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夢縈古都 留跡西安

獨行孤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直想用旅游方式看看我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了解華夏農(nóng)耕文化,西安這個十三朝古都為首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多年跟團旅游的經(jīng)驗,我和朋友吳文松、馬順朝及老施四人隨玉屏旅游團于2021年5月8日乘坐k2906次列車開始陜西全景之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于5月10日上午9點20分到達了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簡稱“鎬”,古稱“長安、鎬京”,是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西部地區(qū)重要中心城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是中華文明及中華民族和華夏農(nóng)耕文化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絲綢之路開通后,長安成為東方文化文明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歷史上先后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是與意大利首都羅馬、埃及首都開羅、希臘首都雅典一起稱為世界四大古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按行程安排,今天是自由活動。我們聽從導游的推薦,去了八路軍駐西安辦亊處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也稱八路軍駐陜西辦事處,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賢莊,他的前身是“紅軍聯(lián)絡處”,于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第八軍”,“紅軍聯(lián)絡站”奉命改為“八路軍駐陜駐陜辦事處”。其主要任務是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開展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輸送進步青年去延安,壯大革命力量,為陜甘寧邊區(qū)和抗日前線轉(zhuǎn)運戰(zhàn)爭物資。周恩來、朱德、劉少奇、葉劍等同志曾多次來此處并指導工作。1946年9月撤往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安市太華南路。大明宮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毀于唐末。大明宮是大唐皇朝最宏偉壯宏的宮殿建筑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筑群,是大唐皇朝國家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行程第二天(5月11日),游覽乾陵、法門寺、回民街、鐘樓。早餐后帶上行李上了旅游大巴前往乾陵出發(f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地。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陜西關中地區(qū)唐十八帝王陵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乾陵在西安的西北方向,以八卦圖來說,正好處在乾卦的位置,而西陵以乾名。乾陵的選擇,有很多的傳說。據(jù)說,唐代有名的兩個陽陰術數(shù)大師李淳風和袁天罡都為乾陵的選址出過力,二人分別勘定墓穴,一埋入一枚銅錢,一插入一支發(fā)簪,最后發(fā)現(xiàn)發(fā)簪竟然插入銅錢的方孔中,吉穴就這樣定下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乾陵以“三個唯一”為世人所矚目: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之陵;二是唯一的兩個不同國號的皇帝合葬墓;三是關中十八座唐帝王陵中唯一未曾被盜掘的陵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進乾陵大門就是司馬道。司馬道又稱神道,是陵前俢建的道路,謂神行之道。司馬道全長576米、寬8米。兩旁置有120余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型石刻群的首位是一對陵柱的石華表,高達8米有余。這是帝王陵墓的標志,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農(nóng)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道兩旁立有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云紋,似有騰飛之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翼馬之北是一對優(yōu)美的高浮雕鴕鳥,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緊接鴕鳥的是五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所謂仗馬是指御用儀仗馬。這石刻破損比較嚴重,有的馭手頭顱不知所蹤,石仗馬也有破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著司馬道繼續(xù)向前走,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十對高四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傳說翁仲姓阮,是秦朝鎮(zhèn)守臨洮的大將軍,威震夷狄。秦始皇樹翁仲像于咸陽宮司馬道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的石像守衛(wèi)陵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翁仲仲之北是兩通石碑,道西是述圣紀碑,道東是無字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述圣紀碑是女皇武則天為高宗李治歌功頌德而立的紀念碑。碑高6.30米,寬1.86米。碑文約5600余字,武則天親自撰寫文,中宗李顯書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無字碑,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各四條。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各線刻高4.2米的“升龍圖”。碑座陰面線刻“獅馬圖”,長2.4米,寬0.66米。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制。無字碑唐時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目前有二種說法:其一,是武則天認為自己以女子稱帝“功高德大”,難以用文字表達,故僅立白碑;其二,武則天臨終前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故不銘一字。這原來無字碑體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均為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觀碑之后的有感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司馬道東西兩側,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稱之為“六十一蕃臣像”。他們穿著打扮各不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領紫袖的。但都雙腳并立,兩手前拱,姿態(tài)極為謙恭,仿佛在這里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最為奇怪的是,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關于石像沒有腦袋的原因,可謂眾說紛壇。一一種說法,這些石像的腦袋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還有一種說法,當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立著外國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他們的臉,于把其砍掉了,但這種說毫無根據(jù),據(jù)歷史考證,八國聯(lián)軍并未到過乾陵,哪來的砍石像一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也就是1556年的1月23日,在陜西華縣一帶發(fā)生強裂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于地震發(fā)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喪生。