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 家 </p><p class="ql-block"> 1950年正月初九傍晚,我出生在江蘇省無錫市南門外葛埭橋董家弄祠堂村18號,成為江蘇省無錫縣雪浪公社紅光大隊第八生產(chǎn)隊的一員。</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房屋結(jié)構(gòu)是典型的江南“火車頭”式住房,坐北朝南,前后三造,一造比一造寬,形狀呈前窄后寬的“口袋”。前造一門兩達,客堂間是吃飯、干活的地方;前造中間有門,隔著一面木板墻,前造后面是高高的灶臺,左右兩只大鐵鍋,中間有只小湯鍋;下面灶倉里有火夾、草結(jié);灶臺旁邊堆些稻柴。</p><p class="ql-block"> 進入中造,是兩上兩下的住房,父母親住樓上朝南房,祖母住樓下朝南房,還有兩間朝北房由我們兄弟仨人住,我家是整個祠堂巷有“矮腳樓”的兩家之一。前造、中造、后造之間均設(shè)有天井,天井里養(yǎng)著烏龜,鉆洞疏水;中造后面天井旁設(shè)有一個澡堂,也就是土灶,上面架一口大鐵鍋,鍋上放一塊長條木板,農(nóng)忙時,村上的男女老少都來洗澡,浴水就放入天井。 </p><p class="ql-block"> 后造是兩只豬圈和糞坑,祖母和母親養(yǎng)老母豬,生了小豬到集市上賣,也養(yǎng)些羊、兔子和雞鴨。</p><p class="ql-block"> 老家房前到前村屋后,那時大約有二三十米的場地,房前右邊1米處有一棵樹,那是我出生后舅公種下的。房前大約5米處是一片磚場,春天種下幾棵絲瓜秧,可以吃一個夏天。這里也是夏夜乘涼的好地方,老老小小在春凳上、桌椅上談天說地,數(shù)天上的星星、看飛舞的螢火蟲、聽墻腳地頭的蟋蟀叫……</p><p class="ql-block"> 村東頭有條河,我們叫“東河頭”,這是我們淘米洗菜的地方,不時有成群的鴨子游向石級覓食。河西面有個祠堂,叫“董公祠”,緊挨著是小學的一片操場,操場兩邊是一個五六米的高墩,土墩上種有高大的槐樹,一路向西是成片的竹林夾著各種樹木,東高西低的地勢,到我家門前己是平地桑園了。再往西至公路邊有一汪約20平方米的池塘,那是老牛洗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老家屋后有一條2米不到的小路,便于我們出行。最有意思的是,后門往西兩間門面處有一條溝,一到黃梅天,男孩子們用藏籠在溝中捉魚,人歡魚躍好不熱鬧。</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真是一塊風水寶地,直到我18歲參軍才離開老家。隨著我家生活水平的好轉(zhuǎn),老屋不斷翻新擴建,到建1號地鐵線拆遷,宅基地建筑面積達280平方米,我們兄弟仨人均分得90平方米的新房,告別老屋搬進了雪溪苑A區(qū)。</p><p class="ql-block"> </p>