管機務的陳祺壽(廣東三水人)選擇自家妻弟盧學庭輪機長與王牌船長黎明操作“懷遠”輪更安全、對完成北歸更有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 “懷遠”輪和L.S.T的對比拼圖。</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懷遠”輪打頭陣所顯示的上述優(yōu)點,想必是征得了對事無巨細的周總理同意,在盧作孚赴京前的親自佈署下,楊成質具體負責執(zhí)行。懷遠寧遠兩船趁國民黨方面尚未摸清民生船只動向之時,佯稱要運貨去韓國仁川港,分別于1950年6月7日9日先后駛離香港, 繞過被國民黨海軍封鎖的臺灣海峽,在途中折向上海。為了保密,兩船的航行情況,香港民生公司不發(fā)電報、不打電話,而是由楊成質直接派人去上海,通過上海區(qū)公司副經理宗之琥,再報告新政府做好接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懷遠”輪過了基隆,船開始偏向長江口方向,被甲板部一些船員發(fā)現,開始鼓嗓鬧事,并將父親和黎明船長五花大綁,如不答應他們的條件,就把輪機長和船長(可能還有電報員)扔入海里喂魚,但輪機部全體成員支持船回上海(父親應該同師兄弟打過招呼),雙方相持不下時,父親和船長同意發(fā)雙倍工資,不愿留在上海的人,可以自行返回香港,那時香港來去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月12日,“懷遠”有驚無險地駛入黃浦江,靠上東大名路378號的民生碼頭,市軍管會航運軍代表于眉(老資格的交通部副部長)親自登船送上錦旗二面。其后,“懷遠”輪轉交華東海軍軍區(qū),后改為“和平十五”號,歸入上海海運局。</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 筆者只有“懷遠”輪機部全體同仁持錦旗留影,后排右一輪機員李承乾,其大女兒是筆者大表嫂,右三輪機員梁繼藩,與右四盧學庭輪機長都是師兄弟,很可惜已記不記其他前輩的姓名。</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 “寧遠”輪高級船員合影。前排右三是湯鎮(zhèn)瀛船長,右二是輪機長(姓名不詳),后排右三是蔣家驤大副。</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月9日,第二艘北歸“寧遠”輪在湯鎮(zhèn)瀛船長率領下,雖然該輪同“懷遠”輪避開臺灣海峽,航行途中還是碰遇國民黨巡邏軍艦,據隨船大副蔣家驤的夫人回憶,敵艦信號燈發(fā)出問訊信號,嚇得大家“半死”,對方得知“寧遠”輪是駛向日本,結關手續(xù)一切齊全,也就沒有登船檢查,總算趁黑蒙混過關,后克服眾眾困難,15日也勝利抵達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月13日,“民眾”輪在香港結關時,船長萬競吾讓船員故意拖延,出其不意地改成夜航。在氣候極端惡劣的情況下,船員們冒著生命危險,強行通過臺灣海峽時,突然,海面出現多方面的探照燈直射船身,情況異常緊張。聰明的萬競吾船長,特將“民眾”輪改向靠近臺灣島航行,造成敵人的錯覺。拂曉,臺灣島消失后則轉向,快車往長江口前進,繞過國民黨殘軍盤踞的島嶼,又通過水雷封鎖區(qū),于6月15日勝利駛到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月21日晚,第四艘北歸客貨輪(1695噸)“太湖”號起航,22日凌晨2時剛駛離香港水域,就被國民黨軍艦攔截,劫持到臺灣高雄港。由于臺灣己得知民生已有三艘海船回到上海,國民黨軍隊加強封鎖長江出??冢讼鞯较愀勖裆緸闀r已晚,守候在香港外海的國民黨軍艦得密報守株待兔,正在悄悄地等候“太湖”。據現有資料記載,此密報來自于“太湖”輪三副w.m.g,國民黨臥底,將該船北歸上海計劃報告臺灣當局,至于情報傳遞和后續(xù)暫無知曉,不過此人就讀于吳淞商船46屆,一直被校友罵“死”,然而筆者認為以下二段內容可能包含永遠解不開的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湖”輪被劫持到臺灣,禁押在高雄。船長周曾怡被臺灣國民黨判處10年徒刑,除特務三副及另有機匠,電工各1人外,其余船員則均被國民黨軍隊押到汕頭海外放逐,由沿海軍民救回。筆者認為此事沒有這么簡單,就像資料顯示當時大陸臺灣都缺船缺人,既使周船長承擔起所謂全責,臺灣當局也不會將“太湖”輪輪機長,大副等高級船員放回,難道當時的國民黨發(fā)慈悲,講人道了?至于回來的船員也沒留下片語只語,甚至周船長后來回大陸定居也無回憶記錄,有關部門也惜字如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大副蔣家驤與太太合影于“寧遠”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好在WG之前,父親曾對母親說道,在歐洲某港卸貨時,他早上起來上后甲板鍛練身體,發(fā)現有人呼叫“盧老軌”,他發(fā)覺船艉后并排停靠著一艘船艏印有梅花標志的貨輪,同時也看到有人站在該船前甲板再次呼叫他,父親佯裝沒聽見,急忙走入艙室。母親反問是誰,他說,你認識的XXX,那時我們不太相信,認為XXX很左,可能是地下黨,上面說他是特務,把船搞到臺灣去了。&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可能(沒有)報告船上政委,然而XXX卻派人過來打招呼,點名要與盧學庭輪機長見面敘舊。不好推脫,電報請示國內,獲得批準,第二天父親帶著些大陸土產回訪,若只身(當時規(guī)定至少二人同行)登上臺灣船,其中大有文章所含。然而,父親只是關照母親,見到民生公司老同事和家屬,轉告XXX很好,是船公司的股東了,其他三喊其口。以后,本人才得知有梅標志的商船是世界船王董浩云旗下之船。