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余公里,乾陵也因此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便是震驚中外的“華縣地震”。據(jù)專家推斷,這場地震是造成61座頭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拾階而上,兩只威武的巨型石獅蹲踞于平臺兩側,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霸氣十足?!案咦诹昴埂保?米,是陜西巡撫畢源為高宗而立,原碑己毀,此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棱柱石華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司馬道兩邊的翼馬和高浮石雕駝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司馬道兩旁的石仗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司馬道兩邊的石翁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述圣紀碑、無字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十一蕃臣石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石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高宗陵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皇帝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法門寺,又名“真身寶塔”,位于炎帝故里,陜西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zhèn),始建于東漢桓靈年間,素有“關中塔寺之祖”之稱。因供奉佛指舍利而聞名于世。史書記載,唐朝先后有八位皇帝瞻禮或迎奉佛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其等級極高,絕無僅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7年,法門寺塔下地宮發(fā)現(xiàn)了四枚保存完好的佛指舍利和大批珍寶后,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震動,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其是國家AAAAA級景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要說西安最受歡迎的街區(qū),回民街區(qū)當屬第一。這里是吃貨的天堂,毀滅身材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民街是西安著名小吃街區(qū),回民街就象上海的城隍廟,重慶的好吃街,成都寬窄巷子一樣,是以各類特色小吃為主的街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名勝古跡眾多,作為古都城“標配”的鐘鼓樓自然少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于明太宗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鐘樓高36米,是古色古香的磚瓦結構,四角挑檐翹起,凌空欲飛,樓頂有各色玻璃瓦,鮮艷奪目,沿著鐘樓基座北面的樓梯而上,便到鐘樓樓身觀景臺,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口青色的明代大鐘,重五噸,里面可容納五、六個人。鐘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八卦圖案。這口鐘名云“景云”。鑄成于唐太宗景云二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關于鐘樓遷址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明萬歷年間,關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于是知府將鐘樓遷址到現(xiàn)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從此西安天下太平,萬民樂業(y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鼓樓,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向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鼓摟的第三檐下,南北各懸掛匾額一塊,南面為“文武盛地”,北匾為“聲聞天下”。“文武盛地”最初是重修鼓樓竣工之后,陜西巡撫都御史趙可懷于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380年)所題。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5年)鼓樓重修后,相傳陜西巡撫張楷模乾隆皇帝的“御筆”為鼓樓書寫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聲聞于天”則相傳咸寧縣““名儒”李允寬所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按行程安排5月12日游覽延安棗園、楊家?guī)X和南泥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棗園又啟“延園”,原是陜北軍閥高雙成的莊園,土地革命時候歸人民所有。中共中央來延安后,于1941年開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建了窯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間,禮堂一座。1943年,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等先后遷居棗園,這里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1945年8月毛澤東由這里赴重慶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抗日戰(zhàn)爭,整風運動和大生產(chǎn)運動,籌備并名開“七大”,領導解放戰(zhàn)爭。1947年3月中共中央從這里撤離,轉(zhuǎn)戰(zhàn)陜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楊家?guī)X革命舊址位于陜西延安市西北約3公里的楊家?guī)X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領導中國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澤東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禮堂等工程,環(huán)境嘈雜,毛澤東等領導人和中央的一些機關搬到棗園居住,1942年又搬回楊家?guī)X。1943年,毛澤東等領導人又從這里陸續(xù)搬住棗園。1945年在此召開中央六屆七中全會。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此召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楊家?guī)X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居住的時間最長的駐地。期間發(fā)生了不少有影響的事情。諸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澤東會見美國記者安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人知嘵的1946年8月,毛澤東在楊家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期·斯特朗,針對當時流行“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恩來同志遇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9年7月,周恩來同志由楊家駐地出發(fā),前往中央黨校作報告,途中乘騎受驚,他摔倒在石巖上,右臂骨折,因當時醫(yī)治條件較差,導致終生殘疾,右臂只能彎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泥灣位于陜西延安市寶塔區(qū)東南45公里處狹窄溪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百年前,這里人煙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都十分繁榮。到了清朝中期,清統(tǒng)治者挑起回漢民族糾紛,互相殘殺,使這里變成野草叢荊棘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國民黨軍隊向共產(chǎn)黨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動大規(guī)模掃蕩,并調(diào)集軍隊包圍陜甘寧邊區(qū)和經(jīng)濟封鎖。當時邊區(qū)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僅有140萬群要擔負幾萬干部、機關工作人員和學生的吃穿用,實在是件難事。正如毛澤東當時說的那樣:“我們曾經(jīng)幾乎弄到?jīng)]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zhàn)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面對日益困難的經(jīng)濟形勢,毛澤東在延安發(fā)動了大生產(chǎn)運動,他率先垂范,在楊家?guī)X辦公樓下,親手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了辣椒、西紅柿等蔬菜;朱德背著籮筐到處拾糞積肥;周恩來迅速成了紡織能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0年,朱德總司令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的指示精神,親自赴南泥灣踏勘調(diào)查,決定在此屯墾自給。1941年春,在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旅長兼政委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zhàn)勝重重困難,量的物質(zhì)財富。1943年自給率達到100%,廣大官兵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早牛羊”的陜北好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3年3月,延安文藝界勞軍團和魯藝秧歌隊八十余人赴南泥灣勞軍,蕭三、艾青、田方等致慰問詞,賀敬之作詞,馬可譜曲《挑花籃》唱道:“陜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學習南泥灣,處處是江南,又戰(zhàn)斗來又生產(chǎn),三五九旅是模范”,從此膾炙人口的名歌《南泥灣》誕生。后經(jīng)著名的歌唱家郭當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戶曉,都知道陜北有個好江南——南泥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月13日這天我們游覽了壺口瀑布、黃帝陵、永興坊和不夜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餐后驅(qū)車來到壺口瀑布?!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得就是壺口瀑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壺囗瀑布是黃河中下游,流經(jīng)秦晉大峽谷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在陜西和山西之間,由壺口分割開來。東瀕臨汾市吉縣壺口鎮(zhèn),西臨陜西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xiā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黃河由鄂爾多斯高原一路呼嘯,奔騰南下,勢不可擋,壺口瀑布在數(shù)十米落差中翻滾傾涌,聲勢浩大,氣勢磅礴,是黃河之魄所在,集雄、奇、險、曠為一身。是黃河最壯觀的一段。層層疊疊的黃河水飛流直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幾百米寬的河道,驟然收縮至四、五十米,河水一瀉而下。如緩步前行的千軍萬馬,一聲令下,奮勇向前,以雷霆萬鈞之勢,極速沖鋒,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粉身碎骨,渾然不懼,以大無畏氣概,壯士赴死之決心,爭先恐后,投入到滔滔洪流之中,這是真正的民族精神,是中華兒女的民族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是《史記》記載的唯一一座黃帝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黃帝陵位于陜西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黃帝陵古稱“橋陵”,又稱“天下第一陵”、“華夏第一陵”、“中華第一陵”,歷代皇帝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于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祀黃帝”。自漢武帝元封之年(公元前110年),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橋山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保存著漢代至今的各類文物。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2018年12月,黃帝陵入選2018年《魅力中國城》文化旅游魅力榜年度魅力文化景區(qū),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版旅游景區(qū)、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黃帝陵古柏群,是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共有古柏八萬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柏有三萬余株?!包S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傳黃帝親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軒轅廟,也稱皇帝廟,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漢代,占地釣9.33公頃,廟院長140米,寬84米。主要建筑有廟門.誠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廟址設在橋山之麓。唐代正式捋祭祀活動列為國祭,并開姓重修擴建黃帝陵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黃帝手植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圓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永興坊美食文化街位于西安東新街第十八條胡同。原地為唐朝魏征府邸舊址。是2007年在原址上建造的,總面積15畝,東西長130米,南北寬88米。在永興坊可以感受“唐城108坊”的風貌,還能品嘗到正宗的陜西民間小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永興坊最著名的有“摔碗酒”,“摔碗酒”是陜南地區(qū)嵐皋縣接待尊貴客人的一種儀式,一般來說,雙手將倒?jié)M酒的酒碗端舉過頭頂,心中默許心愿,然后將酒一飲而盡。碗口向下用力一摔,口中大喊“歲歲(碎碎)平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唐不夜城位于西安曲江新區(qū)舉世聞名的大雁塔腳下,北起大雁塔南廣場,南至唐城墻遺址,東起慈恩東路,西到慈恩西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唐不夜城是陜西西安市以盛唐文化為背景,以唐風元素為主線,以體驗消費為特征,著力打造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旅游、商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消費天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唐不夜城的中軸景觀大道是一條長1500米橫貫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觀步行街,其上分布著盛世帝王、歷史人物的英雄故事,經(jīng)典藝術作品等九組主題群雕。