父親與XXX敘舊后,肯定有詳細內容上報北京,XXX應是當初“大湖”輪上留臺三名船員中一人,由于2017年董氏家族的東方海外OOCL上市航運公司售于中遠海集團COSCO,XXX想必是三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歷史已翻頁,筆者父親也沒留下更多的有關“太湖”輪的話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太湖?輪被劫事件,對民生其余的滯港船只和船員安全也造成了重大威脅,其時盧作孚尚在北京,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即刻向西南軍政委員會和交通部報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董氏集團東方海外旗下船只都有“梅花”標志。</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i><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后,楊成質受密電指令(當時船公司和船都合法擁有無線電臺),即刻停止執(zhí)行向上海發(fā)船的計劃,改為向廣州發(fā)船。從1950年7月31日至10月12日,,民生公司在香港的“怒江“渠江”“民俗”“民本”輪相繼突破臺灣當局的監(jiān)視,開回廣州,再利用正常營運方式,瞞過港英當局,沖破層層險阻,“石門、劍門、虎門、龍門、雁門、玉門和祁門”七艘“門”字號船也北歸廣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綏遠”和“定遠”2輪是租給丹麥的。1953年解租約后直接回到廣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黃海”輪在船長祁滄帆率領下也駛回廣州,船員們先后受到政府和廣州海員工會等熱烈歡迎,其后,上述的民主公司北歸廣州的船只成了廣州海運局船隊中的主要骨干船只。</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 “虎門”號客貨海船北歸廣州途中。</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盧學庭老軌在“懷遠”輪救生艇下和南京海員訓練班大門旁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生船隊北歸船員們經過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將18艘新政權稀缺的國家財產領回內地,撐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海運事業(yè)的大旗,為今天中國海運發(fā)展打下了夯實基礎,為中國遠洋船隊邁入世界第三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獻,如同民國船王盧老作孚先生一樣,他們也是一群不可忘記的愛國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懷遠”改名“和平十五號輪”,于1964年調撥上海打撈局,是為沿海貨輪中最后退役的一艘LS.T,由此可見該輪被改裝成相當不錯的海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親下船加入南京海員訓練班,學習結束后,調入中波輪船公司擔任“兄弟”號輪機長。黎明船長在民生公司展開的“三反五反”運動中跳長江自殺,WG中,我已懂黎船長的自殺屬所謂畏罪自殺,他與父親的兩人合影被隱藏而遺失,想必80年代時黎明船長應當恢復尊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梁繼藩,北歸后服務于上海海運局,曾以其姓名獲得(技術革新)的“梁繼藩小組”光榮稱號,后調入南京海員學校任校辦工廠主任,雖是光榮的北歸海員,一個機電全能的海員離開船舶猶如好騎手失去俊馬一樣,其中的何等委屈只有船員明鏡。后來,每當筆者父親回滬公休,梁叔總是來滬敘舊,父親也多次向有關部門溝通,調梁叔上船工作,由于抗戰(zhàn)時期梁叔在上海修理過電臺,始終政審不過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承乾,當年親戚都勸他留在香港,他仍然認為上海是他的家。北歸后一直在海運局(和平十五號)原來的懷遠號工作,直到六五年這艘船賣給了打撈局,對方非要李輪機長同船進打撈局,71年退休,“懷遠”也隨之退役。他對這艘船充滿感情,從民生公司到新中國航道局,他一直以老黃牛精神,嫻熟的技能管理著這條舊破船,當年船上經常有大連海運學院的大學生來實習,李老軌的手把手教授下,不少人后來都當了輪機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可以這么說:北歸為新中國的海運事業(yè)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上的支持,今天的壯大與當年老一輩人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潘順波,筆者七姑父隨民生船隊北歸廣州后,以輪機長職務擔任廣州海運局機務處負責人,WG初期出任廣東交通戰(zhàn)線航運業(yè)務組成員,之后派往香港出任南方船務公司機務負責人,他對我們小輩說他在香港是灰色人物,但香港船業(yè)老板和舊同事都知他是共產黨派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陳祺壽,北歸后,50年代曾任廣州海運局總輪機長,退休后是局級顧問,WG初期,他的香港干親家們還是不避嫌來看望他,然而,最麻煩的是從北京來的外調人員,總是想從他口中得知大革命時期的人物有關問題,姑父往往避重就輕,不說任何人的不利之言,曾對我說,候生仔(廣東話年輕人),我不會抓個老白色(上海方言跳蚤)放到自家身上。他是廣東人,四川話上海話也講的頂瓜瓜的。