立體展現(xiàn)大唐帝在宗教、文化、藝術、科技等領域的至尊地位并彰顯大國氣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唐不夜城將炫美的盛唐天街,絕美的盛唐畫卷壯麗鋪呈、完美展現(xià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夜城煥發(fā)出“不夜”之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根據(jù)行程安排,5月14日整天登華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岳之一的西岳華山位于陜西華陰市城南,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以奇、險、峻、秀著稱于世。根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古人有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之奇就在于它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石體構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登上華山,見千峰逶迤,匍匐腳下;天地空闊,八方一色;真正是山舞銀蛇,原馳臘象。整個世界顯得那么潔凈,一點污穢都不存在,此時,即使最復雜人恐怕也是傾刻失去了雜念。站絕頂之上,腦袋瞬間一片空蒙,大有飄飄欲展翅凌云飛騰之感。淡定片刻,一股豪氣由腳底直貫頭頂,頓時生出了“欲與天空試比高”的豪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會當凌空絕頂,一覽眾山小”。黃山之美,泰山之雄,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絕都引人入勝,但他們顯然都不符合武林人的個性,只有華山的險峻與爽直,才是對武林人最好的詮釋。站在華山之頂“當今世界誰主沉浮”的豪邁氣概與博大胸懷便了然于心,這正是武林人所想要的的情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來到“華山論劍”處,仿佛看見當年武林人在此翻云覆雨,奮力搏殺;聽見山底松濤怒吼;仿佛聽武林人氣壯山河哨喊聲;仿佛看見武林人飛檐走壁的敏捷身姿;遙望碧空藍天,又仿佛感受到武林人的壯志凌云與男兒之情懷。華山因了武林人而倍顯雄渾與親切,武林人因了華山而彰顯高大與偉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華山的美,是千姿百態(tài)的,他既有彰顯北方氣魄的豪邁氣勢,又有譜寫出中華望魂的大氣凜然,但又不失婉約柔美的少女情懷,和水默丹青般的清新淡雅······萬丈山門依天開,浩瀚星辰手摘來,懷揣明月問古今,錚錚鐵骨可有魂?云霧飄渺仙女衫,颯爽雄姿陜北漢,一峰一景皆是情,一山一韻在其中,腳踏南風俯群山,胸懷頓開納百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行程第七天(5月15日)游覽兵馬俑和華清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兵馬俑,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位于陜西西安市臨潼區(qū)區(qū)城東,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贏政的陵園中一處大型陪葬坑,陵園面積218萬平方米。博物館以秦始皇兵馬俑為基礎,在兵馬俑坑原址上建立的遺址類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亊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兵馬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農(nóng)民在打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這一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1987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目錄。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個坑呈“品”字形排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號坑,東西長3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4260平方米??拥淖顤|端是面向東的武土,每排7個,共210個俑兵,他們是部隊的先鋒,前鋒部隊的后面是部隊的主體,他們被排列成38路縱隊,站在11個坑道里,在坑道的南、北、西三面?zhèn)溆幸涣忻嫦蛲獾奈涫?,他分別是部隊的右翼,右翼和后衛(wèi)?,F(xiàn)在一號坑己出1000件陶俑。根據(jù)推測,全部發(fā)掘后,僅一號坑就將出土6000多個兵馬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號坑,在一號坑北側20米處,平面呈曲尺形。1976年發(fā)掘,是秦俑坑中的精華。二號坑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古代軍陣之謎。其東西長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坑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由四個單位紐成,第一單元即東面突出部分,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俑組成;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zhàn)車組成的車兵方陣;第三單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制成的長方陣;第四個單位即俑坑北半部,由多騎兵俑組成的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組合,由戰(zhàn)車、騎兵、弩兵混合編組,進可攻,退可守,嚴整有序,無懈可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夾道的環(huán)衛(wèi)隊形排列,象征古代的軍幕,是軍陣的指揮系統(tǒng)。1976年發(fā)現(xiàn),1987年開放,規(guī)模最小,與一號坑相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它東西寬17.6米,南北長21.4米,面積524平方米。僅相當于一號坑面積的3.6%,二號坑面積的6.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始皇兵馬俑個個端莊,嚴肅,好一派靚麗的風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以3000年的皇家園林史和6000年的溫泉利用史而享譽海內(nèi)外。其位于陜西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北麓,北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皇帝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宮別苑。更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馳名中外。華清宮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皇家園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華清池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風景名勝區(qū),2007年5月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華清池自古是溫泉沐浴勝地,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建離宮。到了唐代又數(shù)次增建,是唐代皇家和王公大臣洗浴之地。其中“溫泉水滑洗凝脂”就是當年楊貴妃在這里沐浴的寫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華清池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fā)生在此,華清池景區(qū)內(nèi)完整地保留著當年蔣介石行轅舊址“五間廳”,至今墻壁上還保留著兵諫發(fā)生激戰(zhàn)的彈痕。后面驪山的半兇腰虎斑石處,便是“兵諫亭”,原名:“捉蔣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華清池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而又有美麗風景的地方,我們可以想象到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huán)“一騎紅塵妃子笑”,還有當年蔣介石狼狽逃跑躲在草叢中被人活捉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行程第八天(5月16日)游覽西安城墻、張學良公館、大、雁塔、大唐芙蓉園。爾后乘坐晚上九點二十分的K2098次列車返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城墻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建筑,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古城墻周長約13.74公里,騎行一周約需80分鐘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城墻共有四座城門,分別為東為長樂門,南為永寧門,西為安定門,北為安遠門。四門取名之意,寄托了鎮(zhèn)守西北,安定邊域,屏固帝國的厚望。四門的寓意也不同,比如,東長樂門代表紫氣東來,南永寧門是迎接貴賓之門,顯貴氣,西安定門是斬首犯人的地方,也就是說是陰間報到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城墻是明洪武三年到十一年(公元1370年——1378年),在隋唐時城墻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同時擴大而建,平面形成長方形,墻體之上建有跺墻、敵樓、角樓等附屬建筑。明清時期在城的四周開有四座帶有甕城的城門,其上建有城樓、箭樓和閣樓,城外有護城河環(huán)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張學良公館位于西安市建國路60號,由三座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構成主體建筑。這里是將軍張學良曾經(jīng)的居住地,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亊變”的發(fā)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在“西安亊變”重要舊址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而建立的遺址性博物館,總占地面積9141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西安事變”舊址被國家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爭變”五十周年之際,正式建成“西安事變”紀念館并對外開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1年12月11日張學良將軍就是在西樓同愛國將領策劃政變,“西安事變”成為由國內(nèi)戰(zhàn)爭走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的轉(zhuǎn)折點,同時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改變了中國的命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雁位于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nèi),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微三年(公元652年),玄裝為保存由天竺經(jīng)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jīng)卷佛像,主持修建大雁塔,最初為五層,后又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shù)和高又有數(shù)次更變,最后固定為現(xiàn)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為64.51米,底層邊長為25.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標志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俗話說:不到大雁塔,不算到長安。其實這俗話并沒有錯,大雁塔作為西安的著名景點,屬4A級景區(qū),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被列為《世界遺產(chǎn)名錄》。大雁塔擁有悠久的歷史,是極為不錯的旅游勝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雁塔位于陜西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nèi),又稱“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xiàn)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遺產(chǎn),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漢族文化元素的標志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雁塔和薦福寺鐘樓內(nèi)的古鐘合稱“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是西安博物館的組成部分,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1961年4月,小雁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6月在卡塔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笫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小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絲綢之路:長安一一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雁塔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經(jīng)歷無數(shù)風云故亊,而最有名的即為“三離三合”。在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陜西發(fā)生6級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一條一尺多寬的裂縫,然而就在時隔34年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又在一次大地震中,那條裂縫竟然在一夜之間合攏了。這一奇怪的現(xiàn)象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有的人覺得是神靈的神力,稱這次小雁塔的裂縫合攏為“神合”。這樣的“神合”亊件在后來的歷史中又重復了兩次。一次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大地中裂開,嘉靖四十三年“神合”。另一次在清康熙辛未年大地震中裂開,辛丑年再次“神合”。小雁塔在一次次的大地震中幸存,只是裂開而不倒塌,反而“神合”,不得不說是一件奇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新中國成立后修復小雁塔時,人們發(fā)現(xiàn)這所謂的“神合”,其實是“人合”。古時候的能工巧匠們根據(jù)西安的地質(zhì)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筑成一個半圓球體,受震后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經(jīng)歷數(shù)十次的地震,仍屹立不倒,中國古人的智慧真讓人嘆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唐芙蓉園位于陜西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fā)區(qū),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的文化主題公園,占地面積1000畝,其中水域面積300畝。大唐芙蓉園在2018年西北旅游營銷大會暨旅游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并列為榜首。2011年1月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唐芙蓉園風光秀麗,古香古色的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林木茂盛,綠草如茵,空氣清新,溪流潺潺流淌,飛瀑傾瀉而下。園內(nèi)建有紫衣閣、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筑,是中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年來,一些有識之士在概括括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得出結論:三十年歷史看深圳;一百年歷史看上海;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西安。老外說:“沒到西安,就不算是中國人?!蹦敲次疫@個中國人,這次的陜西西安之旅,親眼目睹她的深厚歷史文化的底蘊。真是不虛此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