不久,組織上安排他去廣州遠郊黃浦碼頭邊上的局物資供應站上班,有意讓他避開運動的風暴點,總之,陳祺壽是有故事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何迺仁,受周總理委托穿針引線的他卻在盧作孚去逝后,在政務院副總理,盧作孚的密友黃炎培的日記是這樣記述“夜間,北衡來告,民生何迺仁、鄭壁成被捕?!?amp;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民生公司改國營后,何氏出任交通部參事,WG期間遭批斗,尤因其曾寫過一篇為實業(yè)家盧作孚“涂脂抹粉”的文章而倍受折磨,被下放到河南某五七干校勞動。1972年1月23日逝世,骨灰葬于北京八寶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盧作孚,1952年2月8日,一代圣人,民國船王回家之后,只說了七個字:“我累了,我要休息”。入房選擇服安眠藥自盡,一代船王就這樣悄然而去,多少正直的人痛感惋惜,世界船王包玉剛說過,如果盧作孚健在,就不會有今天的包玉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 1988年底,交通部發(fā)文中的一頁,正式通告:北歸船員為祖國做出了特殊功獻。</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榮譽證書。(長航局授于原“寧遠”輪大副蔣家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重慶百姓為盧氏兩兄弟立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盧作孚去逝后,公私合營的民生于1956年劃入國營長江航運管理局(簡稱長航局)。民生公司消失近30年后,但老民生同仁們還始終不能忘懷當年民生公司可歌可泣的忘事,不能忘記盧作孚先生為國為民、做出巨大自我犧牲的愛國情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4年,民生公司在重慶重建,源于1984年初,胡耀邦同志到重慶視察之后,提出長江航運國營、集體、個體都可以參與,“人民長江人民走”。為此,乘改革開放的浪潮,盧作孚的兒子盧國紀決定把民生公司重新恢復起來,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更多的事情。1984年3月31日,民生公司組建的第一個合營船隊“東風五號”拖著三艘駁船,滿載1400噸煤炭,由重慶首航江蘇高港,揭開了民生船隊重返長江的序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5年初,民生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筆者記得分公司組建之前,特意向廣遠駐滬船技組請假幾天,參與在錦江飯店禮堂組建民生上海辦事處事宜,今日想起令人無限感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時光倒流,年輕的盧作孚于1925年,從一條小火輪起家,壯大到1949年擁有各種船只150余只,噸位72000噸,職工9000余人,一統(tǒng)運營長江航業(yè),還兼營亞洲航線,成為民營船王。若讓他繼續(xù)為國為民干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民生輪船的江海聯(lián)營的集裝箱輪“海門”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好在經過36年的不斷發(fā)展,重出江湖的民生公司已成為中國大型現代綜合物流企業(yè)集團,大型(重點)國有控股企業(yè),中國服務企業(yè)500強,全國5A級綜合物流企業(yè)。依托民生長江上游最大的集裝箱船隊和商品車滾裝船隊、自有海船、西南地區(qū)最大陸運車隊、倉儲物流基地等資源優(yōu)勢和強大的服務整合能力,為海內外客戶提供國際國內集裝箱多式聯(lián)運、汽車物流、鐵路物流、航空物流、倉儲配送、國際貨代船代、項目物流、供應鏈金融等一體化現代綜合物流服務,服務范圍覆蓋全球。民生公司立足西部開放高地,積極融入 “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度參與中歐班列、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九七年在上港十區(qū)民生船隊集裝箱輪“沱江”首航臺灣儀式后的合影,右二是盧作孚兒子盧國紀,右一是原北歸“寧遠”輪大副女兒上海民生常務副總蔣櫟,左一是上海民生總經理羅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總結國共兩黨在民生公司歸屬交鋒中,臺灣當局確處下風,不得不亡羊補牢,也玩起統(tǒng)戰(zhàn)手法,于是在1951年3月抬出四川軍閥楊森(早期大力支持盧作孚)為董事長,劉航琛(民國著名實業(yè)家,原重慶民生董事)為常務董事的臺灣民生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于89年撒銷,這才有了以盧作孚孫子盧曉鐘為董事長的(新)臺灣民生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幾十年后,新民生復航臺灣航線,證明歷史在前進,有曲折,時而快、時而慢,留給歷史學家做功課,只要世上留有《民生》兩字,還是能告慰為此奮斗過的老民生前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盧銘安 落筆于悉尼 有興趣者可加本人微信號:lumingan96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資料來源網上及友人。</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